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佩儒
Ho, Pei-Ju
論文名稱: 專任輔導教師的綠野仙蹤:參與雙元情緒調節研究訓練方案之經驗探究
The Wizard of Oz of School Counselors: Participating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Dual Emotional Regulation Study
指導教授: 王麗斐
Wang, Li-F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專任輔導教師團體督導生態合作
英文關鍵詞: ecological cooperation, group supervision, school counselor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61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5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小專任輔導教師參與「雙元情緒調節(DER)小團體輔導方案」研究計畫之經驗,邀請四位參與研究計畫之專任輔導教師進行半結構訪談,並以「類別-內容」之敘事分析方法進行跨個案分析,來呈現研究參與者參與計畫後之轉變及因應策略之調整。
提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校系統中的困境與調整
國中小專輔共同面臨著「導師不理解」、國小專輔更須面對「行政不支持」的困境,且自覺缺乏團體實務與督導經驗。經歷DER培訓後,專輔教師透過學習轉化能夠調整自己在學校系統中遇到的系統矛盾,DER的轉化學習經驗能夠使專輔能夠接受漸進的成長,覺察周遭系統中人物的微小進步,並在遇到困境時能夠跳脫自責、堅定自己的方向,更勇於行動。
而持續的評估輔導效能與系統現狀更是生態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專輔透過評估得以邀請導師進入合作關係,在對話與評估的過程中與導師形成合作共識,完成合作。更在系統合作歷程中互相理解與欣賞,突破過去對彼此的迷思和視角。
二、知覺系統調整的DER團督學習要素
研究發現DER團督之學習要素包含六項主題:(一)在接納的環境中突破自己,(二)透過理論與實務的練習和督導,提升團體輔導帶領技巧,(三)在重複且加深加廣DER架構之下,能累積並發展自己的團輔特色,(四)基本心理需求滿足以提升自我效能,(五)從督導和夥伴身上看到「示範」,(六)立即性的回饋提升團體凝聚力並形成跨校資源網絡。
三、DER團督對參與者的意義與價值
DER研究計畫之經歷使參與者能夠對於自己的專輔角色重新省思,於系統中重新調整定位,並將團督所學習之理論用於自己以改變周邊之生態系統之重要他人;而DER團督的存在更是專輔專業輔導工作當中能夠讓自己更穩健踏實的前進力量。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school counsel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participating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Dual Emotional Regulation (DER)” study. Four school counselors participating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were invited to conduc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categorical-content model to cross-case significant topics to present the change of participants‘ adjustments of their strategi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Predicament and adjustment in school system
The study found that school counsel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not be understood by guide teachers ", and the school counsel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are also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not be supported by schoo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y are eager to be supervised because of consciously lack of group practice and supervision experience. After DER training, the school counselors can adjust their system contradictions in the school system. Learning experience in DER group supervision make school counselors accept gradual growth, to perceive the small progress in the surrounding system, and escape their self-blame, to be firm in his own direction, and to act more bravely when confronted with difficulties.
The on-going assessment of counseling effectiveness and system is essential in the ecological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assessment, school counselors can invite guidance teachers to enter into cooperation, and to form a consensus of co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and assessment.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atic cooperation, school counselors and guide teachers break through each other's myths and perspective.
2.The relev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f adjustment after DER group supervis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earning elements of DER group supervision included six themes: (1) to break through in a receptive environment; (2) to enhance the guidance and leadership skills of the group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ercises and supervision; (3) can accumulate and develop their own group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peated and deepened DER architecture;(4)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o meet to enhance self-efficacy; (5) to see demonstration from the supervision and partners , (6) immediate feedback to enhance the group cohesion and become a cross-school resource network.
