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逸寧 Chu, Yi-Ning |
---|---|
論文名稱: |
從《末世薔薇》看帝俄白軍將領高爾察克─兼論影視文本在國中歷史教育上的運用 從《末世薔薇》看帝俄白軍將領高爾察克─兼論影視文本在國中歷史教育上的運用 |
指導教授: |
陳登武
Chen, Den-Wu |
口試委員: | 陳靜瑜 洪玉儒 陳登武 |
口試日期: | 2021/10/1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歷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History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History Pedag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0 |
中文關鍵詞: | 俄國內戰 、白軍 、高爾察克 、十月革命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66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5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17年十月革命後的俄國內戰迄今已滿百年,這場撕裂俄羅斯人民的內戰,讓眾多俄羅斯人離散到亞洲、歐洲。相關白軍將領的歷史評價至今仍爭議不斷。本研究利用2008年上映的傳記電影《末世薔薇》,探討白軍將領高爾察克的歷史評價,因政治氛圍影響下的轉變,並以英雄色彩激起俄羅斯人民心中的「復興祖國」。此外,藉由此影視文本設計國中歷史教學課程,引導國中學生理解歷史人物評價,往往受到許多政治、民族主義等因素的影響。並激發國中生以「多元的角度」,理解與包容歷史人物,在時代的巨變與局限下做出的抉擇。
一、專書
(美)布萊恩.柯洛(Brian Crozie)著,林添貴譯,《蘇聯帝國興衰史上》,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英)克里斯蒂安•沃爾瑪著(Christian Wolmar),李陽譯,《通向世界盡頭─跨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故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美)Jay McTighe & Grant Wiggins著,侯秋玲、吳敏而譯,《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新北:心理出版社,2016年。
(美)喬恩•路易斯(Jon Lewis)著,嵇美云譯,《電影分析精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
(俄)托洛斯基(Leon Trotsky)著,江杰翰譯,《十月的教訓》,臺北:大塊文化,2017年。
(法)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88年。
(英)馬丁.西克史密斯(Martin Sixsmith),周全譯,《俄羅斯一千年上─從基輔羅斯到革命爆發》,新北:左岸文化,2016年。
(英)馬丁.西克史密斯(Martin Sixsmith),周全譯,《俄羅斯一千年下─從人民民主專制到新沙皇的崛起》,新北:左岸文化,2016年。
(加)瑪格蕾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著,鄭佩嵐譯,《歷史的運用與濫用》,臺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
(德)羅伯特.格瓦特(Robert Gerwarth)著,朱任東譯,《戰敗者─兩次世界大戰間歐洲的革命與暴力1917-1923》,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年。
(美) Sam Wineburg & Daisy Martin著,宋家復譯,《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閱讀素養》,臺北:臺大出版,2016年。
(美) Sam Wineburg著,林慈淑、蕭憶梅、蔡蔚群、劉唐芬譯,《歷史思考大未來: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烏)浦洛基(Serhii Plokhy),梁永安譯,《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臺北:貓頭鷹出版,2018年。
(美)威爾.杜蘭(Will Durant)著,吳墨譯,《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臺北:大是文化,2016年。
(俄)丹尼洛夫、菲利波夫主編,吳恩遠譯,《俄羅斯歷史1900-194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白嗣宏,《從集權到民主:看懂俄羅斯之一》,臺北:秀威資訊,2012年。
汪之成,《上海俄僑史》,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
林慈淑,《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北:台灣學生學局,2010年。
周雪舫,《俄羅斯史》,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洪永善主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年。
姚海,《俄國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陳登武,《歷史與人生》,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陳惠芬主編,《素養導向系列叢書:中學歷史教材教法》,臺北:教育部,2021年。
段國昌、何萍編著,《俄國史》,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
許育健,《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臺北:幼獅文化,2015年。
賀允宜,《俄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二、期刊與專書論文
(日)下斗米伸夫著,毛丹青譯,〈俄國的兩次革命1917與1991〉,《二十一世紀》,第43期,香港,1997年10月,頁30-36。
王文景,〈影視與虛擬歷史在通識歷史教學應用之探討〉,《通識教育學報》,第11期,臺中,2007年6月,頁1-24。
