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佳玲
Chia-Ling Hsu
論文名稱: 台北縣市民眾與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as Perceiv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and Experts in Taipei
指導教授: 林家興
Lin, Chia-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台北縣市民眾專家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服務需求
英文關鍵詞: Taipei, the general public, Experts, mental health, the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3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北縣市民眾與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之比較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民眾與不同背景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民眾與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之差異情形。民眾部分,採用分層叢集抽樣方式,以台北縣市20歲至60歲民眾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379人;專家部分,採用立意抽樣與滾雪球抽樣方式以台北縣市的精神科醫師、精神科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員)和學校輔導老師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222人。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意見調查問卷(分為民眾版與專家版)」。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t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社經地位之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者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較高。
    2.不同婚姻狀況之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
    3.有沒有使用過心理健康服務之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有使用過心理健康服務者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較高。
    4.不同性別之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女性專家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較高。
    5.不同專業背景之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
    6.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皆具有顯著差異,專家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高於民眾的平均數。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推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台北縣市、民眾、專家、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服務需求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as Perceiv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and Experts in Taipei

    Chia-Ling Hs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the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with difference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experts with difference demographic variables, as well as between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experts. For the general public, by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a total of 379 effective samples were chosen among 20 years old to 60 years old individuals from Taipei; For experts, by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nowball sampling methods, a total of 222 effective samples were chosen among psychiatrists, nursing staff of psychiatric department,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clinical psychologists,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social workers, and school counselor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urveys for this research. The instrument of study was “the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and suggestion questionnaire” (partitioned into the general public edition and the experts edition).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t-test.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ing:
    1.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n between the general public of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for the perception of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The general public of high social status has higher averages for nearly every contents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n between the general public of different marriage status for the perception of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3.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n between the general public with and without previous usag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for the perception of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The general public that has used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previously has higher averages for nearly every contents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n between the genders of experts for the perception of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The female experts have higher averages for nearly every contents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5.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n between experts of different specialty for the perception of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6.