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慧貞
論文名稱: 《老子》正言若反的語言模式研究
指導教授: 王財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老子正言若反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1下載:10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老子》以為,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理,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常道。值得吾人深思的是:顯然《老子》之書有一種企圖,欲告知吾人以「常道」。在可道與不可道之間,《老子》的語言呈現了一種特殊的模式,這個模式就是「正言若反」:以「若反」的方式去言說那不可言說的常道。所以,在瞭解《老子》的哲學之前,我們應該要先瞭解《老子》用以表述「常道」的語言模式。在掌握《老子》「若反」的「正言」之後,我們對於《老子》的哲學才能有一個比較基本的瞭解,而不致迷陷於「可道」與「不可道」的詭辭之中。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範圍................................................................................................................... 2 參、研究方法................................................................................................................... 4 肆、研究目標................................................................................................................... 5 第二章 《老子》的知識論............................................................................ 6 壹、知識論........................................................................................................................ 7 一、知識論的定義....................................................................................................... 7 二、知識論所要探究的問題....................................................................................... 9 (一)知識論的三大問題........................................................................................ 9 (二)從形式上來看知識論................................................................................... 10 (三)從內容上來看知識論................................................................................... 11 (四)從方法上來看知識論................................................................................... 11 貳、「老子的知識論」............................................................................................... 12 一、老子與《老子》................................................................................................... 13 二、老子其人............................................................................................................. 13 三、《老子》其書....................................................................................................... 15 (一)關於考證《老子》的觀點與問題................................................................ 15 (二)關於《老子》年代較為可信的說法............................................................ 18 四、老子、《老子》與知識論.................................................................................... 19 (一)老子的知識論目前無法探究....................................................................... 19 (二)《老子》的知識論應以通行本為主,以帛書本、楚簡本對勘....................... 20 參、關於「老子的知識論」的分歧意見.......................................................... 21 一、唯心與唯物的分歧.............................................................................................. 21 二、老子無嚴格之知識論?..................................................................................... 24 肆、對於《老子》的知識論之檢視.................................................................... 25 一、知識論不應以唯心、唯物分判 ........................................................................ 25 二、《老子》可以有其知識論.................................................................................... 26 第三章 《老子》論意識.............................................................................. 29 壹、意識的定義........................................................................................................... 30 貳、《老子》對於意識的肯定.................................................................................. 31 一、意識的先決條件:認知主體的存在.................................................................. 31 二、《老子》對於認知主體的討論............................................................................ 32 (一)論「己」....................................................................................................... 32 (二)論「我」....................................................................................................... 34 (三)論「吾」....................................................................................................... 35 1.「吾」不知其名:肯定意識對象的存在................................................. 36 2.「吾」有身:肯定認知主體的存在........................................................... 36 3.「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肯定意識活動的存在................................... 37 (四)論「自」....................................................................................................... 38 1.自然........................................................................................................... 38 2.自+□......................................................................................................... 39 3.自從........................................................................................................... 40 4.自己........................................................................................................... 40 參、《老子》注重意識主體的內省與實踐........................................................ 41 一、《老子》對於內省意識的注重............................................................................ 41 二、《老子》對於實踐的注重.................................................................................... 43 第四章 《老子》論感性............................................................................... 49 壹、感性的定義............................................................................................................ 50 一、外感官................................................................................................................. 51 二、內感官................................................................................................................. 51 貳、《老子》對於感性的看法................................................................................ 