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黎玥岑
LI YUEH-TSEN
論文名稱: 暈染與墨漬之意象研究-「水澤灘」系列創作實踐
The dizzy dyes and the ink stain image research –An Art Experimental Exhibition ' the marshy land and beach '
指導教授: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8
中文關鍵詞: 暈染墨漬意象
英文關鍵詞: dizzy and dye, ink stain, imag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5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題為「暈染與墨漬之意象研究」,內容涵蓋了「暈染繪畫探討」、「寫與繪的表現與意涵」、「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三個部分,在研究架構上共分為五個章節。
    水墨畫相較於西洋繪畫,更著重的是表現畫家的人文精神,尤其對畫家的自身素養也有較高的要求。以筆寫以墨染,表達了畫家的意境深邃。本研究所選取的暈染與墨漬之意象即是以生活層面的體會為出發,試圖從分析筆墨暈染手法與自然面向結合,進而分析暈染與「氣韻生動」、所傳達之筆墨趣味再探水墨意境之營造。另外在水墨暈染的表現論述,選擇「在美學上的自然探討」為研究範圍,分析「暈染」在繪畫上所具有的意涵,尤著墨於「墨趣」與「意境」之探討。並以「暈染」所標舉出的一些對藝術詮釋和判斷方法,作為切入和探討繪畫的討論基礎。
    「水澤灘」系列創作實踐中,探討繪畫創作與筆墨的呈現問題,分析寫與繪在繪畫上所具有的涵意,西方繪畫著重“繪”(PAINT)的表現,東方繪畫則講究 “寫”(WRITE)的運用,中國筆墨表現蘊含了多種因素,藉由創作實驗的歷程,分析建立客觀性的理論架構。
    本文將自身所體悟對於所處之時代環境,透過歷代美學的研究法,分析、比較與歸納「傳統」與「現代」水墨畫中的表現型態,對於現實做省思與闡述,作為日後建構創作時的借鏡與導向。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一) 暈染 (二) 墨漬 (三) 意象 第二章﹒暈染繪畫之探討 /4 第一節 暈染與「氣韻生動」的氛圍 /4 第二節 暈染營造之墨趣探討 /6 第三節 「意境」型態藝術精神 /9 第三章﹒寫與繪的表現與意涵 /11 第一節 寫與繪的表現方式 /11 第二節 歷代名家作品風格之意象及其表現 /16 第三節 水墨“痕跡”及其繪畫性之探討 /20 第四章﹒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 /25 第一節 創作理念內涵 /25 第二節 創作題材的選擇 /26 第三節 畫面形式的建構 /30 第四節 作品表現及創作理念解說 /32 第五章﹒結論 /56 參考文獻 /59 圖版 /63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1.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民93。
    2.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民72。
    3. 《吳昌碩畫集》(上下冊)北京:榮寶齋出版社,民92。
    4. 《張大千畫集》(全二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民86。
    5. Bates Lowry著《視覺經驗》杜若洲譯,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2。
    6. Heinrion,Wolffin著《藝術史的原則》曾雅雲譯,臺北:雄獅,民76。
    7. R.Arnheim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臺北:雄獅圖書公司,民84。
    8. Robert Hugher 著《新世界的震撼》張心龍譯,臺北:遠流出版社,民81。
    9.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民77。
    10. 王詠雪,《王維詩中禪意境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11. 王靜芝,《書法漫談》,臺北:臺灣書局,民89。
    12. 王耀庭。〈丹青彩繪〉。郭繼生主編。《美感與造形》。修訂四版臺北,聯經,民75。
    13. 朱狄,《當代西方美學》,臺北:穀風出版社,民77。
    14.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論文學與藝術》,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民90。
    15.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台北,里仁出版社,民84。
    16. 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出版社,民75。
    17. 李調元(清)《山水純全集》台北:宏業出版社,民57。
    18.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民85。
    19.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民85。
    20.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民77。
    21.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新華書局,民90。
    22.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冊)》,臺北:華正書局,民73。
    23. 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71。
    24.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臺北:台灣開明書店,民81。
    25.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台北:幼獅出版社,民66。
    26. 孫克剛《山水人物技法》,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
    27.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7。
    28. 秦松。〈認識中國畫的傳統〉。《當代台灣繪畫文選》臺北:雄師,民80。
    29. 高行健《靈山》,臺北,聯經出版社,民79。
    30.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31. 康丁斯基著吳瑪琍譯《藝術與藝術家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87。
    32. 張心龍《都是杜象惹的禍》臺北:雄獅美術出版社,民89。
    33. 張平治《生活與美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民80。
    34.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民74。
    35.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民60。
    36.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辭典》,台北:國立編譯館,民87。
    37.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公司,民77。
    38.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民92。
    39.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臺北:華正書局,民73。
    40. 黃克劍《方東美集》,北京:群言出版社,民82。
    41. 黃賓虹,《黃賓虹話語錄》,臺北:華正書局,民75。
    42. 逯欽立《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民68。
    43. 楊辛,甘霖著《美學原理》台北:曉園出版社,民80。
    44. 楊辛編著《美學原理》台北:曉園出版社,民80。
    45. 葉宗鎬編著《傅抱石的藝術世界》,台北:時報文化,民93。
    46. 賈蘭坡《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民73。
    47. 劉文潭《美學與藝術批評》臺北:環宇出版,民73。
    48.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90。
    49. 劉思量《藝術與創造》初版。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78。
    50. 潘諾夫斯基(Panofsky,Erwin),《造型藝術的意義》,李元春譯,臺北:遠流出版社,民86。
    51. 羅丹口述、葛賽爾筆記《羅丹藝術論》台北:雄獅出版社,民78。

    二 期刊
    1. 王正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中國史研究所,民國90年9月,頁76~89。
    2. 林樹祥,〈中國畫經營位置的空白類型及其意蘊〉,《理論觀察》,1999年02期,頁51~52 。
    3. 張省卿,〈藝術史學科的創立—德國藝術史學巨擘瓦堡〉,《藝術家》,第265期,民國86年6月,頁438~448。
    4. 楊瑞彬,〈藝術創作與心理過程〉,現代美術,31期,1980年8月,P.46-50。
    5. 王基倫<韓柳古文的美學價值>《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七期。

    三 參考圖版
    1.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年12月第一版。
    2.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年12月第一版。
    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十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84年8月第一版。
    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十三》,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84年8月第一版。
    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十四》,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84年8月第一版。

    四 工具書
    1. 《大美百科全書》臺北:光復書局出版1995年。
    2. 《西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1990年。
    3. 《美術大辭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0年。
    4.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民78。
    5.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大辭典》下,台北:三民書局,民7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