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任芸萱
Jen, Yun-Hsuan
論文名稱: 創業團隊參與社會創業競賽之歷程研究
A Study on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 Participate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指導教授: 鄭勝分
Cheng, Sheng-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社會企業社會創業創業競賽
英文關鍵詞: Social Enterpris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ACE.011.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1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社會創業近年來成為全球創業議題的焦點,為了培養社會企業人才,政府、學術單位與私人機構以不同的方式引領優秀團隊進入社會創業領域,而舉辦社會創業競賽成為熱門的管道。回顧社會創業之相關研究,多半從個人特質、政策環境等面向去探討動機,社會創業競賽較少被討論,造成學術上的缺口。本研究分別以兩個學生社會創業團隊與兩個非學生社會創業團隊作為代表個案,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探究創業團隊參與社會創業競賽與從事社會創業之動機與歷程,並探討參與社會創業競賽對於其創業過程的實質幫助與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團隊參與社會創業競賽之動機乃期望結合所學與增加實務經驗與回饋社會,競賽過程中,學生對於參賽之專案衍生了深厚之情感,並抱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體悟到唯有延續計畫才得以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創業競賽對於學生創業團隊從事社會創業的實質幫助,乃創新守門機制中之「加值效果」,豐厚的創業獎金、創業輔導與創業課程等相關培育活動,使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學生團隊得以獲得許多創新育成的資源,亦為賽後願意投入社會創業的重要因素。而非學生團隊參與競賽最重要的目的乃是匯集資源,提供參賽團隊一個檢視與釐清公司目標的機會,與評審、其他隊伍的互動中獲取寶貴經驗與激發出不同的創意,並在參賽的過程中取得重要的人脈資源網絡,促使創業團隊事業擴大與成長,故參與社會創業競賽在創業團隊從事社會創業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之角色。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entrepreneurship across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develop talents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public, academia and private sectors attract talents to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ector through various ways,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are the most common. Most studies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vestigated the motivations in terms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cy backgrounds, leaving an opening in academia in the lack of discussion in term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as a resul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otivation and process of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and the engagement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f entrepreneurship teams by means of case stud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two student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eams and two non-student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eams as samples.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d the substantial benefits and effect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for and on the proces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is study found that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entrepreneurship teams.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contributing to society are the motivations motivating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team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In the competition process, students develop deep involvement in the competition project, establish a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for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need to continue the plan to resolve social problems. The substantial benefits that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teams gained from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include the innovation of value-adding effect in the gatekeeping mechanism, high entrepreneurship prizes, entrepreneurship guidance and consult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ctivities. These benefits provide innovation and incubation resources for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teams without much social experience, which are essential to motivate their future engagement in social enterprises. To non-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teams, gathering resources, obtaining an opportunity to review and clarify their organizational goals, learning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stimul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creativit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judges and other teams, and developing important social networking in the process of competition for them to expand and grow their business are the major goal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9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社會創業相關概念 15 第二節 創新守門機制 29 第三節 國內外社會企業創業競賽探討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8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研究實施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研究倫理及嚴謹度 59 第四章 社會創業團隊社會創業與參賽之歷程 63 第一節 一杯咖啡的力量-IMPCT的創業歷程故事 63 第二節 洄游遇見農村-梨理人農村工作室的創業歷程故事 75 第三節 重塑對家的想像-玖樓共生公寓的創業歷程故事 88 第四節 有好內涵,就有好出路-格外農品的創業歷程故事 100 第五章 研究分析 113 第一節 社會創業團隊社會創業歷程分析 113 第二節 社會創業團隊與社會創業競賽 138 第三節 個案綜合比較與討論 154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6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171 參考文獻 173 附件一、訪談邀請函 184 附件二、研究參與同意書 185

一、 中文部分
王晶晶、郭新東(2014)。社會創業動機研究述評與展望。吉林工商學院學報,36(6),50-53。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97-116。

