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宜娟
論文名稱: 高級職業學校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學校為例
指導教授: 馮丹白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高級職業學校師生互動關係同儕關係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7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級職業學校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現況、相關因素及預測變項。研究方法採量化研究為主,質化研究為輔。本研究量化部分因台北市立高職資源班聽障學生人數不多,僅有12位。研究工具為自編「高級職業學校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量表,資料處理方法為因素分析、平均數、標準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質化部分則採半開放式訪問三位高職資源班教師,以作為補充量化資料之不足。
    根據量化與質化資料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之結論:
    一、大體而言,資源班聽障學生在學習態度量表上的表現具有積極性,這與訪談資料中三位資源班教師認為資源班聽障學生有正面的學習態度是一致的。
    二、資源班聽障學生的背景變項與學習態度之相關部分:
    資源班聽障學生之失聰時期、家庭社經地位、教師期望、師生互動關係與同儕關係分別與學生學習態度總量表、分量表得分有顯著相關。
    三、資源班聽障學生的背景變項與學習態度之預測部分:
    家庭社經地位、教師期望、師生互動關係與同儕關係可以分別有效預測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總量表與部分分量表得分的變異量。
    本研究針對以上之結論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試辦學校、家長、教師、同學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謝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待答問題………………………………………………………… 第四節 研究假設………………………………………………………… 第五節 名詞釋義………………………………………………………… 第六節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源班的意義與運作模式……………………………………… 第二節 聽覺障礙的身心特質學習……………………………………… 第三節 態度義涵及其相關研究…..…………………………………… 第四節 學習態度義涵及其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實施程序………………………………………………………… 第五節 資料處理…………………………………………………………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台北市立高職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之現況探討………… 第二節 台北市立高職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之相關因素分析…… 第三節 有效預測台北市立高職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之因 素組合…………………………………………………………… 第四節 訪談資料分析…………………………………………………… 第五節 綜合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家庭社經地位換算表………………………………………………. 附錄二:訪談台北市立高職資源班教師之題綱…………………………… 附錄三:專家問卷請託函…………………………………………………… 附錄四:高級職業學校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預試問卷……………… 附錄五:高級職業學校資源班聽障學生學習態度正式問卷……………… 附錄六:專家意見調查表……………………………………………………

    壹、中文部份
    王天苗等(民86)。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台北:立法院諮詢中心。
    王玉屏(民70)。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槐(民73)。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書局。
    王福林(民79)。新竹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行為學習成就之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敬先(民75)。學習心理學,頁178-256。台北:國立編譯館。
    何華國(民8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頁239-343。台北:五南。
    何華國(民89)。澳洲特殊學生之融合教育。嘉義大學學報,第69期,頁161-181。
    杜正治(民84)。靜坐法對智能障礙學生的適應行為、學習特徵及學習態度之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11期,頁19-37。
    余化人(民87)。台北市國中技藝班學生個人因素、家庭背景、學校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及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裕益(民69)。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教育學刊,第2期,頁161-193。
    吳淑美(民85)。融合式班級設計之要件。特教新知通訊,第4卷第8期,頁1-2。
    吳淑美(民87)。融合班之班級經營。國教世紀,第180,頁13-16。
    吳淑美(民90)。談融合教育之現況與未來。融合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手冊,頁1-7。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李明昌(民86)。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履維(民70)。台北市國民中學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感傾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上貞(民88)。融合教育的問與答,輯於迎千禧談特教。頁191-209。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邱上貞(民89)。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錯失-帶好每位學生:理論實務與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清財(民75)。國中學生對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輔導月刊,第22卷第5期,頁31-36。
    林生傳(民75)。教育社會學,頁79-137。高雄:復文。
    林千惠、郭惠君(民86)。同儕個別教學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學業表現與學習態度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第12期,頁125-152。
    林貴美(民89a)。特殊教育的新精神:尊重個別差異,融合不同於群體。e世代特殊教育,頁191-203。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
    林貴美(民89b)。融合教育政策與實際-甲。融合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手冊,頁8-28。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寶貴、錡寶香(民80)。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學習態度、成就動機及其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承辦、省教育廳第五科委辦。
    官淑如(民86)。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貴美(民87)。從教育改革聲中談特殊教育的轉型。國小特殊教育,第25期,頁52-59。
    施信華(民90)。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良方(民85)。學習理論,頁55-76。高雄:麗文文化。
    洪寶蓮(民76)。國中學生個人與環境因素對其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第31期,頁171-187。
    范德鑫(民71)。教師關愛與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第15期,頁195-204。
    姚清輝(民87)。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實驗班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璽惠(民77)。高中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文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夢群(民81)。高中教師管理心機、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第15期,頁129-172。
    陳英豪、汪榮財、李坤祟(民82)。學習心事誰人知?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第44卷第3期,頁5-14。
    張新仁(民71)。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頁93-119。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8)。教育心理學,頁46-72。台北:東華。
    張秋明(民85)。台北市試辦學年學分制高職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慧(民89)。請來認識我-特殊教育專有名詞。國教新知,第47卷第1期,頁58-63。
    黃淑馨、余霖(民85)。台北市首屆國中「自學班」畢業學生學習狀況之追蹤研究(二)質的個案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楊乾隆(民77)。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對學校圖書館之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慧欣(民85)。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昆瀛(民89)。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第47卷第1期,頁50-57。
    蔡明富(民87)。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第6期,頁349-380。
    蔡淑玲(民86)。一位自閉症幼兒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狀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俊豪(民73)。國中學生升學選校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博允(民89)。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增財(民84)。台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耀嬋(民91)。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賴保禎民(民 69)。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鑫城(民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蔚起(民70)。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隆(民87)。國小教育人員對完全融合模式之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份
    Adrews,J.&Lupart,J.(1993).The inclusive classroom : Education excepti
    onal children.Scarborough Ontario : Nelson Canada.
