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婷婷
論文名稱: 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還魂記》版畫研究
A Study on the Woodblock Illustrations in Shilin Jushi's Edition of Peony Pavilion
指導教授: 林麗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8
中文關鍵詞: 牡丹亭版畫徽派黃氏刻工丁雲鵬汪耕
英文關鍵詞: Peony Pavilion, woodblock illustrations, hui school, Huang carver, Ding Yunpeng, Wang Ge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77下載:8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湯顯祖(1550-1616)《牡丹亭還魂記》(下稱《牡丹亭》)完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成書之後,短時間內出現了大量的評點本、改訂本,足見其流傳之廣泛,及受歡迎的程度。雖然文學上的討論很多,關於《牡丹亭》版畫的研究卻幾乎沒有。其中,刊刻於萬曆四十五年(1617)由不明書坊刊行的《牡丹亭還魂記》,該刊本中除了湯顯祖的序言外,另收有一篇石林居士所撰的序,下以石林居士序本稱之。石林居士序本不僅為現存《牡丹亭》刊本中較早者,在文學研究上,更因被認為最接近湯顯祖作品的原貌而受到重視。

    石林居士序本插圖繪刻優美,敘事雅致,是明代萬曆時期十分精美的版畫,加上留下了不少修本、覆刻、翻刻本,更顯示出該本廣受時人歡迎。另外十分特別的是,全書四十幅插圖中有三十幅留下了共計七位刻工的落款,根據《虬川黃氏宗譜》(1830)他們為來自歙縣虬村黃姓刻工,分別是第二十六世的黃德修(1580-1652)、黃應渭(1583-?)、黃應義(1593-?),與第二十七世的黃一楷(1580-1622)、黃一鳳(1583-?),以及未載於宗譜的黃翔甫、黃端甫。由於材料的特殊性,使我們得以聯繫到可能的黃氏刻工團隊,藉由考察此團隊的情況,或可解開過去在徽派版畫研究中較難處理的問題,特別是刻工團隊工作的情況,以及畫稿與刻工的關係。借助釐清畫稿與刻工的關係,能有效解決過去論述徽派版畫風格的困難,更因為工作團隊具有流動的特性,在考察版畫風格時,可以跨越因專注某區域研究而忽略他地的侷限。

    Tang Xianzu (1550-1616) wrote Peony Pavilion in the year of 1598. After completing, many commented editions and adopted editions showed up in a short time, showing that Peony Pavilion disseminated widely and was popular among people at that time. Nowadays, there are a lot of discussions in literature. However there are nearly no researches talking about woodblock illustrations on Peony Pavilion. One of editions of Peony Pavilion published in 1617 by an unknown bookshop, the edition has two prefaces. The one embodied in almost every edition was written by Tang and another one was written by Shilin Jushi. The second preface can only be found in this edition and it will be called Shilin Jushi edition in the following content. Shilin Jushi edition is not only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exiting blocked-printed editions of Peony Pavilion, but also has been gradually focused because it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closest version to Tang’s original work.

    Both of the drawing and carving quality in the woodblock illustrations of Shilin Jushi edition are very delicate and the narrative is also very elegant. Furthermore, it still remains several re-print and re-cut edition today which reveals the popularity of Shilin Jushi edition. We noticed that the whole book has 40 illustrations and 30 of them were left signatures from 7 carvers who came from Huang Family of Qiu village in She country. According to Qiuchuan Huangshi Zongpu (the genealogy of Huang family in Qiuchuan), carvers from the 26th generation were Huang Dexiu (1580-1652), Huang Yingwei (1583-?) and Huang Yingyi(1593-?)and carvers from the 27th generation were Huang Yikai (1580-1622), Huang Yifeng (1583-?), and unrecorded Huang Xiangfu and Huang Duanfu. The uniqueness of material gives us the opportunity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working group of Huang carvers. By observing the working situation of this group, perhaps we can answer the pending questions about Hui school woodblock illusrations in the past, such as how the working group fun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ft and carver, can discuss the style of Hui school woodblock illusrations clearly. Then we may eliminate the previous difficulty of depicting the style of Hui school woodblock illusrations.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used to focus on specific areas and excluded others. Due to the transferability of the group, now we may break the limitation while observing the style of woodblock illusrations.

