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宏進
Lu, Hung-Ching
論文名稱: 臺灣閩南人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之研究
A Study of Leisure Activities for Minnan People on the Three Grea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飲食祭祀辟邪物社會功能民間信仰
英文關鍵詞: diet, worship, amulet, social function, folk belief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4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閩南人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的起源、現況及內容比較,並分析其類型、特性、意涵、功能及信仰等。研究方法係採用「文獻分析法」、「比較法」及「歸納法」。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三大傳統節日各有不同的起源,且展現出相異的節日休閒活動現況。
    二、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的內容透過飲食、辟邪物、傳說故事、詩歌諺語及祭祀等五大類來比較,以瞭解其異同與結果。
    三、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類型主要有運動性、娛樂性、社交性及特殊性等四類,其特性則有傳承性、民族性、群體性、宗教性、祈願性、規範性、非常性、變異性、可行性及多樣性等十點。
    四、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的社會功能則有調節身心與情感宣洩、凝聚親族情感與維繫社交關係、滿足工商社會娛樂需求、促進社群整合與穩定社會規範及發揚民族精神與維護節日文化等五項功能。
    五、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民間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古典宗教及現代宗教三種,其信仰心理分析則有祀神崇敬祈福心願、祭祖懷親尋安心理、畏鬼辟邪無禍心態、重視親情團聚情懷及追求福祿壽子目標等五項。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origins, current situations, comparisons on the elements, types, traits, meanings, functions, and beliefs, under the theme of the three great traditional festivals for Minnan peopl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documentary analysis, comparison method, and inductive method.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purpose, main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major origins of three great traditional festivals were different and there were diverse leisure activities.
    2. The understanding of three traditional festivals was through the elements of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n diets, amulets, folk tales, folk songs and proverbs, and worship.
    3. Four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on three grea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cluded sports, entertainment, socialization, and specialty. The main traits were made up of inheritance, nationality, community, religion, prayer, norm, specialty, variation, feasibility, and diversity.
    4.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these festivals were inclusive of improv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trengthening relationship among members of the same clan and maintaining social relationship, satisfying entertainment needs, reinforcing group connections, stabilizing social regulations, glorifying national spirits, and preserving the culture of local festivals.
    5. The folk beliefs of leisure activity on three traditional festivals mainly included primitive religion, classical religion, and modern religion.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folk beliefs of these festivals were composed of worship to Gods and wish for blessings, ancestral worship to seek comforts, fear of ghosts to escape from disasters, emphasizing the feeling of kinship reunion, and wishes to pursue luck, fortune, longevity, and descendan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15 第六節 名詞解釋 16 第貳章 傳統節日與休閒活動基本概念 18 第一節 傳統節日的意義 18 第二節 傳統節日的形成與分類 24 第三節 休閒活動的意義 28 第四節 休閒活動的形成與分類 35 第參章 三大傳統節日起源與休閒活動現況 41 第一節 春節起源與休閒活動現況 41 第二節 端午節起源與休閒活動現況 55 第三節 中秋節起源與休閒活動現況 64 第肆章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內容比較 72 第一節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飲食與辟邪物比較 72 第二節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傳說故事與詩歌諺語比較 80 第三節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祭祀比較 85 第伍章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內容分析 89 