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孝雯
論文名稱: 遷台初期文藝政策下的美術創作(1949-1984)
指導教授: 蕭瓊瑞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7
中文關鍵詞: 戰鬥文藝文藝政策美術救國國軍文藝大會文化清潔運動國軍新文藝運動張道藩
英文關鍵詞: literary and art with fighting spirit (or military literary and art), literary and art policy, fighting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country with art, military literary and art convention, cultural purging movement, new military literary and art movement, Dao Fan Cha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9下載:17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民政府遷台後初期,因應當時台灣特殊的時空背景,以「美術救國」為目標,推動一系列具有戰鬥精神的文藝運動--「戰鬥文藝」;在官方與社會兩方面大力鼓吹下,蔚為當時文藝界的主流。在時過境遷一甲子後的今日,回顧當時的文藝政策及美術表現,從這些富有特殊題材及涵義的美術作品中,可以具體觀察當時社會的人文現象,並探討這段時期美術與政治的折衝關係。
    本文擷取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四年橫跨前後三十五年時間,依當時文藝政策的發展及造成之影響,劃分成四個時期分別論述,論述內容包含當時的政治氛圍、政策走向及實際的美術活動與作品表現等。本文試圖秉持較客觀、寬廣的立場,重新檢視這段被漠視的美術歷史,希望引領讀者能用更大格局的眼光來重新認識,看待這段特殊歷史情境下的特殊作為與成就。

    In the early stage soon after Kuomingdong government retreated from China to Taiwan, a series of literary and art movement with the “fighting spirit” (or military literary and art) was introduced and greatly promoted across the island with both social and governmental propaganda machine. The literary and art movement with fighting spirit had become the main stream of literary and art at that time.
    As we look back, sixty years later, at the literary policy and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at that time, and from these special topics and contents of the art work, we can look into objectively the humanity of that society and examine the conflicting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s and art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This research covers thirty five years of Taiwan literary and art from 1949 to 1984.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d art polic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The political atmosphere then, the direction of the policy, the actual activity of art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exhibited by art works are covered in this work. The neglected art history of this period has been re-examined with an objective and broad viewpoint. It is hoped that the readers will look at this work with a greater and broader view in analyzing and judging the art history of this perio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目的……………………………………………………….2 第三節 文獻探討……………………………………………………………….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4 第二章 因應局勢需求的萌芽期(1949-1952)……………………………………5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文化政策…………………………………………………10 第二節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與中國文藝協會………………………………17 第三節 國軍美術搖籃…………………………………………………………28 第四節 戰鬥文藝的活動表現…………………………………………………45 第五節 反共抗俄題材的美術作品……………………………………………51 第三章 戰鬥文藝全面執行的黃金時期(1953-1957)……………………………95 第一節 以三民主義為中心的文藝政策………………………………………96 第二節 文化清潔運動……………………………………………………......103 第三節 戰鬥文藝運動………………………………………………………..112 第四節 美術活動及作品……………………………………………………..123 第四章 漸露疲態的低潮時期(1958-1963)………………………………….