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韓羽翠
論文名稱: 近代台南下營地區的開發與發展(1624-1945)
指導教授: 吳文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倒風內海茅港尾鐵路交通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6下載:9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向來關於清中葉以降漸次發展成熟的嘉南平原各聚落之研究成果似乎為數甚少。近年來雖有關於鹽水港、倒風內海人境化的論文,但關於下營地區的研究則只單純地探討祭祀圈的形成與社區總體營造、聚落演變與民宅構成之關係,對下營如何從一個河口港演變成為農村聚落,以及日治時期殖民行政體系、地方制度、產業經濟及交通運輸等因素,如何改變下營的面貌,仍未究明。有鑑於此,本文結合文獻資料與田野調查訪談資料,透過仔細整理、分析、歸納,並運用統計方法,探討下營地區自漢人入墾以迄日治時期聚落風貌之變遷過程,藉以究明一個潟湖海汊港的興衰發展歷程。
    據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荷據之前已有原住民在本區域活動。經過荷據與鄭氏的屯墾,本區聚落漸次成形。台灣納入清朝版圖後,渡台漢人不斷增加,本地區行政地位不斷提高,康熙末年形成街市,帶來茅港尾的全盛時期。由黃清淵《茅港尾八景追記錄》中所描述之八景,足以證實其盛況,也說明當時茅港尾的地位極為重要。
    其次,由於水利的開發,耕作制度由粗放轉而集約,蔗園為主的旱田墾殖也漸次轉型為水稻的耕作。農業生產方式改變後,稻米產量增加養活更多人口;另一方面,經濟作物產量增加,對外貿易活動隨之頻繁,加速商業社會的形成。下營以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684年開始就有軍事塘汛、倉廒、渡口、橋樑及官道的設置,平時塘汛辦理船隻查驗與地方治安維持,一旦動亂發生,塘汛便配合進行緊急應變。清代幾次的匪亂,下營幾乎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不啻說明下營地區在清領時期的重要性。清季下營不再瀕臨海邊,利用港口貿易發展的商業結構瓦解,逐漸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社會。1930年以後嘉南大圳灌溉工程完成,實施三年輪作,單位面積生產的效益顯著提高。
    日治時期實施人口調查後,本地區才建立完整的人口資料。自1905年至1941年間,下營地區人口總數由10,850人成長到17,655人,36年間增加6,805人,增加率為63%。若與同一時期臺灣地區平均成長率150%相較,本地區人口成長明顯呈偏低狀態。下營人口成長最主要的原因是死亡率降低。
    鐵路交通建設促使下營與新營地區的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轉變。新營地區成為人口移入地區,自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後,1910年新營地區人口社會增加率4.55‰,就超越下營地區人口社會增加率0.85‰,1920年起新營地區總人口數開始領先下營地區。由此可見,鐵路交通便利性的確對新營與下營地區的人口變化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經由本文對下營的研究,得知交通對市鎮變遷的重要性。下營以港口的特性崛起,並以位居臺南府城至嘉義縣城間的交通咽喉,進而發展成嘉南平原上的大市街;最後却因港口功能的消失與未能及時擁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沒落。因此,從交通變革的角度切入市鎮的研究,是今後可以繼續努力的課題;同時,對臺灣西南部因海岸線西移而功能消失的港口市鎮,也可以進行個別的研究之後再加以比較分析,以建構這類市鎮發展變遷之模式。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貳章 茅港尾之開拓與漢人聚落之建立..................6 第一節 漢人入墾前的茅港尾.........................6 第二節 漢人的入墾與聚落的建立....................20 第三節 行政區劃沿革............................27 第參章 農業生產與聚落的變遷.....................34 第一節 水利建設與產業經營..................34 第二節 民間信仰與社會整合...................50 第三節 人口變遷與宗族發展......................66 第肆章 交通與地方發展.........................78 第一節 港口貿易與街市之形成....................78 第二節 交通與官治設施之演變.....................84 第三節 鐵路修築對下營之影響....................93 第伍章 結論...................................109 附 錄(一~十九)............................112 參考書目......................................136 表 次 表2-1 嘉義、台南氣象站之歷年月平均氣溫 9 表2-2 嘉南平原歷月平均雨量記錄 10 表2-3 嘉南平原主要河川水文特性 11 表2-4 清初以來急水溪河道變遷表 15 表2-5 荷治時期麻豆社戶口、人數表 18 表2-6 台南縣境內鄭氏時期所屯的營盤田 22 表2-7 歷代下營行政區劃沿革表 33 表3-1 茅港尾保所轄之陂、圳 39 表3-2 番仔橋埤灌溉範圍 39 表3-3 三和館圳灌溉範圍 40 表3-4 蚊港附近漁稅(贌港)承包表 43 表3-5 清代嘉南平原所產物產一覽表 45 表3-6 1898~1902年下營地區田園面積表 47 表3-7 1899~1902年下營地區主要農作物栽種面積及收穫統計表 47 表3-8 1926、1928年下營地區主要農作物栽種面積及收穫統計表 48 表3-9 1905~1911年日治前期下營地區魚塭面積統計 48 表3-10 1905~1910年日治前期下營地區養殖漁業從業人數統計表 48 表3-11 1935、1936年下營地區主要農作物栽種面積及收穫統計表 49 表3-12 顏氏宗產一覽表 59 表3-13 1905~1941年下營庄人口統計一覽表 67 表3-14 1905~1931年下營庄人口之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統計表 68 表3-15 1905~1941年下營庄人口性別比例統計表 72 表3-16 下營庄人口年齡結構百分比統計表 73 表3-17 1946年下營地區各聚落姓氏比例與聚落類型 77 表4-1 下營市街發展大事紀 83 表4-2 清代官道路線表 86 表4-3 清代北路營陸路及水路之防汛塘 89 表4-4 茅港尾汛塘置兵數量表 90 表4-5 清代諸羅縣縣倉數表 92 表4-6 清代諸羅縣社倉數表 92 表4-7 1905~1941年下營地區與麻豆地區總人口數比較表 98 表4-8 1905~1930年麻豆與下營地區人口增加率 100 表4-9 1910~1941年縱貫鐵路新營站貨物運輸表 102 表4-10 1905~1941年下營地區與新營地區總人口數比較表 105 表4-11 1905~1930年新營與下營地區人口增加率 107 圖 次 圖2-1 下營鄉地圖 7 圖2-2 下營鄉地理位置圖 8 圖2-3 倒風內海與下營地區之關係 12 圖2-4 巴子型石器 17 圖2-5 下營鄉開化村出土之石器 17 圖3-1 陳姓角頭福昇堂 58 圖3-2 姜林姓角頭龍泰堂 58 圖3-3 曾姓角頭三省堂 58 圖3-4 洪姓角頭義興堂 58 圖3-5 蔡姓角頭後安宮 58 圖3-6 朱姓角頭朱安宮 58 圖3-7 下營顏氏家廟 59 圖3-8 超村落祭祀圈 60 圖3-9 茅港尾天后宮 61 圖3-10 天后宮內神昭海表匾額 61 圖3-11 下營玄天上帝廟 62 圖3-12 1983年出土之陰陽契 62 圖3-13 下營庄聚落角頭廟分布圖 63 圖3-14 1905~1941年下營庄人口成長曲線圖 67 圖3-15 1905~1931年下營庄人口自然增加曲線圖 69 圖3-16 1905~1931年下營庄人口社會增加曲線圖 70 圖3-17 1905~1941年下營庄男女人口變動曲線圖 72 圖3-18 1905~1941年下營庄人口性別比例變動曲線圖 73 圖3-19 郭家舉人旗杆座 75 圖3-20 郭家老宅現況 75 圖4-1 下營市街結構圖 82 圖4-2 《諸羅縣志》之「山川總圖」 85 圖4-3 縱貫鐵路嘉義~曾文溪段比較路線平面圖 96 圖4-4 1905~1941年下營地區與麻豆地區總人口數比較圖 99 圖4-5 1905~1930年下營與麻豆地區人口增加率比較圖 100 圖4-6 1905~1930年下營與麻豆地區人口自然增加率比較圖 101 圖4-7 1905~1930年下營與麻豆地區人口社會增加率比較圖 101 圖4-8 1910~1941年縱貫鐵路新營站砂糖、稻米與肥料輸出入量關係圖 103 圖4-9 1905~1941年下營地區與新營地區總人口數比較圖 106 圖4-10 1905~1930年下營與新營地區人口增加率比較圖 107 圖4-11 1905~1930年下營與新營地區人口自然增加率比較圖 108 圖4-12 1905~1930年下營與新營地區人口社會增加率比較圖 108

