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傅范維 Fu, Fan-Wei |
---|---|
論文名稱: |
明萬曆至清乾隆「東林」之建構與歷史書寫 |
指導教授: | 朱鴻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0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書寫 、東林學派 、東林黨 、明史 、清代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26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8 下載:7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明清文獻典籍中的「東林論述」為題,從歷史書寫的角度切入,考察明萬曆至清乾隆文本建構的歷程、變化及其影響。之所以採用「建構」一詞,指的是書寫者詮釋之下的「東林」性質,因為「東林」兼具理學、事功、氣節三種面向,所以歷來就有「東林學派」或「東林黨人」定義之別。是故,本論文爬梳同一時期不同面向的「東林論述」,探究這一些曾和歷史主流並行、互相競合及互相影響的潛流,更深刻認識歷史上的「東林」。
綜合本論文研究所見,近代認知的「東林」歷史概念,許多觀念來自清代君臣、文人學者的再詮釋,並具體反映在清代官修典籍、私纂著作。即如「東林黨人」一詞,雖起自晚明門戶之爭的用語,然在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君主的朋黨論中,「東林黨人」就是明亡禍首,此一論述不僅遍及官修史籍、科舉試題上,甚至成為一種政治忌諱,此後著作中甚少推崇「東林」的立朝大節,而是書寫「臣節」觀之下的殉節死難,這一種政治影響直至清末。另一方面,文人學者自晚明即推動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從祀孔廟,雖然最後功敗垂成,但在孫奇逢、黃宗羲、萬斯同等人撰寫的「東林學術史」影響之下,構成今日所見的「東林學派」。
徵引書目
壹、古籍史料(按照筆畫順序)
一、典籍政書
《孟子注疏》,《唐宋注疏十三經》,冊4,北京:中華書局,1998。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論語》,《漢魏古注十三經・附四書章句集注》,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
于琨、陳玉璂,《(康熙)常州府志》,《中國方志集成・江蘇府縣輯》,冊36,南京市 : 鳳凰出版社,2008。
王鴻緒,《明史稿》,冊5,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仲光軍等,《歷代金殿殿試鼎甲朱卷》,上冊,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
李長春等,《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汪楫、黃彰健校勘,《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姚覲元、孫殿起,《清代禁燬書目(補遺)・清代禁書知見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馬齊等,《聖祖仁皇帝實錄》,《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經書局,2009。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
清高宗,《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高宗,《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0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高宗,《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御製詩五集》,冊9,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清高宗,《樂善堂全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3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聖祖,《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鄂爾泰等,《世宗憲皇帝實錄》,《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鄂爾泰等,《世祖章皇帝實錄》,《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溫體仁等,《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劉士銘、王霷,《(雍正)朔平府志》,《中國方志集成・江西府縣輯》,冊9,南京市 : 鳳凰出版社,2005。
慶桂等,《高宗純皇帝實錄》,《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顧秉謙等,《三朝要典》,《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冊20,成都:巴蜀書社,2000。
(舊題)萬斯同,《明史》,416卷,《續修四庫全書》,冊33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二、檔案文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北京:中華書局,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起居注冊・雍正朝》,北京:中華書局,201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991。
三、文集、野史、筆記、小說及其他
《東林書院志》整理委員會整理,《東林書院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
文秉,《先撥志始》,《續修四庫全書》,冊4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文秉,《定陵註略》,《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冊19,成都:巴蜀書社,2000。
文震孟,《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方東樹,《攷盤集文錄》,《續修四庫全書》,冊149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毛奇齡,《西河合集》,《續修四庫全書》,冊55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王士禎,《池北偶談》,《清代史料筆記叢刊》,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
朱長祚、仇正偉 校點,《玉鏡新譚》,北京:中華書局,1997。
朱國禎,《皇明大事記》,《續修四庫全書》,冊43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朱彝尊,《曝書亭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西湖野臣,《皇明中興聖烈傳》,《古本小說集成》,冊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佚名,《盜柄東林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108,濟南:齊魯書社出版,1996。
佚名,《檮杌閒評》,《古本小說集成》,冊25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吳光西,《陸稼書先生年譜定本》,《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吳應箕,《東林本末》,《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2。
吳應箕,《啟禎兩朝剝復錄》,《中國野史集成》,冊31,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
吳應箕,《熹朝忠節死臣列傳》,《中國野史集成》,冊27,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
李清,《三垣筆記》,《續修四庫全書》,4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遜之,《三朝野記》,《續修四庫全書》,冊4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2。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
