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泉榮
Chen, Chang-Long
論文名稱: 臺北縣某國中學生校園事故傷害調查-以七.八年級為對象
Discussion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ealthcare Problems from the Data of the Sick and Wounded Students
指導教授: 林曼蕙
Lin, Man-Hwa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國中學生事故傷害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the sick and the wounde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9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九十四學年度某國民中學學生校園事故傷
    害發生率,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校園事故傷害發生原因,地點、受傷部位及處理方式,以及事故傷害發生後至痊癒所費天數。研究對象為國中在學之七、八年級學生,總人數為1376人,研究時間自民國九十四年九月一日至九十五年六月三十日。研究工具使用研究者修編之臺北縣國民中學學生校園傷害統計表,紀錄發生事故傷害者之資料,資料處理使用Excel套裝軟體,以描述性統計作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二年級整學年發生事故傷害學生總人數為2563人
    次,佔186﹪;平均每一位學生整學年發生校園事故傷害次數為1.86次,平均每月事故傷害發生率為18.6﹪;若以性別觀察,男生發生率為1784人次,佔人數之227%;女生發生率為779人次,佔人數之131%,若從不同年級觀察,整學年校園事故傷害發生率以八年級男生事故傷害發生率最高,計1301人次(321%),八年級女生558人居次(174%)。從不同月份之事故傷害人數比例發現,高過每月平均人數比例之月份依次為6月(381人次,27.%),5月(363人次26.4%),3月(357人次,25.9%)。6、5及12月,此季節適逢學校舉辦班際運動競賽及運動會之時期,事故傷害發生率亦相對提高。人數比例分別在事故傷害之發生原因方面依序為1.與同學玩耍(683人次,50%),2.運動過度(264人次,19%),3.熱身運動不足(189人次,14﹪)。在事故傷害發生場所方面依序為1.籃球場(921人次,67%),2.教室(639人次,46%),3. 校園(237人次,17%)。受傷部位以手部(1168人次,85%)及腳部為最多(739人次,53%)。在傷害醫療處理人員方面,均由護士處理,處理方式則依序為1. 傷口處理(1377人次,100%),2.冰敷(986人次,72%)。事故傷害痊癒天數人數比率依序為,1.一天痊癒者(875人次,63.6%),2.二天痊癒者(824人次,59.9%),3.三天痊癒者(444人次,32.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handling about the wound and disease in current school healthcare system. The data is from the students' sick and wound of the formatted statistic table of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subjects in this junior high school is 1,376 in the academic of 2005 year. The goals of this study are: 1.the total numbers of the wounded and diseas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proportion of sick and wounded boys and girls during the whole academic year. 2.The effects on the students data (grades and gender), environment traits (month, time, place), and treatments (injury parts,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3.The occur reasons of the sick and wou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sick and wounded people was 2,563(186.3%). The 8th Grade boys (1784, 227.6%) ,and girls (779, 131.6%). The 8th Grade boys were the most getting wounde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grades (1,301, 321.2%), and the girls in the 8th grade were the second most (558, 174.4%).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average rate of students getting sick or wounded of every month was 18.6%. However, March(357, 25.9%), May(363, 26.4%), and June(381, 27.7%) were higher than 18.6%. The proportion of the wounded people from different months showed that because the school held the competitions during these month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sickness and wounds were raised relatively. Besides, the reasons of the sickness and wound were playing with classmates not properly (683, 50%), over exercising (264, 19%), and lacking of warming up (189, 14%.) Referring to places that sickness and wounds occured: the basketball court (924, 67%) and classrooms (639, 46%) took extremely highly proportion. The wounded parts in order were: the injury occured most on hands(1168, 85%) and feet(739, 53%). Referring to medical workers: the nurse treated all cases. And the ways to handle the wounds were in order: the wound applies(1377, 100%) and using the ice to apply to the wounds(986, 72%.) Last, the rate of recovering from the wounds in one day was 63.6% (875), in two days was 59.9% (824), and in three days was 32.3% (444).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X 附錄 x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03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0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園事故傷害意義與重要性 04 第二節 校園事故傷害類型相關探討 07 第三節 人口學特性與校園事故傷害探討 11 第四節 校園事故傷害發生原因探討 14 第叁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5 第五節 實施程序 2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26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27 第一節、學生校園事故傷害全年總生率及每月總發生率 28 第二節、不同性別、年級學生全年及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原因 、地點、受傷部位及處理方式發生率 30 第三節、事故傷害後至痊癒天數 78 第四節、綜合討論 7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86 第二節、建議 8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90 二、英文部分 95 附錄 附錄一 97 附錄二 