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秋珠 |
---|---|
論文名稱: |
國中中輟復學生之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沈六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4 |
中文關鍵詞: | 中輟復學生 、輔導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80 下載:2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中輟復學生需求與輔導策略,主要研究目的有七,一、瞭解中輟復學生的基本資料,二、瞭解中輟復學生的生活狀況及困擾,三、探討中輟復學生中輟的原因,四、瞭解現行中輟復學輔導方案實行的狀況,五、探討中輟復學生的需求,六、探討中輟復學生最希望接受的幫助及輔導,七、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輔導中輟復學生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及半結構式的訪談和平時對學生的生活觀察。首先以文獻探討與本研究有關之理論與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架構之基礎。問卷調查法用以收集實徵資料,所使用的工具為自編的「中輟復學生需求與輔導調查表」,而訪談則用以深入探討問題背後的原因,並且作為實徵資料的佐證。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國中中輟復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調查採立意取樣,共計調查57所學校,有效回收問卷176份,實際訪談9位中輟復學生,4位師長,2位家長,取6位具代表性的學生為例子。本研究的資料處理採用描述統計、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並逐一討論各項研究結果,茲將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基本資料分析
(一) 國中中輟復學生男生略多於女生。
(二) 國中三年級中輟復學生的中輟經驗比例最高。
(三) 多數中輟復學生來自於單親或是破碎的家庭。
(四) 中輟復學生的家庭社會化和控制功能不彰。
(五) 中輟復學生的家庭經濟屬於普通。
(六) 中輟復學生可自行支配與使用的零用錢不固定。
(七)中輟復學生的重複輟學問題嚴重。輟學五次以上者達四成以上,輟 學三次以上者高達六成。
(八)國中二年級是輟學的關鍵時期。
二、中輟復學生最感困擾的事項第一是家庭經濟狀況,第二是家庭方面的問題,第三是感情方面,第四是學校課業。
三、學生中輟的原因以個人因素為主,其次依序是學校因素、同儕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
四、現行中輟復學輔導方案狀況分析
(一)現行較普遍的輔導方案依序為技藝班、中途學校(含資源班、慈輝班)、追蹤輔導。
(二)對中輟復學生較具有幫助的輔導方案依序為技藝班、中途學校或資源班與寒暑假潛能開發班。
(三)中輟復學生認為較沒有幫助的輔導方案是課業補救教學。
(四)中輟復學生較不瞭解課業補救教學、追蹤輔導、街頭外展工作、慈輝專案的效能。
(五)尚有22.16﹪中輟復學生未接受過任何的幫助或輔導。
五、中輟復學生最需要的需求依序是希望學習一項技術、有一個安靜而住得舒服的家、學校增加職業訓練的課程、改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
六、中輟復學生的需求不會因為性別而有不同,也不會因為年級而有不同。
七、中輟復學生最希望接受的輔導或幫助事項以增加職業訓練的課程為優先,其餘依序為學習與人溝通相處的技巧、不要叫我讀、學習如何改善與家人的關係、申請獎助學金書。
本研究依據上述發現加以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作為輔導學生的參考。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roblems and demands of returne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 and to seek for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assist them getting with schools. For purpose of the study ,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used to help explain quantitative findings.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 17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6 returnees were interviewed. “The
counseling necessity of returnees” was conducted by usi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 , percentage, t-test and ANOVA.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junior high school dropouts are as follow: a. The proportion of male is higher than female.
b. Most of them come from single parent families or are brought up by grandparents.
c. Most of the dropouts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ir junior 2 grade , students tend to dropout at the most proportion.
2. The most important causal factor for junior high school dropouts is individual according to those returnees’ point of view.
3. When returnees were asked about their problems , most of them said that the major problems were about family problem , economic, love story ,and school learning.
4.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mand between returnees in relation to gender and sex.
5.The most helpful dropout-counseling programs are skill-training class , half-way school and half-way resource class.
6.The most necessity of counseling for returnees is skill training , quiet and comfortable home , getting along with family and people. They do not care too much about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se findings and their implication were discussed.
