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雅琪
論文名稱: 從《全唐詩》看唐代婦女服飾
指導教授: 邱添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2
中文關鍵詞: 全唐詩服飾婦女胡服柘枝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37下載:27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唐代婦女服飾相當豐富而且多樣化,質料的考究,造型的雍容華貴,裝飾的華麗,都是其他朝代所無法相比擬的。本文是以《全唐詩》做為史料的素材,利用文學作品的資料,以量化分析的方式,來探討研究唐代婦女的服飾。
    衣飾方面:襦和衫皆是男女可用的短上衣,織物偏好羅,服色喜好在紅色和綠色上。襦較為厚重,成為冬季禦寒的上衣,衫較為輕薄,則為夏季涼爽的服飾。唐代婦女喜好長裙,越到晚期,裙子的長度更是長可曳地,另外上有籠裙、幅裙、破裙等其他款式的出現。服色上,紅裙最受歡迎,其次是綠裙,黃裙雖因楊貴妃的民謠而反覆提及,但是唐代婦女偏好的依然是紅裙和綠裙。至於裙子上面的圖案,禽鳥類的圖案,依然是主流,例如鳳凰、鴛鴦、燕、孔雀等。半臂如同今日的背心,男女皆可穿著。尚有半袖、短袖等其他別稱。
    妝飾方面:唐代婦女以簪和釵固定頭上髮髻。笄和簪為單股,釵為雙股。男女皆會用簪來固定髮髻,釵才是婦女專用。搔頭即是玉搔頭,也就是玉簪。步搖則是在釵首裝飾,垂下搖動,因此稱為步搖。金釵和玉釵這兩種材質最為常見,利用翠鳥羽毛裝飾的則稱為翠釵或翠翹。所喜好的圖飾依然是禽鳥類圖案,鳳釵最為常見,所用的燕釵,則特別喜好採用白玉材質,因此玉燕也成為白玉燕釵的代稱。梳理頭髮的梳和篦用來裝飾髮髻,即為插梳,唐代婦女喜好廣插小梳,並偏愛月牙狀。
    唐代文化兼容並蓄,深受胡風影響。窄衣、窄袖、袒胸、胡帽、靴、回鶻裝等,都是唐代婦女受到胡風影響的服飾代表。唐代的柘枝舞屬於胡舞,其舞女穿著紅色或紫色羅衫,頭戴別上金鈴的胡帽,金鈴可稱為其特色,腳上穿著紅錦靴,加上長長的垂帶,構成唐代柘枝舞女的服飾印象。
    總括而言,紅色是唐代婦女最為喜好的顏色,鳳凰是最為偏好的圖案,而且幾乎沒有時期或階層的差別。最為喜好的材質是金和玉,織物則是羅,但是僅限於上流社會婦女,平民婦女則使用苧麻或荊、銅等材質。不管在服裝或裝飾上,都崇尚華麗複雜風格。

    目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02 第三節 研究回顧………………………………………………………06 第二章 唐代婦女的衣飾………………………………………………09 第一節 襦和衫…………………………………………………………09 第二節 裙………………………………………………………………23 第三節 半臂……………………………………………………………46 第三章 唐代婦女的妝飾………………………………………………50 第一節 簪………………………………………………………………50 第二節 釵………………………………………………………………54 第三節 插梳……………………………………………………………71 第四章 唐代婦女服飾與胡風…………………………………………78 第一節 胡風的影響……………………………………………………78 第二節 柘枝舞的服飾…………………………………………………87 第五章 結論……………………………………………………………97 附錄 ……………………………………………………………………101

    參考書目:
    一、文獻史料
    1.《全唐詩》,台北:文史哲,1978。
    2. 陳尚君揖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3.(西漢)司馬遷,《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1987。
    4.(東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5.(唐代)魏徵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2000:12。
    6.(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
    7.(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8.(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9.(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85。
    10.(元代)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91。
    11.(西漢)史游,《急就篇》,《叢書集成新編》35冊,台北:新文豐,1985。
    12.(西漢)劉歆,《西京雜記》,《筆記小說大觀》38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13.(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10。
    14.(東漢)鄭玄注,《儀禮》,《叢書集成新編》33冊,台北:新文豐,1985。
    15.(東漢)劉熙,(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台北:廣文書局,1971:10。
    16.(曹魏)張揖,(清)王念孫注,《廣雅疏證》,台北:鼎文書局,1972。
    17.(晉)張華,《禽經》,《筆記小說大觀》38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18.(晉)崔豹,《古今注》,《叢書集成新編》11冊,台北:新文豐,1985。
    19.(南朝梁)任昉,《述異記》,《筆記小說大觀》38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20.(隋代)宇文士及,《妝臺記》,《筆記小說大觀》5編3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21.(唐代)張九齡等,《唐六典全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
    22.(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筆記小說大觀》19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7。
    23.(唐代)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6。
    24.(唐代)馮贄,《南部煙花記》,《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25.(唐代)崔令欽,《教坊記》,《筆記小說大觀》5編3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26.(唐代)劉恂,《嶺表錄異》,《筆記小說大觀》17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7。
