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孫兆中 Sun, Chao-Chung |
---|---|
論文名稱: |
試論春秋時代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指導教授: |
石蘭梅
Shih, Lan-Mei |
口試委員: |
石蘭梅
Shih, Lan-Mei 秦照芬 Chin, Chao-Fen 高上雯 Kao, Shang-Wen |
口試日期: | 2024/07/0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春秋時代 、氣候變化 、糧荒 、戎狄 |
英文關鍵詞: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limate Change, Food Shortage, The Barbarians Of Spring and Autumn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99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氣候變遷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研究氣候變遷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社會和歷史發展的情況。先秦時期的氣候資料非常稀少,但春秋時代的氣候資料由於《春秋》經傳的記載,保留了較多的史料。本研究使用了歷史學、氣候學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藉以重建春秋時代的氣候變化。然而,由於春秋時代的氣候資料相對零散,需要參考多種史料並結合科學研究的方法分析春秋時代的氣候變化,氣候因素也影響了春秋時代的歷史,從研究中得知,春秋時代的溫暖乾燥氣候導致了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旱災和饑荒,各諸侯國由於饑荒而發生了戰爭,成為諸夏間互相征伐的原因之一。氣候變化同時也對戎狄族群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生存環境的惡化,戎狄族群為了尋找更適宜的居住地和糧草來源,不得不逐步遷徙至華夏地區,與諸夏產生了衝突。北戎族群較早受到氣候影響,較快融入華夏文化,而北狄族群則能夠保持較多的獨立性,直到戰國時期後才消亡。本研究意在透過對春秋時期氣候變遷的深入分析,將氣候的影響納入歷史發展的因素之中,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春秋史。
The passag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t emphasizes the rarity of historical climatic data from the pre-Qin period and the value of the more abundant records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limat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The relevant climate records are found in many literatures. Studying climate change over historical period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how ancient societies and history developed. The climatic data of the pre-Qin period is very rare, but the climatic data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retains more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aims to reconstruct the climate change of this period using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s such as history and climatology, alo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t highlights the impact of warm and dry climate on North China Plain and Loess Plateau, leading to drought, famine, and conflicts among vassal states. Furthermore, it mentions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lifestyle and invasions of the The Barbarians Of Spring and Autumn. The passage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the study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an serve as a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is study aims to reinterpret and evaluate its role and significance to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y taking the climate influence of this period into consideration of historical process factors.
一、文獻史料(按文獻之時代先後排序)
西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黃信懷等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西漢.毛亨撰,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東漢.王逸章句,西漢.劉向編集,《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85。
崔高維校點,《儀禮》,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
春秋.左丘明著,《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 。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
戰國.穀梁赤撰,《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西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
戰國.公羊高著,《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黎翔鳳撰,《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秦.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
