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錦香
Jin-Shiang Chen
論文名稱: 高創造力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全國高中職智慧鐵人創意大賽首獎得主為例
指導教授: 陳昭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0
中文關鍵詞: 高創造力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智慧鐵人創意大賽
英文關鍵詞: Gifted student of high creativity, Parenting style, The Intern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Intelligent Ironman Creativity Contes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4下載:6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創造力資優生之父母教養方式,並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資優生發展創造力之關係以及高創造力資優生對於創造力之觀點。
    本研究的主要參與者為六位參加教育部所舉辦之第三屆全國高中職智慧鐵人創意大賽暨第一屆智慧鐵人創意大賽國際邀請賽,並獲得國內組及國際組雙冠軍之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以及他們的父母。
    研究者於智慧鐵人創意大賽活動期間擔任工作人員進行四天三夜的觀察與紀錄,並於競賽結束之後針對高創造力資優生及其父母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運用個別訪談、團體訪談、電話訪問方式蒐集資料,佐以相關的報導與文件,以質性研究法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 高創造力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
      重視培養孩子品格、良好習慣與正向思考,並以身作則,營造學習型家庭;重視家庭氛圍、親子關係與家人互動;重視孩子的學習;與學校教師、子女同儕與其他家長互動良好而密切,形成彼此欣賞的群系。
    二、 父母教養方式與資優生之高創造力展現:
      研究發現父母透過以下教養方式,激發資優生創造力:透過引導、示範及鼓勵探索,激發孩子的多元智能;帶領體驗、閱讀,奠定厚實知識基礎;藉由討論、分享,塑造正向多元彈性的思考風格;藉由以身作則、鼓勵及增強,形塑創造性人格特質;藉由引導、鼓勵引發內在動機;且父母能敏銳覺察孩子的創意表現,並給予肯定,放手讓孩子嘗試、冒險,並提供正向回饋及支持,提供有利於發展創造力的環境。
    三、 高創造力資優生對創造力的觀點:
      個人創造力:人人都有創造力的潛能,創意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而生,創造力除了是與生俱來的,也建立於既有知識基礎之上;發展個人創造力可藉由多方涉略知識並培養多元能力、與他人多接觸、分享交流;創造力的實踐必須靠不斷嘗試與改變,過度補習扼殺個人創造力。團隊創造力:團隊成員的信任與合作默契是團隊創造力展現的關鍵;重視團隊成員的殊異專長與特質;團隊合作依據個人才能分工,團隊氣氛有助個人發揮專長;團隊創意競賽的實力需仰賴個人平日對於各項能力及領域知識的覺知、訓練與培養。

    統整歸納這些資優生之所以展現高創造力,父母的教養方式佔了很大的成分。因父母重視品格並以身作則,資優生在潛移默化中能尊重他人、關懷同儕、保持開放、重視團隊精神、重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因此能在腦力激盪中激發新穎獨特的創意,並透過分工合作而展現深層的高創造力。此外,父母注重資優生在多元智能、知識學習、思考風格、創造性人格、內在動機的發展,並提供有利於創造力發展的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影響資優生對於個人創造力及團隊創造力的觀點及實踐,因此資優生能在團隊合作中展現高度創造力。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一些省思,以及對於家長、教師在教養與培育創造力和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Abstract
    This study presents findings of the outcome of the parenting style of the gifted students of high creativity to discover the factors attribut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gifted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viewpoint of creativity.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include six gifted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hey who w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champ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Intelligent Ironman Creativity Contest study in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top-student clas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researcher serves as a staff member to carry on observations and records in four days and three nights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Intelligent Ironman Creativity Contest. After the contest,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s the gifted students of high creativity and their parents with the half structural formula. It was based on the relevant record and the current documents coupled with interviews that gathered data from the individual parents and focus groups. Data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 of study is as follows:

    A. The parenting style of gifted students of high creativity:
    In general, parents emphasize children’s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ir good habits and positive thinking. Besides, they set a good example as role models with their own conduct and build the family immersed in a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parents value family's mutual-support and dynamic atmosphere, parent-offspring's relationship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family numbers.
    Furthermore, parents place emphasis on children’s learning and keep good relationship with school teacher, child peer and other parents. The interaction with stakeholders of children’s mental growth is mutually dynamic and positive; therefore, a tight relationship with each group is established.