    27.(唐代)姚汝能,《安祿山事蹟》,《筆記小說大觀》6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28.(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筆記小說大觀》3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29.(唐代)朱揆,《釵小志》,《筆記小說大觀》5編3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30.(唐代)張泌,《粧樓記》,《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31.(唐代)劉燾,《樹萱錄》,《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32.(唐代)牛僧孺(或疑偽託),《周秦行記》,《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33.(唐代)徐堅,《初學記》,台北:鼎文書局,1976。
    34.(唐代)鄭處誨,《明皇雜錄》,《筆記小說大觀》16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7。
    35.(唐代)杜荀鶴,《松窗雜記》,《筆記小說大觀》30編10冊,台北:新興書局,1979。
    36.(唐代)馬總,《意林》,《筆記小說大觀》續編,台北:新興書局,1962。
    37.(唐代)鄭還古,《博異志》,《筆記小說大觀》14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6。
    38.(唐代)馮贄,《雲仙雜記》,《筆記小說大觀》10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39.(唐代)樂史,《楊太真外傳》,《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40.(唐代)陳鴻,《長恨歌傳》,《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41.(唐代)楊巨源,《劍俠傳》,《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42.(唐代)孫棨,《北里志》,《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43.(唐代)蔣防,《霍小玉傳》,《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44.(唐代)楊巨源,《紅線傳》,《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45.(唐代)陸龜蒙,《錦裙記》,《筆記小說大觀》38編2冊,台北:新興書局,1985。
    46.(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筆記小說大觀》4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世界書局,
    47.(後蜀)何光遠,《鑑誡錄》,《筆記小說大觀》6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48.(北宋)沈括,《夢溪筆談》,《筆記小說大觀》10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49.(宋代)費袞,《梁谿漫志》,《筆記小說大觀》6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50.(宋代)王溥,《唐會要》,京都:中文出版社,1987。
    51.(宋代)李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1959。
    52.(宋代)王讜,《唐語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7。
    53.(宋代)高承,(明代)李果訂,《事物紀原》,《叢書集成新編》39冊,台北:新文豐,1985。
    54.(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26-127冊,台北:世界書局,1988。
    55.(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叢書集成新編》11冊,台北:新文豐,1985。
    56.(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57.(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鼎文書局,1973:9。
    58.(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世界書局,1985。
    59.《欽定全唐文》,台北:華聯,1965。
    60.《唐人傳奇小說》,台北:世界書局,1993。

    二、專書:
    1.《中國美術全集 工藝美術編2 陶瓷(中)》,台北:錦繡,1993:10。
    2.《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2 隋唐五代繪畫》,台北:錦繡,1993:11。
    3.《中國歷代服飾大觀》,台北:百齡,1994。
    4.《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服飾篇》,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4。
    5.《全唐詩精華分類鑒賞集成》,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9:8。
    6.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4。
    7.王維堤,《衣飾的天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8.王輔世主編,《中國民族服飾》,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1986:10。
    9.平岡武夫,市原亨吉,《唐代的詩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0.平岡武夫,市原亨吉,今井清,《唐代的詩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1.田自秉,吳淑生,田青,《中國紋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12.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1982:10。
    13.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7。