53 一、《老子》原文中的眼官與其他外感官................................................................ 53 (一)《老子》中的聽官、味官、嗅官、觸官......................................................... 53 (二)《老子》對眼官的重視................................................................................... 54 二、《老子》論眼官.................................................................................................... 54 三、《老子》的不可見之「道」................................................................................ 57 (一)視之不足見:外感官的經驗並非可靠的認知................................................ 58 (二)視之不見:外感官的能力有其限制............................................................... 59 (三)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外感官的能力可能因耽溺而退化...................... 60 (四)塞其兌,閉其門:注重主體內在的認知活動................................................ 61 (五)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對外感官存而不論.................................................... 63 四、《老子》的可見之「道」.................................................................................... 64 (一)見:四種層次的認識..................................................................................... 65 1.見素抱樸、見小曰明:結合工夫的認識................................................. 66 2.「見」的四種層次:反省的意識、感性的限制、工夫的實踐與超概念的知識.......................................................................................................... 67 (二)觀:與工夫結合的認識活動......................................................................... 68 1.觀妙與觀徼............................................................................................... 68 2.觀復........................................................................................................... 71 3.觀身、觀天下............................................................................................ 72 參、感性不足以認識「道」................................................................................... 74 第五章 《老子》論名..................................................................................... 79 壹、悟性、概念與名詞............................................................................................. 79 一、悟性的定義......................................................................................................... 79 二、概念與名詞.......................................................................................................... 81 貳、《老子》對名的看法........................................................................................... 83 一、始制有名.............................................................................................................. 83 (一)道可道,非常道............................................................................................. 84 (二)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85 1.有名:主體認識萬物的起點..................................................................... 85 2.命名:人類文明的開始............................................................................ 87 二、知止不殆............................................................................................................. 89 (一)名的限制........................................................................................................ 89 1.可名........................................................................................................... 89 2.不可名....................................................................................................... 91 (二)為學日益........................................................................................................ 94 三、道常無名............................................................................................................. 95 (一)繩繩不可名.................................................................................................... 95 (二)道隱無名........................................................................................................ 97 參、理性認知與直觀之知........................................................................................ 99 一、《老子》對理性認知的看法.............................................................................. 101 (一)演繹法與歸納法的定義............................................................................... 101 (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老子》注重理性推理..................................... 102 (三)有無相生:理性認知的相對性.................................................................... 104 (四)無物之象:理性認知的限制性.................................................................... 104 二、直觀之知........................................................................................................... 105 (一)直觀的定義.................................................................................................. 106 (二)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 107 (三)詭辭為用...................................................................................................... 109 第六章 《老子》超越的思維與語言.................................................. 113 壹、判斷與原理........................................................................................................... 113 貳、《老子》的原理觀.............................................................................................. 115 一、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15 二、《老子》遵守思維三律的原理........................................................................... 116 三、思維三律的限制................................................................................................ 118 參、論正言若反......................................................................................................... 