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怡婷
Liao, I-Ting
論文名稱: 臺灣報業中的「日本」形象──以《聯合報》社論為討論對象(1972-1993)
Japan's Images in Taiwan Newspapers - the case of Editorials of United Daily News (1972-1993)
指導教授: 金恩美
Chin, En-Mei
口試委員: 張碧君
Chang, Pi-Chun
徐浤馨
Hsu, Hong-Hsin
金恩美
Chin, En-Mei
口試日期: 2023/07/1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日本形象臺灣報業聯合報
英文關鍵詞: Japan’s images, Taiwan newspapers, United Daily News
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69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4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後,對內較先前更加嚴格禁止日本文化產品的輸入;在解除此系列日本文化禁止令前,對日本的研究亦少。然而在臺灣因本土大眾文化產業發展不及以自足之情況下,並未真正完全隔絕於日本文化之外,而是以去除日本文字、景觀、和服、飲食等「去日本味」以及盜版方式在臺流通。1990年代初,李登輝總統時期開啟對日政治、學術交流等重要突破,同時解除系列日本文化禁令後,「哈日潮流」的盛行可預期為臺灣社會的日本形象出現「進步」、「理想」等樣貌。本文試圖探討兩國斷交的1972年至臺灣與日本關係大幅改善及掀起「哈日潮」的1993年間,《聯合報》社論在國內政策限制、七二年體制以及該報素來聞名的「親政府立場」下,如何呈現並影響臺灣輿論中的「日本」形象,以窺探「日本」近來以「品質保證、質感」形象樹立臺灣人心中的過程之一環。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severed diplomatic ties with Japan, there was a stricter prohibition on the import of Japanese cultural products. Until the lifting of these bans on Japanese culture, research on Japan was also limited. However, due to the underdeveloped in Taiwan's domestic mass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inability to be completely isolated from Japanese culture, there was a circulation of Japanese elements through the removal of Japanese language, landscapes, kimono, cuisine, etc., as well as through piracy. In early 1990s, during President Lee Teng-hui's administration,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were made in political and academic exchanges with Japan.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lifting of the bans on Japanese culture, the prevalence of the "Ha-Ri" trend could be anticipated to present a "progressive" and "ideal" image of Japan in Taiwanese societ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eriod between 1972 when the two countries severed ties and 1993 when Taiwan-Japan relations greatly improved, as well as the rise of the "Ha-Ri" trend. It examines how the editorial stance of the "United Daily News," known for its "pro-government stance," within the context of domestic policy restrictions and the 1972 system, influenced the perception of "Japan" in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Japan has established an image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minds of Taiwanese peopl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時期及方法 7 第三節 先行研究 13 第四節 章節說明 26 第二章 戰後至1993年間的華日、臺日關係與《聯合報》發展背景 29 第一節 戰後至1971年的華日關係 29 一、 政治上的華日關係 30 二、 經濟上的華日關係 33 三、 文化上的華日關係 35 第二節 「七二年體制」形成至1993年的臺日關係 37 一、 「七二年體制」的形成及政治上的臺日關係 37 二、 經濟上的臺日關係 40 三、 文化上的臺日關係 44 第三節 戰後臺灣報業及《聯合報》發展概況 49 一、 臺灣報業發展概況 49 二、 《聯合報》發展概況(1951-1993) 54 第三章 《聯合報》社論中政治面的日本形象分析 60 第一節 《聯合報》社論中日本的正面政治形象 63 一、 日本作為「施政參考對象」 63 二、 日本作為「特殊的反共盟友」 68 三、 「政治茁壯的日本」 79 四、 「友好日本」 82 五、 「成功的象徵」 85 第二節 《聯合報》社論中日本的負面政治形象 88 一、 日本與「戰爭」的連結 88 二、 日本的「背叛」 97 三、 「惡劣日本」 105 四、 日本帶來的「前車之鑑」(政治、社會層面) 112 第四章 《聯合報》社論中經濟與文化面的日本形象分析 116 第一節 《聯合報》社論中日本的正面經濟形象 119 一、 作為「經濟範本」的日本 119 二、 「經濟成就耀眼的日本」 124 三、 重要貿易夥伴 129 第二節 《聯合報》社論中日本的負面經濟形象 131 一、 日本成為「亟欲擺脫的經濟依賴對象」 132 二、 「依賴外來能源」的日本 137 三、 日本帶來的「前車之鑑」(經濟問題) 139 四、 日本對外的「侵略式貿易」 141 第三節 《聯合報》社論中日本的文化形象 144 一、 「文化先驅日本」 144 第五章 結論 152 參考文獻 158