王亞民、常翔宇,〈民族精神的重塑現實主義的回歸─近五年俄羅斯電影評述〉,《西部學刊》,第2期,西安,2014年2月,頁76-80。
王娟娟,〈兩岸三地英語電影譯名比較及翻譯模式建立與應用〉,《翻譯學研究集刊》,第9期,新北,2005年12月,頁33-79。
石忠山,〈憲政愛國主義-探尋一個國族認同的理性概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52期,臺北,2015年3月,頁63-122。
李涵鈺,〈具歷史素養的教科書設計原則探討:以德法共同歷史教科書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2期,臺北,2019年1月,頁141-167。
李涵鈺、宋家復,〈教科書評論—像史家一般閱讀—在中學歷史課堂裡教讀寫素養〉,《教科書研究》,第9卷,第2期,臺北,2016年8月,頁165-184。
李思達,〈科學家將軍的時代悲劇高爾察克:蘇維埃最危險的敵人〉,《國家人文歷史》,第15期,北京,2017年,頁96-103。
沈莉華,〈試論美國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西伯利亞研究》,第5期,哈爾濱,2007年10月,頁85-90。
林慈淑,〈為學生說說「人」的故事〉,《清華歷史教學》,第25期,新竹,2017年12月,頁1-2。
林慈淑,〈證據概念──從高中歷史課綱到教學問題探析〉,《臺大歷史學報》,第58期,臺北2016年12月,頁249-286。
林精華,〈俄國東正教與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35期,香港,2011年7月,頁79-102。
周尚文,〈「俄羅斯思想」與俄羅斯社會轉型〉,《俄羅斯學報》,第二期,臺北:2002年1月,頁165-180。
金雁,〈十月革命九十年─俄國有過「十月革命」嗎?〉,《二十一世紀》,第103期,香港,2007年10月,頁5-18。
吳亞男,〈論《無畏上將高爾察克》的傳記性書寫〉,《電影文學》,第3期,長春,2017,頁141-143。
吳紫陽,〈影視史學的再思考〉,《史學史研究》,第4期,北京,2001年,頁49-55。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臺北,1999年,頁445-470。
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討論對象〉,《當代》,第74期,臺北,1992年,頁48-61。
范信賢,〈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第5期,臺北,2016年2月,頁1-7。
馬強,〈俄羅斯民族國家日曆:從「十月革命節」到「人民團結日」〉,《世界知識》,第20期,北京,2017年10月,頁35-37。
馬強,〈當代俄羅斯國家節假日體系:儀式發明和傳統再造〉,《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第6期,北京:2018年11月,頁94-107。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周樑楷譯,〈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臺北,1993年,頁10-17。
秦暉,〈1917年俄國革命的歷史坐標〉,《二十一世紀》,第163期,香港,2017年10月,頁4-23。
孫建光,〈論讀圖時代的影像傳記的美學批判─觀《無畏上將高爾察克》的思考〉,《電影評介》,第13期,貴陽,2009年3月,頁49-51。
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Atom Egoyan的電影《A級控訴》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第17期,臺中,2006年,頁641-675。
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歷史教育》,第14期,臺北,2009年,頁233-264。
陳豐祥,〈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歷史教育》,第15期,臺北,2009年12月,頁1-54。
黃秋迪,〈蘇俄國內戰爭時期高爾察克反動政權的潰滅〉,《西伯利亞研究》,第4期,哈爾濱,2003年8月,頁55-58。
黃秋迪,〈蘇俄國內戰爭時期高爾察克反動政府的貨幣政策〉,《西伯利亞研究》,第6期,哈爾濱,2005年12月,頁66-70。
黃鳳志,〈布列斯特和約簽訂後的俄德關係〉,《史學集刊》,第2期,長春,2001年,4月,頁49-54。
黃春木,〈為什麼要教/學歷史-關於歷史教育目的之批判〉,《清華歷史教學》,第24期,新竹,2015年11月,頁7-14。
黃訓經編譯,〈白色騎士高爾察克〉,《世界博覽》,第5期,北京,2005年,頁54-57。
黃麗蓉、賴思怡、楊淑晴,〈中學生歷史概念、學習態度與批判思考〉,《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4卷,第2期,臺北,2011年12月,頁65-98。
游自達,〈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深化學習的開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8卷,第10期,臺北,2019年10月,頁6-12。
張盛發,〈關於帝國主義三次聯合武裝進攻蘇俄問題的再思考〉,《東歐中亞研究》,第1期,北京:1997年,頁68-77。
張麗娜,〈語言策略演變下的俄羅斯電影主題〉,《電影文學》,第14期,長春:2017年7月,頁49-51。
張秀蓉,〈虛實間的鐵腕與柔情:《鐵娘子》影片中的柴契爾夫人〉,《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第5期,臺北:2015年,頁63-89。
張元,〈關於課堂教學設計的幾點想法-以歷史思維課程為例〉,《通識教育》第8卷第4期,新竹,2001年,頁127-135。
張悅,〈淺析電影《海軍上將高爾察克》中的東正教因素〉,《廈門大學外文學院第十一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暨首屆外國語言文學博士論壇論文集》,廈門,2018年12月,頁1-9。
張宗華,〈東正教倫理對俄國現代化進程的雙重效應〉,《宗教哲學》,第29期,新北市,2003年9月,頁104-120。
張玉筠,〈談似是而非的圖像與詮釋問題〉,《造形藝術學刊》,臺北,2006年12月,頁185-196。
楊俊鴻,〈如何依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撰寫教學單元的學習目標〉,《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8卷,第2期,臺北,2019年2月,頁50-55。