西漢.劉安,《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東漢.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上海:中華書局,1964。
東漢.袁康、吳平,《越絕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東漢.趙曄著,《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注釋,《水經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
唐.李泰,《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北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註,《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南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等柱,《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董說,《七國考》,北京:中華書局, 1956,頁386。
清.王軒等,《山西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9。
清.林春溥、錢穆、王國維撰,《古今本竹書紀年》,臺北:世界書局,2021。
清.陳夢雷主編,《古今圖書集成》,卷52-140,〈曆象彙編乾象典〉,臺北:鼎文書局,1977。
清.馬驌撰,《繹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王士俊等,《河南通志》,鄭州:河南教育司長史寶安督工重印,1914。
清.王贈芳等修,成灌等纂,《濟南府志》,台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68。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上海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09。
二、專書(按姓名筆劃排序)
《浙江通志》編纂委員會編,《浙江通志.自然環境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浙江通志》自然災異志編輯部,《浙江通志.自然災異志》上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
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佈圖集 》,北京:地圖出版社,1981。
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王文輝,《內蒙古氣候》,北京:氣象出版社, 1990。
王筠,《夏小正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著,黃中憲譯,《歷史上的大暖化》,新北:野人文化出版, 2008。
牟重行,《中國五千年氣候再考證》,北京:氣象出版社, 1996 。
牟重行,《人與自然的一門學問—二十四節氣》,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李玉潔,《楚國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李玉潔,《齊國史》,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李江風主編,《新疆氣候》,北京:氣象出版社, 1991。
李孟存,常金倉, 《晉國史綱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周淑貞主編,《氣象學與氣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周琳主編,《東北氣候》,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竺可楨,宛敏渭,《物候學》,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63。
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 》,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
徐勝一、蕭偉樂,《殷商時代氣候變遷之爭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1992。
徐裕華主編,《西南氣候》,北京:氣象出版社, 1991。
氣象科學研究院天氣氣候所、中央氣象臺,《中國氣溫等級圖》,北京:氣象出版社,1984。
張丕遠等,《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張家誠,《中國氣候總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張德二、牟重行等,《中國三千年氣象紀錄總集》,北京氣象出版社,2013。
梁甯森,鄭建英,《虢國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許靖華著,甘錫安譯,《氣候創造歷史》,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 2012。
郭克煜,《魯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童書業,《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馮兆東,《蒙古高原-過去四萬年來的植被與氣候變化》,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葛全勝等,《中國歷朝氣候變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滿志敏,《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蔣德隆主編,《長江中下游氣候》,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鄧綬林,《地學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錢林清主編,《黃土高原氣候》,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臺灣商務發行,1984。
簡國基,《認識颱風》,臺北: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發展基金會, 2006。
魏昌,《楚國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2002。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顧庭敏,《華北平原氣候》,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龔高法、張丕遠,《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三、期刊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王 萍,〈山東地區小麥播種期與氣候條件的關係分析〉,《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3年第4期,南京,2023年4月,頁167-169。