金日昇,《頌天臚筆》,《續修四庫全書》,冊43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長安道人國清,《警世陰陽夢》,《古本小說集成》,冊1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姚舜牧,《來恩堂草》,《四庫禁燬書叢刊》,冊10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施閏章,《施愚山先生學餘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6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計六奇,《明季北略》,《人人文庫》,冊66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夏允彝,《幸存錄》,《續修四庫全書》,冊4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夏允彝,《幸存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
夏燮,《忠節吳次尾先生年譜》,《續修四庫全書》,冊55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孫奇逢,《理學宗傳》,《續修四庫全書》,冊5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孫慎行,《恩卹諸公志畧》,《中國野史集成》,冊27,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
徐學乾,《憺園文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4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高汝栻,《皇明續紀三朝法傳全録》,《續修四庫全書》,冊35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高廷珍,《東林書院志》,《續修四庫全書》,冊7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張玉書,《張文貞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5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張岱,《石匱書》,《續修四庫全書》,冊319 3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張岱、雲告 校點,《琅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
張岱、欒保群,《石匱書論贊》,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張烈,《王學質疑》,《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23,濟南:齊魯書社,1995。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陳鼎,《東林列傳》,《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
陳鼎,《東林列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5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陸雲龍,《魏忠賢小說斥奸書》,《古本小說集成》,冊17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陸隴其,《三魚堂日記》,《續修四庫全書》,冊55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馮班,《鈍吟全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黃宗羲,《汰存錄紀辨》,《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第2輯,上海:神州國光社,1947。
黃宗羲,《舊思錄》,《黃宗羲全集》,冊1,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黃宗羲、沈芝盈 校點,《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黃煜,《碧血錄》,《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楊漣,《楊忠烈公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1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楊漣,《楊忠烈公文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37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楊樁,《孟鄰堂文鈔》,《清代詩文集彙編》,冊2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萬斯同,《儒林宗派》,《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5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鄒漪,《啟禎野乘》,《中國野史集成》,冊31,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
鄒鍾泉、汪士侃,《道南淵源錄》,《四庫未收書籍刊・玖輯》,冊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熊賜履,《學統》,《續修四庫全書》,冊5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熊賜履,《澡修堂集》,《清人詩文集彙編》,冊13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趙維寰,《雪盧焚餘稿》,《四庫禁燬書叢刊》,冊8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劉承幹,《明史例案》,《中國史學叢書》,第4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
劉若愚,《酌中志》,《中國野史集成》,冊27,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冊2,北京:中華書局,2001。
蔣平階,《東林始末》,《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2。
鄭達,《明季遺聞》,《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五輯》,冊94,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7。
燕客,《詔獄慘言》,《中國野史集成》,冊27,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冊114 11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薛岡,《天爵堂文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冊2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魏源,《古微堂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魏裔介《楊忠烈公文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37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顧憲成,《顧端文公遺》,《續修四庫全書》,冊94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顧憲成,《顧端文公遺書・附年譜》,《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4,濟南:齊魯書社,1996。