    一、專書

    川島真、清水麗、松田康博、楊永明著,高村繁、黃偉修譯,《臺日關係史》,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國立台灣大學發行,2021。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市:亞太圖書,2003。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市:亞太圖書,2003。
    石田浩文集編譯小組譯,《臺灣經濟的結構與開展──臺灣適用「開發獨裁」理論嗎?》,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7。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9。
    何思慎、蔡增家編,《「七二年體制」下臺日關係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9。
    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臺灣報業》,臺北市:玉山社,2010。
    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縣:新自然主義,1994。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薛化元審定,《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臺灣與韓國的民主化歷程》,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
    徐浤馨,《一九五○年代日本對中國外交政策》,新北市:淡大出版中心,2019。
    曹立新,《解禁元年:臺灣報業史話》,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習賢德,《《聯合報》企業文化的形成與傳承(1963-2005)(上)》,臺灣:秀威資訊,2006。
    習賢德,《《聯合報》企業文化的形成與傳承(1963-2005)(下)》,臺灣:秀威資訊,2006。
    許介鱗,《戰後日本的政治過程》,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1。
    陳國祥、祝萍,《臺灣報業演進40 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彭明輝,《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1。
    黃仁,《我在《聯合報》43年:資深記者黃仁見聞錄》,臺灣:獨立作家出版社,2015。
    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12。
    廖鴻綺,《貿易與政治:台日間的貿易外交(1950-1961)》,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劉淑靚,《臺日蕉貿網絡與臺灣的經濟精英(1945-1971)》,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1。
    蔡增家主編,《東亞國際關係中的日本:邁向正常國家?》,臺北市:政大國關中心,2009。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
    薛化元總編輯,《臺灣貿易史》,臺北市:外貿協會,2008。
    薩勤德(S. Stansfeld Sargent)、施塔福(Kenneth R. Stafford)著,席長安譯,《現代心理學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
    Bush, Richard C. 2004 At Cross Purposes: U.S.-Taiwan Relations Since 1942,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二、期刊論文

    李衣雲,〈1990年代臺灣哈日風的基礎──日本大眾文化的積累作用〉,《臺灣風物》,第58卷第2期(臺北,2008.06),頁135-162。
    李衣雲,〈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思想》第14期(2010.01),頁99-110。
    李尚諭,〈臺日體育學術交流──體育學術會議交流之發展(1945-2012)〉,《臺東大學體育學報》第20期(2014.6),頁1-38。
    林泉忠,〈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思想》第14期(2010.1),頁139-159。
    邱琡雯,〈過猶不及:解構千禧年後臺灣女遊書寫下的日本意象〉,《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48卷第2期(2010.6),頁159-210。
    邵毓娟,〈跨國文化/商品現形記:從「村上春樹」與「哈日族」談商品戀物與主體救贖〉,《中外文學》,第29卷第7期(臺北,2000.12),頁41-65。
    金恩美,〈1971年「中國代表權」問題與韓國政府「中國政策」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6期(2011.11),頁171-220。
    金恩美,〈冷戰時期東亞威權國家對報紙的管制(1945-1987):以臺灣與韓國的比較為中心〉,《思與言》第57卷第4期(2019.12),頁309-377。
    洪紹洋,〈1950年代臺、日經濟關係的重啟與調整〉,《臺灣史研究》第23卷第2期(2016.6),頁165-210。
    莊佳穎,〈再/誤現 1895:電影《一八九五》的產製與消費〉,《臺灣學誌》第5期(2012.4),頁88、101。
    莊佳穎,〈尋找失落的戀人──臺灣電影中的日本印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1期(2014.6),頁87-128。
    彭明輝,〈《聯合報》社論對台灣重大政治事件的立場與觀點(1950-199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2001),頁277-308。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期(2000.08),頁5-42。
    蔡錦堂,〈跨越日本與國民黨統治年代的台灣人之日本觀〉,《臺灣文獻》第58卷第3期(2007.9),頁1-27。
    黎立仁,〈臺日經濟產業互動之回顧與展望〉,《全球政治評論》第40期(2012.10),頁29-44。

