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曉瑩 Hsiao-Ying Chen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與處理策略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the causes of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游進年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師生衝突成因 、師生衝突處理策略 |
英文關鍵詞: | causes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coping strategies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3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與處理策略,採個案研究法進行,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12位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蒐集資料來源,回應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與處理策略之情形,聚焦在國民中學導師的成因與處理策略的兩個層面。成因包含四個層面:教師方面、學生方面、師生互動方面及其他方面;處理策略包含五個層面:合作、競爭、妥協、逃避及順應等,再分別探討每一個層面中的師生衝突情形。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教師管教方面的衝突主要包含:教師管教方式未保留彈性、教師管教方式未
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及教師管教未能先親自了解狀況等三個層面。
二、學生不當行為的衝突主要包含:學生干擾秩序,影響教師教學、學生行為不
符規範,挑戰教師權威及學生另類行為,觸犯教師底線等三個層面。
三、資淺教師面臨的師生衝突成因主要為教師管教方式未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
合、學生情緒起伏大,無法自我控制及師生間期望上的差異。
四、教師處理師生衝突時,最常使用的是合作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原則方向,
彼此互相尊重、開放溝通管道,講道理規勸及了解學生的個性,正向鼓勵給
予引導等三個層面.
五、教師處理師生衝突時,因為期待學生有所成長,較少運用「順應」策略。
六、面對單一師生衝突事件時,資深教師較常使用多元處理策略;資淺教師則多
使用單一策略為主。
七、面對多數師生衝突事件時,資淺教師最常使用「妥協」及「逃避」策略。
基於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分別對教師、學校及未來研究,分別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Twelve teachers were selected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sources to respond to research purposes and problems.
The case study focused on the “caus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causes” contain four aspects: teachers, students, interactions and others, while the “coping strategies” contain five aspects: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compromise, escape and responsiveness. The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situations in every aspect were examined. The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conflict caused by teacher’s discipline” consists primarily of three levels: “teacher’s discipline being not flexible enough,” “teacher’s discipline without parental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and “teacher’s failure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in person.”
2.The “conflict caused by student’s misconduct” consists primarily of three levels: “student’s behavior disturbs class order and teaching,” “student’s behavior contradicts with norms and challenges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behavior violates teacher’s bottom line.”
3.Novice teachers face conflicts because “teacher disciplines without obtaining parental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teacher’s expectation differs with student’s” and “student lacks self control.”
4.When teachers are dealing with conflicts with student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trategy is “cooperation,”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developing principles and respecting each other,” “opening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and reasoning” and “understanding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giving positive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5.When teachers are dealing with conflicts with students, hoping that students become mature, they use the responsiveness strategy less.
6.When facing single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experienced teachers more often use multi-processing strategy, while novice teachers tend to be single policy-based.
7.When facing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novice teachers usually use “compromise” and “escape”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 for teachers, school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桂芳、陳文進、王明忠(2007)。師生衝突的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
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6,315-334。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臺北市:合記。
王淑俐(2009)。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三民。
王叢桂(1998)。師生間的衝突事件與處理。學生輔導通訊,57,42-57。
方怡靜(2006)。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師生衝突、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
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朱文雄(1995)。班級經營。臺北市:復文。
余姿瑩(2009)。國中導師轉型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生處理師生衝突方式關 係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吳文忠等譯(1997)。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著。課堂研究。臺
北市:建宏。
吳永軍(2005)。課堂教學中的社會文化。載於吳康寧等著,課堂教學社會學
(頁116-156)。臺北市:五南。
吳忠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來源知覺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宗立(2000)。學校行政決策。高雄市:麗文。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吳靖國(1998)。誰有權力制定和詮釋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5,31-35。
李介至(2000)。師生衝突之類型與意涵。諮商與輔導,175,11-14。
李淑瓊(2007)。國中師生衝突類型及成因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教師的觀點。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翠英(2008)。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工作壓力、師生衝突與因應策略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露芳(2002)。教師特質與信念對師生衝突之知覺與因應的影響。國立東華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生傳(1982)。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揚智。
林雅芬(2007)。屏東縣國小學童師生衝突原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東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帥韻儀(2002)。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之衝突問題解決模式建立之研究。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柯志明(2011)。師生衝突因素及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為例。國立中
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柯進雄(1997)。學校行政領導。臺北市:商鼎。
洪筱琦(2009)。高雄市六所國中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其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熾文(1999)。師生間的衝突與管理之探討。班級經營,4(2),51-58。
張民杰(2007)。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李佳琪、柳文卿、簡良燕(2005)。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臺北市:五
南。
張照壁(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德銳(1993)。淺談學校衝突管理。教師天地,64,49-53。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2001)。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王淑俐、高紅瑛、賴志峰、李俊達、黃柏翔、吳美金、梁靜珊、蔡美錦、
楊麗華、蕭淑端、鄧美珠、楊士賢、詹季燕、余瑞揚、施博惠(2005)。人
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高原教育。
張潤書(1999)。行政學。臺北市:空中大學。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編著(2002)。班級經營。新北市:蘆洲市。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理論部分(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陳士玉(2008)。師生衝突之成因與因應之探討-以高職學生為例。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巨峰(2005)。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及教師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陳美玉(1994)。師生關係的本質是和諧還是衝突。教育資料文摘,34(3), 165-168。
