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唐菁萍
論文名稱: 桃園市與中壢市都市發展及機能的比較
指導教授: 陳國川
Chen, Kuo-Chuan
翁國盈
Wong, Kuo-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桃園市中壢市市街發展都市擴張都市機能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5下載:2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都市為人類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主要空間,是區域的主要核心地帶。自清代以來,每一縣級行政區成立後,縣內各地居民的生活過程,都整合於地方官員的綜理之下,地區內各點,亦被整合成一個在生活過程中具有均質性的生活空間。
    本研究以歷史的觀點探討桃園市與中壢市早期市街的發展,從都市過去到現在的變遷過程中了解其形成和擴張情形。再比較兩都市機能及人口組成的異同,以具體呈現該兩市都市機能的特色。
    進而瞭解漢人入墾桃園市與中壢市,這兩個都市百餘年來在桃園臺地上,處於既競爭又互相提攜的基礎上,一同發展的歷史。因此以聚落與街肆的形成作為背景,進而利用官方統計資料和地圖判讀等工具,試圖找出形成「都市」的時間與情形。最後以區位商數法計算出戰後各時期的主要機能,以及都市人口組成情形,一探桃園市與中壢市這兩個都市機能變遷的特性。
      研究發現在桃園臺地中出現兩個第一級中地,足可顯示出桃園市與中壢市均充分發揮其都市機能吸引大量人口並提升此區經濟功能,如今因交通建設發展將兩都市構連在一起,今後更要加強桃園中壢兩核心都市之服務機能,規劃文教、休閒等設施,並改善各鄉鎮與中心都市之運輸系統以增加其與其他都市之競爭優勢,提供這地區更多的資源。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圍 1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6 第二章 桃園市的發展與機能特性 17 第一節 日治時代以前的市街發展 17 第二節 都市的形成與擴張 27 第三節 都市機能的演變 32 第四節 小結 38 第三章 中壢市的發展與機能特性 42 第一節 日治時代以前的市街發展 42 第二節 都市的形成與擴張 50 第三節 都市機能的演變 56 第四節 小結 61 第四章 桃園市與中壢市都市機能的異同 65 第一節 市街發展的異同 65 第二節 都市的形成與擴張的異同 82 第三節 都市機能演變的異同 86 第四節 小結 96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文獻 105 附錄一 117 附錄二 118 附錄三 119 圖 次 圖 1-1閩籍與客籍漢人在臺灣的空間分布圖(昭和元年) 2 圖 1-2研究架構圖 16 圖 2-1日治時代桃園街庄及自然村的分布圖(1904) 21 圖 2-2桃園市都市區域的擴張:1904-2003 31 圖 2-3民國50年(1961)桃園市街土地利用分布圖 33 圖 2-4民國65年(1976)桃園市人口金字塔圖 39 圖 2-5民國75年(1986)桃園市人口金字塔圖 40 圖 2-6民國85年(1996)桃園市人口金字塔圖 41 圖 3-1日治時代中壢街庄及自然村的分布圖(1904) 43 圖 3-2中壢市都市區域的擴張:1904-2003 52 圖 3-3中壢市行政區圖 55 圖 3-4民國65年(1976)中壢市人口金字塔圖 62 圖 3-5民國75年(1986)中壢市人口金字塔圖 63 圖 3-6民國85年(1996)中壢市人口金字塔圖 64 圖 4-1清代竹塹地區的三個人文地理區圖 68 圖 4-2桃園臺地上北閩南客的分布圖 70 圖 4-3桃園市至台北盆地的交通位置圖 76 圖 4-4桃園沖積扇上的台車道分布圖:昭和5年(1930)左右 77 圖 4-5桃園沖積扇上的公路客運分布圖:民國50年(1961) 78 圖 4-6明治37年(1904)桃園與中壢市街建成區及自然村分布的比較圖 81 圖 4-7桃園市與中壢市的都市成長比較圖 85 圖 4-8桃園市與中壢市B/N比的趨勢圖 89 圖 4-9桃園市與中壢市各級產業區位商數的比較圖 90 圖 4-10桃園市二、三級產業生產總值佔桃園縣的比重圖 95 圖 4-11中壢市二、三級產業生產總值佔桃園縣的比重圖 95 圖 4-12民國65年(1976)桃園市與中壢市人口金字塔比較圖 96 圖 4-13民國75年(1986)桃園市與中壢市人口金字塔比較圖 97 圖 4-14民國85年(1996)桃園市與中壢市人口金字塔比較圖 98 表 次 表 1-1民國92年(2003)縣級行政區的雙核心市鎮人口數比較表 1 表 1-2桃園地區各鄉鎮市歷年來人口數統計表(大正9年~民國90年) 3 表 1-3屏東地區各鄉鎮市歷年來人口數統計表(大正9年~民國90年) 4 表 1-4桃園縣中心都市的人口統計表(大正9年~民國90年) 5 表 2-1明治30年(1897)桃園市街庄戶數與人口表 20 表 2-2昭和13年(1938)桃園郡桃園街的商業及服務業 22 表 2-3昭和13年(1938)桃園郡的信用組合 22 表 2-4昭和4年(1929)十二月桃園街的信用組合 23 表 2-5昭和4年(1929)十二月桃園街附近的產業分布 27 表 2-6桃園市的都市成長 29 表 2-7桃園市各時期各級產業人口的分配表(1972-1993) 34 表 2-8桃園市各時期的主要機能 35 表 2-9民國65年(1976)桃園市場所單位員工人數統計表 36 表 2-10民國85年(1996)桃園市場所單位員工人數統計表 37 表 3-1明治30年(1897)中壢市街庄戶數與人口表 44 表 3-2昭和4年(1929)十二月中壢街附近的產業分布 50 表 3-3昭和4年(1929)十二月中壢街的信用組合 51 表 3-4昭和13年(1938)中壢郡中壢街的商業及服務業 51 表 3-5中壢市的都市成長 53 表 3-6中壢市各時期各級產業人口的分配(1972-1993) 56 表 3-7中壢市各時期的主要機能 58 表 3-8民國65年(1976)中壢市場所單位員工人數統計表 59 表 3-9民國85年(1996)中壢市場所單位員工人數統計表 60 表 4-1清代桃園臺地漢墾區內各漢莊的始墾者與始墾年代(乾隆6年)以前 66 表 4-2昭和元年(1926)桃園地區各庄漢族祖籍統計表 69 表 4-3乾隆時期桃園市與中壢市附近水利開發分布表 72 表 4-4昭和5年(1930)至昭和15年(1940)桃園縣各鄉鎮市人口增加率 73 表 4-5昭和4年(1929)桃園街和中壢街產業分布的比較表 82 表 4-6桃園市與中壢市的都市成長比較表 83 表 4-7大正7年(1918)桃園區與中壢區的資產及生產比較表 86 表 4-8桃園市與中壢市各級產業區位商數及B/N比的比較表 88 表 4-9民國65年(1976)桃園市與中壢市工商業區位商數和基本部門員工數的比較表 91 表 4-10民國85年(1996)桃園市與中壢市工商業區位商數和基本部門員工數的比較表 92 表 4-11桃園市與中壢市各行業生產總值的比較:民國65年~民國75年 93 表 4-12桃園市與中壢市各行業生產總值的比較:民國80年~民國85年 93 表 4-13桃園市與中壢市二、三級產業生產總值佔桃園縣的百分比 94 表 4-14桃園市與中壢市的性別比率及扶養比(民國65年至民國85年) 99 表 4-15桃園市與中壢市勞動人口的平均年齡表(民國65年至民國85年) 99

