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解禮安
Kravtsov, Nikita
論文名稱: 針對曾於中國大陸學習普通話之來臺外籍學生的兩岸華語銜接課程設計
Articulation Mandarin Course Designed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First Learned Putonghua in Mainland China Before Coming to Taiwan
指導教授: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蕭惠貞
Hsiao, Hui-Chen
口試委員: 何寶璋
He, Bao-Zhang
陳雅芳
Chen, Ya-Fang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蕭惠貞
Hsiao, Hui-Chen
口試日期: 2023/03/2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兩岸華語差異教學設計銜接課程
英文關鍵詞: cross-strait Mandarin differences, course design, bridging course, articulation course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內容分析法發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39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構想一門兩岸華語銜接課程,期望對於先於中國大陸生活之後再前來臺灣生活的外籍人士們,提供一些適應協助,以盡快融入當地生活。因此本文除了依據語音、詞彙、語法、語用、文字以及教學方法等層面進行兩岸華語差異之研究回顧之外,另以問卷調查及訪談兩種方式進行相關背景人士的需求分析,而後結合二者以提供教學內容。
    根據需求分析的結果,本文決定將臺灣華語的發音、用詞、正體字(繁 體字)、語用和語氣詞五個方面當作本課程的焦點,而將語法、注音符號、「非正規」的臺灣腔等其他方面當作輔助教學內容。另外,本文參考兩岸 出版的詞典及臺灣的口語語料庫以進一步篩選教學內容,確定最為值得教 的文字、語音和詞彙差異。接著,本文根據學生的目標設定一種混合型教 學法,採聽說教學法為主,情境式教學法為輔,期望以有效的組合方式提 供更好且多元的教學。最後,本文執行試教並收集學生的反饋,以得到提 升教學效果的方法。

    This paper aims to conceive a cross-strait Mandarin bridging course to provide some adaptation assistance to foreigners who came to Taiwan after living in mainland China so that they can integrate into local lif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review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ndarin Chines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terms of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pragmatics, character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needs of students with relevant background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s well as an interview and then combined the findings to provide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bridging course.
    Based on the need analysis results, this paper decided to focus on the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traditional characters, pragmatics, and exclamative particles of Taiwanese Mandarin. At the same time, other aspects, such as grammar, Zhuyin, and “non-standard” Taiwanese accent were considered supplementary teaching conten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references the dictionaries publish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s well as a Taiwanese speech corpus to fine-tune the teaching content further and identify the most worthwhile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s, pronunciation, and vocabulary. Next, a hybrid teaching method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tudents' goals, with 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 as the primary method and situated learning as a supplement to provide better and more diversified teaching in a compelling combin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eries of trial classes and collected student feedback to find way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兩岸發音差異 5 第二節 兩岸詞彙差異 11 第三節 兩岸語法差異 14 第四節 兩岸語用差異 17 第五節 兩岸文字及標音差異 19 第六節 教學方法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採用之研究方法 26 第二節 研究概念架構 28 第三節 研究流程 29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式與研究工具 30 第四章 需求分析與測驗結果 34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34 第二節 訪談分析 41 第三節 測驗結果 45 第五章 教學內容與設計 50 第一節 課綱 50 第二節 試教課的教案 68 第三節 試教課 74 第六章 討論 80 第一節 教學回饋 80 第二節 以教學角度探討兩岸華語差異 87 第三節 兩岸華語差異的教學 88 第七章 結論 9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9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8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98 徵引文獻 100 附錄 105 附錄一 需求分析問卷調查 105 附錄二 臺灣用詞聽力測驗結果統計 112 附錄三 臺灣繁體字認字測驗結果統計 115 附錄四 「Everyday Chinese-English Picture Dictionary」兩岸用詞差異統計表 116 附錄五 兩岸字音差異匹配結果 127 附錄六 試教課的閱讀文章 132 附錄七 Quizizz和SmartPinyin線上工具的練習 134 附錄八 第二節試教課的作業 137 附錄九 試教課意見調查表 13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5)。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北京:商務印刷館。

    尤思怡、陳淑杏、卓素慧、常國禎(2011)。針對臺灣華語的輕聲實況調查。臺灣華語文教學, (10), 24-39。

    方清明(2013)。基於口語庫統計的華語語氣標記比較研究。華文教學與研究(3),58-65。

    王子庭(2019)。國小三年級英語情境教學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臺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王智弘 (202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田綺慧 (2016)。兩岸漢語常用語氣詞對比。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湘吉(1983)。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孜燕琳、胡森慶、李麗珊(2017)。海峽兩岸詞彙差異與通性的調查與研究。現代語文:下旬。語言研究,5,28-33。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正中書局。

    沉小蓮(2009)。聽說教學法過時了嗎?——從語言輸入的角度重新審視外語聽說教學法。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15-317。

    周建姣、周姝 (2014)。臺灣地區「國語」與漢語普通話詞彙差異探討。山東行政學院學報,4,89-93。

    竺家寧(2019)。論兩岸語音差異的形成背景。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2),32-40。

