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淨惠
Chang, Ching-Hui
論文名稱: 五彩繽紛-一位臺灣年輕羽球女性運動員角色轉銜之研究
Colorful Life - A Study on the Role’s Transition of a Taiwanese Female Badminton Athlete
指導教授: 李建興
Lee, Chien-S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女性羽球運動員生涯轉換角色轉銜多重角色
英文關鍵詞: Female Badminton Athlete, Career Transition, Role Transition, Multiple Role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19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3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臺灣的運動生態,羽球女性學生運動員追求卓越成長過程需面對多重不同角色,此類經驗有其特殊之處可深入整理。研究目的:探究一位年輕即順利轉任成為體育教師的傑出女性羽球學生運動員,瞭解他於女性、運動員、教師、教練、學生五種不同角色的轉銜內涵,整理他多種角色扮演過程的功能、衝突與調和之實際情形。研究方法:透過採用個案研究法,針對研究對象及多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深入訪談,也進行田野的觀察,及蒐集相關文件,與研究者同樣身為羽球女性學生運動員的研究過程反省札記,成為研究文本。撰述歸納則參照社會學理論的角色功能論、衝突論與調和論,分類整理書寫。研究發現:一、他擁有好勝、努力、認真的個人特質,幫助他度過成長的不同外在環境壓力,持續追求成就,符合社會的期待。二、面對角色轉換時主要會有學校時期女性、學生、運動員角色的游移,以及出社會後自律好勝心所產生人際理念衝突與內心設下框架的關卡。三、他能對自我深入瞭解而提早設定目標,面對突發狀況與轉換衝突採取微調應變,朝達到各方較可接受的安排與新規範,促使角色轉銜趨於順利穩定。整體而言,個案成長階段面對環境競爭具有強烈好勝心,驅使他高度自我要求,面對多次不同衝突,持續在人事互動磨合中學習成長,使他穿梭不同角色的轉銜能於動態中著重平衡與轉為成熟。

    Taiwan’s elite female badminton student-athletes usually need to play multiple roles during the progress of pursuing their excellence, therefore an in-depth exploration about the unique features within those experiences is valuable. Purposes: This study aims to focus on an outstanding female badminton athlete, who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from a student to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at a young age,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of transitioning among her five roles - female, athlete, teacher, coach, and student, and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conflict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these roles. Methods: In-dep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e subject and other participants are conducted by this case study. Field observation and collection of relevant documents are also utilized. A reflective thought by the author, who is also a female student badminton athlete, is also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Research data from different resources is analyzed with the theories of the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conflict theory and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Findings: 1. Her competitive, hard-working and diligent attributes all contributed to her success in overcoming external stress and ongoing achievements to meet the social expectations. 2. Her major difficult problems are the transition among female, student and athlete roles during school age, and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on values and self-limitation due to self-discipline and competitiveness since started teaching. (3) Good self-understanding helped the subject to set goals in advance and adapt during unexpected events and transition conflicts, hence achieving better-accepted arrangements and new rules and stabilizing these roles’ transition. To sum up, the subject has been keen when facing competitions during her development, which has driven her high selfexpectation. Growing from encountering different role and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she has managed a dynamic balance shifting among multiple roles and become mature

    謝 辭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 次 vi 表 次 ix 圖 次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課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社會學理論思潮 8 第二節 羽球運動員發展 14 第三節 女性角色相關研究 21 第叁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2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4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35 第六節 研究者立場 36 第肆章 五彩繽紛的故事 37 第一節 運動女孩的成長 37 第二節 生涯轉換的衝突 54 第三節 角色平衡及互動 6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建議 78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79 參考文獻 82 一、中文部分 82 二、英文部分 88 附錄 90

    中文部分
    丁國勇(譯)(2009)。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Radcliffe Brown, 1952)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8)。Narrative analysis 敘說分析。臺北:五南。(CatherineKohler Riessman, 1993)
    王斌、艾巍(2004)。羽毛球運動員體能的重要性。遼寧體育科技,26 ,2。
    王耀城(2015)。運動比賽之微觀權力研究以一場混雙網球比賽的分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古陳蜀東(2019)。習近平時期中共武警角色與功能之研究 - 結構功能論之 AGIL 概念模式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臺北市。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學富文化:臺北市。(Marilyn Lichtman, 2006)
