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鵬仁 |
---|---|
論文名稱: |
天文學的確認──克卜勒對圓迷思的破除與均勻性的奠定 |
指導教授: | 姚珩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4 |
中文關鍵詞: | 克卜勒 、哥白尼 、托勒密 、天文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2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克卜勒沿襲了哥白尼所推崇的畢達哥拉斯與新柏拉圖主義的精神,並接受了哥白尼提倡的日心說理論,欣賞當中簡單、對稱的數學架構,但在哥白尼始終對太陽的位置,未能夠有明確的決定出來,感到十分不滿意。於是克卜勒自己秉持著太陽為宇宙中心,無可比擬的主宰地位,輔以托勒密的偏心圓模型,得出暫代性假說來描述行星運行的軌道。
可以明白此假說對克卜勒有著重大的意義,可以將太陽的位置、行星正圓軌道中心以及偏心勻速點明顯的區隔出來,不再混淆不清,模稜兩可。更進一步地得到行星運動背後的動力學成因——距離規則,而再以距離規則為基礎,得出克卜勒行星運動第一與第二定律,即橢圓律與面積律。
而當初克卜勒得到行星運動定律的過程過於繁瑣,於是以簡易的幾何方法來重訪克卜勒獲得行星定律的歷程,讓讀者更為清楚地明白行星定律的確實成立。此處先是確認地球的橢圓律與面積律的成立,再順理成章地推廣到其他五個行星的行星運動定律亦會成立。最後,討論克卜勒提出行星定律的背後思想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闡述克卜勒在科學革命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1.孔恩(Kuhn, T. 2003):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2.羅伊德(Lloyd, G. 2004):早期希臘科學-從泰勒斯到亞里士多德。北京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哥白尼(Copernicus, N. [1543] 2001):天體運行論。武漢市:陜西人民出版社。
4.伯特(Burtt, E. 2003):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5.陳鵬仁、姚珩(2009):克卜勒橢圓定律的前身─太陽與行星軌道中心的定位。科學教育月刊,審查中。
6.項武義、張海潮、陳鵬仁、姚珩(2009):重訪克卜勒─地球的面積律與橢圓律。數學傳播,審查中。
7.姚珩、黃秋瑞(2003):克卜勒行星橢圓定律的初始內涵,科學教育月刊,第256期,第33-45頁。
8.姚珩(2004):行星面積定律的建立,科學教育月刊,第274期,第32-38頁。
9.翰林出版(2008):普通高級中學物理,二上用書。台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南一書局(2008):普通高級中學物理,二下用書。台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1.Aiton, E. J.(1969). Kepler’s second law of planetary motion. Isis,60,75-90
12.Harris, J. W. and Stocker, H. “Ellipse.”§3.8.7 in Handbiik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New York:Springer-Verlag, p93, 1998.
13.Jammer,M.(1999). Concepts of Force:a study in foundations of dynamics.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Inc.
14.Jacobsen, T. (1999). Planetary systems from the ancient Greeks to Kepler. Seatle, WA:University Washington.
15.Kepler, J. ([1609] 1992). New astronom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Knopp, K.“Periodic Functions.”Ch.3 in Teory of Functions Parts I and II, Two Volumes Bound as One, Part II. New York:Dover, pp. 58-92, 1996.
17.Kozhamthadam, J. (1995). Discovery of Kepler’s law:The Interaction of scienc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Notre Dame, ID: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18.Lawrence, J. D. A Catalog of Special Plane Curves. New York:Dover, pp. 72-78, 1972.
19.Martens, R.(2000). Kepler’s philosophy and the new astronomy.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Morse, P. M. and Feshbach, H. Method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Part I. New York:McGraw-Hill, pp. 425-427, 1953.
21.Multiyear Interactive Computer Almanac (MICA, 美國海軍天文台用星體位置計算軟體), Version 2.0
22.Symon, R. Mechanics. 3d ed. New York:Addison-Wesley, p131-133, 1971.
23.Stephenson, B.(1987). Kepler’s physical astronomy. New York:Springer-Verlag Inc.
24.Voelkel, J.(2001). The composition of Kepler’s astronomia nova.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