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麗雲
LO, LI-YUN
論文名稱: 互動式電子白板在符號教學之應用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active Whiteboard applied on Teaching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to Preschoolers
指導教授: 李景峰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注音符號教學互動式電子白板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學習差異
英文關鍵詞: phonetic symbols teaching, 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 board, 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 board fusing teaching, learning differ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面對二十一世紀之科技經濟的發展,資訊科技與電腦輔助教學也隨著的發達,幼保師培育課程及技職校院的系科設置和課程設計也必須與時俱進,探討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新科技,融入注音符號的教學設計,以提升幼保師對於注音符號教學之學習差異,達成多元的學習領域及目標。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用以建立理論基礎,並採用真正實驗研究法,以新北市五股區某幼兒園為實驗對象,隨機分派一班為實驗組16人(實驗結果只剩12人),另一班為控制組16人,由同一位實習教師進行以「注音符號教學」、「聲韻教學」、「拼音練習」、及「綜合練習」等四種教學模式,進行共16單元的教學。提供實驗組(互動式電子白板注音教學)與控制組(一般注音符號教學)供幼生使用,同時觀察並記錄這些幼生的學習情形,供日後檢討、改進與修正學習教材之用。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注音符號聲韻覺識五大學習向度」、「結合韻測驗」及「音調測驗」,教學實驗過程透過實習教師之教學情境資料,並透過描述統計(包括次數、百分比、平均數和標準差)、t考驗進行統計考驗。最後的評量分析是以口語測驗來測驗這些受試幼生學習成果,後測結果發現兩組有顯著差異存在;同時將幼生學習行為紀錄及教學觀察紀錄等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以得知受試者在採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及一般注音符號教學認知能力之差異,以探討幼生在實施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後對注音符號的學習興趣是否有所提升或保留?綜合本研究結果及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注音符號之聲韻覺識學習效果,達到顯著差異性。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注音符號之認辨能力學習效果,達到顯著差異性。
    三、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注音符號之讀辨能力學習效果,達到顯著差異性。
    四、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注音符號之聽辨能力學習效果,達到顯著差異性。

    When facing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ssisting teaching should be developed as well.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pre-school teachers, departments set up in vocational school, and the courses design has to be kept up with time. Discuss the new technology of using interactive white board, fusing with the teaching design of phonetic symbols, to increase the learning differenc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have on phonetic symbols teaching and then achieve multiple learning domain and target.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s a theory basis with literature analysis. Use experiment research on a pre-school in Wugu, New Taipei City. A class of 16 students (only 12 students left for the result) was randomly appointed as the experiment group; another class of 16 students as the control group. Both classes were taught by the same intern teacher with “phonetic symbols teaching,” “phonetic,” “spelling,”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re were 16 teaching units in total. 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 board phonetic symbols teaching was provided for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general phonetic symbols teaching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ents’ learning was being observed and recorded for future review, improvement, and modification. The research tools were “the five learning domain of the phonetic awareness of the phonetic symbols, “combine rhythm test,” and “intonation test.”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was through the teaching scenario of the intern teachers, and proceeded with the statistic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cluding times, percentag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and t-test. The final evaluation analysis was to test the learning result of these students with oral tests. The post test results found out that these two groups had prominent differences.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record and observation record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awareness when using 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 board and general phonetic symbols. This was to discuss whether the students have increased or retained the learning interest after doing 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 board. The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results and findings:
    I. The learning effect on phonetic awareness on both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s prominent differences.
    II. The recognition effect on phonetic symbols on both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s prominent differences.
    III. The reading recognition effect on phonetic symbols on both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s prominent differences.