第一節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類型與特性分析 89 第二節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意涵分析 94 第三節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社會功能分析 97 第四節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民間信仰與心理分析 101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結論 110 第二節 建議 112 引用文獻 115 表 次 表1-1 傳統節日通論式專書相關研究一覽表 4 表1-2 春節專書相關研究一覽表 8 表1-3 端午節專書相關研究一覽表 9 表1-4 中秋節專書相關研究一覽表 10 表2-1 傳統的意義一覽表 18 表2-2 節日的意義一覽表 20 表2-3 節慶的意義一覽表 22 表2-4 休閒的意義一覽表 29 表2-5 休閒主要面向與意涵一覽表 32 表2-6 休閒活動的意義相關研究一覽表 34 表2-7 休閒活動的分類相關研究一覽表 36 表2-8 休閒活動分類屬性一覽表 39 表4-1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飲食主要意涵暨祈求事項一覽表 74 表4-2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辟邪物主要功能暨類型屬性一覽表 78 表4-3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傳說故事主要意涵暨類型一覽表 81 表4-4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詩歌諺語祈求事項暨類別一覽表 83 表4-5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祭祀對象暨目的一覽表 87 表5-1 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類型暨項目一覽表 90 表5-2 休閒活動的功能一覽表 97 圖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14 圖2-1. 休閒活動概念的結構圖 33 圖4-1. 辟邪物體系與類型分類圖 77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1985) 。大辭典 (上) 。臺北市:三民。
    三民書局學典編纂委員會 (2013) 。學典。臺北市:三民。
    文崇一 (1981) 。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及其類型。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51,1-62。
    文崇一 (1990) 。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市:東大。
    方偉達 (2013) 。圖解節慶觀光與民俗。臺北市:五南。
    方銘、朱聞宇、謝君 (2014) 。文明的童年:中國神話傳說。臺北市:知書房。
    片岡巖 (1921) 。臺灣風俗誌 (一) 。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
    王以芳 (2011) 。臺灣的祭祀文化與節慶禮俗。臺北市:臺灣書房。
    王受寧 (2014) 。臺北軼史。臺北市:唐山。
    王昭正 (譯)(2002) 。休閒導論。臺北市:品度。 (Kelly, J. R.,1996)
    司馬遷 (1965) 。史記。臺北市:臺灣商務。
    左端華 (2004) 。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本島人之正月。 (1908,2月5日)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5版。
    田哲益 (1994a) 。細說端午。臺北市:百觀。
    田哲益 (1994b) 。細說中秋。臺北市:百觀。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 (1990) 。大美百科全書 (1) 。臺北市:光復。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 (1991) 。大美百科全書(22) ,臺北市:光復。
    好朋友工作室 (2011) 。就要這樣拜。新北市:和平國際文化。
    朱啓新、朱筱新 (1994) 。中國古代漢族節日風情。臺北市:臺灣商務。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999) 。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作者。
    何培夫 (1997) 。臺灣古蹟與文物。南投縣:臺灣省新聞局。
    吳文忠 (1999) 。體育史。臺北市:正中書局。
    吳自牧 (1965) 。夢粱錄。臺北市:藝文。
    吳均 (1967) 。續齊諧記。載於嚴一萍,百部叢書集成續編:古今逸史 (頁6-7) 。臺北市:藝文。
    吳孟玳、吳賢文、梁素嬌 (2012) 。兒童休閒運動之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6,117-127。
    吳宗友、曹榮 (2004) 。論節日的文化功能。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1 (6) ,62。
    吳宜璇 (2013) 。臺灣歲時節慶的文化與禮俗(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吳松齡 (2010) 。休閒活動設計規劃。新北市:揚智。
    吳英偉、陳惠玲 (譯)(2003) 。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Stokowski, P. A.,1994)
    吳淑玲 (1996) 。青少年休閒之道。臺灣教育月刊,546,36-39。
    吳瀛濤 (1992) 。臺灣民俗。臺北市:眾文。
    呂永耀 (1973) 。中外節日故事。臺北市:五福。
    呂宏進 (2004) 。臺灣漢民族傳統節日休閒活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宏進 (2005) 。臺灣漢民族傳統節日休閒活動的類型、涵義與特性探討。北縣體育,17,74-80。
    呂理政 (2014) 。臺灣生活圖曆。臺南市:廣場。
    李文環、林怡君 (2012) 。圖解臺灣民俗。臺中市:好讀。
    李秀娥 (2004) 。臺灣民俗節慶。臺中市:晨星。
    李明宗 (2002) 。當代臺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明宗 (2003) 。休閒、觀光、遊憩。臺北市:地景。
    李明宗 (2014) 。休閒與宗教。載於劉宏裕 (主編) ,休閒社會學議題與挑戰 (頁185) 。新北市:揚智。
    李欣樺 (2009) 。俄羅斯和臺灣傳統節日飲食文化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原白 (1993) 。年節尋根。臺北市:臺灣。
    李時珍 (2004) 。本草綱目。北京市:華夏。
    李淑芳 (1983) 。臺北市社區老年人戶外遊憩活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淑娟 (2012) 。國小教師對節慶活動的認知和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高雄市大樹區鳳荔文化觀光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憲科 (1991) 。中國傳統節日與神話傳說。濟南市:山東友誼。