    一、文獻史料:

    1. 不著撰人,《平臺記事本末》,台灣文獻叢刊第1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2. 不著撰人,《臺案彙錄甲集卷二》,台灣文獻叢刊第3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3. 不著撰人,《台灣私法債權篇》,台灣文獻叢刊第79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4. 不著撰人,《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0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5. 不著撰人,《台灣府輿圖纂要》,台灣文獻叢刊第18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6.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7. 六姓共同事務所,《共業地武承恩契約書》,編者自印,1923。
    8. 台灣總督府,《國勢調查結果表》,台北:編者自印,1935。
    9. 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第二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台北:編者自印,1915。
    10. 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第一回台灣國勢調查(第三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台北:編者自印,1920。
    11. 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台灣現住人口統計》,台北:編者自印,1905-1931。
    12. 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台灣常住戶口統計》,台北:編者自印,1932-1941。
    13.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編者自印,1946。
    14.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志》,編者自印,1973。
    15.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台南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1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南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叢書:24,編者自印,2000。
    17. 台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製,《台灣堡圖(1904)(明治37)年調製》,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18.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編,《台灣鐵道史》(下卷),台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
    19. 台南州役所編,《台灣省臺南州概況(全)》,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大正12年(1923)台南州役所排印本影印,1985。
    20.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台灣研究叢刊第6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1. 江日昇,《台灣外記》,台灣文獻叢刊第6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22.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23.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灣研究叢刊第5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24. 周璽,《彰化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5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35。
    25. 李汝和,《台灣省通志‧土地志疆域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26. 李騰嶽,《台灣省通志稿‧政事志衛生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
    27. 何培夫編,《台灣地區現存碣碑圖誌‧台南縣篇》,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4。
    28.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29.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30. 依能嘉矩著、江慶玲等譯,《台灣文化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31. 林朝棨,《台灣省通志稿‧土地志地理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32. 姚瑩,《東槎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33.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34. 夏獻綸,《台灣輿圖》,台灣文獻叢刊第4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35. 孫爾準等,《福建通志台灣府》,台灣文獻叢刊第8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36. 曾文郡役所編,《曾文郡概況》,台灣方志叢書第27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日本昭和二、四、五年版影印,1985。
    37. 曾文郡役所編,《曾文郡概況》,台灣方志叢書第27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日本昭和十一、二年版影印,1985。
    38.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39.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五,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40. 楊英,《從征實錄》,台灣文獻叢刊第3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41.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42. 惜遺,《台灣之水利問題》,台灣研究叢刊第4種,台北: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0。
    43. 陳培桂,《淡水廳誌》,台灣研究叢刊第46種,台北: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