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n between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experts for the perception of need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Experts have higher averages than the general public for nearly every content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Finally,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to promote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as well as for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Taipei, the general public, Experts, mental health, the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目 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社區心理健康及需求的意義……………………………………… 12 第二節 台灣及美國心理健康工作的歷史與概況………………………… 23 第三節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1 第四節 研究程序…………………………………………………………… 6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4 第一節 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的差異分析……………………… 64 第二節 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的差異分析……………………… 99 第三節 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的差異分析……………… 126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138 第一節 討論………………………………………………………………… 138 第二節 建議………………………………………………………………… 163 中文參考文獻……………………………………………………………………168 西文參考文獻……………………………………………………………………174 附錄………………………………………………………………………………177 附錄一 審查專家名單……………………………………………………… 177 附錄二 審查說明函………………………………………………………… 178 附錄三 預試用問卷(民眾版)…………………………………………… 179 附錄四 預試用問卷(專家版)…………………………………………… 185 附錄五 正式問卷(民眾版)……………………………………………… 190 附錄六 正式問卷(專家版)……………………………………………… 196 附錄七 施測說明函(民眾版)…………………………………………… 202 附錄八 施測說明函(專家版)…………………………………………… 203 附錄九 職業等級分類……………………………………………………… 204 表 次 表2-1-1 百科全書與辭典對心理健康的定義……………………………… 13 表2-1-2 國外專家學者對心理健康的定義………………………………… 13 表2-1-3 國內專家學者對心理健康的定義………………………………… 14 表2-2-1 台灣地區15家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之工作內容比較表.........26 表2-2-2 台灣(台北)與美國加州(舊金山)心理健康體系比較表…… 34 表3-2-1 預試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民眾部分)………………………… 46 表3-2-2 預試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專家部分)………………………… 47 表3-2-3 正式施測有效樣本基本資料表(民眾部分)…………………… 49 表3-2-4 正式施測有效樣本基本資料表(專家部分)…………………… 50 表3-3-1 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54 表3-3-2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意見調查問卷」之內部一致性係數(民 眾版)……………………………………………………………… 58 表3-3-4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意見調查問卷」之內部一致性係數(專 家版)……………………………………………………………… 59 表4-1-1 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瞭解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7 表4-1-2 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使用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7 表4-1-3 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8 表4-1-4 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需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8 表4-1-5 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0 表4-1-6 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需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0 表4-1-7 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1-8 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需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1-9 民眾對資訊管道喜好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1-10 民眾對資訊管道實際獲得情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1-11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瞭解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5 表4-1-12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瞭解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76 表4-1-13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使用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8 表4-1-14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使用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79 表4-1-15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0 表4-1-16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重要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81 表4-1-17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需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3 表4-1-18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需要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84 表4-1-19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6 表4-1-20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重要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1-21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需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9 表4-1-22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需要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1-23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2 表4-1-24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重要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93 表4-1-25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需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4 表4-1-26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需要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95 表4-1-27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資訊管道喜好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6 表4-1-28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資訊管道喜好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97 表4-1-29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資訊管道實際獲得情形之平均數與標 準差………………………………………………………………… 98 表4-1-30 不同背景民眾對心理健康資訊管道實際獲得情形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98 表4-2-1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瞭解程度之平均數 與標準差……………………………………………………………101 表4-2-2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瞭解程度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02 表4-2-3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使用程度之平均數 與標準差……………………………………………………………105 表4-2-4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使用程度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06 表4-2-5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與標準差……………………………………………………………108 表4-2-6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重要程度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109 表4-2-7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需要程度之平均數 