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宗憲
論文名稱: 兩岸高中歷史教材選編之比較研究(2005~2007)--以周代史教材為例
指導教授: 石蘭梅
Shih, Lan-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9
中文關鍵詞: 高中歷史周代西周兩岸課程綱要課程標準上古史教科書先秦史教材選編知識點課程銜接封建宗法井田國野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兩岸在順應時代變遷的教育改革潮流下,對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都有大規模的改變。本文欲了解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選編的差異,先對兩岸教育改革環境初步分析,進一步透分析兩岸課綱的訂定。接著利用課程綱要、編寫重點、知識點特色、國中高中課程銜接四個角度分析兩岸中國上古史課程。在中國上古史中選出學術爭議的西周史教材,分析兩岸教材選編的異同。最後綜合比較兩岸課程綱要訂定、中國上古史教材與西周史教材選編,提出結論與對未來課程綱要與教材編寫之具體建議。
    近十餘年來,兩岸在順應時代變遷的教育改革潮流下,對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都有大規模的改變。臺灣壓縮了中國上古史課程,並且產生了一些課程設計上的問題。大陸則運用「模組」方式,打破過去斷代史的設計理念。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加上「重點說明」的提示作為課程設計明確依據的作法卻反而成為教科書編寫的束縛。大陸的高中課程則由「教學大綱」轉變為「課程標準」,課程主導性更為強烈。課程綱要方面,兩岸皆以略古詳今為原則,臺灣偏重課程的縮減,大陸則將課程分列於「政治」、「社會與經濟」、「文化與思想」三個範疇。教科書內容編寫方面,臺灣雖未改通史編寫方式,但受課程綱要指示,產生許多學術爭議課題,大陸則偏向多元角度敘述中國上古史。知識點程現方面,兩岸除了有去繁入簡之共同趨勢外,臺灣新版偏重於西周政治人物與東周思想之介紹,大陸新版則較強調於東周的思想家與農業經濟的變化。課程銜接方面,臺灣在課程目標與能力培養銜接狀況比大陸良好,但是在實際教科書章節之課程架構、課文編寫重點與知識點銜接之狀況方面則略微遜色。至於在周代史重要問題編寫方面,臺灣新版教科書與大陸新版教科書比較,臺灣出現較多爭議性觀點。
    未來的課程改革筆者建議,課綱之訂定應宜避免爭議性過大的歷史課題,盡量採用學術界共識的觀點。對於中國上古史課程設計應以選擇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教材主軸,而非以「略古」來選擇教材,如此才能達成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主要功能。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回顧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17 第三節 預期成效及未來展望 21 第二章 兩岸高中歷史課程綱要之制訂…………………………23 第一節 兩岸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發展 23 第二節 兩岸高中歷史課程目標與上古史教材綱要變革 35 第三章 兩岸高中歷史課程與中國上古史教材之分析…………43 第一節 課程綱要(標準)與上古史學習重點之選訂 43 第二節 教科書編寫重點之比較 47 第三節 教科書上古史知識點編寫特色比較 63 第四節 國中及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上古史課程銜接狀況 78 第四章 兩岸高中歷史教材有關周代史重要問題教材選編之比較…103 第一節 封建制度之選編 103 第二節 宗法制度之選編 118 第三節 井田制度之選編 134 第四節 國野問題之選編 151 第五章 結論…………………………………………………………167 參考書目…………………………………………………………171 附錄………………………………………………………………187

    一、課程綱要(標準或大綱)(依出版時間排序)
    1.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民國37年12月。
    2.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民國93年12月。
    3.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民國96年10月。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級中學中國歷史教學大綱(草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二、教科書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編,《中國古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必修領域」《歷史1》、《歷史2》、《歷史3》及「選修領域」《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歷史選修5探索歷史的奧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王仲孚等,《歷史2》,臺北:康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6年版。
    5.王仲孚等,《歷史上冊》,臺北: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4年版(2005年)。
    6.王秋原等,《國民中學社會第三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7年8月初版。
    7.蔡宗穎等,《國民中學社會第三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7年9月初版。
    8.賴進貴等,《國民中學社會第三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8年8月修訂一版。
    三、文獻
    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2.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古籍出版社,民國90年。
    3.《春秋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古籍出版社,1996年。
    4.《春秋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5. 《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6.王冬珍、王讚源校注,《新編墨子》,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0年。
    7.周.司馬穰苴撰,《司馬法》,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8.《孟子》,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5年。
    9.漢.宋衷注、〔清〕張澍稡集補注,《世本》收錄於王雲五編,《叢書集成》528,長沙: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12月初版。
    10.《禮記》,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11.《史記三家註》,揚州:揚州古籍書店,民國79年。
    12.漢.韓嬰撰,《韓詩外傳》,上海涵芬樓臧明沈氏野竹齋刊本,民國15年。
    13.《漢書》,臺北:泰盛書局,民國65年3月。
    14.魏.王弼注,《周禮》,唐開成二年刻石明拓本。
    15.吳.韋昭注,《國語二十一卷》,上海涵芬樓借杭州葉氏藏明金李刊本景印。
    16.唐.杜佑,《通典》,臺北:大化出版社,民國67年。
    17.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
    18.宋.王應麟撰,《困學記聞》,收錄於黃杰、林柏壽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36,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67年12月初版。
    19.宋.朱熹,《朱子語類,第四冊)》,臺北:正中書局版,民國51年。
    20.宋.張載撰、朱熹註解,《張子經學理窟》,臺北:新文豐,民國85年。
    21.宋.程顥撰,《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22.宋.羅泌撰,《路史》,臺北:中華書局,民國55年。
    23.宋.蘇洵,《蘇洵集》,臺北:河洛圖書公司,民國64年。
    24.宋.蘇轍,《樊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5.元.劉剡撰,《章圖四書通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26.明.李資乾,《四書傳註》,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27.明.馬來遠,《四書最勝藏》,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28.明.張自烈,《四書諸家辯》,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29.明.陳金從,《朱子文集纂》,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30.明.陳禹謨,《重訂四書名物備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31.明.顧夢麟,《四書說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32.清.李沛霖,《四書諸儒輯要》,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33.清.李姿然,《四書朱子集注古義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34.清.車鼎豐,《呂子評語》,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35.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6.清.金松,《四書講》,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37.清.段玉裁撰,《經韻樓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8.清.段玉裁撰,《毛詩故訓傳定本》,清嘉慶二十一年段氏校刊本。