    第一章、緒論01 第一節、文獻回顧02 一、明代版畫研究概況 二、明代戲曲版畫研究—以《西廂記》為例 三、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研究回顧 第二節、論文重點及論文架構11 第二章、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的圖文編輯13 第一節、全書概況13 一、故事概要 二、版本情況 三、插圖情況 第二節、圖文關係17 一、角色的塑造 (一)選取能夠突顯角色性格、心緒的劇情 (二)切合角色身分的服飾與細節安排 二、場景的營造 (一)氣氛的營造 (二)使用「梅」、「柳」意象的巧思 第三節、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製作程序復原27 一、插圖定稿的流程 二、可能的繪稿者、插圖指導者 三、圖文刊刻概況 小結37 第三章、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刻工刊刻情形之考察38 第一節、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插圖上的刻工落款38 一、 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插圖上刻工落款之情況 二、 黃氏刻工於石林居士序本中留下落款之原因 (一)計算工資、分工 (二)晚明工匠地位提升,使得刻工更有意識地落款 (三)刻工作為銷售書籍之號召 第二節、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的刻工風格45 一、黃一鳳的刊刻風格 二、黃翔甫的刊刻風格 三、黃一楷的刊刻風格 四、黃端甫的刊刻風格 五、黃德修的刊刻風格 六、黃應渭的刊刻風格 七、黃應義的刊刻風格 第三節、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刻工刊刻其他書籍之考察53 一、泊如齋《閨範》 二、顧曲齋《古雜劇》 三、《青樓韻語》 小結61 第四章、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版畫風格溯源62 第一節、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版畫風格特色63 一、秀麗的人物 二、富有繪畫性的山石、樹木 三、多角度變化的雅致場景 第二節、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與徽派版畫重要繪稿者之關聯66 一、丁雲鵬《養正圖解》 二、汪耕風格與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插圖之關聯 (一)第一組汪耕風格 (二)第二組汪耕風格 (三)第三組汪耕風格 第三節、以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為代表的版畫風格群組78 一、概況 二、金濂本《帝鑑圖說》與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版畫風格之比較 三、影響以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為代表風格群組之其他因素 小結88 結論91 表93 附錄117 參考書目127 圖版138

    一、古籍
    1.(明)仇英繪,汪氏增輯,《繪圖列女傳》,台北:正中,1982。
    2.(明)王世貞,《觚不觚錄》卷上,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Vol.85(台北:新文豐,1985)。
    3.(明)王驥德編,《古雜劇》(台北:藝文,1972)。
    4.(明)朱元亮輯注校正,張夢徵彙選摹相,《青樓韻語》,1616。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Vol.4(上海:上海古籍,1994)。
    5.朱棣,《女範編》,1602。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Vol.14(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6.(明)佚名,《七十二朝人物演義》,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393-1436。
    7.(明)吳承恩續編,《狀元圖考》,台北故宮博物院本,收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Vol.20(台北:文明,1991),頁181。
    8.(明)吳承恩續編,《狀元圖考》,北京國家圖書館本,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宋明狀元圖考錄集》(北京:全國圖書館文限縮微複製中心,2009)
    9.(明)呂坤,《閨範》,泊如齋。收於《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Vol.5(上海:上海古籍,1994)。
    10.(明)汪氏輯,《詩餘畫譜》(上海:上海古籍,1988),頁189。
    11.(明)汪廷訥,《坐隱先生精訂捷徑棋譜》,環翠堂。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Vol.188(台北:莊嚴,1997)。
    12.(明)汪廷訥,《環翠堂樂府三祝記》,環翠堂。收於《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二函》Vol.7,上海:商務,1955。
    13.(明)汪廷訥,《環翠堂樂府重訂天書記》,環翠堂。收於《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二函》Vol.6,上海:商務,1955。
    14.(明)汪廷訥,《環翠堂樂府重訂投桃記》,環翠堂。收於《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二函》Vol.8,上海:商務,1955。
    15.(明)汪廷訥,《環翠堂樂府彩舟記》,環翠堂。收於《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二函》Vol.9,上海:商務,1955。
    16.(明)汪廷訥,《環翠堂樂府義烈記》,環翠堂。收於《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二函》Vol.10,上海:商務,1955。
    17.(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九編》(台北:新興,1979)。
    18.(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收於王雲五編,《叢書集成簡編》Vol.138(台北:商務,1966)。
    19.(明)阮大鋮,《詠懷堂新編十錯認春燈謎記》,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十涵》Vol.1,2,上海:商務,1955。
    20.(明)周亮工,《讀畫錄》卷三,收於《故宮珍本叢刊》Vol.342(海口:海南,2000)。
    21.(明)凌虛子編,《月露音》,1616年,收於《明代版畫叢刊》Vol.6(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
    22.(明)張岱,《陶庵夢憶》,台北:開明,1957。
    23.(明)湯顯祖,《批點牡丹亭記》,崇禎年間蒲水齋刊,收於《國家圖書管藏 珍本 雜劇 傳奇 地方戲 曲藝插圖全集》Vol.8(北京 : 全國圖書館文縮微複製中心,2006)。
    24.(明)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1617年石林居士序本,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5096。
    http://ebook.ncl.edu.tw/webpac/bookDetail.jsp?id=1300&Lflag=0&tuple=-1