    李豐楙 (1998) 。過節日。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豐楙 (1999)。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135。
    李露露 (2007) 。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臺北市:臺灣麥克。
    汪中文 (2006) 。新無敵國語辭典。臺南市:翰林。
    沈泓 (2009) 。節慶狂歡:民間美術中的節俗文化。北京市:中國工人。
    阮昌銳 (1990) 。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阮昌銳 (1991) 。歲時與神誕。臺北市:榮民。
    周俊宇 (2008) 。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海娟 (1990) 。臺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吳大學,臺北市。
    周處 (1930) 。風土記。上海市:商務。
    孟元老 (2004) 。圖解東京夢華錄。臺北市:遠流。
    宗懍 (1965) 。荊楚歲時記。臺北市:藝文。
    房玄齡 (1975) 。晉書。臺北市:洪氏。
    東方出版社編輯小組 (2013)。新編東方國語辭典。臺北市:臺灣東方。
    林一真 (1995) 。休閒輔導的現況與展望。臺北市:心理。
    林玉茹 (2013)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臺灣史研究,21(1),1-43。
    林承緯 (2014) 。就是要幸福:臺灣的吉祥文化。臺北市:五南。
    林東泰 (1992) 。休閒教育與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保淳 (2014) 。中國神話。臺北市:臺灣東方。
    林秋玲 (2000) 。臺灣小百科-春節。新北市:稻田。
    林秋玲 (2002) 。臺灣小百科-中秋節。新北市:稻田。
    林秋玲 (2004) 。臺灣小百科-端午節。新北市:稻田。
    林茂賢 (2011) 。臺灣的歲時節日。載於蔡美蒨 (主編)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三 (頁17) 。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林振春 (1986) 。團體領導者實務工作手冊。臺北市:心理。
    林國平、陳麟鋒 (1994) 。中國傳統節日趣話。臺北市:花田。
    林清山 (1985) 。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縣:輔仁大學。
    林清玄 (1999) 。傳統節慶。臺北市:文建會。
    林惠祥 (1993) 。文化人類學。北京市:商務。
    林明峪 (1983) 。臺灣民間禁忌。台北市:聯亞。
    邱琦斌 (2012) 。地方特色節慶活動的困境與轉型之探討-以高雄內門宋江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邱德宏 (2010) 。臺灣年俗。新北市:聯經。
    雨揚居士 (2008) 。大家來拜拜。臺北市:臉譜。
    洪玉姿 (2010) 。節慶活動策略規劃之研究-以「花在彰化」活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淑苓 (2003) 。女性節日文化初探:以近代方志中的「元宵走橋」等習俗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59,311。
    省新聞處 (1990) 。臺灣光復四十五年專輯-邁向經濟自由化之路。臺中市:作者。
    范心怡 (2008) 。觀光節慶活動業者輔導模式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開南大學,桃園市。
    范勇、張建世 (1990) 。中國年節文化。成都市:三環。
    范勝雄 (1991) 。府城的節令民俗。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范勝雄 (2010) 。府城的節令與民俗-透視府城月令習俗。臺南市:臺灣建築文化。
    范曄 (1980) 。後漢書。臺北市:漢文。
    韋黎明 (2005) 。中國節日。北京市:五洲傳播。
    修慧蘭 (1985) 。臺北市就業者的倫理觀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孫正國 (1980) 。端午節。北京:中國社會。
    孫燕文 (2004a) 。王安石詩欣賞。臺南市:文國。
    孫燕文 (2004b) 。李商隱詩欣賞。臺南市:文國。
    孫燕文 (2004c) 。蘇軾詩詞欣賞。臺南市:文國。
    徐雨村 (譯)(2014) 。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市:桂冠。 (Kotytak, C. P.,2010)
    涂淑芳 (譯)(1996) 。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1992)
    烏丙安 (1985) 。中國民俗學。瀋陽市:遼寧大學。
    烏爾沁 (2010) 。中華民俗大觀。北京市:中國商業。
    翁志成 (1980) 。休閒運動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俊雄 (1996) 。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1) ,69-78。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 (2012) 。新編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市:國語日報。
    常天 (1995) 。節日文化。北京市:中國經濟。
    張少熙 (1994) 。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 (2003) 。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 (2004) 。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北海 (1982) 。遠東國語辭典。臺北市:遠東。
    張君 (1994) 。神秘的節俗。南寧市:廣西人民。
    張衡 (1990) 。張衡詩文選譯。成都市:巴蜀。
    張孝銘 (2008) 。休閒消費者行為。臺北:華都文化。
    張春興 (1983) 。工作、休閒、娛樂。中國論壇,15,47-51。
    張宮熊 (2002) 。休閒事業概論。臺北市:揚智。
    張宮熊 (2008) 。休閒事業管理。臺北縣:揚智。
    張宮熊、林鉦棽 (2002) 。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市:揚智。
    張海英 (2006) 。中國傳統節日與文化。太原市:書海。
    張翔俊 (2008) 。參與大甲媽祖文化節遊客之涉入程度、遊客體驗與忠誠度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夢麟 (2006) 。端午節的由來及其厭勝文化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莊協倫 (2009) 。基層地方行政機關辦理節慶活動影響成員工作態度之研究-以金山甘藷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新北市。
    莊曉菁 (2010) 。國姓爺過爐節慶活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陸家驥 (1992) 。中秋。臺北市:臺灣商務。