    參考文獻
    一、統計資料
    中壢郡役所(編)
    1985《中壢郡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
    戶口普查處
    1996〈臺灣省桃園縣〉《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
    1977;1987;1992;1997 民國65、75、80、85年〈臺灣省桃園縣〉《中華民國臺閩地區工商業及服務業普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桃園縣政府
    各年度《桃園縣統計要覽》,桃園:桃園縣政府主計室。
    桃園廳庶務課(編)
    1916《桃園廳第一統計書》。
    桃園廳庶務課(編)
    1917《桃園廳第二統計書》。
    菅野秀雄
    1938〈昭和十三年人口動態統計〉《新竹州沿革史》,322-336頁,新竹:山中堂印刷所。
    新竹州
    1935《昭和八年新竹州第十三統計書》。
    新竹州
    1939《昭和十二年新竹州第十六統計書》。
    新竹州
    1940《昭和十三年新竹州第十八統計書》。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1966;1971《臺灣省人口籍統計》,臺中: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總督府企劃部
    1905;1910;1915;1920;1925;1930;1935;1939《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27《大正十四年國勢調查報告概數》,臺北:臺灣總督府。
    二、中文資料
    土屋重雄
    1897 《臺灣事情一班》,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1926 《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桃園;南崁;中壢;大園。
    中央大學
    1997 《桃園縣綜合開發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
    中壢市公所
    2000 《中壢市政藍圖規劃》,中壢:中壢市公所。
    井出季和太
    1988 《臺灣治績志》,東京:青史社。
    石水照雄
    1962 《本邦地理學界現階段的都市化研究》,地理學評論,第35卷第8期:14-15頁。
    石田浩
    1986 《臺灣漢人村落的社會經濟結構》,大阪:關西大學。
    伊能嘉矩
    1909 《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參、臺灣(第二部)》,東京:富山房。
    伊能嘉矩
    1965 《臺灣文化志(上、中、下)》,東京:刀江書院。
    江雅美
    1982 《三重市人口遷移及其決策行為》,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文儀
    1962 《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一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美珍
    1991 《臺北市中心商業區土地利用之比較研究一以西門商業區及頂好商業區為例》,臺北: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家彧
    1983 《臺北都會區外圍市鎮的發展一樹林鎮的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德松
    1976 《臺北市街土地利用之地理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李彥霖
    2004 《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水利變遷》,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論文。
    李瑞麟
    1973 《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24卷第3期,臺北:臺灣銀行。
    李鈴玉
    1994 《臺北都會區空間發展之研究〈1961~1993〉》,臺北: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詠真
    1980 《嘉義市區的土地利用及其空間結構》,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鐵軍
    1979 《板橋地區土地利用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添福
    1982 《臺灣的人口移動與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叢書第一號。
    施添福
    1987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叢書第十五號。
    施添福
    1989a 〈臺灣歷史地理研究記(二):竹塹、竹塹埔和「鹿場半被流民開」〉,《臺灣風物》,第39卷第3期:73~82頁。
    施添福
    1989b 〈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臺灣風物》,第39卷第4期:33~66頁。
    施添福
    1990 〈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臺灣風物》,第40卷第1期:37~65頁。
    施添福
    2001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研究叢書(八):綜論篇1,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施琅
    1958 《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洪敏麟
    1983 《臺灣舊地名沿革》,第二冊(上):4-60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燦南
    1977 〈都市聚落發展之理論〉,《市政學系刊》(夜間部)。