98 附錄三 99 表次 表4-1-1 94學年度學生全年校園事故傷害人數比統計表 28 表4-1-2 94學年度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人數比統計表 29 表4-2-1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全年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表 30 表4-2-2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計表 32 表4-2-3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計表 33 表4-2-4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計表 34 表4-2-5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計表 35 表4-2-6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計表 36 表4-2-7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計表 37 表4-2-8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計表 38 表4-2-9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計表 39 表4-2-10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計表 40 表4-2-11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原因人數比統計表 41 表4-2-12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全年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42 表4-2-13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43 表4-2-14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44 表4-2-15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45 表4-2-16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46 表4-2-17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47 表4-2-18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48 表4-2-19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49 表4-2-20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50 表4-2-21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51 表4-2-22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地點人數比統計表 52 表4-2-23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全年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部位人數比統計表 53 表4-2-24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部位人數比統計表 54 表4-2-25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部位人數比統計表 56 表4-2-26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部位人數比統計表 57 表4-2-27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部位人數比統計表 58 表4-2-28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部位人數比統計表 60 表4-2-29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部位人數比統計表 61 表4-2-30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部位人數比統計表 62 表4-2-31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部位人數比統計表 64 表4-2-32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部位人數比統計表 65 表4-2-33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全年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66 表4-2-34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68 表4-2-35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69 表4-2-36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70 表4-2-37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71 表4-2-38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72 表4-2-39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73 表4-2-40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74 表4-2-41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75 表4-2-42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76 表4-2-43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每月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處理方式人數比統計表 77 表4-3-1 94學年度不同性別、年級學生全年校園事故傷害發生 痊癒天數人數比統計表 78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23 圖3-2 研究流程圖 24

    中文參考文獻
    牛慶福(2004,12月08日)。能仁家商學生猝死 家屬抬棺。聯合報,C4版。內政部戶政司(2006)。中華民國臺閩地區重要人口指標 。
    尤水菊、周明慧、廖淑真、鍾小玉、鄭麗貞、邱瑞琪、泰文柔、劉秀枝、鄭麗玲(2000)。載於鄭麗貞(主編)學校護理實務工作參考手冊(頁90-94)。台北市:中華民國學 校護理協進會。
    尹祚芊、楊瑞珍(1998)。全國中小學護理人力評估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計劃。
    中華民國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2006)。我國學童主要的健康問題。http://home kimo com.tw/sanc/ 下載96.01.10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教育訓練規劃小組(1992)。高級急救理論與技術。台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石昆牧(1995)。籃球場面層過滑與膝關節運動傷害-以高雄工學院男子籃球代表隊為例。大專體育,18,70-74。
    李佑峰(2001)。提供學童一個更安全的運動空間-美國經驗談。學校體
    育雙月刊,63,120-122。
    李勝雄(1995)。維護運動安全的基本觀念。台灣省學校體育,5(2),
    34-39。
    吳昭儒(2003)。中等學校體育風險評估與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書雅(1994)。臺中市北屯區學齡兒童對安全教育的知識、態度與行為之探討。中台醫專學報,8,189-206。
    吳俊盛(1998)。國小學童傷害事故之調查研究。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茂雄(1996)。運動傷害之防護。國民體育季刊,25(1),24-29。
    林美聲、陳素芬、蔡淑蘭、林淑珠(1993)。學生緊急傷病處理問題探討。學校衛生,22,80-88。
    姜茂盛(1990)。游泳運動傷害之預防與處理。中華體育季刊,3(4),
    53-57。
    康風都(1994)。國立嘉義農專各項學生代表隊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嘉義農專學報,37,121-148。