    許晉彰 (2002) 。臺灣常民文化。臺南市:華淋。
    許慎 (1967) 。說文解字。臺北市:藝文。
    許義雄 (1988) 。體育學原理。臺北市:文景。
    許義雄 (1989) 。休閒與倫理建設-為青年開拓更廣闊的休閒天地。青年輔導研習會專輯。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義雄、張清龍 (1979) 。我國職工之閒暇意識及活動傾向調查研究:以臺北地區職工為研究中心,體育學報,1,124-169。
    許義雄、陳皆榮 (1993) 。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瓊文 (1992) 。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臺大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連央毅、陳美燕 (2015) 。馬拉松運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研究,6 (1) ,48-69。
    郭為藩 (1990) 。中國人傳承的歲時。臺北市:十竹。
    郭興文、韓養民 (1992)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臺北市:博遠。
    郭濬鉞、邊瑞芬 (2013) 。臺灣遙控飛機玩家休閒活動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4(1),49-67。
    郭麗娟 (2011) 。臺灣廟會工藝與戲劇。臺中市:晨星。
    陳久金、盧蓮蓉 (1989) 。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市:上海科技教育。
    陳元靚 (1967) 。歲時廣記。臺北市:藝文。
    陳天水 (1993) 。中國古代神話。臺北市:萬卷樓。
    陳在頤 (1985) 。休閒活動指導與管理。臺中縣:霧峰。
    陳信甫 (2010) 。休閒事業管理。臺中市:華格納企業。
    陳炳輝 (2008) 。節慶文化與活動設計。新北市:華立。
    陳桂蘭 (2005) 。臺南縣民宅門楣辟邪物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畹蘭 (1992) 。臺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嫣芬、張宏亮、許明彰、徐錦興 (2013) 。休閒健康管理。新北市:揚智。
    陳彰儀 (1989) 。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討論休閒的現況與理論。臺北市:淑馨。
    陳德海(1996) 。南亞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臺灣體育,87,52-58。
    陳鏡清 (1993) 。臺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一級機關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馨儀 (2012) 。走進寶島看臺灣-文化藏寶圖。新北市:人類。
    陶立璠 (1987) 。民俗學概論。北京市:中央民族學院。
    陸光 (1987) 。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喬繼堂 (1991) 。中國歲時禮俗。天津市:天津人民。
    富察敦崇 (1981) 。燕京歲時記。臺北縣:廣文。
    彭兆春 (1990) 。民俗學與中外民俗。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
    曾唯一 (1990) 。中國原始民俗研究。成都市:成都科技大學。
    黃丁盛 (2013) 。臺灣節慶百戰指南。新北市:華立。
    黃任閔、趙嘉裕、林國義 (2012) 。主題樂園遊客的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 (3) 22-41。
    黃金柱 (2014) 。節慶文化與活動管理。新北市:華立。
    黃秀麗 (2015,2月2日) 。新北繽紛年貨城、20萬黃金加碼送。自立晚報。取自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artid=20150202joanne001
    黃郁宜 (1994) 。現代少年的休閒活動。學生輔導,35,88-93。
    黃清良 (1978) 。休閒活動。臺北市:幼獅。
    黃雯玲 (2011) 。臺灣學通訊。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黃照康 (2012) 。香港傳統節慶遊。香港:知出版。
    黃輝銘 (2005) 。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端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濤 (2006) 。中秋節。北京市:中國社會。
    黃藿 (譯)(1991) 。節慶、休閒與文化。北京:三聯。 (Josef Pieper,1991)
    溫宗翰 (2011) 。臺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靜宜大學,臺中市。
    葉碧華 (1999) 。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之研究-以臺北燈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葉濤(2006)。中國民俗。北京市:中國社會。
    董芳苑 (1999) 。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
    董曉萍 (1995) 。民俗學導遊。北京市:中國工人。
    雷國鼎 (1976) 。教育概論。臺北市:教育文物。
    廖榮利 (1977) 。談休閒娛樂、如何計劃大學生活。臺北市:創見。
    廖漢臣 (1973) 。臺灣的年節。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管家琪 (2013) 。50個經典節慶故事。臺北市:幼獅。
    臺灣中華書局、美國大英百科全書公司聯合編譯 (1989)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 (18 )。臺北市:作者。
    臺灣商務 (1986) 。景印文淵閣全書–淵鑑類函。臺北市:作者。
    趙函潔 (2008) 。臺灣端午節與節日習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齊星 (1990) 。古風民俗。臺北市:臺灣商務。
    劉一民 (1991) 。運動哲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昫 (2010) 。舊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
    劉浚泉 (1983) 。節日記實。臺北市:國家。
    劉雅文 (2008) 。節慶活動安全管理系統之初探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劉歆 (1979) 。西京雜記。臺北市:臺灣商務。
    劉義慶 (1966) 。世說新語。臺北市:藝文。
    劉還月 (2000a) 。臺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臺北市:常民文化。
    劉還月 (2000b) 。臺灣民間信仰。臺北縣:聯經。
    劉還月 (2001) 。臺灣四時民俗祭典。臺北市:常民文化。
    歐陽修 (1958) 。唐書。臺北市:藝文。
    歐聖榮 (2014) 。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前程文化。
