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麗萍 Li-Ping Cheng |
---|---|
論文名稱: |
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行銷之研究--一個全球/地方化觀點 Exhibiton marketing in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Taking a glocalization perspective |
指導教授: |
陳雪雲
Chen, Sheue-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4 |
中文關鍵詞: | 高雄市立美術館 、博物館行銷 、展覽行銷 、全球/地方化 、展覽規劃 |
英文關鍵詞: |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mueum marketing, exhibiton marketing, glocalization, exhibiton pla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38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展覽是博物館與觀眾對話的橋樑,行銷是達成溝通效益的重要手段。基於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之觀點,本研究擇取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外借展的「眼鏡蛇畫派五十年」及本土策展的「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展覽為研究個案。目的在分析/比較/檢討兩項展覽的行銷策略,並展望高美館行銷運作的優勢、弱勢、機會與威脅。
本研究採取多元研究取向。為理解、分析和比較兩項展覽的行銷策略,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輔以訪談法及觀察法。其次,採用次級資料分析及館內專家訪談,以展望高美館未來並提出行銷運作的優劣勢(SWOT)分析。最後提出綜合檢討與建議,認為:
一、 高美館為地方博物館,為符應時代潮流與觀眾需要,展覽須兼具「接合國際化」與「落實本土化」。在規劃國外借展時,高美館主要扮演藝術仲介角色;而在策劃本土文化展時,高美館應發揮研究、展示與教育功能。
二、 高美館辦理展覽缺乏目標觀眾界定,必須深入理解觀眾社會屬性、文化認同,尤其是非觀眾部份,以便提供多元服務,提昇觀眾資本。
三、 展覽行銷規劃必須深入思考,改善展示環境和開發各種可能的通路,以便提供普同服務。
四、 為開拓多元化財源,高美館必須思考定價政策,以廣納各方資源,擴大觀眾服務層面。
五、 高美館受到政府監督管理,人事及經費運用較缺乏彈性。因此,在辦理展覽上,須廣納公/私/第三部門之資源,建立社區支持體系,開拓多元化財力來源,並為各種支持體系建立完整資料庫。
總合研究過程之發現與檢討,認為高美館應可與各學習機構合作,使學習網絡的建構更加緊密,有效達成學習社會的目標。並使本身所提供之服務多元化,開拓更多元的學習種類。在參與層面上,應積極開拓社區觀眾,結合社區多元民眾之參與,共同融入高美館運作機制中。
論文最後就高美館內部組織機制、硬體設備、行銷機制及資源整合等優勢與弱勢,及外部環境中產業、社會、政治環境及消費者特性與行銷層面之機會與威脅,提出高美館因應之道。
參 考 書 目
【中文部分】
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台北縣:稻鄉。
王森平譯(1997)。消費者行為。【譯自Wiley, J.、Son, Inc.(1996) Consumer Behavior.】台北市:台灣西書。
王雅各(1998)。博物館與觀光文化。新世紀‧新方向—博物館行銷研討會論文集,126-145頁。
王嵩山(1991)。過去的未來。台北縣:稻鄉。
王維梅(1999)。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行銷經驗之實務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3卷3期,3-9頁。
石瑞仁(1999)。藝術展覽的規劃與策略。藝術的推手—展覽行政與實務講習會學員手冊。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市:文建會。
何青蓉(1998)。學習社會與資訊網路。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編,學習社會。台北市:師大書苑。
何青蓉(2000)。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 14卷2期,7-14頁。
吳明烈(1997)。學習社會理論的發展。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聰賢(1990)。文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美、墨博物館及古蹟遺址考察報告」,96-110頁。
呂秀玉(1999)。博物館行銷與學校團體—以「張大千、畢卡索東西藝術聯展」參觀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3卷2期,57-62頁。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
李惠文譯(1994)。對博物館的幾點質疑。 博物館學季刊8卷4期,21-27頁。
李惠文譯(1997)。有效展示的設計—評定成功的標準、展示設計方法與研究策略。博物館學季刊11卷2期,29-39頁。
李惠文譯(1999)。博物館行銷與非觀眾。博物館學季刊13卷2期,63-74頁。
李斐瑩(1999)。英國地方博物館之管理與挑戰。博物館學季刊13卷4期,63-70頁。
李欽賢(1992)。台灣美術歷程。台北市:自立晚報。
李賜仁(1995)。成功行銷的典範。台北市:遠流。
周功鑫(1986)。博物館的教育與導覽工作。故宮文物月刊36期,110-113頁。
周功鑫(1998)。博物館行銷理論研究。新世紀‧新方向—博物館行銷研討會論文集,60-73頁。
周旭華譯(1994)。優勢行銷。台北市:天下文化。
居延安譯(1987)。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學林出版社。
林彥君(1992)。行銷概念應用於我國公共圖書館之探討。台北市:漢美。
林政弘、張沛華(1995)。我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探討。台北市:教育部社教司。