    44. 陳文達,《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台北: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45. 陳正祥,《台灣省通志稿‧土地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
    46. 陳文達,《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4種,台北: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47. 連橫,《臺灣通史》台灣文獻叢刊第128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48. 連橫,《臺灣詩乘》,台灣文獻叢刊第64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49. 藍鼎元,《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50.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台灣文獻叢刊第2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51. 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研究叢刊第7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52. 薛紹元,《臺灣通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3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53. 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54.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一編,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
    5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編,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
    56.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三編,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
    57.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台北:編者自印,1905。

    二、專書:

    1. 下營顏氏宗親會,《下營顏氏族譜》,台南:編者自印,1994。
    2. 小野岐、杉野嘉助:《氣象と蔗作》,台南:編者自印,1920。
    3.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板橋:稻香出版社,1997。
    4.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板橋:稻香出版社,2002。
    5. 天野元之助,《中國農業史研究》,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62。
    6. 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南縣、臺南市》,編者自印,1994。
    7.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
    8.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9.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10. 台南縣城鄉發展局,《下營鄉總體發展規劃報告》,台南:台南縣政府,2002。
    11. 《臺南州寺廟台帳簡冊》,中央研究院台史所藏,1933。
    1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河川》,台北:編者自印,1952。
    13. 台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編,《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大事年表》,台南:嘉南農田水利會,1992。
    14. 台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編,《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上冊,台南:嘉南農田水利會,1992。
    15. 台南縣政府民政局,《台南縣地名研究輯要》,台南:編者自印,1982。
    16. 台南縣政府,《南瀛探索》(上)、(下),台南:編者自印,2004。
    17. 江慶林譯,《臺灣鐵路史》(上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18. 江樹生,《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圖版篇、解讀篇)》,台北:漢聲雜誌106期,1997。
    19. 江樹生,《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論述篇)》,台北:漢聲雜誌106期,1997。
    20. 何厚增,《被遺忘的茅港尾—四百年史話》,台南:編者自印,1997。
    21.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22. 吳育臻,《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
    23. 吳新榮、洪波浪,《台南縣志》卷六文化志,台南:台南縣政府編印,1980。
    24. 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0。
    25.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26.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臺原出版社,2000。
    27.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28.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民眾公論社,1932。
    29.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臺灣經濟史概說》,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
    30. 施添福等,《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2。
    31.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大觀》,編者自印,1933。
    32. 許進發編,《臺灣重要歷史文件選編(1895-1945)》,國史館,2004。
    33.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台灣開發史》,台北:空中大學,2002。
    34. 張炎憲主編,《臺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9。
    35. 粘子瑛,《女真後裔在台灣:粘氏宗族與彰化福興地區的發展》,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
    36. 范子華,《人口統計與分析》,台北:宏星印刷公司,1987。
    37. 須洪熙,《水文與工程》,台北:中國工程師學會,1984。
    38.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曾文區卷》,台南:台南縣文化中心,1998。
    39. 黃秀政,《臺灣史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增訂再版。
    40.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7月。