    B. The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gifted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The research discovers parents excite gifted student's creativity through parenting style following:
    1.Parents through leading, demonstrating and encouraging exploring, excite the child's multiple intelligences;2.Parents lead child experience, read to establish the abundant knowledge foundation; 3.Parents mold child positive, elastic, flexible thinking style by discussing and sharing; 4. Parents mould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by setting an example, encouraging and strengthening;5. Parents cause child’s inherent motive by leading and encouraging; And 6. Parents offer environment to develop creativity by awaking of the child's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offering affirmation; in addition, they let children try, take risks, give feedback and support.

    C. The viewpoint of creativity of gifted students of high creativity:
    1. Personal creativity: Everyone own creative potential, and creativity could change and influence unobtrusively and imperceptibly. However, except innate, creativity also set up on the foundation of learned knowledge, too. The individual can develop personal creativity by extensively involving in learning knowledge and training plural ability, keeping in touch, sharing exchanging with others more in many ways. Finally, personal creativity by trying and changing constantly in practice of creativity, and excessive remedial course must strangle personal creativity.
    2. Group's creativity: The trust and cooperative tacit understanding of group members are keys that group's creativity represents; and it is important to value different specialty, ability and talent of group members. The team unity basis individual could divide the work, and the team atmosphere helps the individual to give full play to on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r skill. Most important, the strength of creativity group's contest depended on individual perceiving, training ability and domain knowledge ordinarily.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key factor attributing to high creativity of gifted student is parenting style. Because parents pay attention to character and set an example, the gifted students can respect others, care peer number, keep open mind, value team spirit, and paying lots of attention to the life inperceptibly, so they can excite the novel and unique creativity in the brain storming, and cooperation represents deep high creativity through dividing the work. In addition, parents pay attention to gifted student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learning knowledge, thinking style, creative personality, inherent motive, and offer the environment which is favorable to creativity development. Parenting style influences the gifted student to develop personal creativity, view and practice of group's creativity, so the gifted student can represent high creativity in team unity.

    Finally, this study presented some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parenting and developing child’s creativity for parents and teacher, and the suggested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力的定義與研究……………………………………………9 第二節 高創造力資優生的定義及相關研究……………………………17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22 第四節 創造力、資優及家庭教育之相關研究…………………………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45 第二節 研究程序…………………………………………………………48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2 第四節 研究信效度………………………………………………………58 第五節 研究者的角色……………………………………………………60 第六節 研究倫理………………………………………………………………62 第七節 研究限制……………………………………………………………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高創造力資優生之父母教養方式………………………………63 一、以身作則的品格陶冶與家庭教養………………………………68 二、用心經營家庭氛圍、親子關係與家人互動……………………84 三、重視子女學習成長………………………………………………105 四、父母與學校教師、子女同儕及其他家長的關係……………128 第二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資優生之高創造力展現……………………133 一、透過引導、鼓勵探索與示範,激發孩子的多元智能…………133 二、透過帶領體驗與閱讀,奠定厚實知識基礎……………………141 三、藉由討論、分享,塑造積極正向而多元的思考風格…………142 四、藉由以身作則、鼓勵及增強,形塑創造性人格特質…………145 五、藉由鼓勵、引導察覺,激發內在動機………………………………176 六、提供有利於發展創造力的環境…………………………………179 第三節 高創造力資優生之「創造力」觀點…………………………183 一、個人創造力……………………………………………………183 二、團隊創造力……………………………………………………187 第四節 分析與討論………………………………………………………191 一、高創造力資優生是天生的(nature)還是後天的(nurture)?…..191 二、給孩子魚還是釣竿?「魚」跟「釣竿」是什麼樣貌?……………192 三、傳統文化價值觀對創造力是助力還是阻力?………………………194 四、如何培育孩子創造力?從父母察覺、培養自己的創造力開始!…195 五、創造力的基礎在哪裡?………………………………………………197 六、團隊中的溝通、表達、接納與情緒智能,能速成嗎?……………198 七、在社會期待與傳統價值觀中,「媽媽」想發展自我實現時………199 八、當學校與父母教養方式有所出入時…………………………………200 九、當孩子的選擇與自己所期待的不一致時,父母該如何放下?