120 一、《老子》特殊的思維和語言............................................................................... 120 二、正言若反的意義............................................................................................... 122 三、存在之存在矛盾性............................................................................................ 124 四、正反矛盾的解消............................................................................................... 125 五、超越的思維..................................................................................................... 127六、正言若反所呈現出的意義................................................................................ 129 第七章 《老子》正言若反的表達方法........................................... 131 壹、《老子》使用否定詞的高頻率...................................................................... 133 貳、不必然的型態命題........................................................................................... 134 一、「信言不美」是否為否定命題?....................................................................... 134 二、信言「不必然是」美言,美言「不必然是」信言......................................... 135 參、否定命題............................................................................................................... 137 一、肯定與否定命題所適用的對象......................................................................... 138 二、否定的領域大於肯定的領域............................................................................ 139 三、由否定而導致的行為改變................................................................................ 141 肆、相對法.................................................................................................................... 143 一、集合命題........................................................................................................... 145 (一)現象世界的對立變化............................................................................. 145 (二)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146 (三)無為而無不為........................................................................................ 147 二、一般句式........................................................................................................... 148 (一)正反相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148 (二)沒有真正的對立存在:明道若昧,大白若辱........................................ 149 伍、正言若反的形式無法窮盡............................................................................ 150 第八章 結 論................................................................................................... 160 壹、初步完成的工作................................................................................................ 160 貳、尚待完成的目標.................................................................................. 161 參考書目

    參 考 書 目
    壹、古籍部分
    書 名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一、《老子》
    1 《道德經傳‧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十一函》 嚴靈峰 編
    呂吉甫 著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年
    2 《道德經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九函》 嚴靈峰 編
    憨山大師 著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年
    3 《老子校詁》 蔣錫昌 著 台北:明倫出版社 1971年2月初版
    4 《老子校正》 島 邦男 著 日本:誠心堂書店 1973年
    5 《老子崇寧五注》 嚴靈峰 輯校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9年10月初版
    6 《重訂老子正詁》 高 亨 著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1年2月
    7 《老子河上公注‧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 嚴靈峰 編輯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2年
    8 《老子新考述略》 楊家駱 撰 台北:世界書局 1991年9月4版
    9 《老子本義》 楊家駱 主編〔清〕魏源 撰 台北:世界書局 1991年9月4版
    10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王 卡 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0月北京2刷
    11 《老子帛書校注》 徐志鈞 校注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2年5月1版1刷
    12 《帛書老子校注》 高 明 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8月北京3刷
    二、其他
    13 《呂氏春秋》 〔秦〕呂不韋 著
    〔後漢〕高誘 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74年元月3版
    14 《梅溪王先生文集》 〔宋〕王十朋 著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
    15 《陸九淵集》 〔宋〕陸九淵 撰 台北:里仁書局 1981年1月
    16 《史記會注考證》 (日本)瀧川龜太郎 台北:洪氏出版社 1986年9月
    17 《荀子集解》 王先謙 撰 台北:正中書局 1993年9月初版
    18 《王弼集校釋》 〔魏〕王弼 著
    樓宇烈 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12月北京3刷
    貳、現代專著(中哲部分)
    書 名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一、老子
    1 《老子釋譯》 朱謙之 釋
    任繼愈 譯 台北:里仁書局 1985年3月
    2 《老子新譯》 任繼愈 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7年9月
    3 《老子說解》 張松如 高雄:麗文文化 1993年10月初版1刷
    4 《老子辯難》 曾為惠 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 1995年2月初版
    5 《老子研讀須知》 嚴靈峰 台北:正中書局 1996年台2版第2次印行
    6 《老子》 劉笑敢 台北:東大圖書 1997年4月初版
    7 《老子思想體系探索》 魏元珪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7年8月初版
    8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袁保新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12月初版2刷
    9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 丁原植 台北:萬卷樓 1999年4月再版
    10 《老子校詁》 古 棣 大陸: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2次印刷
    11 《老子哲學評論》 譚宇權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5月2刷
    12 《楚簡老子辨析》 尹振環 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11月
    13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陳鼓應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1年11月3次修訂版2刷
    二、老莊與道家
    14 《老莊哲學》 胡哲敷 台北:中華書局 1966年3月台2版
    15 《老莊哲學》 吳 康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9年6月台7版
    16 《先秦道家思想研究》 張成秋 台北:中華書局 1971年4月初版
    17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 楊儒賓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1987年6月初版
    18 《中國思想(二)道家與道教》 宇野精一 編
    邱棨鐊 譯 台北:幼獅文化 1994年7月5印
    19 《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 吳汝鈞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6月1刷
