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容儀
JOU,RUNG-YI
論文名稱: 張隆延書學理念
A Study of the Calligraphy theory of Chang,Leong-Yien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張隆延四度空間書道總體藝術渡台書家
英文關鍵詞: Long-Yien CHANG, our Dimensional Calligraphy, Art of Calligraphy, ART, China calligrapher originated in Taiw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4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嘗試了解 書道藝術的本質以及討論以書道進行跨領域的可能性。

    書道藝術包含時間以及空間藝術特質,張隆延提出書道四度元空間,可運用此概念將書道有形和無形的空間感,透過設計或者文創產業將書道藝術進行跨領域結合。首先,先釐清書道藝術的本質,書道的特色具有「有常形」和「無定象」,結合書道四度元理論中提出書道的空間與時間性,導出張隆延書道的總體藝術理念。

    本論文研究方法以(一)專書論文、(二)訪談法和(三)資料蒐集。專書論文的部分以歷史博物館出版的張隆延書法作品集和書論為主,加上西洋藝術史和歌劇史中「總體藝術」的概念來了解張隆延所謂的「書道總體藝術理念」。訪談法的部分,共分為張隆延的學生,像是張清治老師,現代的學者,訪談他們了解張隆延的經歷、為人以及書學思想;除此之外,在附錄的部分有張隆延的書法作品以及張隆延在美國上課的一些紀錄,還有一些早期和張隆延相關的報章資訊。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透過訪談以及資料蒐集蒐錄張隆延書法作品和一些第一手的上課紀錄,可供未來對張隆延有興趣做更深入研究。在張隆延書道總體藝術理念的部分,論文成果屬於初探,其研究須遵守學術規則和跨領域的限制性,目前仍屬於實驗階段,書道為總體藝術思想目前仍是一個理想。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calligraphy art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cutting calligraphy.
    The calligraphy art includes the artistic nature of time and space. Chang Leong-Yien has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a four-dimensional calligraphy. The concept allowed us to integrate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senses of space in calligraphy, and promoted the cross-cutting calligraphy through the design or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irst of all, it is crucial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the calligraphy art. Calligraphy carries special features of "have often shaped" and "of no fixed as," and the thesis uses the Four Dimensions theory of Calligraphy to discuss the space and temporality in the art of calligraphy and explores the calligraphy overall artistic concept proposed by Chang Leong-Yien.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research methods: (a) book chapters, (b) interviews (c) data collection. The thesis studies Chang Leong-Yien’s calligraphy works and books, and seeks to understand his so-called " calligraphy overall artistic concept " by explor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the ar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and opera history.
    Interviews in the thesis included students of Chang Leong-Yien, such as Mr. Chang Ching-Zhi, and modern scholars, as they discussed Chang Leong-Yien’s experience, personal traits and thoughts on the calligraphy art.The appendix section also includes Chang,Leong-Yien’s calligraphy collections, records of his cla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news coverage about him in the early years.
    The research result, data collection and calligraphic works of Chang Leong-Yien, as well as first-hand record of his teaching in classes, will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in-depth research of the artist in the future. The thesis i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hang Leong-Yien, and follows academic rules and cross-cutting research, which is still in an experimental stage. Calligraphy as the overall artistic thought remains an ideal goal.

    謝詞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目次……………………………………………………………………………………4 第一章、 緒論........................................................................................................6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9 第四節、 研究內容………………………………………………………..10 第二章、 張隆延書道學養過程與思想形成…………………………………..14 第一節、 張隆延生平與經歷...................................................................14 第二節、 張隆延的書道與思想形成……………………………………18 第三節、 張隆延對書道的相關看法……………………………………20 第三章、 書道的四度元空間理論……………………………………………..33 第四章、 書法藝術為「總體藝術」的理念…………………………………..43 第一節、 西方藝術對張隆延「總體藝術」理念的啟發……………….43 第二節、 張隆延所謂總體藝術的理念………………………………….54 第五章、 結論:張隆延書道總體藝術理念的詮釋與衍義…………………..59 參考書目……………………………………………………………………………..66 附錄一 訪談《張隆延書學理念研究》記錄……………………………………….71 附錄二 張隆延生平經歷簡表………………………………………………………78 附錄三 報紙中有提到「張隆延」的新聞列表……………………………………80 附錄四 張隆延發表於報紙的文章…………………………………………………91 附錄五 張隆延書法作品……………………………………………………………96 附錄六 何創時基金會收藏的張隆延書法作品…………………………………..123 附錄七 張清治教收藏的張隆延書法作品和物品………………………………..125 附錄八 白山茶葊瑣記(牛叔承和曲宗玫夫婦著)……………………………..131