…165 第一節 社會變遷……………………………………………………………..167 第二節 現代繪畫的影響……………………………………………………..169 第三節 多元風格的美術作品………………………………………………..176 第五章 國軍新文藝的轉型期(1964-1984)…………………………………….207 第一節 國軍新文藝運動……………………………………………………..209 第二節 國軍文藝金像獎……………………………………………………..218 第三節 軍中刊物與出版事業………………………………………………..224 第四節 國軍新文藝的美術作品……………………………………………..230 第六章 結論………………………………….…………………………………….260 附錄一 油畫家顧重光訪問紀錄…………………………………………………..264 附錄二 漫畫家李闡訪問紀錄……………………………………………………..267 附錄三 油畫家焦士太訪問紀錄…………………………………………………..270 附錄四 木刻家朱嘯秋訪問紀錄…………………………………………………..275 附錄五 油畫家陳顯棟訪問紀錄…………………………………………………..278 附表一 五0年代台灣美術圈三大陣營……………………………………………30 附表二 梁氏族譜略圖……………………………………………………………....36 附表三 1949~1971年台灣文藝刊物出版資料一覽表…………………………...132 附表四 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架構圖……………………………………..220 附表五 國軍出版物一覽表………………………………………………………..229 附表六 遷台後戰鬥文藝運動大事年表(1949~1984)…………………………282 參考書目……………………………………………………………………………293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 王志健,《三民主義文藝運動─兼對中共文藝統戰的批判》,台北:中央
    文物供應社,1984。
    2 王昇,〈論軍中文藝〉,《軍中文藝創作集第二輯》,台北:軍人之友社
    總社,955。
    3 王集叢,〈什麼是戰鬥文藝〉,《聯合報》,〈聯合副刊〉,1954。
    4 王集叢,《三民主義與文藝》,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
    5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
    6 《中央文藝工作研討會實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印,
    1971。
    7 中國文藝協會編輯,《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59。
    8 田原主編,〈編後語〉,《薪傳—中華民國建國畫選》,台北,黎明文化
    公司,1983。
    9 司徒衛,〈五十年代自由中國的新文學〉,《文訊》9期,台北:文訊雜誌
    出版社,1984。
    10 吳密察監修,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00。
    11 吳疏潭,《藝文大師100家》,台北:淑馨出版,2001。
    12 吳越,〈解衣磅薄、運斤成風---試析陳慶熇其人其藝〉,《陳慶熇繪畫
    六十年展》,台中:台美館,1994。
    13 李闡,《漫畫美學》,台北:群流出版社,1998。
    14 李肆,〈軍中文藝的方向〉,《軍中文藝創作集第二輯》,台北:軍人之
    友社總社,1955。
    15 林惺嶽,《中國油畫百年史》,台北:藝術家出版,2002。
    16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8。
    17 林泊佑編,《台灣漫畫史特展》,台北:歷史博物館,2000。
    18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
    北:新自然主義,2004。
    19 施翠峰,〈論繪畫的戰鬥性〉,《文藝創作》第25期,台北:文藝創作
    社,1953。
    20 展眉,〈以藝術報國的梁氏昆仲---回憶八年抗戰〉,《吾愛吾家》43
    期,1982。
    21 孫陵,《大風雪》,臺北:自印本,1965。
    22 唐健風編,《梁又銘畫集》,台北:梁又銘藝術基金會出版,2004。
    23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8。
    24 陳紀瀅,《白霜湧路》,台北:傳記文學,1969。
    25 陳樹升,《百年來台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台灣版畫的回顧與展望研討
    會,台中:台美館,2001。
    26 葉青(本名任卓宣),〈戰鬥文學底問題〉,《戰鬥文藝與自由文藝》,
    台北:文壇出版社,1955。
    27 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一),《文藝創作》34期,台北:文藝創
    作出版社,1954。
    28 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二),《文藝創作》35期,台北:文藝創
    作出版社,1954。
    29 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三),《文藝創作》36期,台北:文藝創
    作出版社,1954。
    30 張道藩,〈略述民生主義社會的文藝政策〉,《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
    學論集》,台北,天視,1980。
    31 張道藩,〈論當前文藝創作三個問題〉,《文藝創作創刊週年紀念特
    刊》,台北:文藝創作雜誌社,1951。
    32 梅丁衍,〈耳氏木刻生涯拾遺〉,《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台
    北:北美館,2002。
    33 黃朝湖,〈中國現代畫壇的回顧與展望〉,《為中國現代畫壇辯護》,台
    北:文星書店,1965。
    34 黃朝湖,〈評第四屆長風畫展〉,《為中國現代畫壇辯護》,台北:文星
    書店,1965。
    35 陶克定,〈評四海軍的聯合畫展〉,《聯合報》第六版,1958.5.19。
    36 張建富,〈四海畫會—一個被紅色恐怖解散的藝術舊檔〉,《藝術家》第
    301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6。
    37 梁中銘,〈作者的話〉,《中銘漫畫集:1950~1954》,台北:遠東圖書
    公司,1954。
    38 陳天民編,《國軍歷史文物圖錄專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5。
    39 〈第一屆國軍文藝大會議題--提案七〉,《對國軍第一屆文藝大會訓
