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容嫺
CHU,JUNG-HSIEN
論文名稱: 創意社區創意成分的探究分析-從成員.歷程.產品.環境四個向度分析汐止夢想社區
An Inquiring of explore the creative community of creative ingredients-from the person,process,products,place analysis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Hsichih Dream Community
指導教授: 蔡崇建
Cai, Chong-J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2
中文關鍵詞: 創造力四P汐止夢想社區創意氛圍
英文關鍵詞: creativity,four P, Hsichih Dream Community, creative milieu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4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許多人可能無法理解,為了住進這樣好玩、搞怪的汐止夢想社區,願意參加全台僅有的住戶面試,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去製作活動道具、裝扮上街遊行跳舞。這樣的作法讓人不可思議,但是他們深信找到對創意生活有共識、敢夢想、勇於追夢的人,比一切重要。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方式,觀察、訪談及專家學者創造力成分評測分析,萃取汐止夢想社區展現的創意特質,結合應證創意四P(成員、歷程、產品、環境)之觀點。本研究發現及所得結論如下:
    壹、發現
    一、領導者理念獨特、堅持目標理念作法。
    二、社區居民觀感不一。
    三、參與者(追隨者)獲得成就感與滿足。
    (一)基金會工作人員協助領導者引發追隨效應。
    (二)讓參與者沉浸其中(四階段歷程疑惑期、探索期、適應期、收穫期)。
    四、經歷過的歷程都彌足珍貴。
    五、社區產出有形與無形的創意產品。
    六、社區環境圍繞創意氛圍。
    貳、結論
    一、創意(創造力)內隱特質能在社區活動中培養。
    二、社區創意(創造力)歷程多樣。
    三、具創意(創造力)產品特性,價值因人而異。
    四、社區居民與創意(創造力)環境及生活氛圍相互影響。
    五、汐止夢想社區具備創造力特質。

    Many people may not understand, in order to live in this fun, Funny Hsichih Dream Community, Taiwan's only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household interviews, gave their time and energy to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props, dress took to the streets to dance. This incredible approach, but they believe life to find consensus on the creative, dare to dream, dare to Dream of the people, than all important.
    This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evaluation component of creative experts, extraction Hsichih dream creative community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knots and should be creative card P (person, process, products, place) of the point of view.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Found
    (1) The unique concept of leadership, and uphold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ncept Bingzhe practices.
    (2)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3) The participants (followers) to obtain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satisfaction.
    A. The Foundation staff to assist leaders to follow the
    effects of lead
    B. Enable participants to immerse them (four-stage
    process of doubt, exploration stage, the adaptation
    period, harvest).
    (4)The course experienced are valuable.
    (5)The community of creative output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products.
    (6)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around the creative
    atmosphere.
    2. Conclusion
    (1)A creative (creativity) Implicit trait to cultivate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2)Community creativity (creativity) and diverse history
    (3)The innovative (creative)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values vary
    (4)Community residents and creativity (creativity)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5)With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Hsichih Dream Community