    14.朱睿根,《穿戴風華——古代服飾》,台北:萬卷樓,2000:7。
    15.呂思勉,《隋唐五代史》,台北:九思,1977:12。
    16.岑仲勉,《隋唐史》,出版不詳,年代不詳。
    17.李永怙主編,《奩史選注——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大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0。
    18.李秀蓮,《中國化妝史概說》,台北:揚智文化,1996:12。
    19.李肖冰,《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8。
    20.李亞麟,戴欽祥,陸欽,《中國古代服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21. 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2。
    22. 李應強,《中國服裝色彩史論》,台北:南天,1993。
    23.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24. 沈從文,《龍鳳藝術》,香港:商務印書館,1986:5。
    25. 汪維玲,王定祥,《中國古代婦女化妝》,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2。
    26. 佘惠敏,《仕女》,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1。
    27.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格》,台北:文津,1989。
    28. 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12。
    29. 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台北:南天,1998:10。
    30.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1991。
    31.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婦女妝飾》,台北:南天,1988:7。
    32.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台北:丹青,1986。
    33. 林淑心,《衣錦行》,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85。
    34. 金賢珠,《唐五代敦煌民歌》,台北:文史哲,1994。
    35. 韋榮慧,《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北京:紡織工業,1992。
    36. 孫文禮,《中國獅龍鳳造型圖典》,長春:吉林美術,2000。
    37. 徐華鐺,《中國鳳凰》,北京:輕工業,1988:7。
    38. 袁杰英,《中國歷代服飾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39. 高世瑜,胡曉建,梁豐,《文物中國史——隋唐時代》,香港:中華書局,2004:1。
    40. 許南亭,曾曉明,《中國服飾史話》,北京:輕工業,1989:10。
    41. 曾慧潔,《中國歷代服飾圖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6。
    42.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7。
    43.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44. 黃新業,《消逝的太陽——唐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45. 黃輝,《中國人物服式與畫法》,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46. 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台北:南天,1997:5。
    47. 趙丰,《中國絲綢藝術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
    48. 趙超,《華夏衣冠五千年》,台北:台灣中華,1993。
    49. 趙超,《霓裳羽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4。
    50. 劉輝煌,《中國仕女圖集》,台北:南天,1990。
    51. 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1。
    52. 駱新,姚莽,《衣冠滄桑——中國古代服裝的文化觀》,北京:農村讀物,1991:9。
    53. 戴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台北:南天,1992。
    54. 嚴紀華,《碧玉紅牋寫自隨》,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3。

    三、學位論文:
    1. 申美子,《中國唐代婦女生活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3:1。碩士論文。
    2. 朴暎淑,《從唐代人物畫看當時婦女的服飾》,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82:6。碩士論文。
    3. 李少萍,《唐代婦女妝飾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3:12。碩士論文。
    4. 金永才,《唐代女裝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5:6。博士論文。
    5. 徐秀芳,《以教育和法律的角度試論唐代婦女的角色》,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6。碩士論文。
    6. 黃士純,《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型與審美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1998:6,碩士論文。
    7. 劉晏志,《《全唐詩》中之紅色色彩字與詞的表現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2004:6。碩士論文。
    8. 蔡壽美,《唐代婦女的服飾》,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3:7。碩士論文。《唐代婦女的妝飾》,高雄:中外出版社,1976。
