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姿穎 Chen, Tzu-Ying |
---|---|
論文名稱: |
進擊的歐巴桑─女性政治參與經驗與母職實踐的交會 Mobilizing Obasan: Intersection between Femal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and Maternity Practice |
指導教授: |
陳素秋
Chen, Su-Chi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8 |
中文關鍵詞: | 女性參政 、母職 、母職思維 |
英文關鍵詞: | femal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otherhood, maternal thinking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5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2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綜觀我國女性的政治參與歷程,雖在性別比例上有所增長,但卻始終未完全脫離女性在傳統政治場域內的邊緣地位,究其原因學者以資源論、結構論以及社會化理論加以解釋,其中社會化理論指出女性在成長過程中,被塑造為適合在私領域內扮演人妻和人母的角色,以致於女性缺乏政治參與的能力及意願,即便投入政治場域,亦會因為人妻或人母的身分,產生角色衝突而造成女性參政的邊緣性,或是較晚開始投入政治。國內研究結果亦驗證了社會角色理論對女性政治參與的影響,然而母職何須作為女性參政的羈絆?
2018年底九合一大選中,歐巴桑聯盟在全台推出女性參政者,投入地方民意代表選舉,其背後是1200多個時常關心並參與環保、性別、勞工等各種社會議題的親子共學家庭,她們將政治參與視為母職實踐的責任,在日常生活中及帶著孩子參與社會倡議活動,並於2018年以母職身分號召21位媽媽參與地方民意代表的選舉,在投入政治參與的同時履行母職責任,突破傳統母職實踐與女性參政樣貌。本研究聚焦於這群歐巴桑聯盟女性參政者以母職身分投入政治參與的經歷,她們的政治社會化歷程為何?母職身分對她們的政治參與行動有何影響?她們又如何詮釋以母職參政的這段經歷?
研究結果發現家庭不再是女性參政必要的助力,母職身分得以為女性帶來成人階段的再社會化,女性對於母職的再定義,以母職實踐與政治參與得以並行,打破女性主義對母職的正反辯證,亦即母職不再是削弱女性公民身分的原因,而得以成為女性踏入政治的助力。此外,具有政治意識的女性,將人權價值帶入母職實踐,使母職實踐場域跨越公/私領域的界線,母職思維得以擴張而涵蓋廣泛社會議題、民主價值與政府權力運作的思辨。
In recent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aiwan. Yet women are still found in disadvantaged status i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field. To explain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women, gender gap theory proposes three main theories: (1)resources (education level and occupation), (2)socialization effects and (3)political structures. The socialization effects theory put stress on the sex-role socialization in which women are socialized to be passive and home-oriented. The role conflict between being a wife and a citizen also hampers their political career. But why should motherhood be a barrier to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In nine-in-one elections at the end of 2018, twenty one mothers in Obasan Union ran for local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They are more than 1,200 parent-participating-education groups who cared about and participate in various social issu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ender issues, and labor rights. They regar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motherhood practice so they took their children with them when they participated in social advocacy activitie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ideal motherhood and reality, there were twenty one mothers nominated for local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They succeeded in breaking the barriers between practicing motherhood and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While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they fulfille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s mothers and brok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otherhood practice and femal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mage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s of this group of mothers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in the Obasan Union. What are their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rocess? How does their motherhood affect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ow do they interpret their experiences in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as mother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family is no longer a necessary support for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that motherhood can bring about women re-socialization at their adult stage. Female political participants in Obasan Union redefine the meaning of motherhood so they can practice maternal responsibilities while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break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s a mother and as a citizen in feminist debate. In addition, they bring the values of human rights into motherhood practice, blurring the public/private field boundary and expanding maternal thinking to include critical thinking on a wider range of social issues, democratic values, and the exercise of government power.