    目 錄 誌 謝……………………………………………………………………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 vii 目 錄…………………………………………………………………… ix 表 目 錄…………………………………………………………………… xi 圖 目 錄…………………………………………………………………… x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夢想社區發展的相關研究文獻 …………………………………17 第二節 創意(創造力)四P觀點相關理論 ……………………………35 第三節 社區發展、成員與創意(創造力) ……………………………43 第四節 社區活動學習與創意(創造力) ………………………………49 第五節 本章結論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5 第一節 研究方法、工具與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9 第三節 實施程序 …………………………………………………………80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83 第五節 研究效度檢驗 ……………………………………………………8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分析、結果與討論 ………………………………89 第二節 本章結論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49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55 附錄二 輔助參考資料-問卷調查 ……………………………………156 附錄二之一「創意人格特質自評」、「創造傾向」問卷調查(預試問卷)207 附錄二之二「創意人格特質自評」、「創造傾向」問卷調查(正試問卷)213 附錄三 汐止夢想社區創造力成分評測分析…………………………… 219 表目錄 表2-1 夢想社區發展研究與本研究相關性之比較表 ……………………29 表2-2 夢想社區發展研究與本研究相關性之比較表 ……………………30 表2-3 夢想社區發展研究與本研究相關性之比較表 ……………………31 表2-4 夢想社區發展研究與本研究相關性之比較表 ……………………32 表2-5 夢想社區發展研究與本研究相關性之比較表 ……………………33 表2-6 夢想社區發展研究與本研究相關性之比較表 ……………………34 表2-7 四P相關理論方向、觀點與本研究評論與觀點 ……………………42 表3-1 質性研究的特性與本研究相關性比較對照表 ……………………57 表3-2 四P向度指標可具觀察及評量分析表(認知方面指標) ……………59 表3-3 四P向度指標可具觀察及評量分析表(情意方面指標) ……………60 表3-4 研究參與者一覽表(訪談) …………………………………………65 表3-5 訪談資料編號一覽表 .................................66 表3-6 參與創造力成分分析檢測專家學者背景資料 ………………69 表4-1 專家學者對於汐止夢想社區創造力成分評測分析一覽表 …………131 圖目錄 圖1-1 席美納斯壁畫 ………………………………………………………4 圖1-2 席美納斯街景 ………………………………………………………4 圖1-3 席美納斯街景 ………………………………………………………4 圖1-4 「偶家」的大門 ……………………………………………6 圖1-5 「偶家」內的遊行道具 ……………………………………………6 圖1-6 汐止夢想社區交通路線圖與社區配置簡圖 ……………………15 圖2-1 Simonton創造力環境影響觀 ………………………………………41 圖2-2 飛夢夏至大遊行 ……………………………………………………48 圖2-3 遊行參與者 ……………………………………………………48 圖2-4 2009年夢想嘉年華 …………………………………………………48 圖2-5 夢想社區起笑中心 …………………………………………………52 圖2-6 起笑中心招牌 ………………………………………………………52 圖3-1 研究架構圖 ………………………………………………………78 圖4-1 基金會尾牙活動 ……………………………………………………107 圖4-2 2009年夢想嘉年華活動旗幟 ………………………………………113 圖4-3 2009年夢想嘉年華社區組成的隊伍…………………………………113 圖4-4 2010年夢想嘉年華社區角色選擇 …………………………………113 圖4-5 2009年夢想嘉年華社區個人道具的製作 …………………………113 圖4-6 2009年夢想嘉年華社區道具的製作 ……………………………113 圖4-7 盛裝打扮參加活動的社區居民 ……………………………………114 圖4-8 2009年夢想嘉年華活動中的互動 …………………………………114 圖4-9 活動前化妝中的遊行者 ……………………………………………114 圖4-10 活動中的社區森巴鼓隊與森巴女郎 ……………………………118 圖4-11 活動中的夢想基金會創辦人蔡聰明先生 …………………………118 圖4-12 活動中的社區小朋友 ………………………………………………118 圖4-13 活動道具 ……………………………………………………………119 圖4-14 多樣的社區森巴女郎 …………………………………………………119 圖4-15 社區居民的扮相 ……………………………………………………119 圖4-16 盛裝的社區森巴鼓隊 ………………………………………………119 圖4-17 融入地方文化色彩的森巴服 ………………………………………119 圖4-18 參與入厝活動的夢想社區居民 ……………………………………124 圖4-19 夢想社區起笑中心與招牌 …………………………………………127 圖4-20 夢想社區起笑中心內大朋友BIG FUN的介紹 ……………………127 圖4-21 多樣貌的大朋友BIG FUN …………………………………………127 圖4-22 偶家的入門口 ………………………………………………………129 圖4-23 偶家的內部(1)………………………………………………………129 圖4-24 偶家的內部(2)………………………………………………………129 圖4-25 偶家入口的裝置藝術 ……………………………………………129 圖4-26 藝術家小六的作品 …………………………………………………129

    壹、中文部份
    王湘涵(2007)文化創意產品特質之分析研究。世新大學公關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瑊真譯(2003)Asian創造力(N.A. Kwang著)。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毛連塭(1988)創造力研究的理論。國校特殊教育:8期,1-7頁。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市:心理。
    李田政(2008)掌握環境教育教學要培養學生公民責任。教師天地第157期。
    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市:巨流。
    李永展譯(2005)建構永續社區的技能。台北市:五南。
    李永展(2009)營造創意產業之策略。發表於2009年11月10日台北縣升格新願景與城鄉風貌治理戰略講習。
    李仁芳(2009)序文「國富論」到「城富論」。載於Richard Florida(著)WHO’S YOUR CITY?尋找你的幸福城市(第2頁)。任卓、馮克芸譯。台北市:天下。
    李松根(2002)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台北市:問津堂出版社。