林美齡、李惠文摘譯(1999)。藝術博物館的行銷。博物館學季刊13卷3期,43-51頁。
林振春(1997)。博物館如何推動社區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卷4期,17-26頁。
林曼麗(1999)。美術館、學校、社區。收錄於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林清江(1991)。文化建設與社會教育。台北市:正中。
林清江(1998)。社會教育機構在終身學習社會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台北市:教育部。
林勝義(1997)。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卷4期,7-11頁。
林惺嶽(1997)。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
邱天助(1996)。社會教育的行銷理念。社教雙月刊71期,9-16頁。
思紋譯(1995)顛覆大未來:社會行銷完全執行手冊。台北市:商周文化。
施明發(1998)。發展以情意學習為主的博物館教育。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的新視覺—博物館館長論壇研討會論文集,88-105頁。
洪萬隆(1996)。高雄市民間文化白皮書。高雄市:復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夢鯨(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胡蕙霞(1998)。文化觀光的行銷導向。新世紀‧新方向—博物館行銷研討會論文集,145-161頁。
宮崎清(1995)。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研究所。
徐天福(2000)。博物館推廣教育的理念與實務。歷史文物10卷2期,82-90頁。
秦裕傑(1991)。博物館行銷。博物館學季刊5卷3期,57-62頁。
秦裕傑(1996)。現代博物館。台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館。
高明瑞(1998)。博物館館員之組織目標認知、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以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新世紀‧新方向—博物館行銷研討會論文集,196-217頁。
高美館(1999)。高美館六年。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品。
高登第譯(1998)。票房行銷:菲利浦.科特勒談表演藝術行銷策略。【Kotler, P. and Scheff, J.(1997) Standing room only: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台北市:遠流。
高登第譯(2000)。科特勒談行銷:如何創造、贏取並主宰市場。【Kotler on marketing:How to create, win, and dominate markets】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5)。地區行銷中之人力資源發展策略—以高雄都會區為例。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高慧芬(2000)。博物館展示規劃期望與觀眾回饋之間—一項展示的成果評估研究。博物館學季刊 14卷2期,115-126頁。
張萬珍(1995)。「文藝民主時代」的「市民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建館的一個個案報導。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譽騰(1996)。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解析。博物館學季刊10卷1期,7-18頁。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市:南天。
張譽騰譯(1995)。如何行銷?—博物館特殊情境的分析。【譯自McLean, F.(1993) Marketing in museum: A contextr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12, 11-27 】博物館學季刊9卷2期,36-43頁。
張譽騰譯(1996)。藝術博物館和觀眾之互動—英國經驗反省。【Wright, P.(1989) The quality of visitors’ experiences in art museum. The New Museology, 119-148】博物館學季刊10卷4期,17-22頁。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市:南天。
許季鴻譯(1994)。眼鏡蛇藝術群。台北市:錦繡文化。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市:心理。
陳盈芊譯(1997)。展示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卷2期,41-44頁。
陳家玲譯(1994)。社區博物館是社會變遷的催化劑。 博物館學季刊8卷3期,65-68頁。
陳國寧(1994)。博物館與社區文化建設,並舉陽明山社區實例與構思。海峽兩岸博物館事業之交流與展望學術研討會,273-286頁。台北市: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陳雪妮(1999)。館長序。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高美館出版品。
陳雪雲(1998)。淺談博物館「學」—文化研究的觀點。社會教育學刊27期,89-111頁。
陳雪雲(1999)。學習型社區:全球化與終身學習的新視野。社會教育學刊28期,21-46頁。
陳媛(2000)。博物館的展覽呈現—以「三星堆傳奇特展」與荷蘭自然史博物館展覽團隊為例。博物館學季刊 14卷2期,47-56頁。
陳瑞文(1999)。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 高美館出版品。
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85期,30-35頁。
曾信傑(1998)。博物館、報章媒體與觀眾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2卷3期,59-64頁。