    江信宏、林建宇、謝承勳、曾國恆(2018)優秀運動員社會化過程之探究,運動文化研究,32,93-115。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Methods)。臺北:桂冠。
    呂玉瑕(2001)。性別、家庭與經濟:分析小型家庭企業老闆娘的地位,臺灣社會學刊,2,163-217。
    呂芳陽、周財勝(2008)。羽球運動體能訓練之探討。大專體育,98,7-12。
    呂靜宜(2011)。《西遊記》人物在情意教學的應用—以「人與己」、「人與人」為探討主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承晏(2013)。跨國羽球教練鄭永成生涯轉換與運動知識螺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政原(2015)。運動員刻板印象對於國中小學運動員學業成就及自尊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貞慧(2005)。女性的社會參與-以監所讀書會之女性帶領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狄玉明(譯)(2019)。社會學方法的規則。臺北:五南文化廣場。( Emile Durkheim,1894)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3,60-68。
    林正常(1989)。運動科學訓練。臺北:銀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佑儒(200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冷、洪瑞璘、劉怡昀、劉承賢、顏涵銳(譯)(2009)。社會學(修訂版)。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Margaret L. A.,Howard F. T., 2007 )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的知識宣稱-教師實踐知識。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5,189-207。
    林季謙(2003)。成癮的社會與心理學解釋面向。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4。
    林巖勳(2009)。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衝突和身體意象、運動承諾與情感的關係-自我複雜度的調節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市。
    邱子華(2016)。以符號互動論觀點探討國小普通班高年級自閉症學生之學校適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延正(1999)。臺灣地區解嚴後之政治發展—政治發展理論之檢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姜凱心(2015)。跨國羽球教練湯鮮虎生涯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聰敏(2003)。運動員的生涯轉換。2003 年運動生涯規畫輔導人員研習會發表之論文。中正大學,嘉義市。
    洪鎌德(2001)。法律社會學。臺北:揚智。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叢書。
    孫立平(譯)(1989)。社會衝突的功能,臺北:桂冠出版社。( Lewis A. Coser, 1956)
    涂燕玲(2003)。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馬立秦(2013)。社會學理論。臺北:五南。高于棻(2007)。公共溫泉浴室洗浴歷驗作為素常關係還原與反思的場景。(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高麗娟、黃光獻(2014)。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2,159-177。
    張美智(2015)。已婚國小女教師多重角色衝突與調適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張晉芬、黃玫娟(1997)。兩性分工下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收錄於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臺北:女書文化。
    張祐慈(2010)。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瑞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瀞心(2004)。我國女子足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硏究。臺北市:五南。
    陳冠羽(2016)。從政策衝突論臺北市公共自行車 YouBike 之發展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陳洸艟(2005)。運動科技與人生。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秋梅、邱憲祥(2005)。羽球運動的起源及發展。大專體育,76,138-144。
    陳美芬(2005)。踏上回鄉的「農路」:一位青年生涯轉換歷程的敘說。農業推廣文彙,1,129-140。
    陳淑菁(2002)。不同運動類型及不同年齡層女性運動員之性別角色及角色衝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渝苓、陳瑾葶(2010)。不公平的起跑線:從性別觀點探討女性運動員的雙重汙名現象。中華體育季刊,24(1),90-99。
    彭俊秀(2009)。我國青少年羽球單打比賽戰術分析-以 2008 年全國青少年羽球 錦標賽少男大組個人賽前八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游肇賢(2003)。國中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雅惠(2003)。女性運動員於社會化中之動機、角色衝突及困境之研究-以參與九十二年大專運動會甲組女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詩萍(2004)。頭家娘的工作與家庭角色之衝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葉競聲(2004)。國中體育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一民(2004)。球場故事三部曲-運動故事的結構與意義。臺灣運動哲學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劉開泰(2017)。負向激勵:把缺點變為人生的轉捩點。太陽市:知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潘松濂(2001)。細說社會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應用與理論。臺北:心理出版。
    蔡文輝(2014)。社會學理論(修訂第四版)。臺北:三民書局。
    蔡如鵑(2017)。女性游泳運動員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蔡岱亨(2003)。臺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昆霖、吳萬福(1999)。競技運動教練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1,131-134。
    鄭虎(1984)。中華民國參加第 23 屆洛杉磯奧運選手人格特質分析。體育學報,6,183-189。魯貴顯(譯)(1998)。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臺北:巨流。( Kneer George& Armin Nassehi, 1994 )
    謝金青(1991)。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衝突與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鍾蔚起(1989)。簡介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教育文粹,18,18-29。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學富。
    方永泉(2000)。符號互動論【教育大辭書】。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670/
    中華民國羽球協會(2019)。108 年全國排名賽競賽規章。取自:
