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聰舜 LIN, CONG-SHUN |
---|---|
論文名稱: |
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 |
指導教授: |
黃錦鋐
Huang, Jin-Ho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畢業學年度: | 73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明代 、清代 、儒家 、思想 、變遷 |
英文關鍵詞: | MING-DYNASTY, GING-DYNAS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4 下載:9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很早就受到學界注意,有些學者更以「文藝復興」或「啟
蒙運動」稱呼它,認為這是中國思想史上由中古邁向近代的關鍵時期。但在另一方面
,也有部份學者認為這是傳統文化精神步入頹運的開端。甚至有人把明清之際諸大儒
視為舊社會秩序的最後擁護者,他們的改革只是為了延續舊的社會秩序,而且終究挽
不回崩潰的命運。
以上各種說法差異雖大,卻一致突出了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關鍵性地位。而且這種眾
說紛云的現象,也顯示出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豐富性與複雜性,不容許我們以任何簡
單的模式或任何立基於西方標準的預設妄加附會。基於以上的認識,本文遂重新反省
這一階段的儒家思想,并希望能達成以下的目標:一、探討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新趨
向,尤其是特別留意它在那些層面上表現出突破儒家傳統的成就,并說明它的意義。
二、為此一經世學風的興衰因緣尋求切實的解釋,以確定它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地
位。三、透過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表現,反省儒家的再生能力與侷限性,展望儒家思
想的前途。
本論文在研究程序上採取先分論後總論的方式,希望透過分論部份對個別思想家的研
究,使綜論部份的整體性判斷能立基於堅實的基礎。全文並分六章:
第一章:前言。說明寫作動機與預期目、標寫作方法與程序。
第二章:黃宗羲,共四節。重點在敘述梨洲的心性學立場與經世思想,而梨洲思想最
精彩的地方,一是透過對「心」的地位與功能的特殊論釋,重建心學系統,使他的心
學成為融攝歷史文化與經世之學的偉大體系;另一是他在〔明夷待訪錄〕中對傳統政
治制度的反省與批判。
第三章:顧炎武,共四節。分述亭林的心性學立場、世界觀、與經世思想。其中最值
得注意的是亭林的「博學於文」最後落實為「通經致用」,他并且提出以經學取代理
學的主張,與「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糸」的研究方針,再加上他提供了考文
知音示範性著作與具體的治學方法,清代考證學的基礎就此奠定。
第四章:王夫之,共七節。其中由船山對宋明儒的反省與批評,可以掌握他的思想的
根本方向。另外由他對宇宙觀、天人關係論、論聞見之知與知行關係、歷史觀等問題
的態度,可以了解他在「六經責我開生面」的自我期許下的學術成就。然而;船山在
政治思想上所表現的某些封閉心態也值得我們特別留意。
第五章:顏元及其他儒者,共二節。分別探討顏元、方以智、唐甄、朱之瑜等人的思
想。
第六章:綜論,共三節。分別是: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新趨向、明清之際儒家新思潮
興起背景的檢討、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內在限制與傳統儒學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