一、 中文文獻
丁凡(譯)(1999)。性政治(原作者:Kate Millett)。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76-86)。臺北市,女書文化。(原著出版年:1970)
女力當道!國民黨7位女性縣市長全部當選(2018年11月25日)。蘋果即時。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125/1472951/
卞金峰(2018年11月24日)。女力當道 7女性縣市長史上最高。中央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11245018.aspx
王惠美(2015年10月29日)。實驗教育平民化:跨越社會階層,降低共學經濟門檻。未來Family。取自: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612。
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原作者:Carol Gilliga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3)
王瑞香(2000)。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21-158)。臺北市,女書文化。
王瑞香(2019)。顛覆一切壓迫的根源─激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179-220)。臺北市,貓頭鷹。
母是歐洲議員 超萌5歲女童從小在議會長大(2015年9月15日)。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915/564927.htm
石之瑜、 權湘(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誰的知識?誰的國家?。臺北市,正中。
全國人事法規釋例(無日期)。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取自:http://weblaw.exam.gov.tw/LawArticle.aspx?LawID=A0036000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原作者:Johnson, A. G.)。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1997)
江素慧(1996)。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jj2ak
江蓋世(2001)。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前衛。
行政院(2017)。2017性別圖像。取自:https://eng.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2/gender/eb/2017/2017C.pdf
行政院(2018)。2018性別圖像。取自:https://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8379-2222XUOZ7PWC.pdf
行政院(2019)。2019性別圖像。取自:https://www.gec.ey.gov.tw/cp.aspx?n=FF52C-A437EFEC0FB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12)。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取自:https://www.ge-c.ey.gov.tw/News_Content5.aspx?n=0FA95BAEF8038564&sms=6E4F72C75BA15E25&s=83547521738295E8
何穎怡(譯)(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原作者:Joy Magezis)。臺北市:女書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呂亞力(1985)。政治學。臺北市:三民。
呂亞力(2001)。政治學。臺北市:三民。
宋文偉、張慧芝(譯)(2003)。性政治(原作者:Kate Millett)。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0)
宋踐(譯)(1999)。性別與氣質(原作者:Margaret Mead)。臺北市:女書文化。(原著出版年:1950)
李令儀(譯)(2000)。覺醒與挑戰:女性迷思(原作者:Betty Friedan)。臺北市:新自然主義。(原著出版年:1963)
李玉華(2015)。親子共學:從家內互動、大小公民覺醒、教育改革,到社會性別共作。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7,63 – 67。
李佩儒(2011)。婦女保障名額制度下之女性從政研究-以南投縣議員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6vxy5
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原作者:Irving Seidman)。臺北市:五南。
李淑娟(2009)。莎拉‧魯迪克「母職思考」及其教育蘊義。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ftfz8
周志杰(2008)。女性的政治參與:從婦女權利與女性主義面向分析。人權會訊,90,27-29。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三民。
周嘉辰(2001)。命名風波:從「女人」作為政治範疇談女性主義的政治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周碧娥(1987)。台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變遷。社區發展季刊,37,13-25。
周碧娥(2006)。人權、性別與民主化:女性公民權與台灣政治民主化。載於 東吳大學人權學程舉辦之第二屆人權學術論文研討會會議手冊---多元文化與人權之對話(80-103),臺北市。
周碧娥(2008)。臺灣婦女與政治:1985-1994。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335-370),臺北市,心理。
林宜瑾(2012)。台灣基層女性參政困境之分析──以縣市議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4bh75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34)。臺北市,女書文化。
林思怡(2018年11月18日。【2018美國期中選舉】真正的女性之年 女性當選人數創紀錄。上報。取自: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51581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2018年11月16日)。【2018年12/8~12/9中區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簡章【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parentparticipatingeducation.blogspo-t.com/2018/
邱瑞鑾(譯)(2018)。第二性(原作者:Simon de Beauvoir)。臺北市:貓頭鷹。(原著出版年:1949)
姜貞吟(2005)。兩性參政之現況問題與未來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1),33-68。
姜貞吟(2009)。女性做為政治行動者台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6,277-316。
姜貞吟(2017)。女總統跟她的內閣們:女性人才哪裡去了?。載於戴伯芬(主編),性別作為動詞:巷子口社會學2(180-186)。新北市,大家。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紀欣(2000)。女人與政治:九0年代婦女參政運動。臺北市:女書文化。
洪菽珮(2013)。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 以臺南市第一屆女性市議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766wb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3。
范毅芬(1981)。我國婦女參政之研究--台北縣市地區現任女性議員參政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97m7h
范毅芬(1989)。女性參政之探討。載於婦女新知基金會(主編),婦女與政治參與(107-119)。
唐文慧(2018年12月6日)。唐文慧/女力當道?女性參政背後的虛與實。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593/3521401
唐文慧、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之角色扮演與政策議題─以一九九八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9,75-116。
婦女新知基金會(2018年12月28日)。【聲明】女性縣市長突破三成,女性參政仍是邊緣點綴?。取自: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165
張娟芬(1991)。女性與母親─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62,94-98。
張智全(2003)。桃園地區國中教師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4hh42