    25.(明)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1620年吳興閔氏朱墨套印本,收於《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九函》Vol.7(上海:商務印書,1954)。
    26.(明)湯顯祖,《刻全像杜麗娘牡丹亭還魂記》,文林閣刊本,收於《繡像傳奇十種》,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藏,書號中哲文-D-Vh-9-1,網址:http://edb.kulib.kyoto-u.ac.jp/exhibit/kichosearch/src/kicho1024.html
    27.(明)湯顯祖,《柳浪館批評玉茗堂還魂記》,天啟年間,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5100。
    28.(明)湯顯祖,邵海青校注,湯顯祖撰,《牡丹亭》,台北:三民書局,2000。
    29.(明)湯顯祖,徐朔方、楊笑梅校著,《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學,1997。
    30.(明)湯顯祖,臧懋循改,《還魂記》,收於《國家圖書管藏 珍本 雜劇 傳奇 地方戲 曲藝插圖全集》Vol.7(北京 : 全國圖書館文縮微複製中心,2006)。
    31.(明)焦竑,《養正圖解》(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32.(明)焦竑,何新波譯著,《養正圖解》,鄭州:河南美術,1999。
    33.(明)臧懋循,《元曲選》,台北:正文書局,1999。
    34.(明)鋤蘭忍人選輯,《新鐫繡像點評玄雪譜》,收於《善本戲曲叢刊》Vol. 50,51(台北:台灣學生,1987)。
    35.(明)魯點編,《齊雲山志》,揚州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36.(明)鄴華生,《素娥篇》。收於《王秋桂等編,《東方豔情小說珍本 思無邪匯寶(外篇二)》(台北:台灣大英百科,1997)。
    37.(明)戴堯天,《休寧戴氏族譜》,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圖書館,1986。
    38.(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2001。
    39.(明)顧炳,《顧氏畫譜》。收於尹瘦石編,《中國古畫譜集成》Vol.2(濟南:山東美術,2000),頁76。
    40.(清)佚名選輯,《審音鑑古錄》,1834年,收入於《國家圖書管藏 珍本 雜劇 傳奇 地方戲 曲藝插圖全集 (八)》(北京 : 全國圖書館文縮微複製中心,2006)。
    41.(清)陳同、談則、錢宜合評,《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2008。

    二、近人專著
    (一)專書
    1.小林宏光,《中国の版画》,東京:東信堂,1995。
    2.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2004,
    3.大阪市立美術館編,《中國明清の繪本》,大阪:大阪市立美術館,1987。
    4.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20版畫》,台北:錦繡,1994。
    5.中國戲曲研究所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59。
    6.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8.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1986。
    9.王志光、黃文德編,《悠遊天下:明代文人的樂活方式古籍文獻展》,台北:國家圖書館,2012。展覽手冊內容亦刊載於國家圖書館網頁上。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od/exhibition/hypage.cgi?HYPAGE=exhibit/exhibition_detail3.htm&sysid=00000024&c=1#1
    10.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1.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4年。
    12.吳希賢編,《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錄 第五冊古代戲曲(二)》,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5。
    13.宋原放主編,《中國出版史料‧古代部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杜信孚纂輯,《明代版刻綜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83。
    15.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16.周心慧、王致軍撰集,《徽派 武林 蘇州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17.周心慧主編,《新編中國版畫史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18.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1991。
    19.周亮編著,《明清戲曲版畫》,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
    20.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1.周蕪,《徽派版畫史論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22.周蕪,《武林插圖選集》,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23.周蕪、周路、周亮編,《日本藏中國古版畫珍品》,南京:江蘇美術,1999。
    24.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5.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6。/青木正兒原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代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1988。
    26.青木正兒,《青木正兒全集》,東京:春秋社,1969-1975。
    27.首都圖書館編,《古本小說版畫圖錄》,北京:線裝書局,2006。
    28.首都圖書館編,《古本戲曲十大名著全編(上、下)》,北京:線裝書局,1996。
    29.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30.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1.徐朔方,《湯顯祖年譜》,江蘇:上海古籍,1980。
    32.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
    33.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4.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35.根ヶ山徹,《明清戯曲演劇史論序説:湯顕祖『牡丹亭還魂記』研究》,東京:創文社,2001。
    36.祝重壽編,《中國插圖藝術史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7.神田喜一郎,《神田喜一郎全集》Vol.4,東京:桐朋社,1990。
    38.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
    39.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石頭出版社,1994。
