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郁芬
論文名稱: 那段與世隔絕的日子-緊急短期收容中心安置少女的經驗回溯
Those Days Isolated:Retrospection of Teenage Girls in an Emergent and Temporary Placement Center
指導教授: 彭淑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性交易不幸少女網絡援交安置機構
英文關鍵詞: sexual transaction, misfortunate female adolescence, financial-aid by sex on the Internet, placement cente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69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瞭解曾依「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安置於緊急短期收容中心,且被裁定返家的少女,如何詮釋曾有的安置經驗,且此安置經驗對其生涯的影響。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深度訪談十位已離開緊急短期收容中心三個月以上的少女,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少女移送安置前,因對服務流程與收容中心資訊有限,整體心境是害怕、焦慮,並想像將被帶往像「監獄」或「較不自由」的地方。安置初期,機構的隔離措施,讓少女有監禁感,待進入團體生活後,此感覺獲得舒緩。安置期間等待緊短後去處的「法院裁量」,使少女安置生活充斥著焦慮、不安與缺乏掌握感,甚至帶來少女「逃離」的想法或行動。
    二、緊短安置與外隔絕的環境,帶給少女許多正向的學習,但也伴隨負面的感受。少女對安置正面的詮釋:安置提供無憂無慮的生活、可以安靜反省、親子關係改善、人際能力提升、價值觀調整;負面的詮釋:不能主導自己的未來、與外界隔絕沒有自由、小團體的壓力與人際的不安全感、作息管理缺乏彈性。
    三、緊短安置對少女後續生涯的影響:曾被安置對多數少女而言為不能說的秘密;就職業選擇多數以尋求主流價值認可的工作;就學業的接續或繼續升學,乃為獲得主流價值認可的文憑;返家後皆能持續安置期間獲得改善的正向親子互動。
    四、少女對緊短安置的建議:增加親子會面的次數、降低安置初期的不安全感與機構管理、作息的彈性。
    五、少女對緊短安置處遇的看法:認為緊短安置是「保護」的處遇。
    根據以上研究發現,從營造少女友善的環境,本研究的建議為:1.安置初期安全感與信任關係的建立。2.安置作息與課程設計的賦權。3.更多親子互動質與量的安排。4.緊短後生活更多元的處遇與選擇。5.平常心看待逃跑事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how teenage girls, who, according to Child and Youth Sexual Transaction Prevention Act, entered an emergent and temporary placement center, shared their experiences in retrospect and the influence of such experiences on their life after being released.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using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argeted the ten teenage girls who have left the placement center for at least three months. The results are required as follows:
    1. Before entering the placement center, these girls, due to their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entire procedure and the center itself, felt scared and anxious, imaging that they would be sent to “a prison” or “a place with less freedom.” In the beginning of their staying, the isolated facilities make them feel imprisoned. After they grew used to the pattern of living as a group, such feeling of imprisonment was relieved. While waiting for the court’s ruling as to where to go afterwards, these girls were living under such great anxiety and insecurity that they even thought about escaping, and some did run away.
    2. These girls have experienced both positive learning and negative feeling in the isolated environment of the placement center. From a positive perspective, the center has offered them a place to stay without worrying about how to make a living, a place to reflect upon themselves in tranquility, a place that help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a place that improves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a place that adjusts their values. From a negative perspective, the center decides their next step, deprives them of freedom and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makes them encounter pressure as well as sense of insecurity among small groups, and lacks flexible daily routines.
    3. The influence of the placement center after the girls left: To most of these girls, such placement experiences have become an unspeakable secret. In terms of choice of occupation, they now tend to seek jobs based on the mainstream values. In terms of education, they now want to gain diplomas based on the mainstream expectations. After returning home, all of them have improve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as what they have experienced in the center.
    4. The girls’ suggestions for the placement center: They hope the center can increase the chance to meet their parents and that the center can reduce their sense of insecurity as well as control from the authority upon their arrival. They also hope the center can improve the flexibility of their daily routines.
