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鈴
Ling Chang
論文名稱: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高中體育教學之研究
A Study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 i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劉美珠
Liu, Mei-Chu
劉一民
Liu, I-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身心學身心動作教育體育教學身體覺察能力
英文關鍵詞: Somatics,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body aware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35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高中體育教學實施之可行性,並從教學過程中瞭解高中生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的接受度與反應,及實施課程對高中生身體覺察能力的影響,最後瞭解教學者在教學行動歷程的反省和成長。
      研究方法係採用「行動研究」進行,研究者兼教學者以所任教之A高中一年級某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10週-二十節課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上課過程錄影分析、教學日誌、學生心得日誌、觀察員紀錄表、身體覺察能力量表、學生訪談紀錄表等資料作為探討的依據。研究結果發現: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符合高中課程綱要之教學目標與內涵,課程內容設計經適當的教學活動安排,於高中體育教學是可行的教材,為值得推展的教學課程。
    二、大部分的學生對於身心動作課程皆能接受與喜愛,部分課程則有「不喜歡」、「困難」的感受。呼吸探索是同學感受較深的活動,隨著課程進行,進入靜心和自我探索的時間和情況則愈快、愈深入。
    三、課程的實施能重新建立學生的身體觀;對於身體覺察能力-呼吸、身體使用、肌肉張力、脊椎活動度、姿勢與疲勞等覺察的提升有正面的效果,惟覺察的程度因學習態度與個人特質在收獲上會有不同。
    四、研究者經由行動歷程的省思,在教學技巧、班級經營、課程內容設計、教材熟練度和教學態度等各方面皆有所精進,在教學與自我專業知能上獲得不少收獲與成長。
      身心動作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上有多方面的效益,惟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仍需再進一步地規劃和發展。本研究將針對相關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 applied in high school, to underst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acceptance and reaction for this course, to figure out the effect for students’ body awareness, and to give instructor/researcher a chance for self-examining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bility.
    This thesis based on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er was an instructor to teach in high school. There were ten weeks with twenty sessions in total for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 All collected data included all session video record, teacher’s diary, students’ diary, observer’s notes, the body awareness scale, and students’ interview.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s:
    1.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 was workable in high school. The suitable arrangement for these course contents were worth to promote in the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ormat.
    2.This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 was enjoyed and accepted by most students, even though some students disliked and felt difficult for some activities. Breathing exploration was the most impressive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It became easier and deeper to dive into the meditation status and self exploration after practicing breathing exercise.
    3.Students’ body concept was re-built after this cours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body awareness was presented in breathe, body uses, muscle tone, the range of motion in spine, posture and alignment, and tiredness.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key point for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body awareness.
    4.The researcher gained a lot of improvement in teaching skill, arranging course, designing lesson, being familiar with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ttitud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rse can offer many positive benefits in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but it is needed to have further design and stud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sson contents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pointed out more specific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証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高中體育教學之實施------------------------------------------------------------- 10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內涵---------------------------------------------------------------- 17 第三節 身心學應用與研究---------------------------------------------------------------- 28 第四節 行動研究法------------------------------------------------------------------------- 32 第五節 文獻總結---------------------------------------------------------------------------- 3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8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和場域---------------------------------------------------------------- 41 第三節 實施歷程---------------------------------------------------------------------------- 43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擬定-------------------------------------------------------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8 第肆章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歷程---------------------------------------------------------- 50 第一節 課程實施歷程---------------------------------------------------------------------- 50 第二節 課程實施的修正------------------------------------------------------------------- 68 第伍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高中生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接受度與反應 ----------------------------- 75 第二節 