    40.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代版畫選初輯》,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9。
    41.張更、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大鴻圖書,1998。
    42.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江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3.張棣華,《善本劇曲經眼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
    44.張國標,《徽派版畫》,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5.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1999。
    46.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47.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2004。
    48.郭強,《古本戲曲版畫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49.陳旭耀,《現存明刊《西廂記》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0.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收於《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七編,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51.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台北:台灣學生,1997。
    52.陳美雪,《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台北:台灣學生,1996。
    53.陳萬鼎,《元明清戲劇史》,台北:鼎文,1987。
    54.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55.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
    56.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
    57.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2007。
    58.黃仕忠,《日藏中國戲曲文獻綜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
    59.葉樹生、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2000。
    60.楊振良,《牡丹亭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92。
    61.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2.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93。
    63.董捷,《明清刊《西廂記》版畫考析》,石家莊市: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
    64.鄒元江,《湯顯祖新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65.雷德侯著,《萬物》,北京:三聯書店,2005。
    66.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編,《中國古代小說版畫集成》,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2002。
    67.趙前編著,《明代版刻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8.劉昕主編,《中國古版畫‧人物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
    69.劉尚恒,《徽州刻書與藏書》,揚州市:廣陵書社,2003。
    70.潘承弼、顧廷龍,《明代版本圖錄‧初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71.潘群英,《湯顯祖牡丹亭考述》,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9。
    72.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1989。
    73.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史略》,上海:上海書店,2006。
    74.鄭振鐸,《劫中得書記》,台北:古典文學,1957。
    75.鄭振鐸原著,吳曉鈴整理,《西諦書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76.盧前,《明清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1994。
    77.戴南海,《版本學概論》,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89。
    78.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79.韓錫鐸、王清原編纂,《小說書坊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80.瞿冕良編,《中國古籍版刻辭典》,濟南:齊魯書社,1999。
    81.聶石樵,《古代文學中人物形象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
    82.瀧本弘之編,《中國古代版畫展》,町田:町田市立國際版畫美術館,1988。
    83.Bussotti, Michela. Gravures de l'école de Hui. Etude du livre illustré chinois de la fin du XVIe siècle au milieu du XVIIe siècle, Paris: EFEO 2003.
    84.Craig Clunas,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85.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 :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86.Chia, Lucille.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Cambridge, MA : 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for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87.Ledderose, Lothar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中文譯著見雷德侯著,張總等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88.Hisao, Li-ling. The Eternal Present of the Past – Illustration, Theater, and Reading in the Wanli Period, 1573-1619 , Brill Academy Publication, 2007.