    胡金印
    1979 《中和永和地區商業之空間結構》,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郁永河
    1959 《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臺北:臺灣銀行。
    徐昌春
    1980 《新竹市商業之空間結構》,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華嵩等
    1980 《十六世組圭銘公派下徐氏家譜》,徐文錦原藏刊本,文獻館微編1307093(21-9)。
    桃園文獻委員會編
    1962~1969 《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桃園廳編
    1906 《桃園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高野史男
    1959 《都市化的類型和概念規定》,地理學評論,第32卷第2期:1頁。
    國分金吾
    1930 《新竹州商工名鑑》,新竹:新竹圖書刊行會。
    張明月
    2000 《戰後豐原的都市發展與變遷》,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漢裕
    1955 〈日治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經濟史二集》,臺灣研究叢刊第三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福國
    1984 《永和市發展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盛清沂
    1980 <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154-176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正隆
    1992 《桃園縣工業區位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薰風
    1983 《桃園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
    陳世榮
    1998 《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下冊》,中國研究叢書第一號,臺北:南天書局。
    陳伯中
    1988 《都市地理學》,三民書局。
    陳芳惠
    1978 〈桃園臺地生活空間的辨認〉,《地理學研究》,第2期:47-66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芳惠
    1979 〈桃園臺地的水利開發與空間組織的變遷〉,《地理學研究報告》,第5期:49-77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國川等
    1987 《高級中學經濟地理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陳國川
    1995 《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苑教育叢書;105頁。
    陳國川
    1988 〈新竹市非農業活動的性質與分布〉,《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4期:123-164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培桂
    1956 《淡水廳誌》,臺灣研究叢刊第四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
    1963 《淡水廳誌》,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漢光
    1971 〈日治時代臺灣漢人祖籍調查〉,《臺灣文獻》,第23卷第1期:55-106頁,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陳靜珮
    1992 《高雄都會區之外圍聚落生活空間變遷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富田芳郎
    1955 《臺灣鄉鎮之研究》,臺銀季刊第7卷第3期:85-109頁,臺北:臺灣銀行。
    曾珍珠
    1967 《桃園縣之土地利用》,臺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曾繁浩
    1995 《桃園都市發展與區域》,臺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游振明
    2000 《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社會變遷》,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素敏
    1991 《桃園與中壢間之聚落發展-中路和內壢地區》,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婉如
    2002 《都市發展與社會商圈形塑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個案分析》,臺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黃興東
    1971 《中壢黃氏歷代族譜誌》,黃文新原藏寫本,文獻館微編1087042(13-10)。
    楊英
    1958 《從征實錄》,臺銀文叢本第三二種。
    楊淑玲
    1994 《桃園臺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智源
    1982 《中壢地區商業空間結構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廖依俐
    2001 《都市景觀詮釋論-以桃園市為例》,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依俐
    2002 〈桃園都市景觀的詮釋-以巨蛋、景福宮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7期:73-93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總督府
    1918 《臺灣商工便覽》,26-27頁,臺中:臺灣新聞社。
    趙建雄
    1991 〈都市空間結構的變遷〉,《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91-124頁。
