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嘉芸
Yang,Chia-Yun
論文名稱: 初探陽明山生態學校環境教育發展歷程及參與者角色之研究
Explorative Study for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nd Participate Role of the Yangmingshan Eco-Schools
指導教授: 汪靜明
Wang, Chi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環境教育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學校角色
英文關鍵詞: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eco-schools, rol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9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陽明山生態學校是由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及其鄰近地區之六所學校,與專家學者所共同合作推動之實際案例。研究者從環境教育觀點與政策法令推動導向出發,以WHO-IDEA方法思議建構研究架構,藉由整合相關文獻、研究者實際參與觀察、深度訪談關鍵參與者、依據佐證相關文件資料及三角交叉檢核等多重研究方法,初步建構出陽明山生態學校推動及其環境教育發展歷程。本研究依據歷程中之主要事件及推動工作重點,分為架構規劃期、人員培力期、行動落實期等三大階段;歷程中專家學者、政府機構、學校單位等環境教育參與者的人員合作互動,充分發揮各自角色功能,成為影響歷程中最關鍵之因素,同時借重陽明山地區獨特地利之便,並配合陽管處進行生態資源整合與環境教育平台推動,以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相關生態教育年政策,乃至《環境教育法》之通過與實施,皆有助推進陽明山生態學校環境教育發展之整體進程。本研究分析陽明山生態學校環境教育推動之成果涵括(1)環境教育特色與發展目標確立、(2)校園硬體環境設施改造 、(3)環境教育人員專業知能提升、(4)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發展以及(5)共築陽明山生態學校環境教育推動系統。
      各參與者在不同時期採取了不同的環境教育策略,其中重要角色即在於專家學者於歷程中擔任專業諮詢、溝通協調、策略推動、活動教學與教材編撰以及統籌規劃等供給者角色,推行促成陽明山生態學校環境教育推動系統,同時連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及其領導的六所生態學校,透過生態資訊整合及環境教育平台之推廣,引領生態學校實施環境教育課程研發及教師培訓等行動,加上環境教育推廣活動策略規劃等作為,成就陽明山生態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具體合作關係與計畫。歷程中在多元教育資源整合及多方單位人員分工合作完成,其充分反映環境教育參與者之功能角色扮演,為《環境教育法》正式實施之後建立環境教育推動之典範模式。

    Yangmingshan Eco-Schools is the organization collectively promoted by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YMSNP), Taipei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Center (TIEC), six schools in the Yangmingshan area, and related exper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 well as policy and law impetus, this study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phase achievements of Yangmingshan Eco-Schools, and discussing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key participators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By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compiling related publications, author’s pro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actual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1 critical participators from governmental authority, academia, and schools, as well as corroboration of other relevant documentations and triangulation, the study gradually delineated the promotion process of Yangmingshan Eco-Schools and its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ajor events and main program of promotion during development, the study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phases: planning of the framework, member training, concrete realization, with analysis of critical issues and education involvement in each phase. Both combination of multi-channe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eamwork contributed by people from various departments reflect completely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participator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 unique positional advantages of the Yangmingshan area, YMSNP’s push to the platform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co-resources, policy about “Year of eco-education”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aipei City Government, and eve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adopted, all facilitated the overall progression of Yangmingshan Eco-School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boos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Yangmingshan Eco-Schools, each group of participators adopted different strategie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is that professionals, playing a role of suppliers, served as consultants, communicators, policy advocators, activity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 editors, and total planner. At the same time, connection of YMSNP with TIEC and its six partner eco-schools to take step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rse and to conduct teacher training, through integration of eco-in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latform. Moreover, the promotion activities and project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contributed to shape public consensu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schools, leading to concrete, mutual cooperation. In summary, according to the case study that brought up related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which the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can be localized and become daily.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II 目次 IV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6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學校環境教育 8 第二節 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 18 第三節 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WHO-IDEA 研究思議架構與流程 3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對象 4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陽明山生態學校環境教育發展歷程 53 第二節 陽明山生態學校環境教育推動模式及其成果 77 第三節 陽明山生態學校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分析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20 附錄一、陽明山生態學校歷次工作規劃會議環境教育討論摘要記錄 121 附錄二、陽明山生態學校歷次督導會議環境教育討論摘要記錄 123 附錄三、研究訪談記錄摘述確認及引述同意書 126 附錄四、研究訪談效度檢核表 127 附錄五、環境教育法 129