    20 《莊周與老聃—道家發生發展的兩哲人》 劉光義 台北:學富出版社 2000年11月初版1刷
    21 《道家形而上學》 王中江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11月1刷
    三、其他
    22 《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 吳怡 台北:東大圖書 1981年4月初版
    23 《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 台大哲學系 主編 台北:東大圖書 1988年3月
    24 《中國哲學史‧胡適學術文集下冊》 姜義華 主編
    章清、吳根樑 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1年12月
    25 《古史辨》第四冊、第六冊 顧頡剛 等 編著 台北:藍燈文化 1993年8月2版
    26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 方立天 台北:洪葉文化 1995年4月初版1刷
    27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牟宗三 主講
    林清臣 記錄 台北:學生書局 1996年3月2刷
    28 《名辯學論》 周云之 大陸: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1版1刷
    29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楊儒賓、黃俊傑編 台北:正中書局 1996年11月台初版
    30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 台北:學生書局 1997年8月修訂8版
    31 《中國哲學十九講》 牟宗三 台北:學生書局 1999年9月8刷
    參、現代專著(西哲)
    書 名 作 者 出版書局 出版日期
    一、哲學概論、西哲史部分
    1 《哲學概論》 鄔昆如 台北:五南出版社 1994年4月4版5刷
    2 《新哲學概論》 陳俊輝 編著 台北:水牛出版社 2000年3月初版2刷
    3 《哲學概論》 沈清松 主編 台北:五南出版社 2002年11月初版1刷
    4 《西洋哲學史》 F. Copleston 著
    傅佩榮 譯 台北:黎明文化 1986年1月初版
    5 《西洋哲學史》 鄔昆如 台北:國立編譯館 2000年10月
    6 《希臘哲學》 鄔昆如 台北:五南出版社 2001年9月1版1刷
    二、知識論部分
    7 《認識論》 柴 熙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9年
    8 《知識論》 趙雅博 台北:幼獅文化 1980年7月2印
    9 《中西知識學比較研究》 張振東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3年2月
    10 《知識論》 孫振青 台北:五南出版社 1994年3月3版2刷
    11 《知識論》 王臣瑞 台北:學生書局 2000年9月初版
    12 《知識論(一)—古典思潮》 關永中 台北:五南出版社 2002年8月初版2刷
    13 《知識論(二)—近世思潮》 關永中 台北:五南出版社 2002年8月初版2刷
    三、理則學部分
    14 《理則學》 鄔昆如 等著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8年9月5版
    15 《理則學》 錢志純 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2000年5月7版
    四、其他專著部分
    16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 牟宗三 譯註 台北:學生書局 1986年10月2刷
    17 《亞里斯多德形上學註》 聖多瑪斯 著
    孫振青 譯 台北:明文書局 1991年8月初版
    18 《斯賓諾莎》 洪漢鼎 台北:東大圖書 1992年4月初版
    19 《真理與方法》第二卷 加達默爾 著
    洪漢鼎、夏鎮平 譯 台北:時報文化 1995年7月18日初版1刷
    20 《哲學研究》 〔英〕維根斯坦 著
    尚志英 譯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7年3月初版2刷
    21 《人類理解論》 〔英〕洛克 著
    關文運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年4月6刷
    22 《胡塞爾》 蔡美麗 台北:東大圖書 1999年10月二版
    23 《生命的展現》 〔美〕佛洛姆 著
    孟祥森 譯 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0年3月3刷
    24 《愛的藝術》 〔美〕佛洛姆 著
    孟祥森 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 2000年9月再版
    25 《聖言‧人言》 楊慧林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次印刷
    26 《邏輯哲學論》 〔奧〕維根斯坦 著
    賀紹甲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年5月北京3刷
    五、工具書部分
    27 《哲學辭典》 Peter A.Angele 著
    段德智、尹大貽、
    金常政 譯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000年1月
    肆、期刊論文
    篇 名 作 者 論文集或期刊名 出版日期
    1 〈否定詞在道德經中所扮演的角色〉 鄔昆如 《中研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思想哲學組》 1982年10月
    2 〈老莊哲學「觀」概念之研究〉 鄔昆如 《第一次世界道學會議暨第四屆國際易學大會會前論文第一輯》(台北:中華民國老莊學會) 1987年11月
    3 〈老子的知識論〉 沈清松 《哲學與文化》20卷1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 1993年1月
    4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語言世界〉 林美秀 《中國國學》21期(台南:台灣省中國國學研究會) 1993年11月
    5 〈道家哲學與歐洲哲學之比較〉 鄔昆如 《哲學雜誌》第7期
    (台北:業强出版社) 1994年1月
    6 〈從比較的角度反省老子『道』概念的形上性格〉 傅佩榮 《哲學雜誌》第7期
    (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4年1月
    7 〈老子知識論問題之探討〉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184期(台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 1995年2月
    8 〈老子論命名之偽〉 伍至學 《哲學雜誌》第十三期
    (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5年7月
    9 〈關於老子考證的歷史考查與分析〉 劉笑敢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5年12月
    10 〈道家的社會關懷〉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 1998年7月
    11 〈老子的逆向式思維與道論〉 許抗生 《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4期(北京:哲學雜誌社) 1998年11月
    12 〈再解《老子》第一章〉 許抗生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店) 1999年3月
    13 〈試論老子的辯證思維〉 杜方立 《鵝湖月刊》第285期(台北:鵝湖出版社) 1999年3月
    14 〈論老子在哲學史上的地位〉 張岱年 《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校訂1版
    15 〈陸王心學與老莊思想〉 成復旺 《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校訂1版
    16 〈通向本體之路:道家形而上學方法〉 王中江 《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大陸: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1刷
    17 〈老子「正言若反」之表述方式試探〉 王宣曆 《鵝湖月刊》第317期
    (台北:鵝湖出版社) 2001年11月
    18 〈論王弼「無」本論的哲學實質〉 康中乾 《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四期(北京:哲學研究雜誌社) 2000年11月
    19 〈釋「修辭立其誠」:原始儒家的天道觀與語言觀—兼論宋儒的章句學〉 梅 廣 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5期(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 2001年11月
    20 〈語言類型與思考〉 莊耀郎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卷4期
    (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推導委員會) 2001年12月
    21 〈從「不言之教」解讀《老子》〉 姚 蓉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1期
    (大陸:江西師範大學) 2002年1月
    22 〈老子的語言思想解析〉 鄭慶君 《國文天地》第18卷第7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2002年12月
    伍、學位論文
    論 文 撰作者 論文出處 撰寫日期
    一、老子
    1 老子道德經思想的研究 袁長瑞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1年5月
    2 老子哲學之方法論 林秀茂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94年6月
    3 老子語言哲學研究 伍至學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95年6月
    4 《老子》的名言批判 吳賢俊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6年1月
    5 《道德經》的道論之研究 彭文興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7年7月
    6 《老子對名言的反省與對「道」的體會》 陳貞秀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1年6月
    二、其他
    7 王弼玄學 莊耀郎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91年6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