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沐一 Zhang, Mu-Yi |
---|---|
論文名稱: |
漢簡本《老子》與郭店、馬王堆簡帛本用字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o-tzu Between the Han Bamboo Slips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Guodian Bamboo Slips, Mawangdui Silk Books |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Chen, Li-Ku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漢簡本《老子》 、《老子》出土本 、文字書寫 、思想義理 、版本源流 |
英文關鍵詞: | Han Bamboo Slips of Lao-tzu, Excavated Texts of Lao-tzu, Writing, Thinking, Version system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3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4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通過比較目前得見的《老子》出土本,包括郭店楚簡本、馬王堆帛書甲本、乙本,以及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四種文獻,旨在分析其作為個體的語言風格與思想特點,彰顯漢簡本《老子》文本編輯的某些特質,進而追尋其版本體系的早期書寫狀態,以期對《老子》出土文獻的資料整理與義理研究,提出個人的綿薄之见。
漢簡本《老子》的字體形態趨於統一,且大多與具體語境更為和諧,比其他《老子》出土本更能體現編輯的精工化。連詞類、助詞類的虛詞使用,在漢簡本的書寫中明顯具有規律性。尤其文句內部的語法安排,往往呈現出嚴謹的表述結構與協調的敘述節奏,相較於其他出土本《老子》的論述內容,甚至達到了突出或轉移語義重點的效果。整體來看,漢簡本自成體系的書寫風格,能夠反映出時代背景對語言表達習慣的影響。
漢簡本異於其他《老子》出土本的義理思考,則體現在敘述內容的細緻程度、相關書寫的呼應關係,以及價值評判的具體側重等方面。如漢簡本的義理闡釋兼具精簡性與豐富性,其句序組合往往有發展循環的邏輯,特異的章節劃分在內部語境中亦有其合理性。與其他《老子》出土本相比,漢簡本更顯著的差異在於關聯性概念的梳理,以及體系性理路的建立。
漢簡本與郭店本、帛書甲本、帛書乙本的書寫內容,也存在不少重應的部分。辨析漢簡本在語言結構、闡發傾向、概念解析,甚至思想主題上,與不同的《老子》出土本分別產生的相合關係,并聚焦各本圍繞「命——名」問題做出的論述,似乎可以推想其版本源流的形成時期,與郭店本部分內容的定型階段,處於相近的思想文化語境。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Lao-tzu in different excavated documents available, including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dynasty in Guodian, the silk books of Han dynasty in Mawangdui, and the bamboo slips of Han dynasty collected by Peking University. It tries to find out the linguistic style and thought features of Lao-tzu, reveal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ext editing, and then search for the early writing status of its version system. I hope that this study will make a real contribution to the data integration and the philosophical doctrine investigation of Lao-tzu's excavated documents .
The linguistic form of Lao-tzu in Han Bamboo Slips is more uniform than the others, and it is more concordant with the specific context, which reveals the fine and strict attitude of editors, better than the other version of Lao-tzu. The use of conjunction words and the function words of auxiliary words has obvious regularity in the writing of Han Bamboo Slips. In particular, the grammatical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sentence often show a rigorous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rhythm, compared to the content of other Lao-tzu versions, and even reached the effect of highlighting or shifting the semantic focus. On the whole,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Han Bamboo Slips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time background on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o-tzu in Han Bamboo Slips and the other versions are reflected in the detailed content of the nar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ing and the specific value of the evaluation, etc. The basic explanation of Han Bamboo is both concise and rich. The combination of sentence and sequence forms the logic of development cycle, and the specific chapter division also has its rationality in the internal context.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excavated books of Lao-tzu, the more pronounced difference of the Han Bamboo Slips is the combing of the concept of relevan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ational approach system.
