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華鈴
論文名稱: 自編藝術課程之合作行動研究
Research for Co-operative Action Inquiry of Self-edited Arts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袁汝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自編藝術課程合作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Self-edited Arts Curriculumc, ooperative action inqui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乃基於教改趨勢對教師自編課程期待的觀察,以及透過行動研究增進教師專業知能的關心。與基層教師合作,開展一學期的自編藝術課程與教學行動,目的在了解自編藝術課程之規劃與實施的歷程,以及以合作行動研究法進行自編藝術課程的意義。
    本研究先行探討相關的文獻資料,並增加對於研究場域的了解;再以合作行動研究為方法,與合作的教師共同規劃課程以及實際進行教學。從民國八十九年十月至九十年一月教學期間,發展持續性的對話,有系統的由行動中反省教學的工作習慣,以及修正課程發展的方向。獲致以下研究結果:
    1、教學者對於教學場域的了解,會影響自編藝術課程規劃的方式、內涵,以及課程設定的目標。
    2、教學者對於教學場域的了解,也會影響自編藝術課程發展的方向,以及實施的策略。
    3、透過合作行動研究發展的反省性對話,能揭露影響課程規劃與實施的因素,使研究參與者產生對於教學場域再理解的動力。
    最後,建議欲以合作行動研究從事自編藝術課程研究者:
    1、對於所處教學場域保持持續性的了解和反省。
    2、對於課程結果或是合作行動研究效能,採取延緩評價的態度。
    3、針對本研究所提出「控制」之研究結果,可進一步探究教室權力運作與知識支配的關係。

    As the expectation for self-edited arts curriculum in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idea of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 by co-operative action inquiry emerge, the primary prospect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through a practical case.
    There are two purposes of the study:
    1.The process of planning self-edited arts curriculum and putting into practice;
    2. The meaning of undertaking self-edited arts curriculum by Co-operative action inquiry.
    By discussing literatures, the researcher got more ideas of the education field. Then,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 of Co-operative action inquiry, cooperating with the local teacher, planning and putting the arts curriculum into practice.
    Meanwhile, we developed reflection dialogue in last, to discover unconscious tacit knowledge, and to clear the wa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study yield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local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n the education field indeed influences the content, texture, purpose of the self-edited arts curriculum.
    2. The local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n the education field indeed influences the wa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ing strategy.
    3. Through developing reflection dialogue by co-operative action inquiry, the research participators can discover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lan and implement of arts curriculum, and renew the understanding on education field.
    To sum up, a couple of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o someone who volunteers being engaged in self-edited arts curriculum by co-operative action inquiry:
    1. Keep understanding and introspecting on local education field.
    2. To adopt conservative attitude on curricular effects and action conclusion.
    3. According to the temporary conclusion -“control”, the study brings up suggestions on “power/ knowledge” interaction for future further research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次 v 圖目次 vi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研究方法略述 3 1.4. 名詞界定 5 1.5. 研究歷程與架構 7 2. 與課程實踐行動有關的文獻探討 9 2.1. 課程理論對自編藝術課程的啟示 9 2.2. 課程行動研究理論 16 3. 在研究場域的互動與瞭解 21 3.1 資料收集與分析 21 3.2. 野柳地區文史概況 30 3.3. 教學者的描述 43 3.4. 筆者的自述 53 3.5. 進入五年一 班 56 4. 自編藝術課程規劃過程描述 65 4.1. 課程計畫的形成背景 65 4.2. 規劃階段的調整 67 4.3. 「我的願望」課程內容說明分析 71 5. 課程實施階段的反省和調整 76 5.1. 課程實施歷程摘要 76 5.2. 課程實施前後內容的比對 79 5.3. 合作對話的歷程-摸索與調整 86 5.4. 教學者在活動中的指導方式-做為一個控制師 92 5.5. 學生眼中的美勞課 123 6. 結論與建議 130 6.1. 結論 131 6.2. 建議 137 7. 後記 139 參考文獻 140 中文部分 140 英文部分 144 附錄 145 附錄一 學生對攝影機的反應分類與紀錄表 145 附錄二 關鍵字原稿節錄 146 附錄三 家長同意學生參與研究書 151 表 目 次 表2-1 教育目標二元分析表 13 表2-2 現代與後現代課程觀點對照表 15 表3-1 人物訪談資料說明表 22 表3-2 學生資料編號說明表 23 表3-3 教學歷程資料編碼與收集方式說明表 25 表3-4 合作對話資料編碼說明表 26 表3-5 個人札記資料編碼說明表 27 表3-6 野柳國小學校優劣勢分析表 38 表3-7 五年一班課表 61 表3-8 五年一班學生家長職業表 63 表4-1 自編藝術課程原始計畫表 67 表4-2 自編藝術課程修改後計畫表 68 表4-3 「我的願望」課程計畫表 73 表5-1 「我的願望」教學歷程摘記表 77 表5-2 「我的願望」課程計畫與實施情況對照表 79 表5-3 不同性質課程實施前後節數對照表 81 表5-4 各製作單元時數統計表 83 表5-5 各製作單元共同指導與個別指導對照表 106 表5-6 幻燈片教學之指導方式與內容說明表 113 表5-7 「心靈殿堂」學習單教師語言分析表 118 表5-8 「我的願望」各次教學活動學習情況整理 124 圖 目 次 圖1-1 本研究合作行動模式圖 6 圖1-2 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8 圖3-1 萬里鄉行政區域圖 31 圖3-2 野柳社區街道圖 34 圖3-3 野柳國小校舍平面圖 37 圖3-4 五年一班教室平面圖 59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 : 五南。
    王紅宇 譯(1999)。《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ISBN:957-730-152-
    5。Doll, W. E.(1993):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白亦方等 譯(2001)。《校長辦公室裡的那個人:一種民族誌》。台北市:師大書苑。ISMN:957-496-234-2。Wolott, H. F.(1973):The man in the principal’s office:
    an ethnography.