    三、學位論文

    周文鵬,〈臺灣漫畫審查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影響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07。
    曹于婷,〈九七前後香港平面媒體的「日本形象」之比較──以「明報」和「東方日報」為例(1987-2006)〉,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謝家瑜,〈傳統報業的轉型與再造:聯合報系跨媒體新聞平臺綜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2016。
    羅慧雯,〈臺灣進口日本影視產品之歷史分析 1945-1996〉,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6。
    Choi, Chang Geu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Korea and Taiwan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nd media’s role,” Taipei: Master’s Thesis,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011.

    四、研討會論文

    赤松美和子著,陳允元譯,〈重現一九九零年代臺灣之校園青春電影中的性別保守日本──以《藍色大門》、《九降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及《我的少女時代》為例〉,收錄於《竹塹風華再現──第三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2019,,頁425-448。

    五、新聞

    〈驚呆!你不知道的哆啦A夢 大雄姓葉、家住「台北縣中和市」〉,《ETtoday新聞雲》,2017.2.6。(參考ETtoday東森新聞網站,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206/861417.htm#ixzz6O7gOq5rR,瀏覽日期:2023年4月20日)。
    〈歷史回顧/一九六三年周鴻慶事件……我也曾召回駐日公使〉,《自由時報》,2008.6.15。(參考自由時報網站,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19606,瀏覽日期:2023年3月8日)。
    〈自由共和國》小笠原欣幸/關於台灣「二一年體制」的形成〉,《自由時報》,2022.1.9。(參考自由時報網站,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94794,瀏覽日期:2023年4月9日)。

    六、檔案

    〈中央宣傳部接管臺灣文化宣傳事業計劃綱要電送案〉(1945.09),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藏,《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號:00326600005004。

    七、網路資料

    〈沿革〉,臺灣日本關係協會,《認識臺日協會》。(參考臺灣日本關係協會網站,網址:https://www.mofa.gov.tw/aear/cp.aspx?n=A22859B204186560,瀏覽日期:2023年4月9日)。
    全文報紙資料庫,網址:https://udndata.com/ndapp/Index?cp=udn,瀏覽日期:2022年8月8日。
    〈「中日和約」答客問〉,《中華民國外交部》,2012.8.16。(參考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網址: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53CFB45A329E6B01&sms=8BFD8EF69DF69F75&s=6AF7BADE42537535,瀏覽日期:2022年6月12日)。
    〈中日和約今附件〉,《聯合報》,1952.4.28,2版。(參考全文報紙資料庫,網址:http://0-udndata.com.opac.lib.ntnu.edu.tw/ndapp/Story?no=42&page=3&udndbid=udndata&SearchString=pKSk6alNrPkrpOm0wT49MTk1MTA2MDErpOm0wTw9MTk1MjA2MDErs%2FinTz3BcKZYs%2Fh8uGfA2aTps%2Fh8wXCmWLHfs%2Fh8VXBhcGVy&sharepage=20&select=1&kind=2&article_date=1952-04-29&news_id=106075069,瀏覽日期:2022年6月12日)。
    〈《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全國法規資料庫》。(參考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10095,瀏覽日期:2023年3月8日)。
    〈沿革〉,全國法規資料庫,《中央法規:有線廣播電視法》。(參考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P0050008,瀏覽日期:2023年8月13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