與標準差……………………………………………………………111 表4-2-8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需要程度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12 表4-2-9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重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 準差…………………………………………………………………114 表4-2-10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重要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115 表4-2-11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需要程度之平均數與標 準差…………………………………………………………………117 表4-2-12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需要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118 表4-2-13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重要程度之平均數 與標準差……………………………………………………………120 表4-2-14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重要程度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21 表4-2-15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需要程度之平均數 與標準差……………………………………………………………124 表4-2-16 不同背景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需要程度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25 表4-3-1 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瞭解程度之t考驗摘要表……126 表4-3-2 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使用程度之t考驗摘要表……128 表4-3-3 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重要程度之t考驗摘要表……130 表4-3-4 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需要程度之t考驗摘要表……131 表4-3-5 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重要程度之t考驗摘要表…………133 表4-3-6 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需要程度之t考驗摘要表…………134 表4-3-7 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重要程度之t考驗摘要表……136 表4-3-8 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需要程度之t考驗摘要表……137 圖 次 圖2-1-1 缺口分析模型……………………………………………………… 21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5 圖5-1-1 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瞭解程度之平均數分佈圖……………139 圖5-1-2 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使用程度之平均數分佈圖……………140 圖5-1-3 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重要程度之平均數分佈圖……………140 圖5-1-4 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需要程度之平均數分佈圖……………140 圖5-1-5 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重要程度之平均數分佈圖…………………141 圖5-1-6 民眾對心理健康主題需要程度之平均數分佈圖…………………141 圖5-1-7 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重要程度之平均數分佈圖……………142 圖5-1-8 民眾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需要程度之平均數分佈圖……………142 圖5-1-9 民眾對資訊管道喜好程度之平均數分佈圖………………………143 圖5-1-10 民眾對資訊管道實際獲得情形之平均數分佈圖…………………14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國羽(1997):我國心理衛生政策的回顧與檢討:決策菁英類型之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1),29-47。
    尤信昌(1985):社會工作在心理衛生服務中的角色。台北:水牛圖書公司。
    牛格正(1991):諮商專業倫理。臺北市:五南。
    中國輔導學會主編(1991):輔導理論與實務—現況與展望。台北:心理出版社。
    行政院衛生署(2003):2003台灣精神醫療展望研討會。台南:2003台灣精神醫療展望研討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1):「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年報」。台北市,衛生署。
    行政院研考會(1981):我國人民心理衛生問題與醫療保健工作現況之檢討及分析政策。台北市,研考會。
    吳忠進(1988):求助經驗與生活適應及輔導滿意程度之相關性: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個案之評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縣,私立東海大學。
    吳武典、洪有義(1996):心理衛生。空中大學出版。
    吳葉沼、李友錚(2005):國軍心理衛生工作服務品質之探討-以陸軍某單位心理衛生中心為例。陸軍月刊,41(473),21-35。
    吳葉沼(2003):從缺口分析模式探討國軍心理衛生工作服務品質-以陸軍某軍團心輔工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私立中華大學。
    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雙月刊,23,41-46。
    李友錚、賀力行(2004):品質管理。台北: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李明濱、吳文正、楊聰財、吳英璋、魯中興、陳韺(2002):災難心理衛生服務中心成果評估報告。行政院衛生署醫政處。
    宋維村(1987):心理衛生立法之必要性及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257-258。
    余德慧(1986):台灣民俗心理輔導。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家興(200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未出版。
    林家興(2002):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工作的現況與建議。學生輔導,83,119-123。
    林家興(2000):諮商與心理治療執業現況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5(2),55-74。
    林憲、陳珠璋(1989):護理心理衛生學。台北:健康文化事業出版。
    林進修(2005年7月5日):社區心理諮商 讓民眾傾倒心情垃圾。聯合新聞網:民生報。 http://udn.com(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7月10日)。
    林清煌(2005):民眾與員警對為民服務認知差異及警政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私立中原大學。
    周才忠(2003):台灣鄉村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服務需求之評估研究:以雲林縣農業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計畫,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周才忠(2001):台灣社居心理衛生中心初級與次級預防工作與評估之現況調查研究。中國心理學會40屆年會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組口頭發表論文。
    周玉真(1998):社區諮商個案之人口特徵與問題分析—以彰化師大社區心理諮商中心為例。中華輔導學報,6,89-115。
    姚克明、林豐雄、吳聖良、洪百薰與陳茄娜(1992):台灣省三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之功能及績效之評估。公共衛生,18(4),310-323。
    姚克明、王慧悌(1984):社區組織的理論與實際。台中:台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
    侯春如(2005):夫妻婚姻品質、教養態度與國中子女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柯永河(1993):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台北:張老師。
    柯永河(1992):心理衛生學,上冊。台北:文笙書局。
    韋麗文(2006年11月2日):1小時5千 心理諮商一診難求。聯合新聞網:民生報。 http://udn.com(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11月2日)。
    洪月嬌、胡正申(1999):國軍「心理衛生服務」內容評估-以德爾法技術(Delphi Technique)研究。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4,125-165。
    袁之琦、游恒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唐文慧(1997):精神衛生法之立法過程—政體取向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1),1-27。
    徐永德(1989):社區的界定。香港: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