3.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DER Group supervision to participants
The experience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DER study enables participants to rethink their own role as a reposition in the system, and use the theory of Learning in the Group supervision to change the important people of the surrounding ecosystem.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DER study make school counselors more stable and forward.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團體督導之發展與研究 13 第二節 輔導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 16 第三節 輔導教師與學校內系統之合作及因應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敘說研究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 研究歷程 34 第五節 研究判準 3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38 第四章 參與者的故事 41 第一節 桃樂絲的追尋 41 第二節 獅子的勇氣 45 第三節 鐵匠的不完美,最美 50 第四節 稻草人的自信 56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學校系統中的困境與調整 61 第二節 知覺系統調整的DER團督學習要素 81 第三節 DER團督經驗對參與者的意義與價值 90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98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99 參考文獻 101 中文部分 101 英文部分 104 附錄 106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06 附錄二、訪談札記表格 107 附錄三、研究參與者效度檢核表 108

中文部分
王文秀、施香如、林維芬、許育光、連廷嘉(2011)。國民中小學三級輔導體制之角色分工建立與強化計畫報告書。教育部委託研究案(編號:0980059395)。
王嫈慧(2013)。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角色知覺-專任輔導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麗斐(2010)。跨文化經驗對心理治療研究的啟迪:以系列兒童情緒管理研究為例。國際心理治療研究學會台灣分會主辦「2009年心理治療研究學會台灣分會第一屆地區性國際學術研討會(TWSPR)」宣讀之論文(南投)。
王麗斐(2012)。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11。
王麗斐、羅明華、李旻陽(2013)。「雙師合作」之兒童雙元情緒管理小團體輔導方案之探索研究。科技部(原國科會)期中進度報告(NSC 101-2410-h-003-014-MY2)。
王麗斐、羅明華、李旻陽、張仁和(2013)。「親師師合作」之兒童青少年雙元情緒管理小團體輔導方案之建構與成效考驗。科技部方案計畫(MOS T103-2410-H003-019-MY3)。
江艾穎(2014)。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輔導自我效能與受督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宥賢(2016)。臺灣校園專任輔導教師角色職責構建與專業定位促進之探究。新社會政策,46,115-164。
李宛芸(2011)。中學輔導教師個案輔導工作團體督導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花環(2000)。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麗玉(2005)。以學校為中心的臨床個案督導工作(上)。諮商與輔導,232,41-44。
周麗玉(2005)。以學校為中心的臨床個案督導工作(下)。諮商與輔導,233,41-44。
柯雅瓊(2009)。國中輔導教師受督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台北:巨流。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133-142)。台北:巨流.
徐西森(2007)。諮商督導的基本概念。徐西森、黃素雲(主編),諮商督導理論與研究(3-15)。台北市:心理。
徐芸萱(2014)。國中輔導教師如何突破與導師合作困境之經驗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雙元情緒調節小團體研究團隊(2015)。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雙元情緒調節小團體輔導方案工作手冊。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NSC 103-2410-H-003-019-MY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雙元情緒調節小團體研究團隊(2016)。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雙元情緒調節小團體之「親師師合作」策略工作手冊。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NSC 103-2410-H-003-019-MY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雙元情緒調節小團體研究團隊(2016)。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雙元情緒調節小團體之「雙師合作」策略工作手冊。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NSC 103-2410-H-003-019-MY3)。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政大印書館。
張臻萍(2010)。國中輔導教師與導師之溝通與衝突經驗的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莊騏嘉、洪瑞斌、陳筱婷 (2010)。找尋自我敘說的倫理量尺。龍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第三屆生命敘說與關懷學術研討會」之壁報論文(桃園)。
許育光(2011)。國小輔導教師之實務培訓與督導需求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TSSCI),24(2),99-128。
許維素、蔡秀玲(2008)。高中職輔導教師焦點解決團體督導成效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4),603-62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幸宜(2012)。導師如何知覺與輔導教師在學生輔導上的成功合作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
黃婉如(2016)。中學輔導教師參與「校際輔導同盟督導團體」的專業成長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靖淳(2015)。國小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困境與因應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韻如、李書文(2010)。學校暴力行為輔導工作。林萬億、黃韻如(等著),學校輔導團隊工作(第四版,399-450頁)。臺北市:五南。
楊欣翰(2010)。中學輔導教師在學校系統的工作經驗探究—以新手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廖盈盈(2016)。雙師合作!雙司或雙失?專任輔導教師與導師合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渝雯(2015)。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與學校行政系統的合作模式與服務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顏璉瑋(2006)。駐地實習諮商心理師專業成長:關鍵事件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勇智、鄧明宇(譯)(2010)。敘說分析(原作者: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臺北市:五南。(原出版年:1993)
呂宏曉(譯)(2004)。短期精神動力心理治療: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原作者:Howard E. Book)。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吳芝儀(譯)(2008)。敘事分析: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嘉義市:濤石文化。(原出版年:1998)

英文部分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Deci, E. L., & Ryan, R. M. (2002).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Rochester, NY: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Furr, S. R., & Carroll, J. J. (2003). Critical incidents in student counsel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evelopment,81(4),483-489.
Gross, J.J., & Thompson,R.A. (2007). 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In J.J.Gross(ed.)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Guilford Press.
Guba,E.G.,&Lincoln,Y.S.(1989).Four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CA:Sage.
Ronnestad, M. H., & Skovholt, T. M. (2003). The journey of the counselor and therapist: research findings and perspectives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V.), 30(1),5-44.
Skovholt, T. M., & Patricia, R. M. (1988). Critical incidents: Catalysts for counselor development.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67(2),69.
Skovholt, T. M., & Ronnestad, M. H. (1992). Themes in therapist and counsel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0(4), 505-515.
Stoltenberg, C. D., & McNeill, B. W. (2011). IDM supervision: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supervising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 NY: Routled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