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佘素紅 |
---|---|
論文名稱: |
以物喻意 論圖象、意象、心象繪畫創作之關聯性 |
指導教授: | 羅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0 |
中文關鍵詞: | 以物喻意 、心象 、圖象 、意象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8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繪畫本是一種感情的依託思緒的表現,是透過視覺圖象將個人內在濃郁的感情反映出來,所以繪畫的表現形式也可以說是一種「高度的象徵、托物寄情」的藝術,是結合生活與藝術,使「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此次「以物喻意」作為繪畫創作的主題,主要是想借重外物本身的象徵寓意,舒發內心的思緒,使情有所依託,意有所喻,再透過中國繪畫的媒材結合西洋繪畫的技法,從事創作,期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加入新意,呈現出不同以往銓釋的作品,拓展出個人的繪畫語彙。所以,基於這樣的理念,創作此研究。
茲將本研究的主要內容簡述如下:
藝術是用來傳達價值的語言,所以藝術一方面在於表現,而另一方面在於傳達;創作者一方面與其理想的境界密切相關,而另一方面又與廣大的群眾密切相關,也正是為了這個緣故,我在創作時一方面重視獨特的個性,一方面又表現出群性與社會性。
作畫不只為再現事物,有時在於託物寄情,所以畫中之物,洋溢著奇情妙趣,而此獨特之情趣,便形成了我研究繪畫的本質。石濤:「不似之似」才是藝術真實,他源於生活而又不事機械地等同於生活。所以繪畫的目的並非全然表現赤裸裸的事物,而是在於傳達其「性靈底狀態」,因此透過外物的形象所引發的獨特心靈活動,來豐富視覺圖象為個人研究此主題之動機和目的。不過個人為了突破傳統定型化的象徵手法,打破庸俗廉價的「思想公式」,在創作時翼能同時透過圖象、意象、心象三者間的交互作用使創作更具新意,此為我理念形成的主因。
以物喻意可說是「師法自然」的一種方式,但經創作者內心焠鍊蛻變汰篩後的自然已是非真自然,而是生活的體驗經歷,內心的思維的感受。圖象在繪畫中扮演著視覺語言的角色、而意象是一種隱藏於畫中的意念、心象則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是積極的能動的心理活動過程。選用以物喻意作為創作主題便是想藉由外物的形象抒發個人的思緒,利用可見的圖象傳達畫中的意象藉此建立共同的心象。
在本論文中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與實踐方面:第一部分闡述個人創作之過程對於圖象、意象、心象、以物喻意之觀點,第二部分論述以物喻意創作理念的形成,第三部分歸納個人創作過程:媒材、構思、構圖、空間表現、色彩筆觸之運用。
作品解析的部分是就作品的創作意圖及作品的內容意義、材料、技法和構圖形式面象切入綜合說明。
結論部分,希望透過以物喻意、圖象、心象、意象和繪畫藝術的關係深入了解,結合個人的創作,以期反映應出時代的變動和個人內心的感受。
參考書目:
一. 中文論著:
黃光男(1992)《藝海為瀾》。台北:允晨。
朱光潛(2003)《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
劉文潭(1984)《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霖燦(1987)《中國美術史稿》。台北:雄獅美術。
朱光潛(1988)《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山書局。
余秋雨(1990)《藝術創作工程》。台北:允晨。
高木森(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
葉尚青(1987)《潘天壽論畫筆錄》。台北:丹青。
鄭 明(1999)《現代水墨畫家探索》。台北:雄獅美術。
劉文潭(1984)《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台北市:寰宇出版社。
沈柔堅(1989)《中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
李元洛(1888)《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
何懷碩(1998)《創造的狂狷》。台北:立緒。
吳道文(1999)《藝術的興味》。台北:東大。
何政廣(1999)《歐美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王伯敏(1987)《中國繪畫史通》。台北:東大。
蘇俊吉(1987)《西洋美術史》。台北:正文書局。
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
童 笙(2000)《淡泊人生-老子》。台北:正展。
楊士毅(1992)《藝術與人生》。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李澤厚(1996)《美學四講》。台北:三民。
周 憲(2002)《美學是什麼》。台北:揚智。
朱榮智(1995)《老子的人生智慧》。台北:書泉。
袁金塔(1987)《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
徐複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
潘天壽(1989)《潘天壽美術文集》。台北市:莊嚴。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
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第六章藝術理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6)《美學基本原理》。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8)《現代水墨畫》。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二. 翻譯論著:
E.B.Feldman著,何正廣 譯(1970)《藝術創作心理學》。台北:大江出版社。
Wolf-Dieter Dube 著;吳介禎、吳介祥 譯(1999)《表現主義》。台北:遠流。
Domenec Corbella 著;徐芬蘭 譯(1998)《瞭解米羅》。台北:藝術家。
麥可‧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 曾堉、王寶蓮 編譯(1985)《中國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三. 畫冊:
(1994)《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林風眠》,005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4)《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徐悲鴻》,013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5)《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王蒙》,055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5)《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李石樵》,063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5)《中國巨匠美術週刊-陳其寬》,064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5)《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林玉山》,067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朱瞻基》,073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倪瓚》,096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徐渭》,097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梵谷》,001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畢卡索》,002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塞尚》,007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克林姆》,011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達利》,015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米羅》,023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克利》,030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范˙艾克》,037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孟克》,046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柯克西卡》,048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杜象》,052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雷捷》,054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魯東》,058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1996)《西洋巨匠美術週刊-蒙德里安》,090期。台北市:錦繡出版。
(2001)《Gallery Art週刊-梵谷》,002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畢卡索》,006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達利》,007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塞尚》,008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克林姆》,012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雷捷》,032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克利》,034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魯東》,039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杜菲》,041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孟克》,047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范˙艾克》,052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牟侯》,054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1)《Gallery Art週刊-米羅》,065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
(2002)《Gallery Art週刊-柯克西卡》,90期。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