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崔恩亨
論文名稱: 漢魏思婦詩研究
指導教授: 邱燮友
Qiu, Xie-Y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思婦棄婦漢魏詩歌婦女詩女性主題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8下載:1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 要】
    愛情是文學創作主要動力之一,也是原始民歌中的重要題材。自漢魏以來,寫女子相思、閨怨之情的詩歌奕代繼作,迭見不鮮。但,筆者蒐集資料過程當中,就發現有關「思婦」題材的專文文論很少,中國詩歌中「思婦」題材的研究,多混為一談在「愛情詩」、「閨怨詩」、「宮體詩」、「棄婦詩」的文論中。大多為散論性,或為局部性的研究,其中較為全面而且有專門性的是,大陸學者康正果寫的《風騷與艷情 - 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一書中曾論述過「思婦」者,另外,臺灣學者梅家玲的〈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一文,較為系統地說明「思婦文本」的特質與形成過程。
    所謂「思婦」,簡而言之,即為幽居深閨,日夜思夫,盼夫來歸的婦女。傳統社會之婚姻觀與性別規範下的婦女處境、政教理想、擬代風氣對思婦題材形成過程中給了很大的影響。最早的思婦詩多出於,民間婦女之口,感於哀樂,緣事命題,沒有固定題目。後來文人擬作漸多,曹魏詩人徐幹,曾以〈室思〉為題寫思婦懷人,詩中有「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之句,因其構思之巧,比喻之切,此後「自君之出矣」就成了固定題目。
    其間,十分引人注意的是,這些思婦詩,除早期不明作者的樂府古辭外,絕大多數皆出於男性文人之手,以「全知全能」手法來描寫思婦形象情懷,而且用「代言」方式來代寫思婦微吟長嘆者,卻為數更多。那為什麼這明明是「女子的所思」,卻往往出自於「男人之所寫」呢? 又為什麼身為男性之文人,會願意寫失意婦女的情愁悲怨呢?而且他們寫作的根據如何?並完成之後,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與影響?這些都是蒐集資料當中,相當使人好奇的問題。
    因此,筆者依據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和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現存的完整或較完整的漢魏時期的詩篇中,找出有關思婦題材的詩歌。至於本文的研究方法與處理原則,基本上,先將漢魏的思婦詩加以更深入的分析,再予以整理、歸納其重要點,並聯繫當時的現實社會與詩人的遭遇、思想情緒,進行簡要的說明。同時,詩人如何繼承發展了自《詩經》以來中國古代思婦詩的藝術傳統及其風格,進行探討,以期對漢魏思婦詩有深一層了解。

    【漢魏思婦詩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思婦詩之涵義及界定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7 第二章 漢魏思婦詩形成之背景 …………………………………9 第一節 政治與社會之紛亂 ……………………………………… 9 第二節 儒道思想興衰 ……………………………………………14 第三節 婦女的地位及生活 ………………………………………21 一、 從婚姻制度看婦女的社會地位 …………………………21 二、 從「夫婦之禮」看婦女的家庭地 ………………………26 第四節 《詩經》與《楚辭》的文學傳統 ………………………31 一、《詩經》中所見之思婦詩 ……………………………… 32 二、《楚辭》之文學傳統 …………………………………… 46 第三章 漢魏思婦詩之形式及主題內容 …………………………53 第一節 漢樂府詩中所見之思婦詩 …………………………… 53 一、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相思別離之苦 ……………54 二、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男子負情之悲痛 …………59 三、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棄婦之哀怨 ………………65 第二節 《古詩十九首》中所見之思婦詩 ………………………74 一、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久別之愁苦 ………………76 二、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青春年華不返之傷感與怨情 85 三、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堅定不移之愛情 ……………89 第三節 寫實贈答體中之思婦詩:以徐淑的〈答秦嘉〉為主 ……94 第四節 建安詩歌中之思婦詩 ………………………………………98 一、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幽怨的思婦情懷 ……………99 二、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凄楚的棄婦呻吟 ………… 108 三、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沈重的身世之嘆 ………… 117 第四章 漢魏思婦詩之意象分析 ………………………………… 124 第一節 何謂「意象」…………………………………………… 124 第二節 漢魏思婦詩之意象分析 …………………………………125 一、 「秋」………………………………………………………125 二、 「花」及其他植物類 …………………………………… 128 三、 「路」………………………………………………………131 四、 「鏡」………………………………………………………133 五、 「夜」………………………………………………………135 第五章 漢魏思婦詩之藝術表現 ………………………………… 137 第一節 使用象徵手法 …………………………………………… 137 第二節 運用時空意識 …………………………………………… 140 第三節 表現悲劇精神 …………………………………………… 144 第六章 結 論 ……………………………………………………147 附錄:漢魏思婦詩詩目 ………………………………………………152 【主要參考書目】…………………………………………………… 154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依出版時間排序)
    (一) 總集、別集
    清沈德潛編,《古詩源》,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5年初版
    明毛晉編,《宋六十名家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45年初版
    朱彝尊,《曝書亭集》,台北:世界書局印行,民國53年初版
    梁‧蕭統選,《增補六臣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民國69年9月初版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專集‧古詩十九首釋》,台北:源流出版社,民國71年9月初版
    明劉履等著,《古詩十九首集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86年10月初版一刷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80年2月再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華正書局,民國84年10月版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8年1月 初版二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第二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易》第三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第五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第八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十四刷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版
    《 愛因斯坦文集》(一),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 第1版