陳秀碧(1992)。中學生人際策略之研究-以建立對教師關係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苑。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著(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臺北市:
三民。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苑。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淑媛(2005)。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中學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陳淑遙(2003)。國中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
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儀庭(2012)。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之觀點及其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珮孏(2009)。嘉義縣國小教師師生衝突因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美雯(2002)。國中學生處理導師生衝突方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信璋(2006)。苗栗縣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間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建衡(2005)。國民小學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
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俊豪、連廷嘉合譯(2004)。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學富。
黃瑞琴(199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筱雲(2009)。國民小學教師情緒智慧、師生衝突知覺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私立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程曉樵(2005)。課程教學中的社會行為。載於吳康寧等著,課程教學社會學
(頁157-193)。臺北市:五南。
葉至誠(2007)。高等教育人事管理。臺北市:師苑。
楊瑞珠(1996)。學生同儕衝突與師生衝突之解決策略。輔導通訊,47,5-10
頁。
詹昭棣(2009)。國民中學校長衝突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鄒美芳(2004)。中學生師生衝突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潘彥妃(2000)。教師管教不當,各校委員會輔導。聯合報,2000/04/21。蔡
進雄(2003)。學校行政與教學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
劉念肯(1996)。師生衝突的「人」的因素。諮商與輔導,123,21-24。
劉炳輝(2001)。談溝通行動-促進師生關係。師友月刊,405,52-55。
劉清芬(1999)。師生衝突成因與解決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51-
54。
劉惠琴(1999)。中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的建構與行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計畫成果報告。
蔡培村(1996)。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
蔡樹培(1994)。人群關係與組織管理。臺北市:五南。
鄭英敏(1992)。緩和衝突的輔導策略。教師天地,57,5-10。
鄭詩釧(1998)。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氣氛、教師衝突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申談譯(1993)。Thomas Gordon 著。教師效能訓練。臺北市:新雨。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1999)。青少年心理學。新北市:空大。
鍾萬煜(2003)。苗栗縣國中學生對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汶伶(2003)。國小師生衝突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謝維和(2002)。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謝淑敏(2003)。國中學生師生衝突化解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丹雅(2008)。國中教師情緒能力與師生衝突管理策略之關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簡麗賢(2004)。臺北縣高級中等學校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藍清水(2003)。宗教組織志工衝突認知、衝突處理技巧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
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Blake, R. R., & Mouton, J. S. (1970). The managerial grid.
Houston: Gulf Publishing.
Bowles, S. & Gintis, H. (1976). School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Basic Books.
Deutsch, M. (1969). Conflict : Productive and destructive.
Jurnal of Scial Issues, 1, 8-29.
Foryth, D. R. (1999). Group dynamics. California: Books
Cole.
Getzels. J. W. & H. A. Thelen . (1972)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In A. Morrison , et al. , ed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 Harmondsworth : Penguin.
Hargreaves, A. & Fullan, M. G. (1992).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Heitler, S. M. (1991). From conflict to resolution :
Strategi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tressed
individuals, couples, and families. New York: Norton.
Hocker, J. L., & Wilmot, W. W. (1991). Interpersonal
conflict (3th ed.). Wm. C. Brown Publishers.
Johnson, D. W. (1985).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mpany.
Koehler, J. W. et al.(1978). Public communica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Inc.
Kreidler, W. J.(1984) . Creative conflict resolution : More
than 200 activities for keeping peace in the classroom.
Illinois : Good Year Books.
Longaretti, L. & Wilson, J. (2006). The impact of
perceptions on conflict management.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9(4) , 3-15.
Luthans, F (2002)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 th ed.) ,
NY : McGraw-Hill.
Nelson, D. L. (200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Foundations, 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Washington :
James Campbell Quick.
Ohbuchi, K. & Yamamoto, I. (1990). The power strategies of
Japanse children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Effect of
age, gender, and target.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1(3), 349-360.
Osinchuk, M. E. (1996). Students’perceptions of teacher-
student conflict. 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4(4),
1335.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TMM-06411)
Owens, R. G. (1998) .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education
(6th ed.) . Boston:Allyn and bacon.
Parsons, T. (1959). The school class as a social system :
Some of its functions in American society.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29 (Fall) , 297-318.
Pondy, L. R. (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2), 296-320.
Rahim, M. A. (1983).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inventories
and professional-manual. Palo Alto. Chicag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
Rahim, M. A. (1992). Manag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 Praeger.
Robbins, S. P. (1998)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8th ed) . Upper Saddle
River ,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2005)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1th ed) .
Upper Saddle River ,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 Judge, T. A. (200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 Prentice Hall.
Rosenberg, L. J. & Stern, L. W. (1971). Conflict
measurement in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3, pp.438.
Sashkin, M. & Morris, W. C. (1984). Organization behavior:
Concept and experiences. New Jersey: Reston Publishing Co.
Schultz, B. G. (1989). Communicating in the small group :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 Harper & Row Publishers.
Thomas, K. W. (1976) .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
M. D. Dunnette (Ed. ) ,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 Rand McNally &
Company.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 (1995). 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Wadsworth: 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
Waller, W . (1932) .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Y: John
Wiley.
Weber, A. L.(1992).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Inc.
Wexley, K. N & Yukl, G. A(199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sonnel psychology. Illionis: Richard D. Irwin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