王優(2017)。教育與照護弱勢家庭學童之社會創業—以耕心蓮苑及孩子的書屋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新北市。

丘昌泰(2016)。台灣青年在社會企業與創新中的角色與挑戰。青年研究學報,19,89-97。

田崇一(2014)。台灣社會創業機會創造過程探討-以天空的院子與小鎮文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朱珂(2013)。社會創業與大學生社會創業動機初探。南昌工程學院學報,32(19),95-100。

朱慶文(2015)。研究日誌對於行動研究者之重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08-211。

社企流(2014)。社企力! 社會企業= 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臺北市: 果力文化。

社企流(2017)。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臺北市: 聯經出版。

江明修(2009)。研究方法論。臺北市 : 智勝文化。
李郁怡(2013)。臺灣實況:重塑商業與社會服務樣貌,社會企業三大趨勢。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136-143。

李濤(2013)。社會創業的內涵特徵及其價值探索。科技創業月刊,7,24-26。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Uwe Flick原著)。臺北市:五南出版。

沈如鵬(2012)。社會創業教育課程之永續議題研究-以亞洲地區高等教育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吳芝儀(2011)。以人為主體之社會科學研究倫理議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5(4),19-39。

林淑媛、劉玉儀、梁煥煒(2013)。新加坡社會企業政策推動及發展考察報告(公務出國報告,C10200207)。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林怡君(2007)。 英國社會企業發展之研究。推動社會企業促進就業政策規劃建議書。臺北市: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委託。

邱怡玟(2014)。我國高失業情勢下青年創業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胡哲生、張子揚、黃浩然(2012)。社會創業模式與社會企業資源整合的關連性。創業管理研究,7(1),1-26。

胡哲生、張子揚(2009)。社會企業創業議題:社會創新與管理融入。創業管理研究,4(4),85-105。

胡哲生、陳志遠、吳秉恩(2009)。社會企業本質、任務與發展。創業管理研究。4(4),1-28。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范松清(2014)。台灣華人社會創業歷程研究。逢甲大學商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中市。

金載久、趙顯株(2013)。當前韓國社會企業的重要議題與相關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43,140-150。

高明瑞、黃章育(2013)。家園或組織?一個臺灣社會創業組織之發展歷程分析。輔仁管理評論,20(1),1-21。

高義芳、沈怡臻(2009)。 社會企業創業家其人格特質、創業動機、個人能力與關係網絡之研究:以個案為例。創業管理研究,4(4),29-55。

孫本初(2013)。新公共管理五版。臺北市,一品文化。

孫智麗、周孟嫻(2016)。全球社會企業之發展現況與各國相關政策分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9(3),16-28。

涂敏霞(2013)。港澳台青年創業的意願、動機及機制的比較研究。青年研究學報,3,21-28。

畢西盟(2016)。新創社會企業成功關鍵要素研究 -以2015霍特獎得主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管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BA)碩士論文,臺北市。

凌漢璋(2013)。作品呈現方式對競賽的設計和績效之影響:以第十四屆全球自行車設計比賽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郭昇瑞(2015)。五大人格特質對決策周延性及創業動機之影響:創業環境的調
節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程蘊嘉(2016)。社會創業教育對社會創業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新北市。

曾柏鈞(2017)。 善因行銷與人格特質影響青壯年社會創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瑋慈(2017)。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建平臺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育成輔導平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介英(2005)。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117-128。

張旭佑(2013)。社會創業歷程之研究─以志工團隊自主創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文龍、陳思婷(2013)。台灣青年創業特質、動機、環境與問題之調查研究。
青年探索,6,31-35。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化資料分析: MAXQDA 軟體的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許素彬、呂朝賢、朱美珍、趙善如、王篤強、鄭夙芬、曾華源(譯)(2013)。社會研究法:歷程與實務(Russell K.Schutt原著)。臺北市:洪葉文化。