    徐震(198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徐佳玲(2005):格瑞思心理諮商所之服務現況與未來展望報導。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通訊,4。
    徐瑋婷(2006):契機。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通訊,14。
    徐瑋婷(2005):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訪談記。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通訊,6。
    孫正大(2006a):觀新心理成長諮商中心訪談記(上)。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通訊,8。
    孫正大(2006b):觀新心理成長諮商中心訪談記(下)。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通訊,9。
    孫正大(2005):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諮商門診試辦計畫94年7月份成果報告。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通訊,4。
    許耕榮、陳嘉鳳、王榮春、韓明榮、林柏煌、周才忠、錢靜怡(2004):台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績效評核模式之建立—以賦權評估理論為基礎。行政院衛生署九十三年度委託研究報告,計畫編號:DOH-930519001。
    國防部(1993):國軍士官幹部心理問卷調查綜合分析。台北:國防部。
    陳玉芳(2005):在「心」的工作裡望見自己。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通訊,5。
    陳正男、曾倫崇(2002):醫療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的醫院為例。長榮學報,6(1),89-103。
    陳永興、林秀華、錢靜怡、楊翰焜(2002):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試辦計畫評估研究-以高雄市為例。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暨所屬醫療院所九十年度研究計畫。
    陳武宗(1992):社區工作與基層健康照護。社區發展,60,21-29。
    陳英三(1991):心理衛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珠璋(1987):心理衛生立法之必要性及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258-260。
    陳蓉(2005年8月30日):台灣人普遍煩躁 學者建議普設心理健康中心。中央社。http://tw.news.yahoo.com/050830/43/28nnv.html(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7月10日)。
    陳嬿靖(2000):設置社區大學需求評估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科學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陸瑞玲(1999):鄉村型社區居家慢性精神病患心理衛生需求之探討—以宜蘭縣鄉村型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陽明大學。
    張玨(2005):衛生署組織再造:心理健康機制之建立。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4(3),185-188。
    張玨(2004年6月2日):社會悲劇一再上演 亟需成立心理健康處。民生報,第十五版。
    張玨(2001):公共心理衛生世界趨勢。台北: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九十一年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
    張玨(1998):公共心理衛生。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主編:公共衛生學,修訂二版。台北:巨流圖書。
    張玨(1997):台北縣試辦心理衛生工作計畫之評估研究報告。行院衛生署。
    張德聰、黃正旭(2001):「張老師」網路諮商求助者之特性分析與未來展望。輔導季刊,37(4),28-31。
    張秋桂(2003):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雅雯(2006年11月3日):「高貴」心理諮商 90分鐘3000元起跳。聯合新聞網:民生報。 http://udn.com(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11月3日)。
    健康人生資訊網(2004年10月3日):「健康人生聯盟」成立宗旨。
    http://openmind.heart.net.tw/goal.htm(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7月10日)。
    曾淑玲(2006):介紹您認識—天力亞太心理諮商所。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通訊,11。
    黃德祥(1989):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高雄:復文。
    楊惠卿、林家興(未出版):讓台灣從精神醫療走向心理衛生的全民心理健康體系。中華心理衛生學刊,投稿論文。
    楊明仁(1998):社區居民心理健康之影響因素的社會生態探討(I):前驅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計畫。
    楊聰財、李明濱、吳英璋、魯中興、陳韺、吳文正(2005):台灣地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之運作型態。北市醫學雜誌,2(4),348-359。
    楊聰財、李明濱、吳英璋、魯中興、陳韺、吳文正(2004a):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歷史沿革。北市醫學雜誌,1(4),13-30。
    楊聰財、李明濱、吳英璋、魯中興、陳韺、吳文正(2004b):臺中與南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運作型態之比較研究。北市醫學雜誌,1(4),468-479。
    楊敦凱(2005年7月4日):北市開辦社區心理諮商服務。中華日報醫藥網。http://www.cdncare.com.tw/20050705/med/yybj/733480002005070419332257.htm(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7月10日)。
    楊苑菁(2003):由服務品質缺口模式探討高雄市市長信箱服務品質與民眾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楊漢湶(1993):精神衛生法之立法過程。健康教育,71,5-8。
    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2003):心理衛生新趨勢與心理衛生新觀點。http://mental.health.gov.tw/(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7月10日)。
    臺北市立療養院、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行政院衛生署、台北市政府衛生局,2002):全國心理衛生創意工作坊會議手冊。
    臺北張老師(2006):關於張老師/各中心簡介。張老師全球資訊網。http://www.1980.org.tw/(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11月10日)。
    臺北市生命縣協會(2006a):關於我們/生命線簡介/服務項目。http://www.lifeline.org.tw/AboutUs/index.asp?Webpage_ID=5(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12月25日)。
    臺北市生命縣協會(2006b):個案統計分析/Email協談統計分析/94年度。http://www.lifeline.org.tw/Stats/index.asp(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12月25日)。
    臺北市生命縣協會(2006c):個案統計分析/電話協談統計分析/95年度。http://www.lifeline.org.tw/Stats/index.asp?Webpage_ID=141(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12月25日)。
    衛生統計資訊網(2006):中華民國九十四年死因統計結果摘要。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死因摘要/94年/94.htm(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10月06日)。
    蔡文正、龔佩珍、翁瑞宏、石賢彥(2004):基層醫師與民眾之服務品質認知落差分析。醫務管理期刊,5(4),385-402。
    廖榮利(1988):心理衛生。國立編譯館。
    廖榮利(1986):心理衛生。台北:千華。
    鄭夙芬(1997):如何將心理衛生教育落實於社區。社區發展季刊,77,118-131。
    鄭夙芬、文榮光、吳就君(1997):社區心理衛生教育內容建構之初探。衛生教育論文集刊,10,82-96。
    劉亮(1991):社區心理衛生之探討。台灣衛生,301,20-28。
    賴樂山(2004):華人人格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戴傳文(1998):我國精神衛生工作的發展。護理雜誌,45(1),5-11。
    戴傳文、許文耀(1991):社區居民對精神病患的概念與態度。中華心理衛生學刊,5(2),71-87。
    韓靜遠(1970):心理衛生新論。台灣商務出版社。
    魏麗敏(1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間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簡文英(2001):社區諮商模式與學校輔導工作。輔導通訊,65,44-50。
    警政署全球資訊網(2006):全般刑案、暴力犯罪及竊盜之發生數、破獲數、破獲率。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np?ctNode=11358&mp=1(上網日期:西元2006年10月06日)。

    二、 西文部分

    Bennett,D.H.& Freeman,H.L.(1991).Community psychiatry.U.K.Churchill Livingstone.