    一、專書論文

    中國友誼(2005)。音樂簡史:珍藏插圖本。北京:中國友誼。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隆古延今-張隆延書法論述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LONG-YIEN CHANG and PETER MILLER(1991),Four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ydia Goehr(1998)。The Quest for Voice: Music, Polit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對聲音的探索-音樂、政治與哲學的限制。Oxford [U.K.] : Clarendon Press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文宏(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總體藝術。出版社:藝術家。
    尼采著 ; 劉崎譯(1994)。悲劇的誕生 : 悲劇哲學家。台北市 : 志文。
    余鶴清(2004)。日本的美術發展史。台北:商務。
    杜美(1993)。德國文化史。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宏璋(2003)。台灣跨領域藝術生態調查研究計畫--「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財團法人國家文化基金會。
    法蘭克‧懷特佛德著,林育如譯(2010)。BAUHAUS。商周出版。
    保羅‧朗多爾米著/朱少坤等譯(1989)。西方音樂史。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
    宮川寅雄(1950)。岡倉天》。東京大學出版會。
    神林恆道著,龔詩文譯(2007)。東亞美學前史-重尋日本近代審美意識。台北:典藏。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1985)。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1985)。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智陽執行編輯(1995)。光復五十年臺灣書法展。臺北市 :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劉曉路(2003)。日本美術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發行。
    蔣一民(1991)。音樂美學。東方出版社。
    盧廷清(2009)。博涉.奇變.陳丁奇。臺北市 : 文建會出版。
    蕭瓊瑞(1991)。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市 : 東大出版 : 三民總經銷。
    藤森照信著 黃俊銘譯(2008)。日本近代建築。臺北市 :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崔詠雪撰稿;胡怡敏,林曉瑜,陳國欽翻譯(2004)。翰墨春秋:1945年以前的臺灣書法》。台中市:臺灣美術館。