王日昇、王紹武,〈近500 年我國東部冬季氣溫的重建〉,《氣象學報》,第48卷第2期,北京,1990年5月,頁180-189。
王明珂,〈遼西地區專化游牧業的起源 — 兼論華夏邊緣的形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1分,臺北,1996年3月,頁195-238。
王紹武、王日昇,〈1470 年以來我國華東四季與年平均氣溫變化的研究〉,《氣象學報》,第48卷第1期,北京,1990年2月,頁26-35。
王紹武、聞新宇、黃建斌,〈五帝時代(距今 6 -4 千年)中國的氣候〉,《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6卷第2期,北京,2011年4月,頁5-13。
王婷、焦丹、馬英、毋玉蘭、張燕燕,〈三門峽市氣候特點與小麥發展策略探討〉,《農業科技通訊》,2012年第1期,北京,2012年1月,頁76-77。
王暉,〈麒麟原型與中國古代犀牛活動南移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3卷第2期,西安,2008年4月,頁12-22。
王曉鵬、杜江甯,〈黃河水色的變化〉,《地理教學》,2003年第9期,北京,2003年9月),頁5-6。
王俊荊、葉瑋、朱麗東、李鳳全、田志美,〈氣候變遷與中國戰爭史之間的關係綜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1卷第1期,金華,2008年2月,頁91-96。
呂世宗,〈齊國的鹽業〉,《管子學刊》, 1997年第12期,山東,1997年12月,頁52-55。
李春豔,〈戰國末到西漢時期關中地區的氣候變化探微〉,《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西安,2011年2月,頁33-34。
李愛玲,〈春秋時期魯國農業災害及救防措施 〉,《農業考古》,2014年第3期,南昌,2014年3月,頁135-138。
邢剛,〈臨汾市氣候變化特徵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環境與保護》,第 1 卷第 1 期,北京,2018 年 9 月。頁24-25。
周書燦,〈有關齊桓公西征的幾個地理問題〉,《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煙臺,2003年6月,頁35-47。
孟自力、閆向泉、朱倩、倪雪峰、陳昆、朱偉,〈商丘市氣候變化對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安徽農業科學》,第46卷第6期, 合肥,2018年2月,頁139-141。
侯雅玲,〈淹水對水稻生長之影響〉,《臺東區農業專訊》,第102期,臺東,2007年12月,頁17-21。
唐曉峰,〈先秦時期晉陝北部的戎狄與 古代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結構〉,《地理研究》,第22卷第5期,北京,2003 年 9 月,頁618-624。
徐文武,〈楚國飲食文化三論〉,《長江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28卷 第 2期 ,武漢,2005年 4月,頁1-4。
徐昭峰,〈「穀、洛鬥,將毀王宮」 事件的考古學觀察〉,《中原文物》, 2007年第4期,鄭州,2007年8月,頁62-65。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游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論綱)上〉,《燕京學報》,第14期,北京,2003年5月,頁95-146。
林沄,〈戎狄非胡論〉,收入氏作《林沄學術文集(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頁3-6。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收入氏作《竺可楨文集》,北京:氣象出版社,1973年,頁475-498。
胡厚宣,〈氣候變遷與殷代氣候之檢討〉,收入氏作《甲骨學商史論叢續集》,臺北:大通書局,1983年,頁 293-419。
徐剛,〈論《禹貢》地理與夷蠻戎狄分佈格局的形成〉,《中國文化》,第53期,北京,2021年5月,頁123-139。
徐勝一,〈釋古人之「雷」與「無雲而雷」〉,《臺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7期,臺北,1997年11月,頁1-10。
徐勝一,〈自然災害古籍記載及詮釋〉,收入林健枝、陳永勤、伍世良主編《廿一世紀的中國和世界-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1998年12月,頁391-412。
徐勝一、朱雪儀、陳宜楓、黃柏菁、蘇禮冰,〈西方怪雨及中國之雨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8卷第6期,臺北,1999年12月,頁73-86。
徐勝一,〈談「天鼓鳴」與「無雲而雷」〉,《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16期,臺北,2011年12月,頁23-34。
勞伯敏,〈吳越槜李之戰及其有關史跡〉,《學術月刊》,1991年第2期,上海,1991年月),頁75。
張光直,〈考古學上所見漢代以前的北疆草原地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本2分,臺北,1971年9月,頁277-297。
張珂,〈《詩經.豳風.七月》—周代風俗之縮影〉,《雞西大學學報》,第 11 卷第 5 期,雞西, 2011 年 5 月,頁99-100。
張瑞強,〈春秋時期姜戎、陸渾戎融入華夏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6期,北京,2021年6月,頁145-154。
郝云理,〈山東氣候變化與農業對策〉,《中國農業氣象》,第13卷第3期,北京,1992年6月,頁24-26。
梁葆莉,〈春秋中期北方部族融入華夏國家的精神歷程〉,《貴州民族研究》,第 32 卷第 141 期,南明,2015年5月,頁156-161。
陳良佐,〈從春秋到兩漢我國古代的氣候變遷-兼論《管子.輕重》著作的年代〉,《新史學》,第2卷第1期,新竹,1991年3月,頁1-49。
陶詩言、章名立,〈影響我國沿海岸地區的幾類颱風路徑〉,《中國夏季副熱帶天氣系統若干問題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3年11月,頁22-48。
曾雄生,〈論小麥在古代中國之擴張〉,《中國飲食文化》,第 1卷第1期,臺北,2005年1月,頁102-103。
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下)〉,《考古學報》,第4期,湖北,1982年7月,頁477-507。
黃崇嶽,〈「火耕水耨」與楚國農業考〉,《中國農史》,1997年第3期,北京,1997年3月,頁6-8。
賈兵強,〈略論楚國農田水利技術與管理機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6卷第3期 ,南寧,2010年9月,頁29-33。
路國權,〈歷史與評述:文獻史學關于春秋史的分期和斷代研究——考古學和文獻史學「二重證據」視角下的春秋史分期斷代研究(一)〉,《西部考古》, 2017年第13輯,西安,2017年4月,頁70-105。
路國權,〈歷史與評述(2):文獻史學關于春秋史的分期和斷代研究——考古學和文獻史學「二重證據」視角下的春秋史分期斷代研究(二)〉,《西部考古》, 2018年第16輯,西安,2018年11月,頁159-185。