    5. The girls’ interpretation of the placement center: They consider the emergent and temporary placement center a kind of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establish a friendlier environment for girls in the placement center. First, the center should, in the beginning, provide the girls with sense of security and build up a trustworthy relationship with them. Second, the center should allow more empowerment for the girls in terms of their daily routines and course design. Third, the center should arrange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irls and their parents. Fourth, the center should offer multiple kinds of intervention after the girls finish their term. Last but not least, the center should adopt a more empathetic attitude toward the girls’ attempt to escape.

    Keywords: sexual transaction, misfortunate female adolescence, financial-aid by sex on the Internet, placement center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少女從事性交易(之虞)的情境因素 …………………… 9 第二節 法條的安置保護處遇設計 …………………………… 12 第三節 安置前—查獲(救援)、問訊與移送 ………………… 14 第四節 安置中—緊急短期收容中心 ………………………… 16 第五節 離院階段 …………………………………………………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 ……………………………………… 28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33 第四節 研究的倫理議題 ………………………………………35 第五節 研究的嚴謹度 …………………………………………… 37 第四章 研究發現 ………………………………………………… 39 第一節 十位少女的故事 ………………………………… 39 第二節 十位少女從事性交易(之虞)之情境背景 …………… 52 第三節 經驗回溯―安置前的24小時 ……………………… 57 第四節 經驗回溯―緊急短期收容中心 …………………… 65 第五節 安置經驗對少女的意義與生涯影響 ……………… 87 第六節 少女對服務提供的建議與處遇 ……………………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9 第二節 研究討論 …………………………………………………11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11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123 參考文獻 ……………………………………………………………124 附錄一 訪談大綱 ………………………………………………… 129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 130 表目錄 表3-1 受訪者基本資料 ……………………………………………… 32

    王琇誼(2000)。違例緣由和保護機制:實例觀察與經驗省思。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筱寍(2006)。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對性交易少女處遇型式之看法探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唯鳳(2003)。網路援助交際與刑法之比較研究──以美國法制為借鏡。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倩如(2012)。少女從事與離退性交易歷程之研究―巢穴中的愛與生存。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朱玉欣、余漢儀(2009)。少年緊急/短期安置機構之處遇議題:以展望家園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刋,16,107-122。
    李子春(2002)。「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之漫談與分享。兩性平等教育季刋,20,48-53。
    吳念庭(2008)。社工員對性交易少女處遇建議之探究:案主最佳利益的實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吳惠文(2007)。安置輔導機構少女之恥感、命運與性交易行業承諾相關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瑜珍(2003)。案主的抉擇,社工員的兩難-不幸少女安置輔導工作之探討。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林明禎(1993)。雛妓於教養機構期滿出院後的適應問題探索。社會福利,108,52-55。
    施慧玲(1999)。論我國兒童少年性剝削防制立法─以兒童少年福利保護為中心理念之法律社會學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刋,2,45-75。
    施慧玲(2003)。論性剝削被害兒童少年之處遇規範-以兒童少年發展權為法律中心價值思考。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5,191-200。
    胡甄容(2003)。從事性交易之未成年少女於緊急短期收容中心之經驗探討。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胡慧嫈(1996)。社會工作者協助未成年從娼少女之途徑-未成年從娼少女之認知處遇方案探討。社區發展季刋,76,頁102-112。
    徐宜琬(2007)。解構兒少條例的保護處遇-女性主義與規訓論述的對話。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2002)。漸趨模糊的界線:不幸少女身分建構與新型態色情交易對兒少性交易防制工作的挑戰。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刋,2,175-221。
    孫海珊(2002)。台中家扶園。折翼天使的「另類天堂」-兒少安置機構現況與展望研討會,104-109。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
    陳毓文(2004)。國內少年接受機構安置服務之現況分析。第二屆民間社會福利研討會-台灣的社會福利發展:全球化vs.在地化,108-12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等主辦。
    陳毓文(2002)。安置機構處遇計畫的轉銜。折翼天使的「另類天堂」-兒少安置機構現況與展望研討會,77-88。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
    陳毓文(2008)。國內接受機構安置少年憂鬱情緒之探究:問題陳顯與解釋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刋21,1,75-101。
    陳慧女(1998)。不幸兒童、少年後續追蹤服務之初探-從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談起。社區發展季刋,81,213-220。
    陳慧女(2000)。性剝削問題的本質與處遇──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刋,91,316-325。
    陳惠馨(2002a)。給台灣法學教授的一封信-就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的規定 及執行提出幾個問題。月旦法學,81,178-183。