……2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203 第二節 建議………………………………………………………………206 參考文獻…………………………………………………………………………211 附錄………………………………………………………………………………225 圖 次 圖3-2-1研究流程圖…………………………………………………………………48 圖3-3-1資料整理與分析程序圖…………………………………………………….56 圖3-3-2 資料分析架構圖……………………………………………………………57 圖3-4-1 本研究之信效度…………………………………………………………….59 圖 3-5-1 研究者角色…………………………………………………………………61 表 次 表2-1-1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10 表2-1-2創造性人格特質…………………………………………………13 表2-2-1與創造力有關的資優定義………………………………………18 表 2-2-2 資優生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20 表2-3-1與父母教養方式有關之子女發展能力…………………………25 表2-3-2父母教養方式及子女態度、能力、行為之相關研究…………25 表2-3-3與個人背景如何影響創造力相關的問題與假設…………………34 表2-3-4各學程階段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36 表2-3-5 各競賽得獎學生其父母教養方式與創造力之相關究…………37 表3-1-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45 表3-2-1資料規劃矩陣:高創意高中資優生之父母教養方式……………49 表3-2-2訪談次數資料表…………………………………………………51 表 3-2-3訪談紀錄確認次數資料表………………………………………52 表3-3-1 本研究之資料編號方式說明…………………………………54 附錄目次 附錄一 研究訪談信件………………………………………………………………231 附錄二 高創造力高中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訪談綱要……………………23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興祥(2002)。當代臺灣傑出創業家的成長環境與創業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CS90-2511-S-030-001)。臺北縣: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王文中、鄭英耀(2000)。創造力發展量表之編製與試題反應分析。測驗年刊,47(1),153-173。
    王如敏(2001)。品格教育教學對國小資優學生情緒適應行為與人際溝通能力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秀槐(2005)。從生涯建構歷程談創造力與競爭力的開發—以人我平衡取向個案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33,77-86。
    王德琳(1994)。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薇甄(2006)。父母教養方式、個人依附風格與大學生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校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司晏芳(2005)。連加恩:在家人身上感受上帝的愛。天下雜誌,335,376-377。
    任以容(2003)。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慧平(1989)。資優生和重要他人資優知覺與資優生創造力、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化人(1998)。臺北市國中技藝班學生個人因素、家庭背景、學校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及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金燮(2004)。「寧靜的革命」:從東方的思維談創造力教學。國民教育,45(1),25-30。
    李秀姿(2005)。創造性戲劇教學對國小資優生創造力與人際溝通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宛諭(2003)。高中音樂班父母教養信念之質性個案研究。資優教育研究,3(1),55-78。
    李雪莉(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天下雜誌,368,106-120。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慧賢(1995)。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琦瑜(2005a)。從家庭啟動未來。天下雜誌,335,24。
    何琦瑜(2005b)。臺灣父母做得好嗎?天下雜誌,335,120-127。
    何琦瑜、陳雅慧(2005)。家庭,全球未來的挑戰。天下雜誌,335,48-53。
    何鵬飛(2005)。天才如何教出來的?載於徐安廬不只是天才:我的學習經驗與成長故事(頁26-28)。臺北市:商周。
    沈哲鯤(2005)。再談諾貝爾獎—毅力還是意外?科學人,35,23。
    沈復釧(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周文松(2007)。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周芷誼(2006)。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官振萱(2005)。蔡英文:他們只希望我平安幸福。天下雜誌,335,336-369。
    林文乾(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沛穎(2005)。國小資優生學習策略、認知風格與獨立研究能力相關性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5(2),107-136。
    林虹伶(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智障者社會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展立(2000)。傑出科技創作學童創造特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欣榮(2005)。天才兒童的成長歷程。載於徐安廬不只是天才:我的學習經驗與成長故事(頁23-25)。臺北市:商周。
    林靜怡(2002)。創造力青少年其家庭教養環境之研究—以全國科展得獎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懷民(2006)。創意與智慧。載於賴聲川的創意學(頁2-5)。臺北市:天下。
    林麗真(1991)。了解創造力。國教世紀,27(2),2-5。
    吳金香(1976)。研究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武典(1997)。Gardner與 Sternberg 智能建構模式的整合及人事智能之探討。資優教育,65,1-7。
    吳美琦(2003)。國中生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美賢(2002)。國小資優學生生態環境系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思華、陳靜瑤(2005)。競爭力背後的創造力—以教育部顧問室「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為例談創造力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33,5-10。
    吳思華(2006)。今天,我們說創意。載於賴聲川的創意學(頁12-15)。臺北市:天下。
    吳蓉燕(2003)。文學創造力的條件與創作的歷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靜吉(2005a)。創意,人人可為。科學人,45,88。
    吳靜吉(2005b)。現今臺灣教育的省思—從創意談起。教育研究月刊,133,107-116。
    吳靜吉、林偉文、林士郁、陳秋秀、曾敬梅、王涵儀及徐悅淇(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的趨勢。資優教育研究,2(1),1-26。
    洪嘉穗(2005)。影響全國技能競賽得獎高職學生創意發展因素及高峰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蘭(2005a)。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科學人,45,42-45。
    洪蘭(2005b)。爸媽留給我一生最大的福氣。天下雜誌,335,378-379。
    洪蘭(2005c)。做孩子的伯樂。載於徐安廬不只是天才:我的學習經驗與成長故事(頁10-13)。臺北市:商周。
    柳秀蘭(1994)。資優學生、普通學生、山地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屈寧英(2003)。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中興(2005)。人盡其才才是天才。載於徐安廬不只是天才:我的學習經驗與成長故事(頁14-17)。臺北市:商周。
    孫瑜成(2006)。國中資優學生人格特質、壓力調適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6(1),41-68。
    徐安廬(2005)。不只是天才:我的學習經驗與成長故事。臺北市:商周出版。