    http://www.ctb.org.tw/information.asp?id=221
    中羽在線(2015)。取自:
    https://bbs.badmintoncn.com/thread-481814-1-1.html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辦法。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04
    陳啟勳(2000)。
    模仿理論【教育大辭書】。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835/
    教育部體育署(2019)。運動現況調查。取自:
    https://isports.sa.gov.tw/Apps/TIS08/TIS0801M_01V1.aspx?MENU_CD=M07&ITEM_CD=T01&MENU_PRG_CD=12&LEFT_MENU_ACTIVE_ID=26
    教育部(2001)。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3/pta_12483_2100827_01467.pdf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主題館藏(2020)。Talcott Parsons 功能論。取自:
    http://210.240.188.215/educators/w_edu.php?e_list_id=84
    國家政策基金會(2018)。國政分析。取自:
    https://www.npf.org.tw/3/18821
    88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86/
    圖庫插畫和矢量圖形(2019)。向日葵生長過程向量插畫平面設計。取自:
    https://www.istockphoto.com/hk/vector
    二、英文部分
    Guillain J-y (2012).Badminton: An Illustrated History - From ancient pastime to Olympicsport. France:Publibook.
    Beilock, S.L., & Jellison, W. A., Rydell, R. J., McConnell, A. R., & Carr, T. H. (2006). On thecausal mechanisms of stereotype threa: Can skills that don’t rely heavily on working memorystill be threatene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2, 1059-1071.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aillie, P. H. F. (1992). Career transition in elite and professional athletes:A study of individuals in their preparation for and adjustment to retirement from competitive sport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Richmond.
    George, M. (2005). Making sense of music: The body experiences of collegiate women athletes. Sociological Inquir,75,317-345.
    Kray, L. J., Galinksy, A. D., & Thompson, L. (2002). Reversing the gender gap in negotiations: An exploration of stereotype regener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87, 386–409.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Nixon, H. L., & Frey, J. H. (1996). A sociology of sport. Belmont, CA: Wadsworth.
    Russell, K. M. (2004). On versus off the pitch: The transiency of body satisfaction among female rugby players,cricketers,and netballers. Sex Role,51,561-574.
    Snyder, E. E. & Baber, L. L. (1979). A profile of former collegiate athletes and no nathletes:Leisure activities, attitudes toward work, 105 and aspects of satisfaction with life.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 211-219.
    Spencer, S. J., Steele, C. M., & Quinn, D. M. (1999). Stereotype threat and women’s math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35, 4-28.
    Stone, J. & McWhinnie, C. (2008). Evidence that blatant versus subtle stereotype threat cues impact performance through dual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4(2), 445–452.
    Yeung, N. C. J., & Hippel, C. V. (2008). Stereotype threat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that female drivers in a simulator run over jaywalkers.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40(2), 667–74.
    Yopyk, D. J. A., & Prentice, D. A. (2005). Am I an athlete or a student? Identity salience and stereotype threat in student-athlete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7(4), 329–336.
    Svoboda, B., & Vanek, M. (1982). Retirement from high level competition. In T. Orlick, J. T.Partington & J. H. Salmela (Eds.), Proceedings of the 5th World Congress of Sport.Psychology. Ottawa, ON: Coaching Association of Canada.
    Stambulova, N. B. (1994). Developmental sports career investigations in Russia A postperestroika analysi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8, 221-237.
    Locke, E. A., Chah, D-o, Harrison, S., & Lustgarten, N. (1989). Seperating the Effects Of Goal Specificity From Goal Leve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43(2):270-287.
    Parsons, T. & Neil J. S. (1956). Economy and Society: A Study in the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heory.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Paris, S. G. (2001). 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Summer, Vol.36 Issue3, 89-102.
    George Ritzer (1992). 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McGraw-Hill.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Boekaerts, P. 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 13- 39). New
    York: Academi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