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鈞淳 |
---|---|
論文名稱: |
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樹倫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5 |
中文關鍵詞: | 媒體識讀 、媒體素養 、社會領域公民科 、行動研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0 下載: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將「媒體識讀」課程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之學習成效,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助於日後實施「媒體識讀」教育課程之相關人士及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在第二章的部分,擬藉由研究文獻之閱讀與分析整理,首先,探討媒體識讀教育的意義及其內涵;其次,分析國內外媒體識讀教育在學校體系與社會體系之發展情況,並討論媒體識讀教育與社會領域之相關性;最後,透過媒體識讀教育之相關研究的探討,希冀能藉由脈絡化的整理分析,對媒體識讀教育從本質到實際應用層面有全面性的瞭解。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一共進行兩階段的課程,研究者先根據前導性課程進行的結果,發現問題之後,再重新設計正式之課程。
正式課程之教學主題著重於與公民科相關的幾個重要議題,並區分為三大主題,分別為「權力的衝突」、「性別平等」以及「經濟生活」。透過主題的明確化之後,以期許課程能更符合研究者所希望達成之目標。
在課程結束之後,研究者除了發展出一套可實際運用在課堂上的媒體識讀教育方案之外,並根據上課過程中學生之各項表現、學生作業、研究者上課之心得、與各項資料之分析,歸結出結論如下:
一、 媒體素養方案很適合融入公民科課程
二、 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對學生有正面幫助
三、 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增進研究者專業能力
四、 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可改善教學方式
最後,針對行動研究過程中所遭遇之問題提出建議,期能提供日後從事相關研究者作為參考,並提供更多的想法與研究方向。
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1999)。資訊時代的媒體素養。成人教育通訊,1,37-42。
王永銘(2004)。國小學童金錢態度、消費行為與電視廣告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方永泉譯(2003)。Paulo Freire著。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白佳麒(2006)。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第四階段能力指標與課程發展雛議。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其慧(2001)。媒體素養社會行銷研究----以台灣主要推行媒體素養非營利組織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月蓮(2002)。香港傳媒教育運動:「網絡模式」的新社會運動。文化研究月報,20。2003 年12 月30 日,取自: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138.htm
李金勳(2002)。國小學童收看電視新聞之情形、看法及電視新聞識讀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曉媛(2003)。媒體素養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科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嘉梅(2004)。學齡前兒童媒體識讀教育之初探-台北市幼稚園兒童電視觀看行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林紀慧(1996)。電視媒體與社會化的發展--兒童不宜。傳播研究簡訊,8,12-13。
林子斌(2001)。媒體識讀與多元文化課程----以日本偶像劇為課程設計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子斌譯(2006),David Buckingham著。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 台北:巨流。
林淑貞(2001)。國小兒童收看電視綜藝節目之情形、看法及電視綜藝節目識讀教學成效之探。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愛翎(2001),媒體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怡萱(2004)。女性主義教育學與媒體識讀教育:一個行動研究的成果。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妤芳(2005)。國小中年級兒童對卡通內容及暴力行為的解讀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知賢(1998)。如何培養聰明的電視兒童-談兒童的媒體教育。班級經營,3(3),18-23。
吳知賢、周慧美(2000)。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課程教學實驗成效分析。視聽教育,248,1-11。
吳知賢、洪碧霞(2001)。國小學生電視識讀能力影片測驗發展之研究。測驗年刊,48(1),71-87。
吳翠珍(1993)。解「毒」電視?解讀電視!--談媒體教育中的電視解讀。教學科技與媒體,7,3-11。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53,39-59。
吳翠珍(1998)。兒童收看電視卡通行為研究:兼論媒體素養。理論與政策,47,145-164。
吳翠珍(1999)。媒體素養:地球村的公民教育核心。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主辦之「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
吳翠珍、關尚仁(1999)。媒體、公民、素養--媒體公民教育訓練。台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吳明隆(編)(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美枝、何禮恩( 譯)(民91) 。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Jack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嘉義:濤石文化。
吳晴萍(2002a)。日本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作法與成效(上)。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5,1-4。
吳晴萍(2002b)。日本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作法與成效(下)。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6,7-9。
周慧美(1999)。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識讀教學成效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韞維(2003)。媒體素養教育現況調查。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邱民才(2003)。高中實施媒體識讀教育之評估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雪玲(2005)。國中國文教師課程批判意識之研究-—以Paulo Freire 批判教學論為基礎。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照麗(2001)。我國推展國民小學電視媒體教育課程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
翁懿新(2005)。國小家長對電視識讀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秦梅心(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內涵認知及實施現況之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惠邦(200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世敏(2000)。媒體素養通識課程規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16-21。
陳淑敏(2002)。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理論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47,100-105。
陳怡潔、胡士琳、梁瑞芸、謝宇斐(2003)。行動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329-367。臺北:高等教育。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藹玲(2003)。將媒體素養教育帶出學術殿堂。師友月刊,436,8-11。
陳靜音(2003)。國小兒童對卡通節目暴力行為之解讀與社會真實性認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式瑩(2005)。國小學童對電視廣告中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解讀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尚蕙(2006)。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章五奇(2001)。電視文化批判課程之研究--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許碧月(2005)。國小教師對媒體識讀教育之認知與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佳穎(2006)。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媒體素養教育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錦華(1999)。媒體的性別意識識讀。新聞鏡,535,34-38。
張錦華(2000)。兩性平等與媒體素養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23-25。
張錦華(2001)。媒體素養教育之實踐-大學部通識課程之教學經驗。載於張宏源(主編),媒體識讀:如何成為新世紀優質閱聽人。台北:亞太圖書,180-185。
張宏源(2001)。媒體識讀:如何成為新世紀優質閱聽人。台北:亞太。
張毅民(2001)。非營利組織運用議題管理協助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富邦文教基金會「媒體 素養公民教育」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宏源、蔡念中(2005)。媒體識讀:從認識媒體產業、媒體教育,到解讀媒體文本。台北:亞太圖書。
葉芝伶(2000)。電視酒類廣告與識讀教學對國小學童喝酒信念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 2001)。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Theory and Methods)。嘉義:濤石文化。
