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裕翔 Chiu Yu-Hsiang |
---|---|
論文名稱: |
一段旅程的殘影-試論職業網球選手巡迴比賽的探究 A Journey of the Afterimage: On the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 Experience of the ATP Tour |
指導教授: |
吳忠誼
Wu, Chung-Yi 李建興 Lee, Chien-Sh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9 |
中文關鍵詞: | 職業網球 、殘影 、肉身化 |
英文關鍵詞: | professional tennis, afterimage, embodiment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02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職業網球為主題,主要是以親身經歷的網球世界為題材,在網球世界的真實扭動,透過實地的考察,繪製成文本。並透過李維倫和賴憶嫺在《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的分析步驟,尋找存在於球場的本質,在以德勒茲(Gilles Deleuze)諸多的概念尋找本質之外,在用影像概念深入的探究對網球世界進行勾畫。透過筆者自身在中華民國全國大專104年度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前的訓練開始到中華民國全國109年度全國排名賽的經驗為主軸,從一連串的大專院校運動會、國內排名賽、全國運動會預賽、職業未來賽事、職業挑戰賽事和全國運動會決賽為研究範疇,探討筆者在巡迴賽事存在處境的變異。研究結果發現,一般網球世界本質方面分析出包括概念、規矩、有形的、一般的、可控制、可連續等多種的本質,或網球世界本質之外方面的追尋,則可發現概念之外、無形的、不同的、崩壞、斷裂等不同的本質。最後,透過影像的分鏡、時間、空間、肉身化的方式,顯現真實的網球世界,球員是如何在時間中斷裂;空間中爆炸;肉身化的「變」「異」,而找到運動員暫時的定位。透過種種理論的重新觀看,以不同的層次、角度發展出另一種全新的網球世界。
The study mainly discusses the tennis world from the author’s experience thematically concerning the professional tennis, especially from the real movement in the tennis world and the fieldwork made to map out the text. Also, through the analysis examined by Wei-Lun Lee and Yi-Hsien Lai’s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as an Existential Move” (2009), the study strives to seek the essence of the tennis court. In addition to the conceptual toolkit invented by Gilles Deleuze(1925-1995), 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attempts to map out the tennis world through the concept of image. Through the author’s training experience from the 2015 National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Games to the 2020 National Ranking Tournaments of CTTA (Chinese Taipei Tennis Associ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variations of the existing situation amidst tour tournaments, such as the National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Games, National Ranking Tournaments, Preliminary Trials of National Games, Professional Future Tour Tournaments, Professional Challenge Tour Tournaments and the Finals of National Gam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general tennis world can be analyzed through, concept, rule, form, generality, control, continuum and so forth. Moreover, the pursuit other than the essence of the tennis world can find the essence of non-concept, invisibility, difference, rupture, crack-up and so forth. Finally, cutting the shot (découpage) of image, time, space, and embodiment are used to manifest the real tennis world of how the players are crack-up in time, explosion in space, and the becoming of embodiment, through which the athletes can find their temporary positions. Through a variety of theories of re-watching, we can create a new tennis world from different levels and viewpoints.
參考文獻
一、 英文文獻
Andre Agassi, Open: An Autobiography. Knopf, 2010.
Deleuze, Gills, The Logic of Sense (translated by Mark Lest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Deleuze, Gills & Guattari, Felix,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translated by Brain Massumi),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Deleuze, Gills, 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Baroque (translated by Tom Conley). Continuum, 2006.
Gallwey, W. Timothy, 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The Classic Guide to The Mental Side of Peak Performance, Random House Trade, 1997.