    Boyce,T.E.(2000). A community-wide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pedestri
    an safet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2(4),pp.502-521.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Kill your speed” Campain website. w.detr.gov.uk/campaigns/kys99/index.htm
    Eisenlauer, R. (1991). Driver and Traffic Safety. Program Evaluation, 19
    90-1991, K-12, Social Studies, (41).
    Evans L. (1996). Comment: the dominant role of driver behavior in traff
    ic safety. Am J Public Health,(86),pp.784-786.
    Grummon, P. T. H.& Still, J. D. (1984). Unlocking the door to safety att
    itudinal aspects of safe behavior at work. Professional Safety, (9),
    pp.13-18.
    Guyer B & Talbot A. M. & Pless I. B. (1985). Pedestrian injuries to chil
    dren and youth. Pediatric in North Am.pp.163-174.
    Harborview Injury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 (1997). Pedestrian injury facts. Retrieved November 1998. Available.http://weber,u.washingt
    on.edu/-hiprc/childinjury/topic/pedestrians/
    Harrold, M. (2000). Rules of The Road Professional Safety, 45(7),pp. 8.
    Heinrich, H. W. (1959).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4th ed). New Yo
    rk: McGraw-Hill.
    Hicks, T. (1999). Theodore M. Matson Memorial Award mentors and pri
    nciples. ITE Journal, 69(10), 33-35.
    Huxford R. (1997). Child pedestrian safety in the UK: a strategy for red
    ucing child pedestrian casualties. London: Thomas Telford Publishi
    ng.
    Katz, D. & Stotland, E. (1959). A preliminary seatement of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 change. In S. Koch(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3. New York: McGraw-Hill.
    Kaydo, C. (2000). Sales and Marking Management. A Driving Distracti
    on, 152(3), pp.20-23.
    Kaydo, C. ; Cohen A. (2000). Creating a safe Driving Culture. 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152(7),pp. 22-23.
    Klein, H. A. (1999). Teaching your toddler to drive: it’s never too early. Children Education, 75(2),pp.110-111.
    Krech, D., Crutchfield, R., & Ballachey, E. (1962). Individual in Society. New York: McGraw-Hill.
    Mann, J. H. (1960). The differential nature of prejudice reduction. Journ
    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2),pp. 339-343.
    Moran, T. (1999). Cell phone users not looking at car in front, study rev
    eals. Automotive news, 74(5851), pp.32-33.
    Morris, V. C. (1954). Existentialism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Theory, 4, pp.252-253.
    Munson, M. & Yeykal, T. (1995). Step short of trouble, Prevention, 47(
    8), 34.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1997). Traffic safety facts: Young Drive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1998). NHTSA homepa
    ge Retrieved January 1999. Available: www.nhtsa.gov.
    Newman, O. (1972). Defensible space people and design in the violent c
    ity. NewYork: Macmillan.
    Overman, S. (1994). Driving the message home. HR Magazine, 39(3), pp.58.
    Pilkington, P. (2000). Reducing the speed limit to 20 mph in urban areas.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7243, 1160.
    Plato, K. C. & Rasp, Alfred, Jr. (1983). Parental Views on Issues Relate
    d to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and the Licensing of Teenage Drivers. Results of a statewide Survey of Washington Parents. Counseling a
    nd Personnel Services.
    Pless I. B.& Stulginskas J. V. (1982). Accidents and violence as a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bidity in childhood. Advance in Pediatrics. Chicago: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Pless I. B.& Taylor, H. G.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gilance deficits and traffic injuries involving children. Pediatrics, 95(2), pp.219-225.
    Proctor & M. Belcher (1993). “The Use of Road Safety Audits in Great Britain” Traffic Engineering and Control.
    Rajecki, D.W. (1982). Attitudes: Themes and advances. Sunderland, MA: Sinauer.
    Rasmussen, J. (1982). Human errors. A taxonomy for describing human malfunction in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s, 4(2-4),pp. 311-315.
    Robertson, L. S. (1997). Mistaken assertions on reducing motor vehicle injur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7(2), pp.295-296.
    Sauerburger, D. (1999). Developing Criteria and judgment of safety for crossing streets with gaps in traffic.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93(7), pp.447-450.
    Shinar, D. & McDowell, E. D. & Rockwell, T. H. (1977). Eye Movement InCurve Negotiation. Human Factors,19(1),pp.63-71.
    Sumner, G. (1979). Reading Ideologi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exas Education Agency, Austin. Div. (1982). Texas Driver and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eacher Preparation Guide. Career Education, 221.
    Van Der Molen, H. H., J. A. Rothengatter and M. P. Vinje(1981). Bluepr
    int of and Analysis of the Pedestrian’s Task-Ⅰ.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3(3), pp.175-191.
    Wilde, G. J. S. & Ackersviller, M. J. (1981). Accident Journalism and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A three-phase Investigation of Accident Reporting in the Canadian Daily Press. Career Education, 86.
    Wrightsman, L. S. (1962). Dimensionalization of attitudes toward the ne
    gro.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pp. 439-448.
    Zhang J, Fraser, Lindsay J, Clarke k, Mao Y. (1998). Age-specific patter
    ns of factors related to fatal motor vehicle traffic crashes: focus on young and elderly drivers. Public Health,112(5), pp.289-9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