黃雅莉(2005)。流行奇「機」--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的性別教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馨慧(2004)。媒體素養教育融入國小五年級課程之研究--探討教學方案設計與資源教材分析及網站建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彭雯莉(2006)。國民小學教師媒體使用行為及媒體識讀課程內涵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美玲(2001)。淺談香港傳媒教育。媒體識讀教育月刊,14,1-4。
楊美玲(2002)。淺談港日傳媒教育。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1,4-7。
楊深坑(2002)。科學理論與教育學發展。台北:心理。
楊婉怡(2002)。國小學童電視廣告識讀課程與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楊洲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文化研究學派與批判教學論的取向。台北: 洪葉文化。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熊同鑫(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現場的實踐的一些想法。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509-534。臺北:心理。
劉莉娟(2006)。中小學教師媒體識讀教學認知對課程設計影響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佩怡(2000)。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中學生的性別平權教學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戴秀玲(2003)。兒童之批判觀看技能與觀看靈異節目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峰山(2006)。批判思考與批判教育學。載於周平、蔡宏政(編),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27-38。
饒淑梅(1995)。國民中學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饒淑梅(1996)。國民中學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5,359-392。
二、英文部分
Alvermann, D. E. , Moon J.S. and Hagood, M. C.(1999). Popular Culture in the‘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Chicago: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AMIC-Philippines (1995). Media education: A teaching manual. Philippines:AMIC.
Baran, S. J. (1999).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culture.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Buckingham, D. (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utts, D. (1992).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In Bazalgette, C., Bevort, E., & Savino, J. (Eds.), New directions: Media education worldwide, 224-229.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Christ, W. G. & Potter, W. J. (1998). Media literacy, media education and the academy.
Duncan, B et al. (1989). 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 Toronto, ON. Canada: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Feuerstein, M. (1999). Media literacy in support of critical thin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24(1), 43-54.
Giroux, Henry A.(1992). Cultural Studies, Resisting Difference, and the Return of Critical Pedagogy. Border Crossing. Culture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Goodson, F. T., & Norton-Meier, L. (2003). Motor oil, civil disobedience, and media litracy.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47, 258-262.
Hart, A. (1991). Understanding the media: A practical guide. London: Routledge.
Hhooks, B. (1996).Reel to real: race, sex and class at the movies. New York: Routledge.
Hobbs, R.(1998). The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8(1):16-32.
Hobbs, R. (2004). Media literacy, general semantics, and K-12 education. 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61(1), 24-28.
Hobbs, R. (1997). 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p.163-183.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5-15.
Hoffmann, G., et Cetera(1997). Selections from mapping the media: Amedia literacy guidebook.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54(4), 394-399.
Horn, R. V. (2002). Sex, potato chips, and media literacy. Phi Delta Kappan.Bloomington, 84, 10-14.
King, D., & Mele, C. (1999). Making public access televisi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the public spher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3,(4), 603-623.
Kubey, R. & Baker, F. (2000). Has media literacy found a curricular foothold? Telemedium, 46(1), 8-30.
Kubey, R. (1998).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education in the U.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1), 58-69.
Lefrere, P. (1997). Media literac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23(1),5-6.
Masterman, L. (1997). A rationale for media education. In Kurby, R. (Ed.), 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15-68.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Ostrow, J. (2003). A letter to niece: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one child at a time. Voicesfrom the middle, 10 (3), 23-27.
Potter, W. J. (1998). Media literacy.California:SAGE.
Scharrer, E. (2002). Making a case for media literacy in the curriculum: Outcomes and assessment. Jounal of Adolescent& Adult literacy, 46 (4), 354-358.
Semali, L. (2003). Ways with visual languages: Making the case for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The clearing house, 76(6) , 271-277.
Shibata, K. (2002). Analysis of “critical” approach in media literacy –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Japan and Canada.Keio communication review, 24, 93-110.
Sholle, D., & Denski, S.(1995),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In Peter McLaren, Rhonda Hammer, David Sholle, Susan Smith Reilly(Eds), Rethinking Media Literacy: A Critical Pedagogy of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Stafford, R. (2001). Media education in the U.K. Retrieved December 24, 200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mediaed.org.uk/posted_documents/mediaeduk.html
Steinbrink, J. E. & Cook, J. W. (2003). Media literacy skills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The clearing house, 76(6), 284-288.
Sullivan, E. V. (1987). Critical Pedagogy and Television. In David W.Livingstone(Eds.), Critical Pedagogy and Cultural Power.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Tyner, K. (2000). Media education in the U.S.A and the glob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2000年媒體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