    89.McDermott , Joseph P.,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90.Wu, Hung. The double screen :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二)期刊論文
    1.小林宏光,〈中國繪畫史における版畫の意義─『顧氏畫譜』(1603年刊)にめる歷代名畫複製をめぐつて〉,《美術史》第128期(1990年3月),頁123-135。
    2.小林宏光,〈明代版畫の精華:ケルン市立東亞美術館所藏崇禎十三年刊閔齊伋本西廂記版畫について〉,《古美術》第85期(1988),頁32-50。
    3.小林宏光,〈陳洪綬の版畫活動(上)、(下)─崇禎十二年,1639)刊『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の插繪を中心とした一考察─〉,《國華》第1062期、第1063期(1983)。
    4.小林宏光,〈顧炳による中國繪畫集大成の試み─萬曆三十一年(1603)刊『顧氏畫譜』の研究〉《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第30期(1988),頁143-173。
    5.毛文芳,〈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文與哲》第7期(2005),頁251-291。
    6.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09月),頁1-85。
    7.王國彬,〈一枝柳絲證死生--《牡丹亭》中「柳」意象分析〉,收於白先勇策畫,《取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台北:天下遠見,2005),頁139-147。
    8.王燕飛,〈二十世紀《牡丹亭》研究綜述〉,《戲劇藝術》第4期(2005),頁33-43。
    9.伏滌修,〈《牡丹亭》藍本問題辨疑--兼與向志柱先生商榷〉,《文藝研究》第9期(2010),頁47-55。
    10.向志柱,〈《牡丹亭》藍本問題考辨〉,《文藝研究》第3期(2007),頁72-78。
    11.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第6期(1997),頁65-75。
    12.吳書蔭,〈《牡丹亭》不可能成書於萬曆十六年--與〈《牡丹亭》成書年代新考〉作者商榷〉,《文學遺產》第5期(2011),頁106-112。
    13.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業〉,《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2001),頁94-107。
    14.李咏梅,〈明代私人刻書業經營思想成熟的五個表現〉,《四川圖書館學報》第4期(1996),頁77-80。
    15.李咏梅,〈試論明代私人刻書業與思想文化的關係〉,《四川圖書館學報》第2期(1997),頁76-80。
    16.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1996年06月),頁101-118。
    17.周亮,〈明末徽派版畫對武林版畫的影響及武林版畫新的風格確立〉,《江南大學學報》第4期(2010),頁115-119+130。
    18.周亮,〈明末武林和蘇州版畫共同性初探〉,《創意與設計》第3期,(2010),頁65-67。
    19.周亮,〈從明清金陵、蘇州版畫的演變觀其風格的同異〉,《江南大學學報》第3期(2009),頁113-117+124。
    20.周亮,〈明刊本《琵琶記》版畫插圖風格研究〉,《藝術探索》第1期(2009年02月),頁8-19。
    21.周亮,〈試析明末戲曲、小說版畫新的造型樣式和風格特征〉,《美術研究》(2007年04月),頁68-69。
    22.林宗毅,〈《牡丹亭》「柳」、「梅」意象及其演出別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7期,(2008年12月),頁181-197。
    23.林麗江,〈由傷感而至風月—白居易〈琵琶行〉詩之圖文轉繹〉,《故宮學術季刊》第20卷第3期(2003),頁21-23。
    24.林麗江,〈明代版畫《養正圖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3期(2012年9月)。
    25.林鶴宜,〈晚明戲曲刊行概況〉,《漢學研究》第9卷第1期(1991年6月),頁287-326。
    26.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頁285-289。
    27.夏志清,〈湯顯祖筆下的時間與人生〉,《純文學》第3期(1967年03月),頁40-64。
    28.徐子方,〈20世紀以來明雜劇研究的回顧與點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4期(2008年7月),頁85-91。
    29.徐文琴,〈「童心」、「情識」、「幻夢」──晚明西廂記版畫插圖的演變及其思惟探討〉,《2006論述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6),9-1~9-35。
    30.徐文琴,〈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藝術學研究》(2010年05月),頁63-109。
    31.徐文琴〈「西廂記」與瓷器──戲曲與視覺藝術的遇合個案研究〉,《高雄師大學報 人文與藝術類》第26期(2009),頁137-166。
    32.徐文琴〈主題的易位與形像再塑──清朝《西廂記》木刻版畫插圖研究〉,《美術學報》第2期(2008),頁159-221。
    33.根ヶ山徹,〈牡丹亭還魂記插圖史略〉,《山口大學文學會志》第54期(2004),頁53-64。
    34.根ヶ山徹,〈徐肅穎刪《玉茗堂丹青記》新探〉,《湯顯祖與牡丹亭》(台北:中研院國文哲研究所,2005),頁367-392。
    35.馬孟晶,〈《隋煬帝豔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漢學研究》(2010年6月),頁7-56。