課程實施對高中生身體覺察能力之影響------------------------------------ 87 第三節 教學者的省思與成長------------------------------------------------------------ 96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4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3 一、中文部份------------------------------------------------------------------------------- 113 二、英文部分------------------------------------------------------------------------------- 118 附錄------------------------------------------------------------------------------------------------- 119 附錄一 參與研究者同意書-------------------------------------------------------------- 119 附錄二 課程實施場地配置圖----------------------------------------------------------- 120 附錄三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計劃-第一版-------------------------------------- 121   附錄四 課程內容分析表------------------------------------------------------------------ 123   附錄五 身體覺察能力量表--------------------------------------------------------------- 126   附錄六 研究量表使用同意書------------------------------------------------------------ 127   附錄七 教學日誌--------------------------------------------------------------------------- 128   附錄八之一 學生訪談記錄表(前期)------------------------------------------------ 129   附錄八之二 學生訪談記錄表(中、後期)-------------------------------------------- 130   附錄九之一 觀察員紀錄表(一) ------------------------------------------------------- 131   附錄九之二 觀察員紀錄表(二)-------------------------------------------------------- 132 附錄十   學生心得日誌--------------------------------------------------------------- 133   附錄十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計劃-第二版--------------------------------- 134   附錄十二 學生對課程喜愛程度分析表------------------------------------------------ 136   附錄十三 學生感受課程之難易度分析表--------------------------------------------- 138   附錄十四 教學者對學生學習情形描述彙整表--------------------------------------- 140   附錄十五 學生身體覺察文字描述彙整表--------------------------------------------- 144  附錄十六 教學省思文字描述彙整表--------------------------------------------------- 146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增訂九版)。臺北市:五南。
    王家福(2003)。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短跑訓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偲潔(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師對不同專項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德正(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大學羽球選手肩關節疼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麗珊(2006)。初授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師之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尤瀅捷(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柔道運動員身心狀況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江文隆、林清松、黃耀南、曾志鵬、楊人銓(2006)。我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發展與推動之行動方案。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江正發(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大學女性學生經痛改善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江福貞(2004)。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0。97年6月8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26.htm
    李宗芹(2002)。非常愛跳舞-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臺北市:心靈工坊。
    李奕龍(2006)。彼拉提斯(Pilates)課程應用於改善中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之研究-一位初授教師之行動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卓子文(2001)。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大豐(1991)。下背痛的原因與身體動作療法。中華體育,15,65-75。
    林大豐、劉美珠(2003)。身心學(Somatics)的意涵與發展之探究。台東大學體育學報,創刊號,249-272。
    林大豐、劉美珠(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肩部疼痛指數與肌電之效果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63-192 。
    林大豐、劉美珠(2005)。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研究。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178-197。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大豐、劉美珠(2007)。身心學(Somatics)概論。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上冊(頁149-186)。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季福(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覺察能力開發與改善學童脊柱側彎之研究。台東大學體育學報,2,189-208。
    林季福(2005)。身心動作教育之Body Mapping教材應用於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研究。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57-71。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素卿(2000)。行動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方法(頁1-33)。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美慧(2006)。身心遊戲課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與體操動作技能學習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臺北:遠流。(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1993)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市:心理。(Joseph A. Maxwell, 1996)
    張玉珮(2006)。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輔導國小四-六年級學童改善情緒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教育部(2004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b)。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體育」科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陳安婷(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童知覺動作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怡真(2004)。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昱甫(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改善國小教師下背疼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炳男(2005)。探討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利器-教育行動研究之剖析。學校行政雙月刊,38,174-194。