    詞》,台北:國軍文藝大會秘書處,1965.4.8。
    40 程榕寧,《文藝鬥士---張道藩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
    41 焦士太,《劉獅教授紀念集》,台北:群流出版社,1998。
    42 焦士太,〈往復西東三十年—談我的藝術創作歷程〉,《焦士太作品》,
    台北:藝術家,1988。
    43 彭品光、呼嘯編,《中國文藝年鑑》,台北:平原,1966。
    44 彭明輝,〈梁氏家族與近代中國藝術論稿---以梁鼎銘為系統〉,《中國
    美術專題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1984。
    45 葛賢寧,〈如何展開戰鬥文藝工作〉,《軍中文藝》15期,台北:新中國
    出版社,1955。
    46 葛賢寧,〈由五四的「文學革命」論當前的「戰鬥文藝」〉,《文藝創
    作》49期,台北:文藝創作出版社,1955。
    47 熊碧梧,〈國軍美術教育之傳承與發展〉,《復興崗學報》73期,台北:
    政戰學校,2001。
    48 熊碧梧,《政治作戰學校建校五十週年---復興崗藝術系教授作品集》,
    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藝術學系,2001。
    49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1954。
    50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總裁重要號召及有關宣傳問題訓
    示集要》,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印,
    1963.10.31。
    51 趙友培,〈把智慧和心血貢獻給國家〉,《文藝論衡》,台北:商務印書
    館,1977。
    52 劉心皇,《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公
    司,1981。
    53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政治文
    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54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 : 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
    1970)》,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
    55 蕭瓊瑞,〈戰後台灣現代繪畫運動大事年表(1945-1970)〉,《台灣美
    術史研究論集》,台中:伯亞出版公司,1991。
    56 潘振球撰,張其昀監修,〈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中華百科全書》第
    二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
    57 歐陽元美,〈惠州戰蹟圖重繪完成〉,《幼獅月刊》,第五期,台北:幼
    獅出版,1971。
    58 穆中南,〈關於文藝政策〉,《文壇》季刊第二號,台北:文壇社,
    1958。
    59 戴月芳、羅吉甫主編,《台灣全記錄》,台北:錦繡,1990。
    60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台北:雄獅,
    2001。
    61 Thomas A.Marks著,李厚壯、張聯祺譯,《王昇與國民黨---反革命運
    動在中國》,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

    二、論文
    1 黃才郎,《文化政策影響下的藝術贊助---台灣一九五0年代文化政策、藝
    術贊助與畫壇的互動》,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1992。
    2 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2。
    3 張乃東,〈劍擊沉沙朱猶殷---論戰爭與戰鬥題材美術之研究 〉,文化大
    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5 鄭雅文,《梁鼎銘昆仲繪畫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
    6 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五0年代反共文藝體制》,靜宜大學中研所碩士論
    文,2003。

    三、報刊
    1 王天從,〈戰畫大師梁鼎銘〉,《中華日報》,1972.2.29~3.19。
    2 牛哥,〈順手塗鴉四十年---我的漫畫生涯〉,《中國時報》人間版,
    1979.12.18。
    3 吳越,〈民族歷史繪畫的拓荒者---梁鼎銘〉,《青年戰士報》,
    1969.9.2~7。
    4 馬星野,〈談漫畫〉,《中央日報》,第十版中央副刊,1974.11.17。
    5 梁又銘,〈鼓起勇氣,迎接新題材〉,《聯合報》,第六版,
    1955.1.17。
    6 梁雲坡,〈形神法---為紀念鼎銘先生逝世二十五週年而作〉,《中央日
    報》,1984.3.28。
    7 陳雨航,〈慧心利筆創奇峰---訪畫家梁又銘〉,《中國時報》人間版,
    1979.12.31。
    8 陳慧坤,〈由五四運動談美術動向〉,《台灣新生報》新生副刊,
    1950.5.6。

    四、史料
    1 刁平,《戰鬥木刻》,台北:楊德鈞,1955。
    2 方向,《方向木刻選集》,台北:方向,1956。
    3 朱嘯秋,《西望集》,台北:文壇社,1954。
    4 朱嘯秋,《嘯秋木刻集》,台北:文壇社,1955。
    5 陳洪甄,《洪甄木刻集》,台北:陳洪甄,1953。
    6 梁鼎銘,《梁鼎銘先生畫集》,台北:梁鼎銘先生遺作出版委員會,
    1962。
    7 陳其茂,《陳其茂七十展》,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5。
    8 張道藩,《張道藩書畫集》,台北:蔣碧薇,1969。
    9 交通大學楊英風藝術中心、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主編,《楊英
    風全集》,台北:藝術家,2005。
    10 國防部,《勝利之光》月刊22期,台北:新中國出版社,1955.1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