黃德舜、鄭勝分、陳淑娟、吳家霖(2014)。社會企業管理。臺北市:指南書局。

黃富順(2008)。我國非正規學習成就的實施與檢討。研習資訊。25(3),10-19。

黃暐婷(2017)。探究台灣倡議型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創業歷程~以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崔媽媽基金會、旗美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業暨文化交流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建翰(2015)。影響社會創業意向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曾建國(2014)。大學生社會創業動機結構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12,33-36。

楊海嵐(2013)。創業競賽:創新企業的推手,以Echelon和YEF為例。
台灣經濟研究季刊。36(11),52-58。

楊琇雯(2015)。青年社會創業參與動機與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幸福社區人才培力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非營利事業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昀伶(2015)。人格特質、實作滿意度及從農意願之研究-以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溫肇東、羅育如、林大溢(2010)。台灣科技創業競賽十年回顧。科技管理學刊,15(4),121-153。

溫肇東、羅育如、陳意文(2008)。守門活動的價值創造機制之研究:以實境競賽節目為例。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研討會,臺北市。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37,65-108。
鄭曉芳、汪忠、袁丹(2015)。青年社會創業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青年探索,5,11-16。

鄭惠如(2014)。社會企業家人格特質之研究-以營利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常勇、謝如梅、陳韋廷(2007)。建構創業經驗與機會確認之架構。創業管理研究,2(3),51-72。

賴樹立、施淑惠、劉岳屏(2013)。韓國社會企業政策推動及發展考察報告(公
務出國報告,C10200506)。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賴雅歆(2015)。「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之回應性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中市。

蕭瑞麟(2017)。不用數字的研究 : 質性研究的思辨脈絡。臺北市:五南書局。

羅至剛(2012)。社會創業歷程研究:臺北身障接送服務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鍾孟瑾(2011)。我國青年創業政策下學校型育成中心角色與功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譚建光(2014)。中國青年公益創業與社會創新。青年探索,188,5-10。

二、西文部分
Abu-Saifan, S.(2012).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definition and boundari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2).

Austin, J. E., Stevenson, H.H., & Wei-Skillern, J.,(2006).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 Different, or Both?”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0, 1-22.

Alcantara, L. L., N. Kshetri(2013). The link between societal motivation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entrepreneurs in Jap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 Entrepreneurship, 26(6), 623-641.

Alter, S. K.(2006). Social Enterprise Model and Their Mission and Money Relationships. In A. Nicholls(Eds.), A.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New Models of Sustainable Social Change, 205-23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stin, J., H.Stevenson & J.Wei‐Skillern (2006).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Different, or Both?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0(1), 1‐22

Batra, D., & D. Milestone(2013). Accelerating innovation and impact in global
health.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s://blog.usaid.
gov/2013/02/accelerating-innovation-and-impact-in-global-health/

Brooks, A. C.(2009).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 Modern Approach to Social Value Creation,Pearson Education, Inc., New Jersey.

Blyer, M. & Coff, R. W.,(2013). “Dynamic capabilities, social capital, and rent
  appropriation: Ties that split p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
  677-686.

Csikszentmihalyi, M.(1996).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Dees, J. G.(1998).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Dees, J. G.(2001).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Duke University's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

Dees, J. G., Anderson, B. B.(2003). For-profit social ven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1), 1-26.

Huster, K., C. Petrillo, G.O’Malley,D.Glassman, J.Rush & J.Wasserheit(2017). Global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Incubators for Innovations in Global Health?.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41(2), 249-271.

Hussain, R.(2014). Social Enterprise Competition on Peace Independent Evaluation.

Hsiang, W. H., T.W.Chen, Y.W., Chen,S.H. Wu &C.T. Wen(2006).Gatekeeping Innovation: an Interactive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 Atalanta, USA.

Idris, A.,R. Hijrah Hati(2013).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Indonesia: Lessons from the past. 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4(3), 277-301.