    蔡宏進 (2009) 。休閒遊憩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佩娥 (2007) 。國家與民俗節日的關係-以清明節為例,臺灣風物,57 (1) ,101-123。
    蔡相煇、吳永猛 (2001) 。臺灣民間信仰。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蔡茂其 (1999) 。休閒活動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以歐美及日本為中心。臺北市:大新。
    蔡邕 (1965) 。琴操。載於嚴一萍,百部叢書集成續編:漢魏遺書鈔 (頁14-15) 。臺北市:藝文。
    蔡培村 (1990) 。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鄭玄 (1966) 。周禮。臺北市:藝文。
    鄭志成 (2008) 。工作壓力和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臺中市。
    鄭健雄 ( 2011) 。休閒與遊憩概論:產業觀點。臺北市:雙葉。
    盧俊宏 (1994) 。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鋒 (2005) 。休閒體育學。北京市:人民體育。
    蕭放 (2002) 。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市:中華。
    應劭 (1661) 。風俗通義。臺北市:世界。
    戴聖 (1976) 。禮記大全三十卷。臺北市:臺灣商務。
    戴德 (1991) 。大戴禮記。濟南市:山東友誼。
    謝宗榮 (2003) 。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中市:晨星。
    謝政諭 (1989) 。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市:幼獅。
    鍾政偉、曾宗德 (2015) 。新移民休閒動機、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和休閒效益之關係模式。休閒產業管理學刊,8 (1) ,1-22。
    鍾敬文 (2002) 。民俗學概論。上海市:文藝。
    顏妙桂 (譯)(2002) 。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臺北市:桂魯。 (Edginton C. R.,1998)
    魏英滿、陳瑞隆 (2007) 。臺灣民間年節習俗。臺南市:世峰。
    嚴敬群 (2009) 。中國節日-傳統文化讀本。北京市:東方。
    蘇婉婷 (2012) 。節日的想像與實踐-明清重陽節的文人活動與詮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蘇楓雅 (譯)(2009) 。休閒活動規劃與執行。臺北市:華都文化。 (Ruth V. R., & Lynn M. J.,2009)
    顧祿 (1976) 。清嘉錄。臺北市:臺灣商務。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Wm. C. Brown Publishers.
    Blackshaw, T. (2010). Leis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D’Attilo, J. (1999).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Venture Publishing, State College, PA.
    Daniel, D.M., & Amy, R. H. (2012). Basic concepts. In McLean, D., Dayer-Berenson, L., Seaward, B.L., Hurd, A., McLean, D.(Eds.), Kraus’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9th (pp.20). Sudbury, M. A.: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Edginton, C.R., Jordan, D.J., DeGraaf, D.G., & Edginton, S.R. (1998).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 (2nd ed.). Boston, MA: WCB/McGraw-Hill.
    Forbes, B. C. (1981). Forbes magazine, 20 July, 124.
    Getz, 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Gibson, J., Macintyre, E., Wood, I., Kemp, K., & Pearson, S. (1997).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dvanced GNVQ Optional Units. Harlow: Addison Wesley Longman.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enderson, K. (2010). Importance of leisure to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Dimensions of leisure for life: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pp. 4-25).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Kelly, J. R. (1990). Leisure.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elly, J. R. (1972). Work leisure: 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 50-62.
    Mannell, R.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cDonnell, I., Allen, J., & O’Toole, W. (1999).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Brisbane, Wiley.
    Paez, A., & Farber, S. (2012). Participation and desire: leisure activities among Canadian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Transportation, 39(6), 1055-1078.
    Shivers, J. S., & DeLisle, L. J. (1997). The story of leisure: Context, Concepts, and Current Controversy.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Press.
    Yeoman, I., Robertson, M., Ali-Knight, J., Drummond, S., & McMahon-Beattie, U. (2004). Festival and events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arts and culture perspective. Boston: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