    陳惠馨主持(2002b)。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之理論與實務學者座談會。月旦法學,82,164-179。
    陳志東(2002)。少女從娼途徑。兩性平等教育季刋,20,54-59。
    陳淑娟(2006)。建構收容非自願少年安置機構之行動研究-從權力觀點的解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玫伶(2006)。兒童與少年機構安置服務的內涵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刋,114,324-335。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梁望惠(1992)。給她一片亮麗的天空──談本省不幸少女安置保護措施。社會福利,103,13-16。
    張芯芸(2004)。接受緊急短期安置機構處遇之不幸少女其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生活適應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 紉(2000)。青少年安置服務福利屬性之探討。臺大社工學刋,2頁191-215。
    張 紉(2002)。少年安置機構的發展與轉變。折翼天使的「另類天堂」-兒少安置機構現況與展望研討會,30-40。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
    張雅鈞(2009)。從事性交易(之虞)少女安置經驗認知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巧婷(2003)。從事性交易(之虞)少女離開機構後之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玲(2002)。叫叛逆太沈重-少女進入色情市場的導因與生活方式。兩性平等教育季刋,20,66-73。
    彭淑華(2006)。保護為名,權控為實?-少年安置機構工作人員的觀點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5,1-33。
    彭淑華(2007)。機構安置:保護他(她)?傷害他(她)?―兒童少年保護工作人員眼中之機構虐待圖像。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1-36。
    彭淑華、范書菁(2009)。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離院個案評估及追蹤輔導模式之探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刋,16,1-32。
    曾華源、白倩如、李仰慈(2009a)。家庭vs.房舍:台灣轉向安置機構對偏差行為少年福利服務品質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刋,16,35-59。
    曾華源、黃韻如、白倩如(2009b)。中途學校特殊教育及輔導實施成效探討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GRB-PG9802-0124)台北市:台灣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品質策進協會。
    曾淑如(2005)。兒童少年性交易個案訪視評估報告問題之研究—社工員之觀點。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葉素伶(2005)。非營利組織推動不幸少女方案之角色轉換探析-以勵馨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龍(2003)。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短期收容功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趙碧華、朱美珍(2003)。研究方法。台北市:學富文化公司。
    鄭麗珍、陳毓文(1998)。發展台北市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模式―一個「行動研究」取向的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239-284。
    鄭麗珍(1998)。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服務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發展經驗為例。福利社會,64,33-46。
    鄭麗燕(2002)。保護措施與案主權益的平衡。折翼天使的「另類天堂」-兒少安置機構現況與展望研討會,59-63。台北: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主辦。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昭君(2003)。少女性交易行為之轉變歷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靜眉(2006)。「重建」抑或「管控」?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裁定安置輔導少女之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娉玉(1994)。機構安置之從娼少女對追蹤服務的需求之探究—以台北市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2009)。97年度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成果報告統計摘要表。內政部編印。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2942
    林欣漢(2011年9月14日)。今應出庭受審/垂降逃離安置所 相擁2少女摔死。自由電子報。民100年12月7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14/today-so1.htm
    傅潮標(2011年8月9日)。救回援交女兒怨法律逼骨肉分離。自由時報。民99年8月12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09/78/2aqjj.html
    ECPAT International(2006).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action against the commercial sexual exploitation of children. Retrieved October 1,201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rin.org/resources/infoDetail.asp?ID=11970&flag=report
    Farid, M. (2000). Sexual abuse, sexual exploitation, and the commercial sexual exploitation of children in Indonesia. Child Workers of Asia. Retrieved October 1,201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reda.org/main/archives/research/csa/r00010101.html
    Fraley, A. (2005). Child sex tourism legislation under The Protect Act:Does it really protect? St. John’s Law Review, 79(445), 445-483.
    Roby, J. L. (2005). Women and children in the global sex trade: Toward more effective policy.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48(2), 136-147.
    Spangenberg M. (2002). International trafficking of children to New York city for sexual purposes. Brooklyn, New York:ECPAT-US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