二、 中文文獻
Agassi, Andre著,《公開:阿格西自傳》(蔡世偉譯),臺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10。
Brad, Gilbert & Steve, Jamison著,《反正都是我贏:全面適用的大師心理素質與心戰手
法》(呂珮珊譯),臺北:遠流,2014。
Clandinin & Connelly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
新北:心理出版社,2003。
Deleuze, Gills著,《差異與重複(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江薦新、廖芊喬譯),臺北:野人,2019。
Deleuze, Gills著,《電影I:運動-影像》(黃建宏譯),臺北:遠流,2003。
Deleuze, Gills著,《電影II:時間-影像》(黃建宏譯),臺北:遠流,2003。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超譯尼采》(楊明綺譯),臺北:商周出版社,2012。
Gallwey, Timothy著,《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s of Tennis)》(李靈芝譯),臺北:經濟新潮社,2017。
Sokolowski, Robert著,《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臺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04。
李維倫和賴憶嫺,<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臺北:2009/03):275-321。
李宜樺,<被禁錮的籃球魂:一位籃球愛好者的>(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倫文,2011)。
李娜著,《獨自上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李仁佐,<中國李娜效應對臺灣職業網球運動發展之省思>,《中華體育季刊》,26.1 (臺北,2012.03):159-164。
李世豪和林伯修,<一位原住民運動員的自我認同與敘說>,《中原體育學報》,3(桃園:2013.12):16-25。
余峻夙,<德勒茲論電影知覺---以《電影一:運動-影像》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吳忠芳,<不同排名男子職業網球選手奮鬥時間之差異研究>,《運動表現期刊》,2.1 (臺北,2015.06):13-17。
林明佳、謝采慈和高麗娟,<個人神話探索:拳擊生命自我敘說>,《運動管理》,16(臺北:2012.04):45-64。
紀朝文,<我跑.故我在:一位田徑選手的自我敘說>(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倫文,2011)。
洪世謙,<德勒茲的流變理論與網路政治行動>,《哲學與文化》,40.6(臺北:2013.06)。
姜凱心和李建興,<流浪者之歌-臺灣羽球學生運動圓奧運築夢歷程自我敘說>,《運動文化研究》,29(臺北:2016.12)。
陳維峰,<德勒茲的「流變-動物」與藝術>,《嘉義大學通識學報》,12(嘉義:2015.11)。
莊文娟、蔡貴蘭和田曉雯,<一位身心障礙桌球選手追夢之自我敘說>,《休閒事業研究》,(臺北:2019.06):54-64。
莊宜達,<世界男子職業網球單打排名之分析>,《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1 (臺北,2009.03):55-64。
黃玫貞,<敘說汗水中的笑與淚:走過峰與谷的青少年桌球國手>(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倫文,2012)。
楊凱麟著,《分裂分析德勒茲:先驗經驗論與建構主義》,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
楊凱麟,<德勒茲「思想¬-影像或「思想=影像」之條件及問題性>,《臺大文化史哲學報》,59(臺北:2003.11):337-368。
楊凱麟,<二(特異)點與一(抽象)線-德勒茲思想的一般拓樸學>,《臺大文史哲學報》,64(臺北:2006.05):173-189。
劉一民,<職網陪賽經驗的知識建構:三色空間交往模式的發現>,《運動文化研究》,1(臺北,2007.06):7-27。
劉一民,<運動經驗的現象學考察-透過運動觀照生命本體>,收錄於《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臺北,師大書苑出版社,2005)
劉一民,<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的反省>,《中華體育學體育學報》,10.3(臺北:1991.10):53-62。
劉一民,<網球心靈遊戲>,收錄於《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臺北:師大書苑,1999):215-225。
劉亞力、高麗娟和謝富秀,<痛與破之轉折:一位空手道選手之自我敘說>,《運動研究》,19.1(臺北:2010):11-22。
郭曉嵐,<更衣室裡的秘密:研麗訓練下運動員情緒之自我敘說>(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倫文,2013)。
蔡承祐,<運動技術的褶曲:「聽」與「說」的邏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
盧彥勳,<職業網球選手之身、心、技的演化歷程-以盧彥勳與羅迪克的三場比賽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競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鄭為仁、廖智維、詹淑月和林展緯,<我國優秀男子網球選手轉型職業選手成功關鍵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3 (臺北,2005.0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