    陳惠邦(2004)。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載於潘慧玲著。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433-451)。臺北市:心理。
    黃義良(2000)。中小學的「學校本位課程」模式與建構策略之探討。國教天地,139,40-46。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瓊瑩(譯)(2001)。勇氣 : 在生活中冒險是一種喜悅。臺北市:生命潛能。(Osho, 1999)
    葉素汝(2003)。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行為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75,134-141。
    曹雯芳(2007)。身體覺察能力量表編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許芳梅、林志達、王翠鳯、李心珂、蔡素惠(1999)。青少年問題輔導之探討。載於高強華(主編),理解與期盼(頁23-42)。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義雄(2000)。我國學校體育的出路。1999海峽兩岸大專學校體育研討會大會手冊(頁34-43)。高雄縣:義守大學。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臺北市:藝軒。(Judith E. Rink, 1998)
    國語日報(2007a)。「日日談」反思學生上學為何不快樂。2007年8月20日,取自臺北教育e週報網址http://etweb.tp.edu.tw/epa/paper _show.aspx?EDM=EPS20070131105410BAW
    國語日報(2007b)。為中小學減壓 大學入學思變。2007年8月20日,取自臺北教育e週報網址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114133507Y4A
    國語日報(2007c)。「日日談」陪伴青少年走出成長困境。2007年8月20日,取自臺北教育e週報網址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424144926Y5K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3-48。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晴淇(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教師身心放鬆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漢菊德(1999)。探索身體資源-身體、真我、超我。臺北市:心理。
    劉美珠(1993)。發展性體操活動-一項注重身心合一的體育教學。中華體育,6(4),52-56。
    劉美珠(1999)。一呼一吸中談人體動作(movement)。學校體育雙月刊,49,17-23。
    劉美珠(2001)。揮汗中的祈禱-「舞蹈」是…談蘿絲(Gabrielle Roth)的靈性舞蹈。東師體育,8,48-57。
    劉美珠(2002)。身心適能。中華體育,16(4),134-141。
    劉美珠(2003a)。多面向肌張力探索技巧(Gyrotonic)簡介。東師體育,10,1-7。
    劉美珠(2003b)。身體覺察。大專體育,68,141-147。
    劉美珠(2003c)。身心動作教育觀點應用在體育課程之教材研究-以肌膜動作探索教材之發展為例。台東大學體育學報,創刊號,225-247。
    劉美珠(2003d):身心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溜冰訓練之效果研究-以一位花式溜冰選手的個案研究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4(下),51-68。
    劉美珠(2003e)。應用身心動作教育論點發展新體育之課程與教學研究─以身心適能課程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1-2413-H-143-012),未出版。
    劉美珠(2004a)。“身”與“心”的對話-身心教育。載於臺灣身體文化學會(主編),身體文化文輯(頁181-210)。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
    劉美珠(2004b)。身心動作療法(Somatic Movement Therapy)-對舞蹈訓練的啟發。北體舞蹈,3,55-63。
    劉美珠(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Curriculum Model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2006年身心動作教育系列課程(so-tai method workshop)研習手冊(頁4-11)。臺東市:臺東大學體育系。
    劉美珠、林大豐(2003a)。身心動作教育之應用研究:開發體操選手身心覺察能力對改善運動傷害之效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專刊(上),183-195。

    劉美珠、林大豐(譯)(2003b)。音樂家的肢體開發。桃園縣:原笙國際。(Barbara Conable, 1998/2000)
    劉美珠、林大豐(2004)。身心動作教育應用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之研究-以身體構圖(Body Mapping)教材為例。台東大學體育學報,2,105-132。
    蔡艾如(2007)。療癒性舞蹈課程對參與者之身心與生活的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琇琪(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靜定、放鬆效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鄭國雄(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謝文茹(2006)。身心動作技法融入瑪莎葛蘭姆技巧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謝蕙蓮(2007)。親愛的孩子 這樣值得嗎。2007年8月20日,取自臺北教育e週報網址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4192338419DC
    羅勒(譯)(1992)。內在革命。臺北市:正中。(Gloria Steinein, 1992)
    釋高上、陳博光(2001)。運動員下背痛的成因與治療。大專體育,54,121-125。
    蘇朱民(2001)。準諮商員參加「身體覺知訓練課程」後之身體,身心互動覺察改變經驗及其影響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Bauer, S. (1994). A body-mind approach to movement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Wesleyan University, Amherst, MA..
    Bauer, S. (1999). A body-mind approach to movement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 part Ⅰ. Somatics, 15(2), 38-43.
    Brenneman, B. (1985). A field report: putting the body back into the learning equation. Somatics, 5(2), 12-16.
    Hanna, T. (1986). What is Somatics? Somatic (Spring/Summer), 5(4), 4-9.
    Hawell, M. (1982). Somatic education in publics school. Somatics, 4(1). 34-38.
    Johnson, D. H. (1994). The way of the flesh: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omatic Movement. Noctic Science Review, Spring, 26-30.
    Kapit, W. & Elson, L. M. (2002). The Anatomy Coloring Book (3rd ed.). San Francisco: Benjamin Cummings.
    Keleman, S. (1981). Your body speaks its mind. Berkleye, CA: Center Press.
    Knaster, M. (1996). Discovering the body’s wisdom. New York, NY: Bantam Books.
    Linden, P. (1994).Somatics literacy: Bringing somatic educ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JOPERD, 65(7), 15-21.
    Locke, M. (1993). Spirits in motion: Bring Somatics and the Arts together in the classroom. Somatics, 9(3), 42-45.
    Locke, M. (1995). Being in motion: Somatics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and their teach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Somatic Conference in ther Ohio State University.
    Marineau, R.F. (1985). Expressive therapy: The body in pre-school education. Somatics, 5(2), 4-11.
    Williams, D. & Bradford, V. (1990). Developmental gymnastics as somatic physical education. Somatics, 7(4),18-2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