    39.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40.清.孫詒讓、雪克輯校,《十三經注疏校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1.清.張甄陶,《四書翼註論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42.清.焦循撰,《群經宮室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3.清.程瑤田撰,《宗法小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4.清.黃瑞,《四書會要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45.清.萬斯大撰,《學禮質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75年。
    46.清.閻若璩撰,《四書釋地續》,上海點石齋石印本,清光緒十四年(1888)。
    47.清.謝延龍,《四書勸學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48.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民國54年。
    四、專書
    1.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2.王仲孚:《中國上古史》,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7年。
    3.王仲孚、王壽南等撰:《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類科教科書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2年4月。
    4.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6月。
    5.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8年12月。
    6.田昌五:《古代社會斷代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7.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8.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9.克拉渥爾 (Krathwohl, David R.)、布魯姆 (Bloom, Benjamin. Samuel)、梅夏 (Masia, Bertram B.)編,施良方、張雲高譯:《教育目標分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10.吳浩坤:《古史探索與古籍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9年。
    11.吳慧:《井田制考索》,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年。
    12.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13.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14. 呂振羽:《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
    15.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3年。
    16.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17.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18.李學勤:《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西周史與西周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19.李學勤:《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春秋史與春秋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20.李衡眉:《先秦史論集(續)》,濟南:齊魯書社出版,2002年10月。
    21.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5月。
    22.屈萬里:《詩經選註》,臺北:國家圖書館轉製,2011年。
    23.沙文漢:《中國奴隸制度的探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
    24.周谷城:《中國通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25.周谷城:《中國社會史的論戰》,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
    26.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7.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上海:新知書店,1948年。
    28.姜蘊剛:《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8年。
    29.姚秀彥:《先秦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3年10月。
    30.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31.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32.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北京:新華書店,1980年。
    33.夏增佑:《中國古代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34.徐喜辰:《井田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5.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7版(民國61年初版)。
    36.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3年。
    3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臺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8年。
    38.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39.康有為:《孟子微(卷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40.張其昀:《中華五千年史—第二冊:西周史》,臺北:華崗出版社,民國50年。
    41.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6年。
    42.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10月。
    43.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44.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
    45.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7月。
    46.陶希聖:《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上海:上海全民出版社,民國18年1月30日。
    47.陶希聖:《婚姻與家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
    48.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4月。
    49.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50.童書業:《春秋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
    51.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52.黃然偉:《殷禮考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67年。
    53.黃綉鍰:《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意識型態之比較研究—以民族主義為中心》,台中:青峰出版社,民國82年8月。
    54.逯耀東:《史學危機的呼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7月24日。
    55.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56.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7.楊國揚、王立心:《中國大陸教科書及學術圖書出版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9年9月20日。