    二、期刊文章

    王柏偉(2011)。後現代之後與藝術的未來--尋找藝術跨域的理論與歷史位置〉。藝術家,436期,259-263。
    王柏偉(2010)。藝術、科技與社會--包浩斯模式九十年。藝術家,416期,273-275。
    王濤(2008)。瓦格納“綜合藝術”歌劇理論探究。藝術探索,第22卷6期, 84-86。
    林俊良(2005)。從包浩斯精神,探藝術與科技的新統一。玄奘資訊傳播學報2, 127-141。
    林珮淳/蔡濠吉(2006) 。2006 後設計發展國際研討會,頁19-26。
    林進忠(2001)。日本現代書法藝術發展的借鏡雜感。台灣美術,NO48,10-30
    高以璇(2004)。和光同塵.明珠在握--前輩書家張隆延先生專訪。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5卷1期總號138, 26-32。
    張妃滿 (2002)。色彩的根源:畫家的調色盤-高更、馬蹄斯、康丁斯基的調色盤之探討 。造形藝術學刊》, 03-130。
    張妃滿(2003)。抽象繪畫之探討。造形藝術學刊, 43-46。
    張妃滿(2004)。抽象藝術的誕生:康丁斯基的藝術1906-1914。造形藝術學刊 ,47-66。
    張妃滿(2005)。康丁斯基在包浩斯的教育理念。《造形藝術學刊》, 43-58。
    崔詠雪(2004)。翰墨春秋-1945年以前的臺灣書法。翰墨春秋-1945年以前的臺灣書法,台中市:臺灣美術館, 22-41。
    張隆延(1960)。「文物精華」選印記略。中國一周,556, 1-2。
    張隆延(1959)。「故宮名畫三百種」評介(附畫兩頁) 。文星,4卷4期總號22,23-26。
    張隆延(1962)。五月畫展獻辭。中國一周,630期,10。
    張隆延(1960)。不薄今人愛古人,文星,5卷3期總號27,7。
    張隆延(1961)。有笑沒有貓,文星,7卷3期總號39,15。
    張隆延(1960)。東方畫展與國際前衛畫,文星,7卷2期總號38,18。
    張隆延(1961)。社會的藝術教育,教育與文化,262期,1-3。
    張隆延(1960)。思想.時代與藝術,文星,5卷4期總號28,6-7。
    張隆延(1960)。〈科學、民主與藝術教育,教育與文化,231期,1-3。
    張隆延(1960)。美國廿世紀的繪畫小引,文星,6卷5期總號35,25。
    張隆延(1966)。書道美。美術學報,1期,頁17-32。
    張隆延(1960)。書道淺說。《教育與文化》,227期,1-6。
    張隆延(1959)。草書畫抽象畫-玄之又玄,眾玅之門(附畫兩頁)。文星,4卷6期總號24,頁28
    張隆延(1962)。寒花洞天書道記。文星,11卷2期總號62, 20-23。
    張隆延(1963)。寒花洞天書道續談。文星,12卷2期總號68, 36-38。
    張隆延(1962)。評「書道六體大字典」。文星,10卷4期總號58, 35-41。
    張隆延(1960)。傳世藝術品與中華文化,文星,5卷5期總號29,頁24-25。
    張隆延(1960)。寫意與表現主義。筆匯月刊,2卷3期,37-38。
    張隆延(1958)藝術欣賞(10)--征服太空。文星,2卷4期總號10,13-16。
    張隆延(1958)。藝術欣賞(11)--象「形」與寫「意」。文星,2卷5期總號11,14-15。
    張隆延(1958)。藝術欣賞(12)--象「形」與寫「意」。《文星》,2卷6期總號12,16-18。
    張隆延(1958)。藝術欣賞(5)--溫故而知新〉。文星,1卷5期總號5,15-17。
    張隆延(1958)。藝術欣賞(6)--書道〉。文星,1卷6期總號6,14-16。
    張隆延(1958)。藝術欣賞(7)--書道〉。文星,2卷1期總號7,14-16。
    張隆延(1958)。藝術欣賞(8)--「古典」與「摩登」。文星,2卷2期總號8,14-17。
    張隆延(1958)。藝術欣賞(9)--「摹擬」與「創造」。文星,2卷3期總號9,12-13。
    張隆延(1958)。藝術與生活。文星,3卷1期總號13,16-17。
    陳丁奇(1997)。建立臨書體系。書道教育概說,台北:蕙風堂,258-263。
    蔡育昇(2000) 。關於「音樂性」(Musikalität)的思考。藝術評論,第二十期,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47-166。
    周容儀(2010)。張隆延書道理論及其書法風格。201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4-280

    三、報紙

    張隆延(1960-01-06)。歷史博物館現代畫展 (上) 。聯合報,新藝第8版。
    張隆延(1960-01-07)。歷史博物館現代畫展 (下) 。聯合報,新藝。第8版。
    張隆延(1962-10-05)。〈書法家組團 下月訪日〉。聯合報,第6版。

    十位中華民國書法界人士組成的訪日代表團(1962-10-05)。聯合報,第2版。
    五月美展 明天揭幕 朱德群近作 在巴黎展出(1963-05-24)。聯合報,新藝第6版。
    中日書家 籌組協會(1963-08-09)。聯合報,第2版。
    五月畫展 今起舉行(1964-06-13)。聯合報,/聯合副刊 新藝,第7版。
    畫會昨座談 中日畫壇趨勢(1964-08-03)。聯合報,新藝,第8版。

    四、網路資源

    1.羅蔚年。中國書法四度空間之美。《翰墨》。
    http://hanmo.us/?article=%E6%9B%B8%E6%B3%95%E5%9B%9B%E5%BA%A6%E7%A9%BA%E9%97%B4%E4%B9%8B%E7%BE%8E
    2.http://www.phy.ntnu.edu.tw/demolab/html.php?htm=txt/relativity10〈檢索日期2012.10.21〉
    3.http://users.belgacom.net/wagnerlibrary/prose/wagartrev.htm〈檢索日期:2012.10.24〉
    4.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AA%E6%BC%AB%E4%B8%BB%E4%B9%89〈檢索日期:2012.10.24〉
    5.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kandinsky/kandinsky.htm〈檢索日期:2012/10/25〉
    新竹大學藝術教育學習網: http://www.aerc.nhcue.edu.tw/2-0-1/B/b6-index.htm〈查詢日期:20121103〉
    6.【電腦與藝術】聲音視覺化-想像與聯覺-
    http://case.ntu.edu.tw/blog/?p=5138〈查詢日期:2012.11.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