    夏菁穗(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領導才能與休閒興趣關係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6(1),19-39。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連加恩(2003)。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45度下的小醫生手札。臺北市:圓神。
    連加恩、連上恩(2005)。愛呆我家連加恩。臺北市:圓神。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臺北市:正中。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文玲(1999)。個人創造力理論模式之建構—以臺灣地區廣告業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CS88-2412-H-004-020)。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陳名君(2005)。幫助家庭,政府做了什麼?天下雜誌,335,192-195。
    陳向明(2002a)。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b)。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
    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姿廷(2003)。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英杰(2006)。創意競賽優勝團隊創造歷程分析-以第三屆全國高中職智慧鐵人創意競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昭儀(1990)。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昭儀(1992)。創造力的定義及研究。資優教育季刊,44,12-17。
    陳昭儀(200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科學類,44(1),27-45。
    陳昭儀(2001a)。傑出理化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歷程之探討。資優教育研究,1(1),111-128。
    陳昭儀(2001b)。傑出表演藝術家個人特質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2),1-22。
    陳昭儀(2003a)。創意人物研究之回顧與探析。資優教育季刊,87,27-40。
    陳昭儀(2003b)。傑出科學家及藝術家之比對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26,199-225。
    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2005)。我國創造力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30,97-111。
    陳思潔(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寂寞感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振明(2005)。影響高一學生科學創造力的因素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5(2),63-81。
    陳龍安、朱湘吉(1998)。創造與生活。臺北市:五南。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市:學富。
    許芳菊(2005a)。從「心」學作好父母。天下雜誌,335,200-205。
    許芳菊(2005b)。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335,206-207。
    許芳菊(2005c)。父母最常犯的十大錯誤。天下雜誌,335,210-212。
    許筱梅(1994)。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撰寫。臺北市:雙葉。
    黃永昆(2004)。運用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以激發國小三年級資優生科學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其光(2005)。他不只是天才,他是夢想實踐家。載於徐安廬不只是天才:我的學習經驗與成長故事(頁18-19)。臺北市:商周。
    黃奕光(2003)。Asian創造力 : 為什麼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力(王蕆真譯)。臺北市:臺灣培生。
    黃琇珮(2004)。國中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臺北市:張世彗。
    張忠謀(1998)。張忠謀自傳。臺北市:天下文化。
    張妤婷(2006)。影響國小資優生情緒智力之因素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炳惠(2005)。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高雄市:核心文化。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珮甄(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情緒、創意個人特質與其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嘉芬(1997)。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行為、創意教養環境與創造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詩蒂(2001)。兒童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科學創意競賽活動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自強(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淑娟(2005)。徐安廬:一個資優生的自學歷程。天下雜誌,335,83-85。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葉永銘(2001)。日據時代臺灣傑出西畫家的成長環境、學習歷程與人生際遇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葉玉珠(2001a)。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1-28。
    葉玉珠(2001b)。性別、產業型態及創造經驗與創意相關的個人特質、家庭及學校因素之關係。政大學報,82,125-159。
    葉玉珠(2005)。創意發展:生育乎?養育乎?教育研究月刊,133,63-76。
    葉雅婷(1999)。高中生知覺其父母教養方式、 完美主義及身心健康之關係。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秀美(1988)。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秀美(1990)。影響創造力環境因素。資優教育季刊,34,15-20。
    趙心暐(2004)。國中生的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鄭一青(2005)。諾瑞納‧赫茲:父母敎我不盲從,不做一隻綿羊。天下雜誌,335,370-37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論文格式。臺北市:雙葉。
    蔡典謨(1996)。協助孩子出類拔萃:臺灣、美國傑出學生實例。臺北市:心理。
    蔡典謨(2001)。低成就資優生家庭影響之質的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1),57-4。
    劉全生(2005)。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工作。載於徐安廬,不只是天才:我的學習經驗與成長故事(頁6-8)。臺北市:商周。
    劉貞宜、王曼娜、林佳慧、陳宏毓(2005)。創意競賽面面觀。資優教育簡訊,26,2-3。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臺北市:天下。
    薛育青、蔡典謨(2005)。國小資優生資優標記接受度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5(2),1-24。
    簡茂發(1982)。我國資賦優異兒童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師大心理學報,15,97-110。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藍麗娟(2005)。張忠謀:從父母身上學會誠信正直。天下雜誌,335,360-361。
    嚴長壽(2006)。不斷自我挑戰的優雅靈魂。載於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頁16-17)。臺北市:天下。
    鍾蔚文(2005)。創意是嚴肅的遊戲。科學人,45,37。

    二、英文部分
    Albert, R. S. (1992). Toward a behavioral definition of genius. In R. S. Albert (Ed.), Genius and eminence (pp.59-73). England: Pergamon Press.
