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雅倢
Kuo, Ya-Chieh
論文名稱: 見觀經圖:影像世代的東方媒材創作
The painting of “Jian Guan Jing”:East Asia Painting in the Age of Image and Artist Statement by Kuo, Ya-Chieh.
指導教授: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口試委員: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孫翼華
Sun, Yi-Hua
林章湖
Lin, Chang-Hu
程代勒
Cheng, Tai-Le
陳炳宏
Chen, Bing-Hung
口試日期: 2024/07/29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影像擬像見觀經東方媒材
英文關鍵詞: Image, Simulation, Jianguanjing, Asia Painting.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比較研究觀察研究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85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9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五感,是主體認識外在世界的重要感官系統,而視覺又與平面藝術最為相關。隨著人造影像鋪天蓋地的佔據視野,創作思維、議題關注與形式等,於東方媒材創作有著怎樣的表現,是筆者專注所在。藉著社會學家的論述,深刻審視半虛擬社會下的生活樣態與心理感受,進而探討當代東方媒材創作者的與影像社會的互動,乃是第二章的內容。
    在第三章,筆者回歸自身創作思維與形式的反思。「以類古典形式統合日常奇異影像」之創作模式為筆者面對碎片化社會的方式,其中關於「類古典」的探討,筆者借鑑了十七至十九世紀,傳往日本並接受文化交匯的畫譜、技法書著作。以當代人後見的視角而言,這些內容正處於現代視覺形式與古典視覺形式的交叉口,透過探討線條、造型、漸層與反覆等視覺元素在和刻本、當代視覺經驗、筆者自身創作中的詮釋角度、形式差異,理解類於古典又或者趨向當代視覺的決定性因素為何、如何依據作品表達需要良加運用、筆者對東方媒材又抱持什麼樣的認知,是本章的重要探討。
    至於第四章,則進行個別系列作品的發展軌跡與思維釐清,以客觀反思的方式確認個人思維與作品形式的對應關係;最後於第五章結論。本文借上述研究,對自身所處社會文化、藝術脈絡節點進行觀察與理解,以跳脫創作的主觀與直覺性,並協助未來的創作深化。

    The five senses are essential sensory systems through which individuals perceive the external world, with vision being particularly associated with two-dimensional art. In the context of Eastern media art creation, I focus on how creative thinking, thematic concerns, and forms are expressed. Drawing on sociological discourse, I delve into examining lifestyle patterns and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within a semi-virtual society, subsequently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Eastern media artists and the image society, which constitutes the content of the second chapter.
    In the third chapter, I reflect on my own creative thinking and forms. The creative mode of "integrating everyday bizarre images with classical forms" serves as my approach to confronting the fragmented society. In discussing "classical forms," I draw inspiration from Chinese painting manuals and technical books that were transmitted to Japan during the 17th to 19th centuries and underwent cultural exchanges in Nagasaki. From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these contents li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modern and classical visual forms. By exploring visual elements such as lines, shapes, gradients, and repetitions, and interpret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woodblock prints, contemporary visual experiences, and my own creations, I seek to understand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that lean towards classical or contemporary visuals. This understanding helps in effectively expressing artistic needs and shaping my perception of Eastern media art.
    Chapter four delves into 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nd conceptual clarity of individual series of works, confirming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thoughts and artistic forms through objective reflection. Finally,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in chapter five. Leveraging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this paper observes and comprehends the societal and cultural nodes within which it exists, aiming to transcend subjective and intuitive aspects of creation and assist in deepening future artistic endeavor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貳章 學理探討 13 第一節 觀看經驗的轉變 13 第二節 見觀經圖:影像氾濫下的觀看與創作 26 第參章 創作思維與形式 47 第一節 思維概述:以類古典形式統合日常奇異影像 48 第二節 日常「奇異」的來源 51 第三節 關於類古典的思考與實踐 60 第肆章 系列發展脈絡 92 第一節 《召喚陣系列》 93 第二節 《現代生活系列》與《聖地遊訪系列》 103 第三節 《見觀經圖系列》與〈花火大前/後〉 118 第伍章 結論 126 參考書目 129