黃才郎(1999)。民眾日報 88年9月5日,第23版。
黃光男(1991a)。美術館行政。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1991b)。美術館廣角鏡。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1997)。博物館行銷策略。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市:正中。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黃富順(1999)。學習型社會的意義、特性與實施。成教雙月刊47期, 6-13頁。
黃鈺琴(2000)行動美術館與社區。博物館學季刊 14卷2期,85-98頁。
黃慶源(1996)。非營利組織行銷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珍譯(1995)。博物館行銷。【Kelly, R. F.(1993) Ideas of museums in the 1990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reatorship,13,160-176.】。博物館學季刊9卷3期,39-43頁。
楊中信(1997)。以溝通模式為架構之系統性展示手法理論。博物館學季刊11卷2期,1-10頁。
楊民生譯(1995)。眼鏡蛇行動。台北市:輕舟。
楊翎譯(1999)。日本的企業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3卷2期,33-40頁。
葉玉靜主編(1994)。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 : 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
廖紫均譯(1997)。創造情境—印度博物館的一項考驗。博物館學季刊11卷2期,49-51頁。
漢寶德(1988)。文化觀光的時代。博物館學季刊2卷3期,1頁。
劉和義譯(1988)。發展有效展示以擴充博物館的角色。博物館學季刊2卷1期,5-9頁。
劉冠任(2000)。科博館教育人員對「龜展偶劇秀」表演活動之省思。博物館學季刊 14卷2期,107-114頁。
劉婉珍(1992)。美術館成人教育活動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婉珍(1997a)。美術館的展覽教育:無聲的對話與溝通。博物館學季刊11卷1期,63-69頁。
劉婉珍(1997b)。美術館教育的特質與發展。博物館學季刊11卷4期,55-61頁。
劉婉珍(1998)。展覽設計與觀眾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2卷3期,35-39頁。
劉焜輝、段秀玲編(1990)。個案研究:理論、實務、案例。台北市:天馬。
劉德勝(1996)。義工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節流。八十五年度文化機構義工幹部研習會手冊。
樓永堅(1998)。45個最重要的行銷概念。【譯自Meldrum, M. and McDonald, M. Key marketing concepts】。台北市:滾石文化。
潘元石(1999)。美術館與學校、社區的互動關係。收錄於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8-9頁。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蔡秀美(1999)。學習型社區理念的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8期, 46頁。
鄭秀嫻譯(1997)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譯自 Georges Henri Riviere、Nancy J. Fuller】博物館學季刊10卷1期,3-6頁。
鄭惠英譯(1988)。展示設計。博物館學季刊2卷1期,23-30頁。
鄭惠英譯(1989)。博物館學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3卷2期,45-50頁。
謝文和(1997)。博物館在終身學習社會的角色。博物館學季刊11卷4期,13-16頁。
鍾瑜萍、李宜秋(2000)。博物館終身學習理念與體系的建立—英國經驗。博物館學季刊 14卷2期,27-36頁。
齋正弘(1999)。宮城縣美術館教育推廣活動之理念與實踐:如何將知性資訊重組於日常生活的認識當中。收錄於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60-62頁。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羅欣怡(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社區博物館之興起及其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欣怡(1998)。博物館與社區發展—兼論美國兩座社區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2卷4期,89-103頁。
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晏健(1996)。社會教育活動方案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潔光(1999)。博物館另類行銷—出版品之國際交換策略。博物館學季刊13卷3期,63-74頁。
【英文部分】
Alexander, E. P. (1979). Museums in motion.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Ambrowe, T. and Paine, C. (1993). Museum basis. London: Routledg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1984).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Bloom, J. N. and Mintz, A.(1990). ‘Museums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In Museum Education Roundtable (ed.), Patterns in practice, 73.