    Albert, R. S. (1996). What the study of Eminence can teach u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9(4), 307-315.
    Albert, R. S., & Runco, M. A. (1999/2005)。一部創造力的研究史。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21-42)。臺北市:五南。
    Aldous, J. (1975). The Search for alternatives: Parental behaviors and children’s original solu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7 (4).711-722.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arron, F., & Harrington, D. M. (1981).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32, 439-476.
    Calvin, W. H. (2005)。智能,也是演化來的(涂可欣譯)。科學人,45,70-77。
    Chan, D. W. (2000). Exploring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 of Gifted Students by Teacher Ratings: Parent ratings and student self-reports in Hong Kong. High Ability Studies, 11(1), 69-82.
    Chan, D. W. (2005a). Self-perceived creativity, family hardines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Chinese gifted students in Hong Kong. The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16(2/3), 47-56.
    Chan, D. W. (2005b).Family Environment and Tal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ifted Students in Hong Kong.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9(3), 211-221.
    Cox, C. M. (1992). The early mental traits of 300 genius. In R. S. Albert (Ed.), Genius and eminence (pp.53-58). England: Pergamon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9)。創造力(杜明城譯)。臺北市:時報。
    Csikszentmihalyi, M. (1999/2005)。以系統觀點談創造力研究。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411-438)。臺北市:五南。
    Dewing, K., & Taft, R. (1973).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ents of creative twelve-year-ol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1(1), 71-85.
    Feist, G. J. (1999/2005)。人格特質對於藝術與科學創造力的影響。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359-390)。臺北市:五南。
    Feldman, D. H. (1999/2005)。創造力的發展。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225-250)。臺北市:五南。
    Fisher, R. (1999)。創意的心靈:培養富有創造力的未來公民(張詠惠譯)。資優教育季刊,100,28-34。
    Freeman, J. (1994). Gifted School performance and creativity. Roeper Review, 17(1), 15-19.
    Goleman, D. (1995/1996)。EQ(張美惠譯)。臺北市:時報。
    Gruber, H. E., & Wallace, D. B. (1999/2005)。進化系統取向個案研究法對獨高創造力者之創作探討。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121-153)。臺北市:五南。
    Goodall, J., & Berman, P. (1999)。希望:珍.古德自傳(孟祥森譯)。臺北市:雙月。
    Goodall, V. (1999)。大自然的女兒:珍.古德(賴慈芸譯)。臺北市:格林。
    Haensly, P. (2001).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ethics: Why do our gifted children need them? Gifted Child Today Magazine, 24(1), 33-36.
    Harris, J. R. (2000)。教養的迷思(洪蘭譯)。臺北市:商周。
    Kasof, J. (1995). Explaining creativity: The attributional perspectiv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8, 311-366.
    Kemple, K. M., & Nissenberg, S. A.(2000).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amilies are part of i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 (1), 67-31.
    Li , R. (1996). A theory of conceptual intelligence: Thinking, learning, creativity and giftedness. Westport, CT: Preager.