    Bickman,L.,Guthrie,P.,Foster,E.M.,Lambert,E.W.,Summerfelt,Wm.T.,Breda,C.S.& Heflinger,C.A.(1995).Evaluating managed mental services:the fort bragg experiment.New York:Plenum Press.
    Duffy,K.G.,& Wong,F.Y.(2003).Community psychology(3rd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Dalton, J.H.,Elias, M.J.,& Wandersman,A.(2001). Com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Stamford, CT:Wadsworth/Thomson Lerning.
    Flaskerud, J.H.,R.N. & Kviz, F.J.(1984). Dertermining the nee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2(4),497-510.
    Ferrari, J.R., & Durlak, J. A. (1998). Why worry about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why not just do? In J. A. Durlak, & J. R. Ferrari(Eds.), Program implementation in preventive trials(pp. 1-3). Binghamton, NY: Haworth Press.
    Goodstein, L.D.,& Sandler, I.(1978).Using psychology to promote human welfare: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33(10),882-892.
    Goldschmidt,Peter G. 1988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assuring the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In G. Stricker & A. R. Rodriguez(eds.). Handbook of quality assureance in mental health. New York:Plenum Press.
    Heller, K., Jenkins, R .A., Steffen,M.,& Swindle, R.W.,J.,(2000). Prospects for a viable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ystem. In Rappaport, J.,& Seidman, E.(Ed.) Handbook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pp.445-470).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
    Heller, K., Price, R.H., Reinharz, S., Riger, S., Wandersman, A., & D’ Aunno, T. A.(1984). Psychology and community change. Pacific Grave, CA: Brooks/ Cole.
    Hinkle,A.L.,& King,G.D.(1978).A Comparison of ghree survey methods to obtain data fo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gram plan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6(4),389-397.
    Hinkle,J.E.& Ivey,A.E.(1969).Rural attitudes toward mental health:a brief report. Mental Hygiene,53(2),295-297.
    Johoda. M.(1958). Current concepts of postive mental health, N. Y.:Basic Book.
    Krieger N, Williams DR, Moss NE.(1997).Measuring social class in US public health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ologies, and guidelines.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1997,18,341-378.
    MacDevitt, M.,& MacDevitt, J.(1987). Low cost needs assessment for a rural mental health center.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5,505-507.
    Nixon,C.T.& Northrup,D.A.(1997).Evaluat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how do program for children “work”in the real world?.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Inc.
    O’Donnell, K.S.(1986). Community psychology and unreached peoples: Applications to needs and resource assessment.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14(3), 213-223.
    Peter G.(1988).Handbook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mental health.New York:Plenum Press.
    Payne, J.(1999). Researching health need: 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Parasuraman,A., V.A. Zeithaml and L.L. Berry(1985).Quality count in services.Business Horizons,23,44.
    Rudkin, J.K.(2003). Community psychology: guiding principles and orienting concept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il.
    Snow, D. L.,& Newton, P. M.(1975). The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 movement: a social system analysi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EDRS),No. ED182101.
    Varenais, K.(1977). Needs assessment: an exploratory critiqu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EDRS),No. ED165033.
    Weaver,A.J.& Koenig,H.G.,(1994).Disaster response and recovery:a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Werner, J. L., & Tyler, J. M. (1993).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s: a return to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s’ origi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71(6),689-692.
    WHO(2004). Mental health promoting. Geneva:WHO.
    WHO(2002). 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 Geneva:WHO.
    WHO(2001). Stop exclusive, dare to care-WHD 2001. Geneva:WHO.
    Willian ,R.B.(1996).Integrat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 modern community psychiat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Zautra, A., & Simons, L. S.(1976). The assessment of a community’s mental health need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EDRS),No.ED14533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