    中文部分
    內政部(1985)。陽明山國家公園計畫。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1996)。營建政策白皮書。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王 鑫(1986)。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與環境教育系統規劃研究報告。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十三版)。台北市:五南。
    王偉琴、吳崇旗(2009)。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早期戶外經驗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9卷2期,11-23。
    王順美(2004),台灣地區國高中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現況之探討,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卷2期, 87-105。
    行政院環保署(1994)。落實與推廣國民中小學學校環保工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吳秋燕 (1997),校長領導與學校文化關係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39卷4期總號231,134-144。
    吳清山、林天祐(1995)。教育名詞:田園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
    吳祥堅(1997)。國家公園與自然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4,77-82。
    宋秉明(1995)。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八十四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戶外教學教師研習會研習資料彙編,教育部環保小組、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合辦,56-63。
    李俊德(1994)。教育部推行環境教育計畫及推動現況。環境教育,20,1-5。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汪靜明(1989)。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之理念基礎。環境教育季刊,4,15-22。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汪靜明(1995a)。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213-235。
    汪靜明(1995b)。河川環境教育理念─建構台灣河川環境教育計畫。環境教育季刊,25,19-37。
    汪靜明(199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推動環保工作概況。環境教育季刊,40,71-93。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43。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汪靜明(2009a),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概念-以WHO-IDEA思議方法建構為例,台灣鮭魚與櫻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科會、台灣海洋大學主辦。
    汪靜明(2009b)。國家公園生態資訊整合暨環境教育平台推廣理念與建置構思─以台灣櫻花鉤吻鮭為例。2009年陽明山國家公園建構新世代解說策略與願景研討會論文集,37-56。陽明山國家管理處主辦。
    汪靜明(2010)。台灣地區永續發展中集水區環境治理與管理新趨勢─生態保育、民眾參與、信息公開。2010區域發展與地方治理海峽兩岸暨香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1-7。台北:世新大學管理學院、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台灣民意學會主辦。
    汪靜明(2011)。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資源整合暨環境教育推廣先期計畫。陽明山國家公園99年度委託研究暨保育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陽明山國家管理處主辦。
    周儒(1998)。推動環境教育的關鍵-教師環境教育能力的提升。廣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73:62-69。
    林永發(2010)。陽明山生態教育與教學資源。台北市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5-16。台北政府教育局主辦。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
    林玲(2009)。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推動情形。2009全國自然教育中心推動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41-16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主辦。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
    林鎮洋(2010)。生態學校的建構理念。台北市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7-36。台北政府教育局主辦。
    金恆鑣 (2007)。國家公園管理的四大挑戰。國家公園季刊,2007年三月號,104-105。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徐國士、黃文卿、游登良(1997)。國家公園概論。台北:明文書局。
    徐榮崇(2005)。學校鄉土戶外教學活動之設計。國教新知,52卷4期,1-13。
    高慧芬(1990),學校環境教育與教師在職訓練資源,環境教育季刊,7期,頁25-29。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華葆(1986)。社會心理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教育部(1997)。開端即目的:環境保護小組八十一至八十五年度成果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13,15-44。
    黃玉琳(1989)。國家公園學童環境教育活動設計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台中市。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8)。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楊冠政(1988)。台灣地區推行環境教育之規劃研究,環境保護政策分析叢書(一)。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
    楊冠政、楊榮祥、呂光洋、石再添(1985)。墾丁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系統規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葉欣誠(2010)。學校環境的綠色內涵與學習,教師天地,167期,11-18。
    廖東坤、郭雪貞(2006)。台灣國家公園。台北市:營建署。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美華譯(2003)(Mills G,E.)。行動研究法。台北市:學富文化。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惠民(1985)。國家公園解說系統規劃與經營管理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蔡慧敏 (1992)。國家公園中的博物館及其教育功能。博物館學季刊,6卷3期,47-54。
    蔡慧敏(1994)。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執行之概況。環境教育季刊,21,19-35。
    蔡慧敏(2001a)。政府部門之環境教育資源及發展。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94-98。
    蔡慧敏(2001b)。國家公園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的角色與問題探討。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國家公園學會主辦(2001年9月13-14日),188-196頁。
    鄧天德(1989)。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親子手冊。台北市: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蕭清芬(2000)。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之願景。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8,88-92。

    中文網站資料
    台灣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s of Taiwan)。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9月5日。
    網址:http://np.cpami.gov.tw/
    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6日。
    網址:http://www.ymsnp.gov.tw/
    台北市北投區泉源國民小學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2日。
    網址:http://www.cyps.tp.edu.tw/

    英文部分
    Connect, (1976). The Belgrade Charter, Connect Vol.I No.1.
    Denzin, N. K. (1987).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 New York: McGraw-Hill.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1993).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Gold, R. L. (1969).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 In G. I. McGall & J. L. Simmons (Ed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reading (pp.30-39). Mass: Addison-Wesley.
    Ham, S. H., & Sewing, D. R. (1988).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t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2), p25-33.
    Jorgensen, D.L.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National Park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1978). Management Policies. NPS.USDI
    UNESCO, (1977).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Paris.
    UNESCO,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bilisi (USSR), 14-26 October 1977. Final Report (Paris: UNESCO), 1978.
    Yin, R. K. (1998). The abridged vision of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In L. Bickmon &D. J. Rog(Eds.). Handbook of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