曾祥鐸,〈論克羅齊史觀:「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興大歷史學報》,第12期,臺中,2001年,頁249-280。
薛范譯註,〈斯拉夫送行曲〉,《俄語學習》,第1期,北京,2002年1月,頁93-97。
蔣保,〈影視史學芻議〉,《安徽史學》,第5期,合肥,2004年,頁1-5。
蘇文,〈十月革命八十年與社會主義反思─傳統改革與革命:1917年俄國革命再認識〉,《二十一世紀》,第43期,香港,1997年10月,頁4-16。
鄒思懌,〈當代俄羅斯電影中的現實主義回歸〉,《電影文學》,第5期,長春,2017年3月,頁51-53。
穆重懷,〈轉型期俄羅斯電影的審美嬗變〉,《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3期,瀋陽,2015年5月,頁74-77。
羅志平,〈影視史學用於歷史通識教育之思考〉,《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第2卷,第2期,高雄,2013年6月,頁1-26。
羅志平,〈民族主義、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7卷,第1期,臺中,2009年6月,頁229-254。
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新竹,2007年5月,頁107-134。
劉慧蘭,〈「歷史理解取向的歷史教學」-以「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例〉,《歷史教育》,第20期,臺北,2014年12月,頁75-116。
劉慧蘭,〈歷史課堂上的批判思考:不同觀點文本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清華歷史教學》,第27期,新竹,2020年2月,頁79-119。
蕭憶梅,〈理解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性〉,《歷史教育》,第14期,臺北,2009年,6月,頁87-10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中學標準本位評量工具彙編─社會領域歷史科》,2021年。
三、學位論文
王繼舜,〈中國參與國際聯盟救濟白俄難民之研究(1921~192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旭,〈協約國武裝干涉蘇俄研究〉,哈爾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史曉黑,〈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電影發展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8年。
林冠吟,〈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田文豪,〈俄國內戰(1918-1921)與蘇維埃政權之鞏固〉,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周國長,〈蘇俄國內戰爭時期的白衛軍─基於俄羅斯解密檔案文獻的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博士論文,2015年。
張雅淳,〈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以祖國之名》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張雅婷,〈影視教材在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教學的應用-以《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陳蓓萱,〈電影《帝國大審判》的敘事模式與歷史再現:兼論影視文本在中學教育的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黃瓈瑩,〈影視文本在中學歷史教育的應用-從《我的名字叫可汗》看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問題〉,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熊健儒,〈論布爾什維克黨的十月革命〉,臺北: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謝國澤,〈托洛斯基與俄國革命〉,新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劉磊,〈南俄白衛運動(1917-1920)〉,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3年。
劉素霞,〈血祭愛爾蘭─以《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來探討英愛歷史糾葛〉,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廖羽晨,〈影視教學與國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四、 西文資料
David Bullock, The Russian Civil War 1918–22,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2.
Alexander Trapeznik, “Foreign Intervention from ‘Down Under’ During Russia’s Civil War,” New Zealand Slavonic Journal, Vol. 39 (2005), pp. 150-174.
Charles J. Weeks, Jr. and Joseph O. Baylen, “Admiral Kolchak's 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10 September-9 November 1917,” Military Affairs, Vol. 40, No. 2 (April, 1976), pp. 63-67.
N. G. O. Pereira, “White Power during the Civil War in Siberia (1918-1920): Dilemmas of Kolchak's "War Anti-Communism,” Canadian Slavonic Papers, Vol. 29, No. 1 (March 1987), pp. 4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