Lin, N.(1999), ”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5, 467-487.

Lincoln & Guba(1985). Natualistic inqui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rtin, R. L., & S. Osberg(2007).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for definition . Stanford: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5(2)28-39.

Mair, J., I. Marti(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source of explanation, prediction, and delight.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1(1), 36-44.

Meyskens, M., C. Robb‐Post, J.A. Stamp, A.L. Carsrud & P.D. Reynolds(2010). Social ventures from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An exploratory study assessing global Ashoka fellow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4(4), 661-680.

Nguyen, D.(2016). Social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Based on The Life Story Method.

OECD(2003).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OECD.

Perrini, F., C. Vurro(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social change acros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57-85.

Peredo, A. M., M. McLean(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cept.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1(1), 56-65.

Patton, M. Q.(2008).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Sage.

Rahim, H. L., N.F.M. Lajin(2015).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1(1), 33-40.

Robert K. Yin(2001).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Ruskin, J., R.G. Seymour & C.M. Webster(2016). Why Create Value for Others? An Explora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ial Motiv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54(4), 1015-1037.

Schlee, R. P., R. Stewart & D.Summers(2013). Training students for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Lessons from a social venture plan competition.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6, 125.

Schlee, R. P., M. T. Curren & K. R. Harich(2009). Building a marketing curriculum to support courses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al venture competi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31(1), 5-15.

Steyaert, C., D. Hjorth(Eds.)(2008). Entrepreneurship as social change: A third new movements in entrepreneurship book (Vol. 3).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Thompson, J.(2002). The world of social entrepreneu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15, 412‐431.

Thornton, P. T.(1999), “The sociology of entrepreneurship,”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pp.19-46.

Young, D. R.(2001).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12(2), 139-157.

三、網路資料
行政院(2014)。社會企業行動方案。2017年9月28日,取自
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6/716149/8d8b6be7-0e21-4a37-9c72-871e28b325d2.pdf

好公司 (2016)。案例 | Revolution Foods。2017年10月23日,取自 http://www.haogongsi.org/2016/11/07/global-social-enterprise-case-selection-revolution-foods/

社企流(2017)。社會企業3 種修法版本初整理。2017年9月28日,取自
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89/3284/5036

社企流(2014)。擺脫面標籤,讓社會創業成為青年對世界的想像。2017年10月1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cp.aspx?n=43E064AE4DB3FD96&upn=83E8E2C85878BB68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4)。育才、留才及攬才整合方案。2017年9月30日
取自https://www.ndc.gov.tw/cp.aspx?n=43E064AE4DB3FD96&upn=83E8E2C85878BB68

經濟日報(2017)。社企將納管 三版本拉鋸。2018年5月20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43/2680678

陽光書屋 (2017)。夢想和行動。2017年10月23日,取自
http://www.sunshine-library.org/work/our_dream/

獎金獵人(2017)。2017第十二屆戰國策全國校園創業競賽。2017年10月8日,取自https://bhuntr.com/tw/competitions/competitionalias4760071482739986

臺中市政府社會局(2017)。赴韓考察韓國社會企業。2017年9月28日,取自
http://abroad.taichung.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105AT153

臺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2017)。社企Q&A。2017年10月5日,取自
http://www.seietw.org/1285623103820225qa.html#02

ASHOKA (2017)。ABOUT ASHOKA。2017年10月12日,取自
https://www.ashoka.org/en/about-ashoka

Global Social Venture Competition (2017)。About GSVC。2017年10月8日,取自http://gsvc.org/about/

IMPCT (2017)。IMPCT 公司介紹。2017年10月23日,取自
https://www.yourator.co/companies/IMPCT

TIC100(2017)。TIC100社會創業競賽。2017年10月4日,取自
http://www.tic100se.com/2017-31478360933677427861.html

Net Impact(2014)。Business as UNusual 2014。2017年9月30日,取自
https://www.netimpact.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2014BAU.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