    IV. The listening recognition effect on phonetic symbols on both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s prominent differences.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 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8 第六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幼保師資培育課程之探討 13 第二節 實驗教材的發展 20 第三節 教材設計 21 第四節 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的理論及意涵 22 第五節 注音符號教學之探究 27 第六節 小結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實施 37 第三節 教學實驗單元進度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4 第五節 教學之進行 49 第六節 教學實驗設計 5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發現 57 第一節 聲韻覺識之描述性統計 57 第二節 學習認知之差異性分析 61 第三節 學習觀察記錄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 85 附錄一 教保人員專業訓練課程 (20學分:360小時) 91 附錄二 教學方案 (一) ~ 教學方案 (十六) 95 附錄三 教學單元活動內容 111 附錄四 幼生學前經驗調查問卷 112 附錄五 幼兒園聲韻覺識測驗 114 附錄六 幼兒園結合運暨音調測驗 118 表目錄 表 2-1培育課程科目總表(一) 16 表 2-2培育課程科目總表(二) 17 表 2-3幼生保育系能力指標與指標描述 18 表 2-4注音符號學習單元表(20單元) 20 表 2-5注音符號教學實驗單元表(16單元) 21 表 3-1教學策略之層次 35 表 3-2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實驗設計 38 表 3-3研究樣本一覽表 39 表 3-4研究與教學實驗進度 43 表 3-5認知學習差異之構面與聲韻覺識測驗之分類 46 表 3-6真正實驗設計模式 52 表 3-7問卷受試者個人背景變項之分布情形 54 表 4-1聲韻覺識測驗之描述性統計資料 60 表 4-2整體學習認知之差異性分析 61 表 4-3認辨能力之差異性分析 62 表 4-4讀辨能力之差異性分析 62 表 4-5聽辨能力之差異性分析 62 表 4-6五個學習向度之差異性分析 63 表 4-7結合韻暨音調測驗之差異性分析 64 表 4-8聲韻覺識測驗之差異性分析 65 表 4-9實驗組學習觀察記錄 68 表 4-10控制組學習觀察記錄 73 表 4-11資訊培育課程科目表 77 表 4-12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應用學習效果相關實徵一覽表 78 圖目錄 圖3 1研究步驟圖 33 圖3-2教學實驗設計架構 34 圖3-3注音符號教學概念圖 36 圖3-4介紹教學實驗課程 40 圖3-5實驗教學課程進行 41

    一、中文部分
    尹玫君(2003)。自教育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初等教育學報,16,29-64。
    王月貞(2003)。一位幼稚園教師處理幼兒學習行為之策略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江政如(1999)。聲韻覺識與中文認字能力的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武典(2005,12 月)。師資培育政策:現況與展望。「師資培育政策:現況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吳武典(2006)。師資培育的正思與迷思。台灣教育,638,2-6。
    吳敏而(1990a)。入小學的第一個危機(上)─未雨綢繆談注音。學前教育,13,16-17。
    李文儀(2007 年 11 月 19 日)。家長憂,幼稚園不寫字,小學怎趕得上。線上檢98索日期:97 年 1 月 13 日,取自自由電子報。
    李隆盛(2000)。技職教育體系一貫課程之規劃與統整。台北市:教育部技職司。
    李瑞萍、李名、郭小洁(2009)。交互式白板在中小學的應用與推廣策略研究。中國教育信息化,21-25。
    李漢偉(2000)。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
    林純妙(2004)。國小閱讀困難學童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儀惠( 2008)。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討-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面積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縣。
    林德揚(2005)。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林麗雅(2006)。創造性戲劇對幼兒口語表達與故事理解之影響─ 以故事戲劇為媒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侯淑柔(2006)。幼兒英語學習經驗與中英文音韻覺識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福財(2005)。培養優質的幼教師資面對挑戰-解讀AACTE 的幼教白皮書。教師天地,138,31-37。
    胡又仁(2008)。臺灣幼稚園、國小一年級與二年級兒童語音覺識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6NTPTC328009)
    胡永崇(2001)。國小一年級閱讀障礙學生注音符號學習的相關因素及意義化注音符號教學成效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5,101-140。
    胡建雄(1992)。國語首冊注音符號教學研析。輯於何翠華編注音符號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計惠卿、張杏妃(2001)。全方位的學習策略-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
    教學科技與媒體,55,58-71。
    孫志麟(2002)。師資培育教育的反思。現代教育論壇,6,347-355。
    徐永誠(2006)。師資培育專業標準的質疑和重要議題-教師是社會正義的象徵。台灣教育,638,12-21。
    高俊豐(2009)。以合作學習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高年級數學縮圖與比例單元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世忠、羅慧英(2009)。協同教學對國中學生所知覺的科學教師PCK之
    張芳全(2003年9月23日)。師資培育政策的新隱憂。中央日報,9 版。
    張倍綺(2007 年 11 月 19 日)。幼稚園握筆寫字 專家:5 歲前不宜。線上檢索日期:2007 年 1 月 13 日。取自 YAHOO 即時新聞:
    曹雅方、徐新逸(2002)。國小教育學程資訊教育相關課程設計之需求評估。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9(3),313-327。
    梁宗賀、黃雅貴、杜淑娟、鄭玉雨、鄭兆君(2007)。學校導入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低年級國語教學應用之研究。「TANET2007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
    莊護林、李肖蘭、邱孜御(2007)。2007 台北市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取自http://www.flp.edu.hk/ict/publications/index.html。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宇欣(2007)。幼兒英語學習經驗與中英文音韻覺識能力之後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怡安(2005)。讀寫分享教學對提昇幼兒中文音韻覺識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台南市。
    陳淑琴(1999)。幼托師資合流教育課程研討。「跨世紀幼保師資培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台中師院。
    陳莉莉(2003)。幼兒的書寫經驗。《香港幼兒學報──語言與讀寫》,第2卷,第1期,35–39。