There are also corresponding fragments of Lao-tzu in Han Bamboo Slips with the Guodian and the Mawangdui version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Han Bamboo Slips and each of Lao-tzu excavated texts, including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elucidation tendency,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even the ideological theme, especially the discussion about nomenclature of the ‘naming-name’ issue, all inferred the unique contents of the Han Bamboo may came from an unknown version in the past. It seems that the origin of the version can be presumed to be related to the shape of the Guodian Stage, in a similar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專著:
1.校注類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研究》(臺北:萬卷樓,1998年9月)
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2年8月,再版)
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年6 月)
鄧各泉:《郭店楚簡老子釋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尹振環:《帛書老子再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2.思想類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0年8月)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劉國忠:《古代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東大圖書,2005年2月,修訂二版)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評析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寧鎮疆:《《老子》「早期傳本」結構及其流變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5月)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4月)
論文:
1.期刊論文
張士尊:〈西漢時期知識份子社會地位的變遷——中國古代知識份子問題探討之二〉,《鞍山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7月,第02期),頁:6-11。
蔡鋒:〈西漢的奢侈風習〉,《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10月,第03期)頁:51-58。
白俊奎:〈西漢初貴族生活淺論——從《七發》《史記》等文獻看西漢初貴族物質文化生活水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2月,第S1期),頁:216-220。
李元:〈論經學與西漢時代的知識份子〉,《北方論叢》(2003年11月,第06期),頁:36-40。
李冬鴿:〈從出土文獻看「智」與「知」〉,《文獻》(2010年7月,第3期),頁179-181。
韓巍:〈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本《老子》的文獻學價值〉,《中國哲學史》(2010年11月,第4期),頁16-22。
曹峰:〈《老子》首章與「名」相關問題的重新審視——以北大漢簡《老子》的問世為契機〉,《哲學研究》(2011年4月,第04期),頁:58-67。
朱鳳瀚,韓巍,陳侃理:〈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概說〉,《文物》(2011年6月,第06期),頁:49-56+98+1。
韓巍:〈《北大漢簡《老子》簡介〉,《文物》(2011年6月,第06期),頁:67-70。
李冬鴿:〈「智」「知」形體關係再論〉,《燕趙學術》(2012年10月,第02期),頁: 63-66。
王中江:〈北大藏漢簡《老子》的某些特徵〉,《哲學研究》(2013年5月,第05期),頁:33-40+72。
王博:〈西漢竹書《老子》與嚴遵《老子指歸》〉,《中國哲學史》(2013年8月,第03期),頁:5-12+43。
李銳,邵澤慧:〈北大漢簡《老子》初研〉,《中國哲學史》(2013年8月,第03期),頁:20-29。
曹峰:〈「玄之又玄之」和「損之又損之」——北大漢簡《老子》研究的一個問題〉,《中國哲學史》(2013年8月,第03期),頁:13-19。
魏宜輝:〈北大漢簡《老子》異文校讀五題〉,《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11月,第06期),頁:71-75。
西山尚志:〈「《老子》上經、下經」的成立〉,《齊魯文化研究》(2013年12月,第13輯),頁:86-94。
陳錫勇:〈讀漢簡《老子》雜記〉,《鵝湖學誌》(2013年12月第51期),頁:163-184。
王中江:〈漢簡《老子》中的「異文」和「義旨」示例及考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1月,第01期),頁:59-65+149。
池田知久,曹峰:〈《老子》的形而上學與「自然」思想——以漢簡本《老子》為中心〉,《文史哲》(2014年5月,第03期),頁:94-103+166-167。
劉笑敢:〈簡帛本《老子》的思想與學術價值——以北大漢簡爲契機的新考察〉,《國學學刊》(2014年6月,第02期),頁:34-45+141-142。
丁四新:〈早期《老子》文本的演變、成型與定型——以出土簡帛本為依據〉,《中州學刊》(2014年10月,第10期),頁:103-115。
陳麗桂:〈由道到術——漢代道家相關文獻對「道」的理解與詮釋〉,《政大中文學報》(2014年12月,第22期),頁:43-68。
白奚:〈西漢竹簡本《老子》首章「下德為之而無以為」考釋〉,《哲學研究》(2015年2月,第02期),頁:28-34+127。
崔曉姣:〈「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從北大漢簡《老子》看《老子》第八章及《老子》文本的發展與演變〉,《中國哲學史》(2015年2月,第01期),頁:5-11。
王博:〈思想史視野中的《老子》文本變遷〉,《中國哲學史》(2015年11月,第04期),頁:5-10+36。
徐瑩:〈從楚簡本、帛書本、北大漢簡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編纂〉,《文史哲》(2016年3月,第02期),頁:67-75+166。
2.論文集論文
王博:《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台灣古籍,2001年5月)
〈十三、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結構與性質〉
〈十四、關於郭店楚墓竹簡分篇與連綴的幾點想法〉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大林出版社,1981年10月)
〈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度問題〉
3.學位論文
劉黛:《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較與分析》(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潔:《《老子》虛詞研究》(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曹銀晶:《「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變》(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12年5月)
劉波:《出土楚文獻語音通轉現象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13年6月),(第二章〈韻部通轉·支歌部〉—〈韻部通轉·脂歌部〉)頁10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