Bryant, J. (1988). ‘The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A guide for museums.’,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Museums Guideline.,16.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1984).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Davies, S. (1994). By popular demand: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marketing potential for museums an art galleries in the UK. London: Museums and Galleries Commission.
Davis, J. and Gardner, H. (1993). ‘Open window, open doors.’ Museum News, 72 (1), 34-37.
Dean, D.(1994). Museum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Durbin, G.(1996). Developing museum exhibitions for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 Museums & Galleries Commission.
Edwards, R.(1997). Changing places? Flexibility, lifelong learning and learning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Ghose, S. (1998) Museums of tomorrow: A new look at the concepts, contents, and techniques. New Visions for Museums of the 21st Century: A Forum of Museum Directors.,6-11.Taipei: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Glaser, J. R. and Zenetou, A. (1996). Museums: A place to work: Planning museum career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Hannagan, T. J. (1992). Marketing in the public and non-profit sector,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Ltd.
Hein, G. E.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Helthe, P. G. (1991). ‘Museum literacy and visitor literacy.’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16 (3), 7-8.
Hood, M. G. (1983). ‘Staying away: Why people choose not to visit museums. Museum News , April, 50-57.
Hooper-Greenhill, E. (1994a). Museums and gallery education. Leicester :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Hooper-Greenhill, E. (1994b). Museums and their Visitor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Kinard, J. (1985). ‘The neighborhood museum as a catalyst for social change.’ Museum, 148, 217-223.
Kotler, N. and Kotler, P. (1998). 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ewis, P. (1991). ‘The role of marketing: Its fundamental planning function; Devising a strategy’, in T. Ambrose and S. Runyard (eds.) Forward planning: A handbook of business, corporate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 London: Museums and Galleries Commission and Routledge, 26-29.
Livermore, D. C. (1986). An examination in the instruction of nonprofit marketing concepts,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EDD. T(D)8621964.
McCarthy, E. J. (1981).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9th, Homewood, Frwin.
McLean, F. C. (1993) ‘Marketing in Museum: A contextual analysi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2, 11-27.
McLean, F. (1997). Marketing the museu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erriman, N. (1997). ’The peopling of London’ in E. Hooper-Greenhill (ed.) Cultural Diversity. London & Washington: Leicester Univ. Press,119-148.
Miles, R. and Zavala, L. (1994). Towards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orrison, T. R. (1995). ‘Glob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education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3), 203-212。
Oppenheimer, F. (1980) ‘Exhibit conception and design.’ In AAM (ed.) The audience in exhibition development. Wash.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Palmer, A. (1994). Principles of services marketing, Maidenhead, Berks: McGraw-Hill.
Riviere, G.H. (1985). The Eco-museum: An evolutive definition. Museum, (148), 182-183.
Robertson, R. (1990). Mapping the global condition: Globalization as the central concept. M. Featherstone (ed.) Global Culture,15-30.
Sandell, R. (1998). ‘New directions, new audiences: A case study of Nottingham Museums.’ New directions for the new century: A conference on museum marketing, 181-195.
Wain, K. (1993). ‘Lifelong education: Illiberal and repressiv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25 (1), 58-70.
Walsh, K. (1992)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 Museums and heritage in the post-modern worl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Wright, P. (1989) ‘The quality of visitors’ experiences in art museums.’ in P. Vergo (ed.), The New Museology, 119-148. London: Reakton Books Ltd.
【統計與網站資料】
王應欽、陳震東編纂(1995)。續修高雄市志,卷八—社會志勞工人口篇。高雄市:高市文獻會。
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1998)。行政院主計處出版品。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藝文活動消費人口調查—台灣地區藝文活動消費潛力評估調查報告。台北市: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統計。台北市:文建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0)。www.dgbasey.gov.tw。
高美館網站(2000)。www.kmfa.gov.tw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2000)。 cabu.kcg.gov.tw。
高雄市統計手冊(1999)。高雄市政府出版品。
高雄市統計月報(2000)。高雄市政府主計處編印。
高雄市統計年報(1995)。高雄市政府主計處編印。
高雄市統計年報(1997)。高雄市政府主計處編印。
雄獅台灣美術年鑑(1997)。台北市: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