張瓊玲(2004)。我國婦女參政之現況與未來願景。國家政策論壇,93(春),23-29。
梁雙蓮(1987)。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現況與發展。中國論壇,23,79-84。
梁雙蓮、顧燕翎(1995)。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載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93-144)。臺北市:時報文化。
盛智明、韓佳(譯)(2013)。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原作者:Gary King, Robert O. Keohane & Sidney Verba)。新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1978)
許正宏(2016年3月3日)。女立委爭權益 要開放嬰幼兒進議場。聯合影音網。取自:https://video.udn.com/news/450286
許翠谷(2002)。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之因素分析--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f6ms9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臺北,幼獅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7(41),73-101。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臺北市:三民。
陳文俊(1996)。政治社會化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大(專)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價值之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陳義彥(1979)。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台北:作者自印。
陳義彥(1991)。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0-0301-H004-18)。
彭渰雯(1998)。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3kcd9
彭渰雯(1998b)。縣市長選戰中的性別政治。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5,1-3。
彭渰雯(2000)。一九九九台灣女權報告─參政篇。載於婦女新知基金會(主編),一九九九台灣女權報告(72-89)。
彭渰雯(2012)。婦運與政治。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臺灣(第二版)(209-232)。臺北市:巨流。
游盈隆(1989)性別與投票取向。載於婦女新知基金會(主編),婦女與政治參與(139-153)。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辭庫。高雄市:巨流。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頁書廊。
黃秀端(1996)。政治知識之認知與性別差異。東吳政治學報,5,27-50。
黃秀端、趙湘瓊(1996)。台灣婦女近十年來政治態度的變遷─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一年─。問題與研究,35:10,71-95。
黃長玲(2001a)。政治學與女性主義。「政治學與文化研究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黃長玲(2001b)。從婦女保障名額到性別比例原則─兩性共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與研究,40:3,69-82。
楊婉瑩(2000a)。婦女的政治機會結構析論。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4),65-96。
楊婉瑩(2000b)。選舉制度對婦女參政影響之評估。理論與政策,14(4),71-90。
楊婉瑩(2001)。性別差異下的立法院。政治科學論叢,15,135-170。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2),53-99。
楊婉瑩(2011)。台灣婦運與世代價值差異。政治科學論叢,49,161-196。
楊婉瑩(2014)。鑿洞取光或是拆除高牆?。載於陳瑤華(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2004年(117-169)。臺北市:女書文化。
楊婉瑩、林珮婷(2011)。當「男女有別」變成「男女不平等」─性別角色認知與政治效能感。女學學誌(29),121-172。
楊晶雲(2012)。臺灣八年級學生的公民參與意向及其相關因素:ICCS 2009資料庫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mejhq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劉亞蘭(2008)。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臺北市,三民書局。
劉美惠(2010)。ICCS 2009研究結果對社會學習領域新課程之啟示。「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微調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研討會實施計畫」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劉義周(1994)。政治態度與性別差異:男女有別或男女不平等?。政治學報,23,133-162。
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1999)。第二性(原作者:Simon de Beauvoir)。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59-64)。臺北市,女書文化。(原著出版年:194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蔡宗珍(1997)。關於民意代表之婦女保障名額條款的另類思考。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4,5-7。
蔡宜文(2016年1月13日)。政治與選舉中那些不必要的性別修辭【想想論壇】。取自: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056
蔡阿嘎點名選戰亮點!全台10大正妹選將看這(2018年11月19日)。民視新聞。取自:https://news.ftv.com.tw/news/detail/2018B19L08M1
蔡素琴(2009)。女性主義母職理論的發展與演變。諮商與輔導,284,24-29。
鄭玉菁(譯)(2008)。女性主義社會學(原作者:Pamela Abbott, Claire Wallance& Melissa Tyler)。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5)
鄭至慧(2000)。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81-120)。臺北市,女書文化。
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顧效齡(譯)(2000)。女性新心理學(原作者:Jean Baker Miller)。臺北市:女書文化。(原著出版年:1976)
蕭宜君、陳世忠、吳承翰、王彥鈞(2017年5月11日)。想戀愛了!政壇小清新 你認得幾個?。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109-26/2453698
蕭蘋、李佳燕(2002)。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0-12。
賴映秀(2016年3月4日)。張善政「帶小孩進議場很怪」 段宜康提案立院設托育。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304/657055.h-tm
鮑彤、莊文忠、林瓊珠(2014)。從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婦女保障席次的選舉效應評估。東吳政治學報,32(1),99-141。
藍佩嘉(1991)。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62,84-93。
羅琳(1989)。美國總統大選性別差距現象與婦女投票行為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c936w
蘇澄鈺(2004)。我國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2etsf
嚴韻(譯)(1999)。憤怒與溫柔(原作者:Adrienne Rich)。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133-152)。臺北市,女書文化。(原著出版年:1976)
顧燕翎(2000)。導言。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34)。臺北市,女書文化。
顧燕翎(2019)。追求自由、平等與獨立─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33-85)。臺北市,貓頭鷹。
二、 西文文獻
Bailey, A. (1993). Mothers, Birthgivers, and Peacemakers: The Problem of Maternal Thinking in Feminist Peace Politics [Abstract].