    徐德俊(2002)。體育活動風險研究-以國立花蓮高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高慧娟(2001)。兒童遊戲場所事故傷害之預防。學校衛生,38,70-81。
    馬鳳岐、尹祚芊、王如華、王桂芸、馮容芬、蔣欣欣編著(1994)。安全教育與醫療常識。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清泉(1988)。網球發球理論與技術研究。台北:體育。
    張珩(1992)。從急救過程談殘障預防。預防殘障保健指南。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張珩(1992)。全民急救運動。公共電視。
    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志成、黃新作(1996)。國民中學學生運動傷害之現況調查-以桃園縣國民中學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7(1),157-169。
    新店康橋中學國中生上體育課休克不治。(2005,10月14日)中華日報,A5版。
    莊美華、劉志華(2002)。遠東技術學院八十八至八十九學年度學生體育正課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大學體育學刊,4(2),207-216。
    陳世勳(1993)。台灣省中區五專學生體育正課之運動傷害研究。中州學報,6,7。
    陳彥宇(1999)。台北市國中教師與校護照護氣喘學生相關知識、態度與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素芬、鄭惠美、照屋博行、李詩鎮(2003)。日本與台灣小學生生活習慣、生活態度、生活狀況的比較研究。學校衛生,45,5-6。
    陳華帝(2005)。國民中學學生體育課運動傷害之現況調查-以臺北縣公私
    立國民中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啟誠(2002)。台北市立國中生使用校內運動場地設施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秀英(2002)。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校園緊急傷病處理現況與相關因素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防災應變中心(2006)。http://www.csrc.edu.tw下載2006/6/1。
    教育部體育司(1978)。運動安全手冊。台北市:趙國慶。
    國際後生健康園區(2006)。http://www.24drs.com下載2006/6/1
    黃新作(1996)。運動傷害之防護。國民體育季刊,25(1),55-62。
    黃啟煌 (1998)。國小學童校園活動事故傷害調查研究。行政院衛 生署八十七年度委託研究計劃,保健工作研究報告。
    葉玉枝(1996)。高雄市某國民中學學校傷害事故之流行病學研究。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麗卿、季瑋珠、鍾嫈嫈(1993)。某專校學生運動情況與運動傷害之調查。中華民國家庭醫學雜誌,3(4),166-174。
    黃松元、劉淑媛、賴香如、劉貴雲等編著(1998)。安全教育與急救。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宗元(2001)。學校體育的安全管理。國民體育季刊,第30 卷第1 期,119-126。
    劉淑媛(1998)急救概述。載於黃松元、劉淑媛、賴香如、劉貴雲等編著。安全教育與急救, 77-86。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歐陽美蓉(2004)台北地區國中小女學生月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麗雲(2001)。學校體育運動安全。學校體育雙月刊,63,20-27。
    謝錦城(1998)。運動傷害的預防與處理。國教世紀,181,19-24。

    西文參考文獻
    Blum, R. W., McNeely, C., & Nonnemaker, J. (2002). Vulnerability, risk, andprotec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t Health, 31(1S), 28-39.
    Brudvik,C.(2000). Child injuries in ergen,N0rway.Injury,int.j.care
    Injured 31.761-767.
    Dalton, S.E. (1992). Overuse injuries in adolescent athletes. Sports
    Medicine, 13(1), 58-70.
    Hale,C.&Varnes,J.(1980).Assessing School Emergency Care
    Preparedness. Florida:University of Florida .Junkins,J.EP.,Knight,S.,Lightfoot,AC.,Cazier,CF.(1999).Epidemiol
    ogy of school injuries in Utah: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9(10).409-412.
    Knight,S.,Vernon,DD.,Fines,RJ.&Dean,JM.(1999).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for children at school and nonschool
    cations.Pediatrics,103(6).1276-1277.
    Marc Posner (2000).Preventing School Ijuries.New Jersey:Rutger
    University.
    Miller,TR.&Spicer,RS.(1998). How Safe Are Our School?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8(3).413-418. Mott, A., Rolfe, K., James, R., Evans, R., Kemp, A., Dunstan, F., Kemp, K.& Sibert, J. (1997).Safety of surfance and equipment in playgrounds.The Lancet, 349, 1874-187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1999). Programming for adolesce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Report of a WHO/UNFPA/UNICEF study group on programming for adolescent health. Genava: WHO.
    Strasser, Marland K. Aaron, James E. Bohn, Ralph C. (1981). Fundation of Safty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Grimmer, K. A., Jones, D.& Williams, J.(2000). Prevalence of adolescent injuries from recreational exercise: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7, 266-272.
    Haynes, R., Reading, R., Gale, S.(2003).Household and neighbourhood riskfor injury to 5-14 year old childre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7,625-636.
    Lalloo , R. & Sheiham, A.(2003).Risk factors for childhood major and
    minor head and other injuries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Inju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are of the Injured,34, 261-266.
    Tsuang,H.A, Guo, Y.L., Lin, Y.C. & Su, H.J.(2001).School type, stress and sport-related injuire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entral Taiwan.Safety Science, 39, 137-144.
    Caldwell , C. (2001). Dance and Dancers’ Injures. Chichester , England,U.K.: Corpus Publishing Limited.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