    賴如崧
    1987 《桃園及宜蘭兩縣雙中心發展之政經比較分析》,臺北: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
    1996 《臺灣堡圖》,明治卅七年(1904)調製二萬分之一堡圖原圖一覽圖:26坪頂;28南崁;55桃園街;58中壢街;59大嵙崁;63大崙,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四年出版,臺北:遠流。
    謝堡丁
    1972 《臺灣灌溉的組織經營與技術》,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鍾志章
    1979 《桃園臺地都市體系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
    1951 《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1971、1974、1987 《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桃園市(9622-I NW);南崁(9623-II SW);中壢(9622-IV NE);大園(9623-III SE)。
    簡志雄
    1984 《桃園縣都市體系發展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簡逸姍
    1993 《桃園市中心的空間變遷》,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鼎元
    1997 《東征集》,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家強
    1988 《航照判釋應用於桃園市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臺灣都市化地區個案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譚柏雄
    1980 《臺灣西部中型都市中心商業區內部結構之比較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西文資料
    Ackerman Edward
    (1941) Sequent Occupance of A Boston Suburban Community, Economic Geography,Vol.17, No.1,pp.61-74。
    Baerwald Thomas J.
    (1978) the Emergence of a New “Down Town “,Geographical Review,Vol.68,No.3,pp.308-318。
    Balk Helen H.
    (1945) Urbanization of Worchester’s Environs, Economic Geography, Vol.21,No.2,pp.104-116。
    Bradford M. G. & Kent W. A.
    (1977) Human Ge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70-85。
    Breese G.
    (1966) Urbanization in Newly Development Countries,Prentice-Hall。
    Bromley R.D.F.
    (1979) The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Colonial Towns: Urban Change in the Central Highland of Ecuador,1698-1940,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Transaction,New Series,Vol.4,No.1, pp.30-43。
    Burgess Park and Mckenzie(eds)
    (1925) The City,pp.51-53。
    Choldin Harvey M.
    (1985) Cities and Suburbs,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363。
    Davies Kingsley
    (1965) Cities,New York ,Alfred A. Knopf。
    Deutsch K. W.
    (1976) On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Metropolis,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Sixth Printing,pp.222-230。
    Gibbs Jack P.
    (1961)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No. December。
    Hamdan G.
    (1960) The Growth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Khartoum, Geographical Review, Vol.50,No.1, pp.21-40。

    Harris and Ullman
    (1945)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42:13。
    Hartshorn T. A.
    (1980) Interpreting the City: An Urban Geography,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John W. Alexander
    (l954) The Basic-Nonbasic Concept of Urban Economic Functions,Economic Geography,July,PP.240-261。
    Kersten Earl W.& JR, Clayton
    (1968) A New Metropolitan Focus in The ST. Louis Area,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58,No.4, pp.637-649。
    Yeates Maurice
    (1984) Urbanization in The Windsor-Quebec City Axis ,1921-1981,Urban Geography, Vol.5,No.1, pp.2-2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