趙均強,〈帛書《要》篇「周梁山之占」考釋〉,《周易研究》,2013年第 6 期,濟南,2013年11月,頁17-22。
趙越云、樊志民,〈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5卷第3期,廣東,2016年3月,頁134-136。
趙賓福.〈東北地區夏至戰國時期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的構建〉,《社會科學戰線》,2011 年第 7 期,長春,2011年7月,頁120-122。
齊月、張強、胡淑娟、蔡迪花、趙福年、陳斐 、張凱 、王鶴齡、王潤元,〈黃土高原地區氣候變化及其對冬小麥生產潛力的影響〉,《生態環境學報》,第31期第8期,蘭州,2022年8月,頁1527-1528。
劉玉堂,〈楚國農業的歷史考察〉,《農業歷史研究》,第3期,武漢,1994年3月,頁118-123。
劉玉堂,〈楚國水利設施與建設概說〉,《荊州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1期, 荊州,1997年1月,頁67-72。
談珮華、廖惠旻,〈明代長江三角洲地區溫度降水及天氣特徵之重建〉,《地理研究》,第57期,臺北,2012年11月,頁61-87。
鄧春琴,〈「黃河」命名再探析〉,《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第 5期,南充,2015年9月,頁40-42。
戴翠賢,〈三門峽市近 50 年氣候變化及對農作物的影響〉,《河南科學》,第 31卷 第 3 期,鄭州,2013 年 3 月,頁370-376。
韓嘉谷,〈從軍都山東周墓談山戎、胡、東胡的考古學文化歸屬〉,收入陳永志主編《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頁336-340。
四、學位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曹瑩,《晚商西周時期山西境內戎狄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22。
楊貞祥,《先秦物候農時文獻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楊貞祥,《氣候學與先秦兩漢科技文化關係析論―以天文、農業、生物為範圍》,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
楊潔,《《詩經》鄭、衛詩歌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區域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楊曉麗,《兩周狄族初探》,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7。
五、網路資料(按檢索時間排序)
山西地面憑空出現「小龍捲風」,沙塵滿天飛,轉速還非常的快。https://kknews.cc/zh-tw/news/6olm45l.html,檢索時間:2021年7月22日。
王祁,〈濬縣辛村墓地性質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5386&eid=35750&sid=165642&idate=12_2018-09-04,檢索時間:2023年7月23日。
高溫對家蠶生育的影響,https://www.mdais.gov.tw/ws.php?id=173,行政院農委會苗栗區農場改良場。檢索時間:2023年7月23日。
江柏毅,古漢字中的「象」與「為」字以及古代中國環境變遷下的大象,https://case.ntu.edu.tw/blog/?tag=%E5%8F%A4%E8%8F%B1%E9%BD%92%E8%B1%A1,載於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檢索時間:2023年7月24日。
永濟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yongji.gov.cn/zjyj/yjgkz/qhhj/index.shtml,檢索時間:2024年3月15日。
三門峽靈寶市氣溫,https://www.tianqi24.com/lingbao/history09.htmlhttps://www.tianqi24.com/lingbao/history09.html,檢索時間:2024年3月15日。
芮城縣人民政府網,http://www.rcx.gov.cn/zjrc/zrdl/index.shtml,檢索時間:2024年3月15日。
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s://data.cma.cn/data/weatherBk.html,檢索時間:2024年3月15日。
芮城氣溫,https://www.tianqi24.com/ruicheng/history.html,檢索時間:2024年3月15日。
太平洋高壓,https://www.cwa.gov.tw/V8/C/C/Taiwan/taiwan_5_3.html,中央氣象局,檢索時間:2024年5月1日。
中國氣象局,https://weather.cma.cn/,檢索時間:2024年6月20日。
中國天氣網,http://www.weather.com.cn/,檢索時間:2024年6月20日。
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kmweb.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pedia&sub_theme=km&id=550,檢索時間:2024年7月2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9248&la=0&powerMode=0,檢索時間:2024年7月9日。
小麥的最佳溫度是多少,https://www.picturethisai.com/zh-tw/question/Triticum_aestivum-temperature0.html,檢索時間:2024年7月10日。
卷積雲,https://www.flickr.com/photos/ethanfatfat/5260041873,檢索時間:2024年7月13日。
高積雲,https://zh.wikipedia.org/zh- tw/%E9%AB%98%E7%A7%AF%E4%BA%91#/media/File:Altocumulus_for_Qingshui_plain.jpg,檢索時間:2024年7月13日。
冰晶雲,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P7nYyo,檢索時間:2024年7月13日。
天空的魔術師—千變萬化的雲朵,https://edu.cwa.gov.tw/PopularScience/index.php/kids/weather/134-%E5%A4%A9%E7%A9%BA%E7%9A%84%E9%AD%94%E8%A1%93%E5%B8%AB%E2%80%94%E5%8D%83%E8%AE%8A%E8%90%AC%E5%8C%96%E7%9A%84%E9%9B%B2130,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檢索時間:2024年7月14日。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http://db.kib.ac.cn/CNFlora/HierarchicalSearch.aspx,檢索時間:202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