    36.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第10卷第 3期(1999),頁32-33。
    37.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3期(2002年09月),頁201-276。
    38.黃裳,〈晚明的版畫〉,《讀書》(1981年01月),頁120-125。
    39.黃裳,〈晚明的版畫(續)〉,《讀書》(1981年02月),頁138-145。
    40.黃裳,〈晚明的版畫(續完)〉,《讀書》(1981年03月),頁126-134。
    41.張國標,〈簡論徽派版畫黃氏家族等主要刻工〉,《東南文化》第101期(1994年01月),頁152-167。
    42. 張漣,〈明代專制文化制度下的圖書出版情形〉,《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12月),頁355-369。
    43.許文美,〈深情鬱悶的女性──論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秘本》版畫中的仕女形象〉,《故宮學術季刊》第 18卷第3期(2001),頁137-178。
    44.許瑜翎,〈吳嘉謨《孔聖家語圖》版畫研究〉,《史物論壇》第7期(2008年12月),頁89-96。
    45.郭英德,〈《牡丹亭》傳奇現存明清版本敘錄〉,《戲曲研究》第71期(2006),頁18-39。
    46.陳富容,〈臧懋循批改本《還魂記》之評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5年05月),頁99-118。
    47.陳慧珍,〈明代《牡丹亭》評點中情節結構與人物塑造之探討〉,《戲曲學
    報》(2008年06月),頁133-172。
    48.嵇若昕,〈從嘉定朱氏論明末工匠地位的提升〉,《故宮學術季刊》第9卷第3期(1991),頁20-44。
    49.程有慶,〈明刊《元曲選》版本贅言〉,《藏書家》第16期(2009年06月)。
    50.華瑋,〈性別與戲曲批評-試論明清婦女之劇評特色〉,《中國文哲研究集
    刊》(1996年09月),頁193-232。
    51.黃義樞、劉水云,〈從新材料《杜麗娘傳》看《牡丹亭》的藍本問題--兼與向志柱先生商榷〉,《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10),頁207-216。
    52.董捷,〈明末版畫創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對「徽派版畫」的反思〉,《新美術》第4期(2010),頁13-27+47。
    53.劉美玲,〈浪漫西廂--八種附圖《西廂記》賞析〉,《故宮文物月刊》(2006年2月),頁60-71。
    54.廣瀨玲子,〈臧懋循による牡丹亭還魂記の改編について〉,《東方學》第81期(1991),頁71-86。
    55.蔣星煜,〈明刊《西廂記》插圖之體制與方式〉,《河北學刊》第1期(2000),頁61-63。
    56.蔣星煜,〈德國科隆博物館珍藏明代彩繪《西廂記》述評〉,《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頁514-579。
    57.鄭志良,〈袁于令與柳浪館評點《臨川四夢》〉,《文獻季刊》第3期(2007年7月),頁51-58。
    58.盧前,〈書林別話〉,收於喬衍琯、張錦郎編,《圖書印刷發展史論文續編》(台北:文史哲,1977),頁137-146。
    59.蕭麗玲,〈版畫與劇場──從世德堂刊本《琵琶記》看萬曆初期戲曲版畫之特色〉《藝術學》第5期(1991年03月),頁133-184。
    60.謝剛主,〈漫談明清時代的版畫〉,《文獻》第2期(1979),頁121-132。
    61.謝裕琳,〈從序跋看前人對《牡丹亭》的評論〉,《臺灣戲專學刊》(2001年05月),頁150-177。
    62.瀧本弘之,〈『紅楼夢』の版画について〉,《中國版畫研究》第5期(2007),頁89-100。
    63.Bussotti, Michela. “Editions of Biographies of Women as Examples of Printef Illustrations from the Ming Dynasty,"《法國漢學》(2010),頁194-207。
    64.Delbanco, Dawn Ho. “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Min Qiji’s Album in Cologne,” Orientations 141:6 (June. 1983)。
    65.Hsu, Wen-Chin. “Representation of 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in Chinese Woodblock Prints and Ceramics,” Asian Culture Quarterly 19:4 (1991), pp. 21-34.
    66.Hiromitsu Kobayashi,“Publishers and Their Hua-p’u in the Wan-li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Painting Manual in the Late Ming”, 《故宮學術季刊》22: 2 (2004), pp. 167-198.
    67.Hiromitsu Kobayashi, “The Mustard Seed Garden Manual of Painting and Its Eighteenth Century Japanese Audience” 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宮廷與地方研討會會議論文(Dec. 2010)。
    68.Lin, Li-chiang. “Wang Tingne Unvel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Late Ming Woodblock-Printed Book Renjing Yangqiu,” Bulletin de l'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95 (2012), pp.296-297.