    《三曹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二) 經史類
    朱熹,《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民國80年8月初版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2年2月初版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余培林,《詩詩正詁》上下冊,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10月初版
    滕志賢,《新譯詩經讀本》上下冊,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9年1月初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9月臺二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民國84年6月初版
    朱大渭等著,《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8月第一版
    王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第1版
    (三) 文學史類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0年1月四版
    鄭篤,《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10月七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6年8月初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民國85年7月版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一冊,台北:萬卷樓,民國87年7月初版
    聶后樵,《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第1版
    (四) 詩文評專書類
    清‧沈德潛,《古詩源》,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5年初版
    汪中選注,《詩品注》,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8年7月臺初版
    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10月 北京第1版
    方祖燊,《魏晉時代詩人與詩歌》,台北;蘭台書局,出版日期不明
    朱介凡,《中國歌謠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3年2月初版
    崔述,《讀風偶識》,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68年3月初版
    丌婷婷,《漢魏樂府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69年3月初版
    羅宗濤,《中國詩歌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4年6月初版
    張清鐘,《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0月初版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台北:雲龍出版社,民國80年2月臺一版
    曹淑娟,《夢斷秦樓月》,台北:新自然主義,民國83年1月初版
    李元洛,《在天願作比翼鳥:歷代文人愛情詩詞曲三百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83年8月初版
    李元洛,《千葉紅芙蓉:歷代民間愛情詩詞曲三百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83年1月初版
    王令樾,《文選詩部探析》,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5年7月初版
    張雙英,《中國歷代詩歌大要與作品選析》上下冊,台北:新文豐,民國85年
    10月初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 ― 南朝的唯美詩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6年12月初版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6年12月初版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台北:萬卷樓,民國88年7月初版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關照》,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9年1月初版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上、下,台北:桂冠圖書,民國89年2月初版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9年4月初版
    李瑞騰,《相思千里-中國古典情詩》,台北:九歌出版社,民國89年8月初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響 ― 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9年10月初版
    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人間詞話》,台北:頂源出版社,民國90年6月初版
    王景霓等著,《漢魏六朝詩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
    郭紹虞輯,《宋詩話集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版
    翁德林,《中國古代詩文講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陳宏碩,《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女性愛情世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何思美主編,《古詩源-白話樂府卷》,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張毅,《歷朝閨怨情愛詩》,北京:華夏初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徐志嘯,《先秦詩―真與奇的耦合》,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王運熙‧王國安,《樂府詩集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8月第1版
    王運熙‧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評注》,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10月第1版
    (五) 心裡學
    吳靜吉,《害羞‧寂寞‧愛》,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74年9月初版
    David O. Sears, Jonthan L. Freedman, L. Anne Peplau 合著,黃安邦編譯,《社會心裡學》,台北:五南圖書,民國75年9月初版
    Bernice Lott,《女性心裡學》,台北::五南圖書,民國85年12月初版
    (六) 文學理論
    松浦友久,《中國詩歌原理》,台北:洪葉文化,民國82年5月初版
    曹長青‧謝文利,《詩的技巧》,台北:洪葉文化,民國85年7月初版
    何文匯,《詩詞曲格律淺說》,台北:台灣書店,民國88年3月初版
    (七) 其他專書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台灣開明書局,民國61年10月版
    周伯乃,《中國文學的探討》,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0年6月初版