Brock-Utne, B. (1985). Education for Peace. Oxford: Pergamon.
Chou, B. E., & Clark, J. (1986). The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a “Reserved Seats”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Gender Gap Theries in Taiwan. Women’s Research Program Monograph #2, Population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Chou, B. E., Clark, C., & Clark, J. (1990). Woman in Taiwan Politics.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Miller, W. E., & Stokes, D. E.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Oxford, England: John Wiley.
Conway, M. M. (2001). Wome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34(2), 231-233.
Davion, V. (1990). Pacifism and Care. Hypatia, 5(1), 90-100.
Dietz, M. (1985). Citizenship with a Feminist Face: The Problem with Mternal Thinking. Political Theory, 13(1), 19-37.
Dietz, M. (1998). Context is all: feminism and theories of citizenship. In A. Phillips (Ed.), Feminism and politics (pp. 378-4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shtain, J. B. (1993). Public Man, Private Woman : Women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Okin, S. M. (2004).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In C. Farrelly, (Ed.),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A Reader. (pp. 185-194). London: SAGE.
O'Reilly, A. (2009). "I Envision a Future in Which Maternal Thinkers Are Respected and Self-Respecting": The Legacy of Sara Ruddick's "Maternal Thinking". Women's Studies Quarterly, 37(3/4), 295-298.
O'Reilly, A. & Ruddick, S. (2009). A Conversation About Maternal thinking. In Andrea O'Reilly(Eds.), Maternal Thinking : Philosophy, Politics, Practice (pp. 14-38). Toronto : Demeter Press.
Pateman, C. (1989). The Disorder of Women. Basil: Polity Press.
Randall, V. (1987). Women and Politic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binson, F., & Confortini, C., C.(2013). Symposium: Maternal Thinking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apers in honor of Sara Ruddic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10(1), 38-45.
Ruddick, S. (1980). Maternal Thinking. Feminist Studies, 6(2), 342-367.
Ruddick, S. (1983a). Pacifying the Forces: Drafting Women in the Interests of Peace. Women ana Violence, 8 (3), 471-489.
Ruddick, S. (1983b). Thinking about Mothering and Putting Maternal Thinking to Use. Women’s Studies Quarterly, XI (2), 4-7.
Ruddick, S. (1984). Preservative Love and Military Dertruction: Some Reflections on Mothering and Peace. in Trebilcot, J., Mothering: Essays in Feminist Theory (pp. 298-303). Totowa, New Jersey: Rowman and Allenheld.
Ruddick, S. (1985). Maternal Work and The Practice of Peace. Journal of Education, 167(3), 97-111.
Ruddick, S. (1995). Maternal Thinking:Toward a Politics of Peace. Boston: Beacon Press.
Rumsey, J. (1990). Constructing "Maternal Thinking". Hypatia, 5(3), 125-131.
Sapiro, V. (1983). The political intergration of Women.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rebilcot, J. (1984). Mothering: Essays in Feminist Theory. Totowa, New Jersey: Rowman and Allenheld.
Verba, S., Nie, N. H. (1972).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Verba, S., Nie, N. H., & Kim, J. (1978).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Equality: A Seven Compariso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erba, S., Burns, N., & Schlozman, K. L. (1997). Knowing and Caring about Politics: Gender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9(4), 1051-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