    Lubart, T. I. (1999/2005)。跨文化的創造力。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440-454)。臺北市:五南。
    Maxwell, J. A. (2001)。質化研究設計(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臺北市:心理。
    Milgram, R. M., & Hong, E. (1999). Creativ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in intellectually gifted adolescents as predictor of their life accomplishment in young adult: A longitudinal stud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2(2), 77-87.
    Mumford, M. D. (2003). Where have we been, where are we going? Taking stock in creativity research.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5, 107-121.
    Olszewski-Kubilius, P. (2000). The transition from childhood giftedness to adult creative productiveness: Psychological…Roeper Review, 23(2), 65-72.
    Park, S. K., Park, K. H., & Choe, H. S.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styles and scientific giftedness in Korea. The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16(2), 87-97.
    Piirto, J. (1995)。暸解創意人(陳昭儀、陳琦譯)。臺北市:心理。
    Plucker, J. A., & Runzulli, J. S. (1999/2005)。心理計量取向的人類創造力研究。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44-78)。臺北市:五南。
    Reis, S. M. (2003). Gifted Girls, Twenty-Five Years Later: Hopes Realized and New Challenges Found. Roeper Review, 25(4), 154-157.
    Reynolds, F. C., & Piirto, J. (2005). Depth Psychology and Giftedness: Bringing Soul to the Field of Talent Development and Giftedness. Roeper Review, 27(3), 164-171.
    Rich, J. D., & Weisberg, R. W. (2001). Creating all in the family : A case study in creative think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6 (2-3), 247-259.
    Rothenberg, A. (2005). Family background and genius II: Nobel laureates in science.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0 (14), 918-925.
    Rothenberg, A., & Wyshak, G. (2004). Family background and geniu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9 (3), 185-191.
    Runco, M. A. (1999).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xceptional giftedness and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2 (2), 161-164.
    Runco, M. A. (2003). Commentary on personal and potentially ambiguous creativity: You can’t understand the butterfly unless you watch the caterpillar.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5, 137-142.
    Runco, M. A., & Albert, R. S. (2005). Parents’ personality and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exceptionally gifted boy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7(4), 355-367.
    Runco, M. A., & Sakamoto, S. O. (1999/2005)。創造力的實驗研究。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79-120)。臺北市:五南。
    Schweitzer, A. (1949/1992)。史懷哲自傳:我的生活和思想(梁祥美譯)。臺北市:志文。
    Shavinina, L. V. (2002). On Heller, Monks, Sternberg, and Subotnik’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The nature of high abil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4(3), 441-445.
    Siegelman, M. (1973). Parent behavior correlates of personality traits related to creativity in sons and daughter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0(1), 43-7.
    Simeonova, D. I., Chang, K. D., Strong, C., & Ketter, T. A. (2005). Creativity in familial bipolar disorder.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39(6), 623-631.
    Skidelsky, R. (1983/2006)。不朽的天才:凱因斯傳(莊安祺、齊思賢、謝宗林譯)。 臺北市:知識流。
    Sternberg, R. J. (1985). 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2000). 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creative giftedness. Roeper Review, 13 (2), 60-65.
    Sternberg, R. J. (2001). Teaching psychology students that creativity is a decision. The General Psychologist, 36(1), 8-11.
    Sternberg, R. J. (2003). WICS as a model of giftedness. High Ability Studies, 1(2),109-137.
    Sternberg, R. J. (2006).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8 (1), 87-98.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 (1996)。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郭俊賢、陳淑惠譯)。臺北市:心理。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不同凡想:在一窩蜂文化中開拓創造力(洪蘭譯)。臺北市:遠流。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2005)。創造力概念面面觀及其典範。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2-19)。臺北市:五南。
    Streznewsli, M. K. (2004)。我的天才噩夢:如何適應資優人生(丁凡、唐宗漢譯)。臺北市:遠流。
    Strom, R., Johnson, A., Strom, S., & Strom, P. (1992). Parental differences in expectations of gifted childre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3(1), 69-77.
    Strip, C.A., & Hirsch, G. (2004) 協助資優孩子展翅高飛(張毓如、張美貞譯)。臺北市:心理。
    Tennent, L., & Berthelsen, D. (1997). Creativity: What does it mean in the family context ? Journal of Australian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 91-104.
    Tieso, C. L.(2007). Patterns of overexcitabilities in identified gifted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51(1), 11-22.
    Wallace,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White, M. (2000)。達文西:科學第一人(許琳英、王晶譯)。臺北市:貓頭鷹。
    William, W. M., & Yang, L. T. (1999/2005)。組織的創造力。載於R.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頁440-454)。臺北市:五南。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