    69.Lin, Li-Chiang. “A Study of the Xinjuan hainei qiguan, A Ming Dynasty Book of Famous Sites‖ in Bridges to Heaven: Essays on East Asian Art in Honor of Professor Wen C. Fong, volume II,” edited by Jerome Silbergeld, Dora C. Y. Ching, Judith G. Smith, and Alfred Murck.(Princeton University, 2011), pp.779-812.
    70.Lin, Li-chiang. “The 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Rulership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 A look at Dijian tushuo (Illustrated Arguments in the Mirror of the Emperors),” in edited by Dieter Kuhn & Helga Stahl., Perceptions of Antiquity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Heidelberg: Edition Forum, 2008), pp. 321-359.
    71.Ma, Meng-ching. “Linking Poetry, Painting, and Prints: The Mode of Poetic Pictures in Late-Ming Illustrations to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1 (Jan. 2008), pp. 1-51.
    72.Murray, Julia,"Squaring Connoisseurship with History: Jiao Hong's Yangzheng tujie." In The Art of the Book in China, edited by Ming Wilson and Stacey Piers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Colloquy on Art and Archaeology in Asia 23.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2006. pp. 139-157.
    73.Shang, Wei. “Jinping mei and Late Ming Print Culture,” in Judith Zeitlin and Lydia Liu, eds.,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 2003), pp. 138-187
    74.Wu, K. T. (吳光清),“Ming Printing and Printer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7:3 (Feb.1943), pp. 203-260.
    75.Yao, Dajuin,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Drama: Illustrations to the Hongzhi Edi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in Wang Shifu; 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ephen H. West and Wilt L. Idema, The Moon and the Zither: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pp. 437-468.
    76.Zeitlin, Judith T.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Image: Ghosts and Portraits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Wu Hung and Katherine Tsiang ed.Body and Face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Cambridge, Mass.:Harvard, 2005).

    (三)學位論文
    1.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周亮,《明末戯曲、小説挿絵に関する研究――黄氏刻工を中心として》,神戶大學大學院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1。
    3.林惠珍,《明刊《西廂記》戲曲版刻插圖研究》,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4.林瑞,《香雪居版《西廂記》版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5。
    5.凌玉萱,《在訓誡與消遣之間-晚明女教插圖本書籍系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6.馬孟晶,《晚明金陵《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7.孫秀君,《《七十二朝人物演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8.徐嫚鴻,《明代陳繼儒戲曲評點本研究:以《六合同春》為討論中心》,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
    9.張雪莉,《《牡丹亭》評點本、改本及選本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
    10.許文美,《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秘本」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1.郭奕蘭,《徐渭《四聲猿》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2.陳怡蓉,《丁雲鵬與徽派版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13.陳香吟,《明清〈若蘭璇璣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9。
    14.陳凱莘,《崑劇牡丹亭舞台藝術演進之探討: 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5.陳慧珍,《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
    論文,2007。
    16.彭喻歆,《北京坊刻版畫之奇葩──明弘治《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註釋西廂記》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7.黃浩庭,《晚明瓷器紋飾與其社會化及藝術》,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18.董捷,《明末湖州版畫創作考》,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8。
    19.趙雅琴,《明清江南閨閣女性《牡丹亭》接受研究》,江蘇大學戲劇戲曲學碩士論文,2008。
    20.蔡霈瑀,《戲曲評點之人物形象研究--以《牡丹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21.戴岳弦,《明代春宮版畫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1997。
    22.蕭麗玲,《晚明版畫與戲曲和繪畫的關係──以《琵琶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23.韓巧玲,《多重肉身─《牡丹亭》杜麗娘的女體論述》,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24.藍玉琴,《《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25.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轉討論為線索》,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26.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uan, Ph.D.,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8.
    27.Ma, Meng-ching. Fragmentation and framing of the text: Visuality and Narrativity in the Late-Ming illustrated to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8.Oertling, Sewall Jerome. Ting Yun-p’eng: A Chinese Artist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Ph. 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0.
    29.Park, Jong Phil. Ensnaring the public eye: Painting manuals of late Ming China (1550--1644) and the negotiation of taste, Ph.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