    史德海、蔡春輝 譯(1988)。《榮格心理學入門》。台北市:五洲。Hall, C. S.
    & Nordby, V. J.(1973):A Primer Of Jungian Psychology.
    成虹飛(1996)。《以行動研究做為師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
    例子。》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科會。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
    >。《美育,106期》,29-38。
    呂志煌(1977)。<野柳地區再開發計畫>。《逢甲建築,15期》,81-87。
    李玉惠(2000)。<資優生真的有較好的後設認知嗎 ?>。《資優教育,76期》,
    12-17。
    李鴻謀(1997)。《北海萬金石》。台北:金山鄉後備軍人輔導中心。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美術。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第4卷,17期》,36-
    41。
    林智謀(2001)。<海岸地形知性之旅>。台北縣政府編。《2001野柳知性之旅
    研習手冊》。15-16。台北:台北縣政府。
    周淑卿(2002)。<教室層級的課程設計:課程實踐的觀點>。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編《現代教育論壇:課程改革的落實-教室層級的課程規劃》。1-15。台
    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59-170。台北:巨流。
    施照輝(2001)。<推動生態旅遊暨台北野柳地質公園轉型工作記要>。台北縣
    政府編。《2001野柳知性之旅研習手冊》。5-14。台北:台北縣政府。
    徐宗國 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ISBN:957-732-083-
    X。Strauss, A. & Cor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iques.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
    性之重要性培養>。《美育,54期》,39-52。
    袁汝儀(1998)。<美勞課程設計的自然法則>。《北縣國教輔導,4期》,4-9。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
    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99-120。台北:巨流。
    夏林清等 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市:遠流。ISBN:957-
    32-3337-1。Altrichter, H. , Posch, P. & Somekh, B.(1993).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夏林清(2000)。<行動研究與中、小學教師的相遇>。《教師天地,105
    期》,4-8。
    張世平(1991)。<行動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世平、胡夢鯨(1988)。行動研究。賈馥茗、楊深坑編。《教育研究法的探
    討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國清(1996)。《後佛洛伊德主義》。台北:揚智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增訂版)。台北:
    南宏。
    野柳國小教導處(2001)。《野柳國小學校優劣勢分析表》。台北:野柳國小教導
    處。
    野柳國小總務處(2000)。《野柳國小校舍平面圖》。台北:野柳國小總務處。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師苑。
    陳敏明攝影、陳文山、曾旭正、詹素娟解讀(1999)。《大台北空中散步》。台
    北市:遠流。
    許聖坤(1995)。《八十三學年度寒假野柳親子之旅參考資料》。台北:野柳國
    小。
    陳瓊花(1998)。<試探愛麗克森設計之課程範例 :「在世界上我們的地方」之特
    色與意涵>。《美育,95》,35-44。
    陳瓊花(2000)。<課程統整設計與案例之初探>。《高中美術教學輔導,8
    期》,1-22。
    黃盛璘(主編)(1994)。《北部海濱之旅》。台北市:遠流。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張嘉育(1998)。<教室本位的課程發展>。《教師天地,93期》,6-
    11。
    黃炳煌(1991)。《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
    黃炳煌 譯(198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台北市 : 桂冠。Tyler , R.(1949).
    Education-Curricula., Education-Aims and objectives.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譯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探究>。《教育研究資
    訊,第5卷,7期》,60-81。
    萬里鄉戶政事務所(2002年7月23日)。<萬里鄉戶政事務所人口資料。>http://www.wanli.ris.tpc.gov.tw/travel/locally.htm,萬里鄉戶政事務所。
    楊俊秀(1998)。《野柳岬植物多樣性與景觀資源》。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
    學報,9期》,297-318。
    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薛化元、翁佳音(1997)。《萬里鄉誌》。台北:台北縣萬里鄉鄉公所。
    劉豐榮(1991)。《艾斯納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
    廖穗華(1998)。<碧海藍天共一色-萬里>。莊萬壽主編。《北台灣人文之
    旅》。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潘世尊(2000)。<教師教學與課程發展的聯結:從自我反省、協同反省、到協
    同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第3卷,3期》,103-120。
    歐用生(1981)。《課程研究方法論》。高雄:復文。
    歐用生(1985)。《課程發展模式探討》。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9a)。<行動研究與教育革新>。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編。《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歐用生(1999b)。<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天地,
    101期》,15-24。
    歐用生、楊慧文(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和特色>。《師友,379
    期》,10-15。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石岩(1984)。《心理分析與教育》。台北市:遠流。
    簡茂發(1999)。<多元評量之理念與方法>。簡茂發主編《啟發多元智能論文
    集》。1-18。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蕭昭君(1997)。<質性教育研究中的主觀-坦然面對與監控>。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編《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9。花
    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英文部分
    Beattie, D. K .(1997). Assessment in art education .Worcester, Massachusetts:
    Davis Publication, Inc .
    Efland, A., Freedman, K., &Stuhr, P.(1996). Postmoden art education :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 Reston, VA :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
    Efland, A .(2000). The city as metaphor for integrated learning in the arts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3), 276-295 .
    Jacobs, H.(1997). Refining the map through essential questions. Chapter 4 of Mapping the big picture:Integrating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K-12. Alexandria ,VA:ASCD.
    Krug, D. H .& Cohen-Evron, N.(2000).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 41(3), 258-275.
    Wilson , B.(2000). Of Diagrams and Rhizomes:Disrupting the Content of Art
    ducation .載於2000年視覺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論文
    集,25-40。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