中文
王麗雯(2000)。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進(2002)。視窗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淑娟 (2002)。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各國中途輟學學生現況及中輟生防治政策簡介。學生輔導通訊,81期,頁132-141。
台南縣教育局(2002)。台南縣九十一年度國中中輟教育工作觀摩暨檢討會手冊。台南縣教育局。
邱文忠(1994)。中途輟學影響因素暨模式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6期,頁32~417。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淑瓊(2000)。台灣與日本中途輟學問題暨因應措施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美枝(2001)。中輟學生問題與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嫦娥(1998)。台北市中輟學生服務工作概況。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教育部獎助,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印行。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與輔導。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靜晃、曾華源(2001)。中途離校青少年的現況分析研究。青少年問題研究成果發表暨研討會手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辦。
郭靜晃(2000)。我國少年對少年福利措施的需求與使用之現況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2期,頁333~345。
周愫嫻(1999)。中輟學生的問題、原因與影響:檢驗社會結構、輟學率與少年犯罪的共變與因果關係。台北:中輟學生的服務與輔導學術研究會。
洪莉竹(1996)。逃學行為的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系統的觀點。諮商與輔導,125期,頁6-13。
陳昭華(2000)。高雄市國中中途輟學學生家庭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陳秋儀(1999)。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3 期,頁63-70。
梁志成(1993)。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因素及預防策略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昭佑(1995)。台灣省各級學校中途輟學演變趨勢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4)。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要點。教育部。
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教育部。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3)。中輟業務相關公告。http://www.moe.gov.tw/displ/。
教育部(1996)。教育部推動認輔制度實施要點。http://www.tpjh.cyc.edu.tw/guide/about/way01.htm。
宜蘭善牧學園(2003)。宜蘭善牧學園簡介。http://www.tosun.org.tw/ database/920330/91/宜蘭善牧學園簡介.doc。
許文耀(1998)。中輟學生因素之探討,發表於<以愛化礙--關懷中途輟學學生>研討會,頁58-60。
黃德祥(1994)。高中學生輟學、休學與逃學的問題與輔導,輔導措施實務手冊。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木添、王明仁(1998)。中途輟學學生服務與輔導--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服務概況。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教育部獎助,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印行。
許春金(1997)。收容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治對策之調查研究。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張梅禎(2000)。中輟復學生與一般生在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瑩(2000)。偏差行為國中生復學契機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貝萍、陳麗芬、郭碧雲(1999)。中美對中輟學生因應措施之比較。兒童福利論叢,3期,頁178-216。
黃品端(2002)。少年中途輟學模式預測之探討研究—以台中市少年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清濱(1992)。中途輟學的社會學分析及輔導策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人傑(1994)。改進輟學研究需解決的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37期,頁29-35。
程秋梅(2000) 。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組碩士論文。
彭駕騂(1994)。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手冊。教育部。
楊宗憲(2001)。心理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國中生中途輟學及犯罪行為之影響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瑞珠(1998)。從高危險群之初期徵候看中輟學生的辨識與輔導。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編印)。
楊瑩(1998)。教育機會均等。載於陳奎喜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德輝(2001)。籌設中途輟學學生選替教育及相關課程統整規劃報告。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承辦,教育部委託。
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以台北縣某國中八名復學生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鄭崇趁(1994)。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的成因與對策。教育研究雙月刊,36期,頁27-31。
鄭崇趁(1998)。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談中途輟學學生輔導措施。教育與輔導的軌跡。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因素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期,頁233~27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英文
Berg,B.L.(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Allyn&Bacon.
Berrueta-Clement , J., Schweinhard , L., Barnett , W., Epstein , A., & Weikert , D.(1984). Changed lives: The effects of the Perry preschool progrum on youths through age 19. Monographs of the High/Scop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 8. Ypsilanti , MI:High/Scope Press.
Bronfenbrenner,U.(2000).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n A. Kazdin(Ed.),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Washington,DC,and New York: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Oxford Universality Press.
Carter,G.V.(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3 rd.(ed.).New York:McGraw Hill,p.198.
Chalker , C.S.(1996). Effective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 Best practices from planning through evaluating. Lancaster: Technomic Pub.
Cohen , Albert K.(1955). Delinquency Boys. Glencoe,I.L.: Free Press.
Coombs,P.H.(1985). The view from the eighties. The world crisis in educ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ckenfield , M., & Swanson , L.(1992). Service learning : Meeting the needs of youth at risk. Clemson , SC: National Dropout Prevention Center.
Franklin,c.(1992). Family and individual patterm in a group of middle-class droupout youths. Social work,37,338-344.
Gottfredson ,M. &Hirschi, T.(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N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milton,S.F.(1986). Raising standards and reducing dropout rate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87,410-429.
Kushman,J.W. and Heariold-Kinney P.(1996) Undersanding and Preventing School Dropout, In D. Capuezi and D.R.Gross (Eds.) Youth at Risk. Alexandri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McWhirter,J.J.(1998). At-risk youth:A comprehensive response.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McLearn , k., Colasanto , D., & Schoen , C.(1998). Mentoring makes a difference. Findings from the Commonwealth Fund 1998 Survey of Adults Mentoring Young People.
Meyer(1999) Service learning in alternative education settings. The Dropout Information Clearing House ,73,114-117.
Mialaret,G.(1985). Introduction to the educationl scienc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osenthal, B. B.(1998). Non-school Correlates of Dropout: An Intergra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Vol.20, No5, p.413-433.
Seitz ,V., Apfel , N. H., & Rosenbaum , L.K.(1990). Effects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pregnant adolescents: Educational outcomes at two years postpartum.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 19 ,911-930.
Shoemaker,D.J. (1990). Theories of delinquency.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one , Calvin Riant(1980).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chool for high school dropouts: Using selected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phd disseration.
Taxas State Council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ustin(1988). The dropout dilemma searching formulas that work.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35546.
Tinto, V. (1975). 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uonal Research,45: 81-125.
Trgart C.E.(1992). Do public school increase juvenile delinquency , Urban Education,33,359-370.
Wasik , B. H., Ramey., C. T., Bryant , D. M., & Sparling , J. J> (1990).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o early untervention strategies : Project CARE. Child Development , 61 , 1682-1696.
Woodlay,A.& Parlett,M.(1983). Student drop-out. Teaching at a Distance,2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