    侯昌碩(2003)。從臺灣當代小說看海峽兩岸漢語的語法差異——兼析兩岸語言融合的態勢。延安大學學報,25(4),98-102。

    信世昌、周昭廷 (2014)。兩岸華語初級階段教材之漢字用字量及互通性初探。臺灣華語教學研究,2(總第 9), 1-15。

    南基弘(2008)。兩岸語音規範標準之差異探析——以「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為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碧澤(2016)。臺灣地區“國語”中“用V的”格式的用法探析。廈大中文學報,1,79-85。

    崔明海(202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漢字簡化改革研究。史林,1,181-196。

    張金蘭(2019)華語教學視角下的正簡字體轉換與教材編寫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55-190。

    張淑萍(2022)。當代國語語音學。臺北:五南。

    張晶(2018)。臺灣國語詞彙與普通話詞彙的比較。智富時代,12,240。

    張寧(1994)。港臺與大陸書面語語法差異。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1-38。

    曹逢甫(2015)。談臺灣「國語」中與言語行為相關的常用詞語。武陵學刊,40(4),129-134。

    許長安(2003)。臺灣“標準字體”評介。語言文字應用,(4),40-45 。

    陳柳芬(2008)。從臺灣娛樂節目看當地的語言文化特色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4-118。

    陳重瑜(1988)。1932到1963 85聲調轉變的一些趨勢。中文教師學會會報,18(3),69-106。

    程榮(2014)。兩岸三地漢字字形問題探討。中國語文,1。

    黃偉、李孜(2018)。臺灣地區四種拼音方案系統優化程度的計量比較。語言戰略研究,3(4),78-88。

    楊志祥(2001)。當代漢語詞語的共時狀況及其嬗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楊燁萱(2015)。海外華語教學視角下的兩岸標音工具探析。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艷麗(2004)。海峽兩岸詞語比較。大慶高等專科學學校學報,24(3),61-64。

    滄浪(2013)。漢字的魅力。新北:遠足文化。

    萬莉(2008)。論普通話的輕聲及其作用。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8(6),90-91。

    葉德明(2005)。華語語音學。臺北:師大書苑。

    廖新玲(2010)。海峽兩岸現代漢語詞彙讀音差異比較研究。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118-126。

    趙春玉(2018)。海峽兩岸“同詞不同義”現象研究——以北京話和臺灣國語為例。漢字文化,13:1-3。

    歐德芬(2011)。論華語文教學標音工具——以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為例。清雲學報,31(3),101-116。

    蔡佩庭(2022)。課本沒教的臺灣華語句型50。臺北:瑞蘭國際。

    蔡雅雯(2010)。臺灣華語 「有字句」的語法及語義。臺北:國立臺灣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軍(2012)。聽說為主,精練句型,限制母語——聽說教學法起源及特點探討。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06-107。

    鄭啟五(1990)。海峽兩岸用語差異再探。臺灣研究集刊,2(3),197-199。

    韓玉華(2011)。從節目主持人會話看海峽兩岸語音差異。瀋陽師範大學學報 ,5(35),95-98。

    嚴奉強(1992)。臺灣國語詞彙與大陸普通詞彙的比較。濟南學報,2,40-51。

    Bereiter, C. (1990). Aspects of an educational learning theor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4), 603-624.

    Chan, M. K. M., He B. (1988). A Study of the One Thousand Most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ir Simplific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18(3), 49-68.

    Chen, C. (2007). Multiple-Reading Characters: Different Lexemes or Historical Layer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5(2) 267-302.

    Chen, J. (2014). Everyday Chinese-English Picture Dictionary. Taipei: Hebron Soft Ltd.

    Cronin, J. F. (1993). Four misconceptions about authentic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0(7), 78-80.

    Jeong, H., Sugiura, M., Sassa, Y., Wakusawa, K., Horie, K., Sato, S., & Kawashima, R. (2010).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neural dissociation of situation-based learning and text-based learning. Neuroimage, 50(2), 802-809.

    Lave, J.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ve, J.,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jungqvist, M. (2010). A Relevance-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Marker BA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8(2).

    Mart, C. T. (2013).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An Easy way of Achieving Speech. The Electronic Journal f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3, 12.

    Mellow, J. D. (2002). Toward Principled Eclecticism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 Two-Dimensional Model and the Centering Principle. The Electronic Journal f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5(4).

    Richards, J. C., Rodgers, T. S. (2014)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3r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華民國教育部(2015)。教育部重編國語詞典修訂本。取自https://dict.revised.moe.edu.tw

    在線漢語字典(2011)。簡體字與繁體字對照表。取自http://xh.5156edu.com/page/z2354m9952j19804.html

    李祥(2010)。細說普通話與國語聲調差異。李祥言堂。取自http://www.cccl.com.hk/ccclnew/cccllee/cccllee27.html

    國立臺灣政治大學(2006)。政治大學中文口語語料庫。取自http://spokentaiwanmandarin.nccu.edu.tw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1986)。簡化字總表。Wiktionary。取自https://zh.wiktionary.org/wiki/Appendix:简化字总表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