    專著:
    王中旭,《寓興:花木的圖像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佐藤道信,《日本美術誕生:近代日本のことばと戦略》,東京:講談社,1996。
    克里斯多佛‧詹姆士,《美國攝影圖片制作工藝專業教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邱榮豐,〈中國山水畫圖式的變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博士論文。
    徐小虎,《南畫的形成—中國文人畫東傳日本初期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1。
    菊池鈴生,〈日本画という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東京藝術大学大学院美術研究科博士課程学位論文。
    曾肅良,《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意象構成水墨》,臺北:藝術家,2005。
    趙誠,《甲骨文簡明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瀧朝子〈東洋美術に見る竹の聖性〉,收入《松竹梅の美術史》,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23。
    鶴岡明美,《江戸期実景図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12。
    Adam Smith,《國富論》,臺北:先覺出版社,2000。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惡之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11。
    Eddie Wolfram,《拼貼藝術之歷史》,臺北:遠流,1995。
    Fredric Jameson,《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三聯書店,1997。
    Jean Baudrillard,《藝術的共謀》,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Jean Baudrillard,《擬仿物與擬像》,臺北:時報出版,1998。
    Jean Baudrillard,《波灣戰爭不曾發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John Peter Berger,《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10。
    Jonathan Crary,《知覺的懸置:注意力、景觀與現代文化》,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7。
    Lee Seung-chul,《Hanji: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raditional Korean Paper》,首爾:Hyeonamsa,2012。
    Nicholas Mirzoeff,《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
    Plato,《柏拉圖對話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Richard Sennett,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
    Steven Connor《後現代文化導論》,唐維敏譯,臺北:五南,1997。
    Walter Benjamin,《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1998 。
    期刊:
    日野沙耶,〈土佐派、狩野派における岩絵具の使用法—『本朝画法大伝』および『画筌』を手掛かりに〉,《美術教育学研究:大学美術教育学会誌》,卷55(2023):頁249-256。
    北嶋秀子,〈「極彩色」の成立とその展開の研究〉,《日本色彩学会誌》,卷33(2009):頁2-13。
    章英華,〈都市政策、全球化與臺灣的都市發展:評述陳東升、周素卿著《都市發展篇》〉,《研究臺灣》,第2卷 (2007):頁51-65。
    易映光,〈近代中日繪畫藝術的交流與變革—從清代沈銓到日本長崎之後談起〉,收入《2009兩岸重彩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淡江大學。
    馬凱爾,〈十七世紀中國畫譜在日本被接受的經過〉,《故宮文物月刊》第305期(2008):頁86-101。
    磯崎康彦,〈葛飾北斎の絵手本—己痴羣夢多字画尽と略画早指南〉,《福島大学人間発達文化学類論集》,卷29(2019):頁84-96。
    網頁:
    e-MUSEUM,〈公余探勝圖卷〉, tps://emuseum.nich.go.jp/detail?langId=zh&webView=&content_base_id=100324&content_part_id=000&content_pict_id=0,檢索日期2024年5月27日。
    白雪蘭,〈汖鷠‧騷:李振明後文人彩墨創作〉,https://www.mingshanart.com/634979126359,檢索日期2024年5月27日檢索。
    左丘明,〈國語‧晉語四〉,https://ctext.org/guo-yu/jin-yu-si/zh,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6日。
    李鍌署,〈古〉,《教育部國語字典簡編本2021》https:// dict.conc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8794&q=1,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6日。
    李鍌署,〈典〉,《教育部國語字典簡編本2021》https://dict.conc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8794&q=1,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6日檢索。

    杜佑,〈通典‧刑法四〉,https://ctext.org/tongdian/166/zh,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6日。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22臺灣網路報告〉, https://report.twnic.tw/2022/ ,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6日。
    夏可君,〈蕭博駿的虛彌幻境:玲瓏玉眼的幻視〉<https://www.tansbao.com/2022092101.html,檢索日期2024年5月27日。
    郭熙,〈林泉高致〉,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30059,檢索日期2024年6月4日。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14894,檢索日期2024年6月4日。
    淨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https://www.xn--udsw7h4vt.org/%E7%8F%BE%E4%BB%A3%E5%BC%98%E5%82%B3/%E6%B7%A8%E5%AE%97%E6%B3%95%E5%B8%AB/%E8%AC%9B%E7%BE%A9/d%E4%BD%9B%E8%AA%AA%E9%98%BF%E5%BD%8C%E9%99%80%E7%B6%93%E8%AC%9B%E7%BE%A925.htm,檢索日期2024年5月27日檢索。
    陳夢雷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802卷〉,https://zh.wikisource.org/wiki/Page:Gujin_Tushu_Jicheng,_Volume_630_(1700-1725).djvu/39,檢索日期2024年6月4日瀏覽。
    森蘭齋,〈蘭齋畫譜/蘭部卷三〉, https://kokusho.nijl.ac.jp/biblio/200014780/68?ln=ja,檢索日期2024年6月4日。
    維基百科,〈藍色彈珠〉,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7%8D%E8%89%B2%E5%BD%88%E7%8F%A0,檢索日期2024/5/26。
    蔡邕,〈九勢〉, https://zh.wikisource.org/zh/%E4%B9%9D%E5%8B%A2,檢索日期2024年6月4日。
    羅禾淋,〈元宇宙的偶像未來:談虛擬主播Vtuber之間的虛實真假〉,《典ARTOUC臺漫現場專欄》,https://artouch.com/artouch-column/content-56661.html,檢索日期2024年5月26日。
    作者不明,〈宣和畫譜〉,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AE%A3%E5%92%8C%E7%95%AB%E8%AD%9C,檢索日期2024年6月4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