    58.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初版社,1992年。
    59.趙世超:《周代國野關係研究》,1988年四川大學博士論文)(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
    60.趙光賢:《周代社會辨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61.趙錫元:《中國古代社會論要:趙錫元史學論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62.黎虎:《夏商周史話》,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63.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第1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64.翦伯贊:《先秦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65.蕭璠:《先秦史》,臺北:眾文圖書,民國79年11月。
    66.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67.錢宗範:《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68.錢宗範 朱文濤《先秦史十二講》,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1月。
    69.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45年。
    70.錢穆:《秦漢史》,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71.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蘭臺出版社,民國90年2月。
    72.謝維揚:《周代家庭型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73.謝无量:《中國古田制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21年12月。
    74.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6月。
    五、期刊論文
    1.丁山:〈宗法考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4本第4分,1934年,頁399~415。
    2.于省吾:〈關於「論西周金文中六 、八 和鄉遂制度的關係」一文的意見〉,《考古》1965年3月,頁152~155。
    3.天津市教研室歷史室:〈高中歷史課程綻放出人類智慧的光芒〉,《天津教育》2006年第6期,頁9。
    4.孔德成:〈宗法略論〉,《孔孟月刊》19卷11期,民國70年7月),頁15~16。
    5.王小莉:〈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實施及思考〉,《成功(教育)》2008年5期,頁55。
    6.王仲孚:〈明日的高中教育:中國文化史教學問題與改進〉,《學術專題研究》第10輯,民國71年6月,收錄於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臺北:商鼎文化,民國86年),頁214~227。
    7.王仲孚:〈中國上古史教學的展望〉,《歷史教育論集》,臺北:商鼎文化,民國86年,頁273~282。
    8.王仲孚:〈談新史料的發現與古代史的教學〉,《史流》第11期,民國77年2月)。收錄於《歷史教育論集》,臺北:商鼎文化,民國86年,頁233~243。
    9.王仲孚:〈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1卷第6期,民國90年4月,頁16~17。
    10.王仲孚:〈《高中歷史新課程綱要草案》何以如此荒謬〉,《海峽評論》第155期,2003年11月1日),頁31~32。
    11.王仲孚:〈中國上古史研究的新里程—兼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意義〉,《中國上古史論文集》第二本,臺北:蘭臺出版,2004年),頁285~292。
    12.王仲孚:〈從《高中歷史新課程綱要》的爭議說起〉,《康熙高中歷史教學通訊》第5期,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頁1~4。
    13.王仲孚:〈試論中國上古史的特徵與教學的困難〉,《中國上古史論文集》第二本,臺北:蘭臺出版,2004年,頁29-32。
    14.王仲孚:〈試論商周史重大學術議題的地圖問題〉,《中國上古史論文集》第二本,臺北:蘭臺出版,2004年,頁228。
    15.王仲孚:〈對於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期待〉,《康熙高中歷史教學通訊》第6期,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頁1~3。
    16.王仲孚:〈《高中歷史暫行課綱》的實施與「歷史教科書」的編輯〉,《康熙高中歷史教學通訊》第7期,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頁1~3。
    17.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民國五年上海倉聖明智大學排印本,臺灣藝文印書館,民60年。
    18.王琦:〈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演進的邏輯及其當代啟示〉,《上海財經大學學報》第12卷第4期,2010年8月,頁11~12。
    19.王瑞傑:〈西周「國」「野」問題相關研究探論〉《高中歷史教學通訊》第3期,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頁15~25。
    20.王震中:〈近五十年中國古代國家起源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中國史學》第9卷,1999年12月,頁41~52。
    21.王蘭仲:〈試論春秋時代宗法制與君主專制的關係〉,《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1期,頁135~144。
    22.史平:〈四種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描述差異之根源及教學應對之道—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歷史教學》2006年9期,總第514期,頁37~39。
    23.田文、劉文利:〈試論農業與「新石器時代革命」〉,《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5~10
    24.田昌五:〈解井田之迷〉,《歷史研究》1985年第3期,頁59~68。
    25.田倩君:〈商朝宗教與宗法探源〉,《教學與研究》第7期,民國74年,頁139~152。
    26.朱偰:〈井田制度有無問題之經濟史上的觀察〉,《東方雜誌》第三十一卷1號,民國23年,頁183。。
    27.何成剛、高思超:〈努力提升歷史教科書編寫的史學水平—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讀後的一點感想〉,《歷史教學》2006年2期,總第507期,頁57~58。
    28.何成剛:〈海峽兩岸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比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頁112~116。
    29.佐竹靖彥:〈從農道體系看井田制〉,《古今論衡》第3期,民國88年12月,頁125~146。
    30.吳浩坤:〈西周和春秋時代宗法制度的幾個問題〉,《復旦學報》1984年第1期,頁87~92。
    31.岑仲勉:〈貢助徹的涵義及怎樣施行〉,《中山大學學報》1955年第1期,頁81~92。
    32.李公治:〈周代封建井田制度問題之商榷〉,《東方雜誌》復刊第二卷第八期,民國58年2月,頁57~61。
    33.李文治:〈中國封建社會土地關係與宗法宗族制〉,《歷史研究》1989年第5期。
    34.李向平:〈西周春秋時期庶人宗法組織研究〉,《歷史研究》1989年第2期,頁120~133。
    35.李亞農:〈中國的奴隸制與封建制〉,《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頁12~94。
    36.李亞農:〈西周與東周〉,《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37.李宗侗:〈封建的解體〉,《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15期,民國55年8月,頁309~343。
    38.李宗侗:〈春秋時代社會的變動〉,《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2期,民國62年6月,頁263~303。
    39.李春林、劉樹芹:〈對春秋時期霸主的新思考——基於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40.李國清:〈高中歷史新教程的五個特點〉,《新課程》2008年第3期,頁46。
    41.李啟謙:〈魯君的家族組織及其與宗法制度的關係〉,《東嶽論叢》1988年第2期,頁87~91。
    42.李朝遠:〈等級疊合、西周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運行機制〉,《華東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頁76~84。
    43.李震:〈三代宗法社會的起源與發展〉,《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8期,民國65年5月,頁283~307。
    44.李學勤:〈古代的禮制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