    9. 羅紅芝,《唐代婦女服裝與現代應用設計》,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1993:7。碩士論文。

    四、期刊論文:
    1. 〈中國服飾之演進〉,《故宮文物月刊》,78(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9),頁50-63。
    2. 王國維,〈胡服考〉,《觀堂集林》,台北:河洛,1975:3,頁1069-1113。
    3. 玉仙,〈雲鬢花顏金步搖〉,《文物雜誌》,6(台北:文物雜誌社,1993:1),頁113-117,
    4. 成耆仁,〈唐人的生活與藝術——以婦女裝扮為探討對象〉,《歷史文物》,5:2(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6),頁57-67,
    5. 沈從文,〈古代人的穿衣打扮〉,《今日中國》,8(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96:8),頁48-50。
    6. 周汛,〈中國服飾演變歷程〉,《上海藝術家》,1996年03期(上海:上海藝術家雜誌社,1996),頁4-16。
    7. 周汛,〈傳統服飾形制考〉,《上海藝術家》,1996年03期(上海:上海藝術家雜誌社,1996),頁18-35。
    8. 竺小恩,〈胡氣氤氳的大唐服飾〉,《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1期(寧波: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05:3),頁41-44。
    9. 邱添生,〈唐代文化與外來文化〉,《師大學報》,1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71:6),頁235-268。
    10. 原田淑人著,石萬壽譯,〈唐代女子化妝考〉,《大陸雜誌》,40:4(台北:大陸雜誌社,1970:2),頁28-32。
    11. 孫機,〈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中國古輿服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6,頁178-203。
    12. 徐有富,〈唐詩中的柘枝舞〉,《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3(新鄉: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6:5),頁07-109。
    13. 烏爾沁,〈外來民間文化的使者——唐詩胡姬形象解析〉,《民族文學研究》,2001年4期(北京: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2001),頁85-89。
    14. 高春明,〈傳統服飾形制考〉,《上海藝術家》,1996年3期(上海:上海藝術家雜誌社,1996),頁18-35。
    15. 常任俠主講,常法偉整理,〈從唐代永泰公主墓室壁畫看唐代婦女服飾〉,《歷史月刊》,17(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1986:6),頁8-14。
    16. 張修蓉,〈唐代女冠與娼妓詩歌〉,《聯合文學》,17(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6:3),頁18-22。
    17. 張新芳,〈歷代婦女鞋襪史事淺說〉,《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5(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87:1),頁75-85。
    18. 莊申,〈唐代婦女的服飾〉,《唐代研究論集》,台北:新文豐,1992:11,頁67-97。
    19. 陳夏生,〈雲想衣裳花想容——淺談唐代婦女的服飾〉,《故宮文物月刊》,2:12(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12),頁4-20。
    20. 陳海濤,〈胡旋舞、胡騰舞與柘枝舞——對安伽墓與虞弘墓中舞蹈歸屬的淺析〉,《考古與文物》,2003年3期(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2003),頁56-60。
    21. 傅樂成,〈唐代夷夏觀念的演變〉,《大陸雜誌》,25:8(台北:大陸雜誌社,1962:10),頁236-242。
    22. 傅樂成,〈唐代婦女生活〉,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1992:9,頁165-180。
    23. 楊冬梅,〈唐代詠柘枝舞詩詞研究〉,《殷都學刊》,2006年1期(安陽:殷都學刊編輯部,2006),頁55-58。
    24. 廖玉蕙,〈論唐人傳奇裡女性的情感〉,《聯合文學》,17(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6:3),頁14-17。
    25. 廖美雲,〈唐代婦女的時世裝〉,《陝西文獻》,86(台北:陝西文獻社,1993:1),頁47-49。
    26. 趙文潤,〈隋唐時代的西域三大樂舞〉,《歷史月刊》,108(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1997:1),頁14-20。
    27. 趙文潤,〈隋唐時期西域樂舞在中原的傳播〉,《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1(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997:3),頁105-112。
    28. 樊英峰,〈唐永泰公主墓出土陶俑各種髮式、帽和鞋〉,《故宮文物月刊》,13:3(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6),頁116-127。
    29. 蔡秋來,〈唐代女陶俑的藝術觀(一)〉,《文藝復興月刊》,85(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學會,1977:9),頁49-52。
    30. 蔡秋來,〈唐代女陶俑的藝術觀(二)〉,《文藝復興月刊》,86(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學會,1977:10),頁51-55。
    31. 謝建忠,〈白居易詩中的西域樂舞考論(一)〉,《四川三峽學院學報》,15:3(重慶:重慶三峽學院,1999),頁38-41。1999年3期。
    32. 魏麗嬌,〈唐宋柘枝舞與高麗蓮花台舞蹈比較研究〉,《韶關學院學報》,26:1(韶關:韶關學院,2005:1),頁89-91。
    33. 羅宗濤,〈時世妝-談唐代女性的流行裝扮〉,《聯合文學》,2:5(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6:3),頁7-1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