    41. 新田定雄,〈台灣水利組合令の研究〉,《台灣の水利》第5卷第2號,1935。
    42. 緒方武歲,《台灣大年表》,台北:台灣經世新報社1938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99,重刊。
    43. 郭水龍,《麻豆寮郭氏家譜》,台南:編者自印,1986。
    44. 陳榮村,《台灣海岸聚落發展之研究》,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1993。
    45. 陳正祥等,《臺灣的人口》,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
    46. 陳進福,《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沿革誌》,台南: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印行,1999年4月。
    47. 陳進福,《姜林姓家譜》,台南:龍泰堂,1992。
    48.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49.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
    50.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51. 蔡志展,《明清台灣水利開發研究》,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52. 鄭天凱,《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
    53.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 : 聯經出版社,1979。
    54. 韓家寶著,鄭維中譯,《荷據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台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2。
    55. 鷹取田一郎,《台灣列紳傳》,台灣總督府,1916。

    三、論文:

    1. 王世慶,〈清代台灣的米產與外銷〉,《台灣文獻》,1958。
    2. 王珊珊,〈近代臺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3. 石暘睢,〈明鄭營盤考〉,《南瀛文獻》,創刊號,1953。
    4. 朱鋒,〈台南縣古碑志補遺(五)〉,《南瀛文獻》,第9卷合刊,1964。
    5. 江家錦,〈台南縣先史遺跡〉,《南瀛文獻》,第2卷第1、2期,1954。
    6. 吳文星,〈八田與一對台灣土地改革之看法〉,《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0。
    7. 吳秋薇,〈玄天上帝廟對下營聚落發展的影響〉,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8. 吳秉聲,〈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1624-192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9. 林玉茹,〈番漢勢力交替下港口市街的變遷:以麻豆港為例(1624-1895)〉,《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
    10.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11. 施添福,〈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1989。
    12. 許家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8。
    13. 許達然,〈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台灣文獻》,第15卷第4期,1964。
    14. 許達然,〈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
    15.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上、下,《台灣文獻》,第15卷第3、4期,1964。
    16. 須洪熙,〈台灣之水文資料及其利用研究〉,《臺灣之河川》,台灣研究叢刊第8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17. 范博生,〈日治時期鐵路交通建設對新營、鹽水社會經濟發展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8.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研究〉,台北: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3期,1955。
    19. 富田芳郎著,王一剛譯,〈新營民國29年(昭和15年)12月調查〉,《南瀛文獻》,第2卷第1、2期,1954。
    20. 惠邨,〈清代臺灣之租賦〉,《台灣文獻》,第10卷第2期,1959。
    21.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96。
    22. 張明雄,〈明清時期台灣農業演進之探討〉,《台灣文獻》,第37卷第3期,1986。
    23. 張明雄,〈康熙年間清廷治臺政策及其檢討〉,《臺北文獻》,直字第74期,1985。
    24. 張雄潮,〈清代臺灣民變迭起迅滅的因素〉,《臺灣文獻》,第15章第4期,1964。
    25. 游振明,〈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6. 黃皎怡,〈明鄭與清領時期下營地區聚落演變與民宅構成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7. 黃清淵,〈茅港尾八景追記錄〉,《台灣輿地彙鈔》,台灣文獻叢刊第21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8.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9. 盧嘉興,〈八掌溪與青峰闕〉,《南瀛文獻》第9卷合刊,1964。
    30. 盧嘉興,〈臺南縣疆域篇〉,《輿地纂要》,臺灣省:台南縣文獻委員會,1981。
    31. 溫振華,〈清代一個臺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創刊號,1980。
    32. 劉枝萬,〈臺灣的瘟神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期,1966。
    33. 陳彥仲,〈宜蘭頭城老街之歷史研究:從交通運輸的角度〉,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4. 陳喜齡、賴垂,〈張丙之役〉,《南瀛文獻》第1卷第3、4期,1954年。
    35. 陳岫傑,〈台南縣倒風內海人境化之研究(1624-1911)〉,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6.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37. 陳鴻圖,〈嘉南大圳研究(1901-1993)—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38. 陳鴻獻,〈台灣光復前鹽水的開發與社會發展〉,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9. 謝東閔,〈台灣水利史〉,《台灣文化論叢》,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
    40. 鄭琇分,《台南縣鹽分地帶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以將軍溪至急水溪之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41. 戴寶村,〈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清末至日據時代〉,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