    姚朋等編者,《文學與社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76年5月初版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11月初版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民國81年3月初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初版
    趙元信,《中國歷代女悲劇大觀》,台北:旺文出版社,民國84年9月初版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1月初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6年4月初版
    吳燕娜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90年6月初版
    章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第一版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9月 第一版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第1版
    姜濤,《人口與歷史-中國傳統人口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祉,1998年7月 第一版
    李炳海,《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第一版
    顧希佳,《禮儀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第1版
    許輝‧邱敏等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王立‧劉衛英,《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10月 第1版
    (八) 工具書
    姜亮夫等編,《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吳小如等編,《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北大中文系編,《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1年7月
    北大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1年7月
    北大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1年7月
    《歷代抒情詩分類鑒賞集成》,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九) 博碩士論文
    許翠雲,《唐代閨怨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國76年5月
    高莉芬,《漢魏怨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國77年6月
    徐蕙霞,《魏晉南北朝閨情詩研究》,私立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國87年1月
    謝月鈴,《魏晉女性題材辭賦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張紫君,《六朝詩歌中的「女性書寫」》,輔仁大學 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民國88年2月
    李憶湘,《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國89年7月
    盧詩青,《詩經婚戀詩研究》,南華大學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十) 期刊
    梁上樁,〈中國古鏡銘文叢譚〉,《大陸雜誌》,第二卷 第三期,1951年1月
    趙敏利,〈秋與中國文學的相思懷歸母題〉,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 第4期
    費秉勛,〈漢樂府雜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 第5期
    吳若芬,〈值與紆-詩經國風中兩種女性角色的聲音〉,《中外文學》第13卷,12期
    張承宗‧孫立,〈魏晉南北朝婚俗初探〉,《浙江學刊》,1995年 第6期(總第95期)
    高世瑜,〈中國古代部女家庭地位芻議〉,《婦女研究論叢》,1996年3月
    梁球,〈《古詩十九首》的悲劇美〉,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
    第4期(1996年12月)
    孔慧雲,〈《詩經》中的思婦、棄婦及其詩作特色〉,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王國瓔,〈漢魏詩中棄婦之怨〉,文化研究所學報,1997年 第六期
    吳大順,〈論《古詩十九首》的悲劇精神〉,懷化師專學報,第16卷 第4期(1997年12月)
    毛忠賢,〈《詩經》、漢樂府之「棄婦詩」新解〉,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2期(1998年5月)
    許曉晴,〈論《古詩十九首》的生命意象與主題〉,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 第1期
    石艷飛,〈略論漢魏棄婦詩的局限性〉,理論月刊,1999年 第2期
    馬睿,〈無我之「我」-對中國古典抒情詩中代言體現象的女性主義思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0卷 第6期(1999年11月)
    李軍,〈「代言體」辨識〉,鄂州大學學報,第7卷 第1期(2000年1月)
    萬青,〈漢代樂府詩歌中的女性形象〉,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卷 第一期(2000年2月)
    楊抱朴,〈《詩經》、漢樂府棄婦詩發微〉,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 第4期(總第129期)
    劉紹衛,〈《古詩十九首》路的意象和時空感悟〉,柳州師專學報,第15卷 第2期(2000年6月)
    劉綠宇,〈試論「棄婦」形象的文化內涵〉,難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 第4期(2000年7月)
    陳世雄,〈魏晉思婦詩比興意義新詮〉,中國文化月刊,第245期(2000年8月)
    朱奇志,〈論中國古代詩歌中的遊子情結〉,長沙大學學報,第14卷 第3期(2000年9月)
    張振龍,〈《古詩十九首》與漢末文人的情感世界〉,殷都學刊,2000年 第2期
    黃桂鳳,〈《古詩十九首》的時空藝術〉,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 第4期(2000年12月)
    王春庭,〈論棄婦詩〉,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 第4期(總第53期)
    王亞林,〈淺談漢代婚姻愛情詩中的女性形象〉,社科縱橫,2001年 第5期
    施春暉,〈非常情感的傳達--淺談《古詩十九首》的空間藝術〉,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 第3期(2001年6月)
    楊景龍,〈試論《古詩十九首》的「以真為美」〉,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 第3期(2001年9月)
    李永平,〈棄婦、棄婦意象和女性化審美 ― 中國古代棄婦意象的發生學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8卷 第4期(2001年12月)
    李曉麗,〈思婦詩中的中國文化 ― 淺談《詩經》思婦詩〉,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 第2期
    張紅運,〈時間和空間的文化闡釋―古典詩學中時空意識的淵源考察〉,《漢字文化》,2002年 第2期
    廖紅,〈從漢樂府民歌之棄婦詩看封建社會定型期的婦女問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3卷 專輯(2002年8月)
    涂敏華,〈《青青河畔草‧古詩十九首》淺析〉,咸寧師專學報,第22卷 第4期(2002年8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