    陳惠邦(2006)。互動白板導入教室教學的現況與思考。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臺北市。
    陳韻雯(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秀霜、鄭美芝(2003)。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台北:心理。
    黃國禎( 2008)。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雅貴(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erp.moe.gov.tw/plan.php?plan_code=05
    黃潔貞。(2004)。寫字教學──備受忽略的語文教學環節。《語文教學雙月刊》,25,3–10。
    黃潔貞。(2005)。面向教改,破解迷思:「認字」=「識字」?「識字」=「閱讀」?。《語文教學雙月刊》,32,10–20。
    葉郁菁(1999)。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從幼稚園師資的專業自省檢討我國幼稚園教師所缺乏之教育專業課程(213-227頁)。台北:台灣書店。
    甄曉蘭(1996)。應用建構教學理念於教育專業發展之課程研究(I)。國科會研究報告。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3,179-208。
    鄧鈞文(2003)。教師專業素養與師資培育制度變革。台灣教育,623,13-19。
    蕭英勵(2007)。探討中小學將互動式電子白板導入教學之策略。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教師專業發展電子報。取自http://inservice.edu.tw/EPaper/200712/indexView.aspx?EID=48
    蕭英勵(2009)。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究趨勢與發展--以台灣2001~2009 年學位論文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蕭錫錡,1999,專題製作之創意發展-合作創作之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
    蕭錫錡(2000)。高職課程與技專校院課程銜接之修訂規劃。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錢正之、劉正山(2008)。交互白板環境下國小數學領域教學設計的互動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72。
    戴錦秀(2004)。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數學教學應用。屏師科學教育,20,
    謝燕嬌(2003)。中文聲韻覺識測驗之發展及其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092NTTTC576012)。
    顏菀廷(2008)。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數學教學成效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秋昭(1998)。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自由時報(2007年11月19日)。幼園教寫字 傷手傷眼。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19/today-education1.htm。
    蘇蘭(2001)。國語注音符號教學的金手指。台南:翰林。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達欽(1999)。技職校院課程問題檢討與改進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2004). The Early Childhood Challenge-Preparing High-Quality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Society. Retreived from: http://aacte.org/pdf/Programs/Early_Childhood/ECEpaper.pdf
    BECTA (2004). Background to the NGfL. Available from: http://www.ngfl.gov.uk/about-ngfl/ background.jsp
    BECTA (2007). The DCSF Primary Schools Whiteboard Expansionproject. Available from: http://partners.becta.org.uk/index.php?section=rh&catcode=_re_rp_02_a&rid=14422
    Bransford, J.D., Brown, A.L.&Cocking, R.R., (Eds.). (2002). How People Lear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Clark, R. & Mayer, R. (2003).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Proven guidelines for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rling-Hammond, L. (1997).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tters most.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8(1), 38-41.
    Ebbeck, M. (1990). Preparing early childhood personnel to be pro-active, policy-making professional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58, 87-95.
    Gage, J. (2002). So what is an electronic whiteboard, should you want one?
    Gatlin, M. (2004). Interactive Whiteboard System Creates ‘Active Classroom’ for Rural Georgia School System. T. H. E. Journal, 31(6), 50-52.
    Goodison, T.A. (2002). Learning with ICT at primary level: pupils’ perception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8(3), 282-295.
    Kennewell, S. & Beauchamp, G. (2007). The features of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32(3), 227-241.
    Milken Exchange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9). Will new teachers be prepared to teach in a digital age? A national surve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er education. Santa Monica, CA: Milken Family Foundation.
    Miller, D. (2006). The Magic Box - Enhancing Interactivity. Mathematics Teaching, 197, 28-31.
    Newhouse, C. P. (2002). The Impact of ICT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det.wa.edu.au/education/cmis/eval/downloads/pd/impactreview.pdf
    Strudler, N., & Wetzel, K. (1999). Lessons from exemplary colleges of education: 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preservice program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7(4), 63-81.
    Tamir, P. (1991).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7(3), 263-26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