貳、近人專著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的「自我壓抑」現象〉,《權力的毛細管作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王記錄,《清代史館與清代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朱倓,《明季社黨研究》,重慶:商務印書館,1945。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吳振漢,《明清之際的史家與明史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9。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姚念慈,《康熙盛世與帝王心術——評「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6。
胡適、姚名達,《章實齋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陳永明,《從逆寇到民族英雄:清代張煌言形象的轉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
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陳訓慈、方祖猷,《萬斯同年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
陳望南,《海虞二馮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馮爾康,《雍正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黃雲眉,〈明史編纂考略〉,《明史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黃聖修,《一切總歸儒林──《明史.儒林傳》與清初學術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6。
楊念群,〈「東林餘孽」與讀書人的抱團政治〉,《皇帝的影子有多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頁58 64。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三聯書店,2010。
楊艷秋,《明代史學探研》,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樊樹志,《晚明史(1753-164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蕭敏如,《東林學派與晚明經世思潮》,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賴惠敏,〈論乾隆初期之滿黨與漢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日)大木康、周保雄 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日)小野和子、李慶 等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參、期刊及學位論文
牛建強,〈明後期政爭之紛爭—兼論東林學派政爭之非直接介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長春,1995),頁19-24。
王一樵,〈近二十年明清書籍、印刷與出版文化相關研究成果評述〉,《明代研究》,26(臺北,2016),頁165 198。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臺北,1994),頁333 373。
王鴻泰,〈明清的資訊傳播、社會想像與公眾社會〉,《明代研究》,12(臺北,2009),頁41 92。
古清美,〈清初經世之學與東林學派的關係〉,《孔孟月刊》(臺北,1985),24:3,頁44 51。
衣若蘭,〈舊題萬斯同416卷本《明史》〈列女傳〉研析〉,《漢學研究》,28:1(臺北,2010.03),頁263 293。
何冠彪,〈清代前期君主對官私史學的影響〉,《漢學研究》,16:1(臺北,1998),頁155-184。
何冠彪,〈清高宗《御撰資治通鑑綱目三編》的編纂與重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臺北,1999),頁671-697。
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大陸雜誌》,99:2(臺北:1999),頁1-22。
吳振漢,〈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8(桃園,2003),頁1-31。
吳振漢,〈黃宗羲的南明史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6(桃園,2014),頁29-62。
李洵,〈明末東林黨的形成及其政治主張〉,《東北師範大學科學集刊》,3(長春,1957),頁156-169。
李梅,〈曹學佺生平研究〉,《時代文學(雙月版)》,2007:01,(濟南,2007),頁53。
李慶,〈「東林非黨論」質疑〉,《中國典籍與文化》,3(北京,2004),頁9-14。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
侯外盧,〈論明清之際的社會階級關係與啟蒙思潮的特點〉,《侯外盧史學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頁65 91。
胡琦,〈氣節與道脈之間—東林祠祀爭議與清初士風之轉折〉,34:1(臺北,2016),頁177 210。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1(臺北,2009),頁181 215。
馬曉娜,〈明吳應箕《東林本末》校箋〉(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頁10 14。
常建華,〈日本八十年代以來的明清地域社會研究評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廈門,1998),頁72 83。
張利文,〈清代古籍《道南淵源錄》之成書考辨—兼論清代禁書政策對東林書院史的影響〉,《求索》,2017:12(長沙,2017.12),頁199 206。
張秉國,〈「『東林非黨論』質疑」的質疑〉,《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濟南,2006),頁59 61。
張憲博,〈顧憲成贈謚、從祀文廟成敗探析〉,《中國史研究》,4(北京,2010),頁129 155。
張獻忠,〈文社、書坊與話語權力—晚明商業出版與公共空間的興起〉,《學術研究》,9(天津,2015),頁101 115。
許大齡,〈試論明後期的東林黨人〉,《明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頁126-157。
陳永福,〈九十年來東林黨爭研究方法論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3(北京,2012),頁52-59。
傅范維,〈《明史》纂修的「東林」爭論及調和〉,《理論與史學》,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頁74 92。
游淑君,〈《定陵註略》校讀〉,《明史研究》,9(臺北,2006),頁141 188。
陽正偉,〈對東林性質的再審視――從文獻學角度的考察〉,4(昆明,2013),頁58 62。
黃友灝,〈高攀龍理學形象的塑造及其轉變—以明末清初高氏著作的編刻為中心〉,《漢學研究》,32:4(臺北,2014),頁133 166。
楊正顯,〈「明亡之因」的追論與議定〉,《明代研究》,26(臺北,2016),頁43 80。
葉高樹,〈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4(臺北,2015),頁45 94。
趙承中,〈東林是黨非黨問題研究綜述〉,《南京曉莊學院學報》,1(南京,2009),頁110-115。
劉中興,〈論晚明東林黨的輿論活動及其影響〉,《安徽史學》,6(合肥,2016),頁29 35。
樊樹志,〈東林非黨論〉,《復旦學報》,1(上海,2002),頁56-63,72。
樊樹志,〈東林書院的實態分析──「東林黨」論質疑〉,《中國社會科學》,2(北京,2001),頁188-208。
(日)小野和子,〈東林黨考〉,《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冊6,北京:中華書局,1993。
(日)宮崎市定,〈明代蘇松地方的士大夫與民眾〉,《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冊6,北京:中華書局,1993。
(日)溝口雄三 、喬志航 等譯,〈所謂東林派人士的思想〉,《中國的歷史脈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4,頁1-190。
(美)賀凱、張永堂 譯,〈明末的東林運動〉,《中國思想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頁16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