    沈淑蓉(1999)廣告設計科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耿立(2008)非正規社區藝術教育之運作模式-以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與芳鄰成長園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4)全球化危機下台灣社區教育因應措施。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教育與全球化,第6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
    胡寶林(1998)都市生活的希望。台北市,臺灣書店。
    松原建設(2008)快樂天堂。台北縣汐止市: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彼得.湯馬士Peter Thomas(2005)序文一。載於黃惠玲(著)放膽玩藝術節慶(第6頁)。台北縣汐止市: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周齊譜(2000)非營利組織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機制研究-以夢想社區文教基金會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旻杰、楊清芬(2001)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台北市:遠流。
    陳建榮(2006)非常身。日常體-汐止夢想社區街道嘉年華中的身體意識與空間儀式。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郁秀(2005)如鑽石般熠熠發光-二O五O願景台灣的美好藍圖。載於遠流出版社主編:創意島嶼狂想曲2050願景台灣(第8頁)。台北市:遠流。
    陳惠婷(2001) 序文二。載於康旻杰、楊清芬(著)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第10頁)。台北市:遠流。
    陳漁真(2008)創意生活圈:從社區到社會的光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創意生活圈(第58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龍安、朱湘吉(2000)創造與生活。台北市:五南。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台北市:心理。
    黃美賢(2002) 社區推展藝術教育之策略規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第112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惠玲(2006)走浪的人生:30位流浪藝術家故事。台北縣汐止市: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黃惠玲(2007)老師,我的鼓ㄌㄟ。台北縣汐止市: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黃惠玲(2008)放膽玩藝術節慶(再版)。台北縣汐止市: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湯佳玲(2008)集體行動與政治企業家互惠之研究-以夢想社區嘉年華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宏志(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市:麥田。
    詹宏志(1998)創意人。台北市:臉譜。
    詹雨妮(2007)社區藝術對社區營造之活化。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子超(2009)「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數位學習課程的建置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80期,19頁。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15版)。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市:正中。
    郭有遹(1992)發明心理學。台北市:遠流。
    郭誌光(2002)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及組織創新績效之關係-台北市廣告
    公司的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期,1-28頁。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市:心理。
    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Urry,J.(2002),The Tourist Gaze,Sage publications)。台北市:書林。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市:五南。
    董蕙玟(2006)探索藝術與人文領域統整教學應用於踩街活動。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
    蔡培村(1996)從終生教育析論社區營造的理念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155-180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崇建(2007)透過視覺化思考激發創意。台北市:師範大學。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市:天下雜誌。
    劉世男、郭誌光(2002)創造力理論的發展:一個心理構念演進的省思。資優教育季刊,85期,20-30頁。
    劉世男、郭誌光(2003)創造力實踐的基礎建設:評量方法的發展。資優教育季刊,86期,10-20頁。
    劉蕙苓(2000)重見家園-社區再造的故事與省思。臺南市:大千文化。

    貳、西文部份
    Amabile, T. M.(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10, pp.123-16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Amabile, T. M.(1993). Motivational synergy: Toward new conceptualization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workpla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Vol.3,No.3,185-201.
    Amabile, T. M.(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Oxford: Westview Press.
    Callahan, C. M.(1978).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Virginia: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Csikzentmihalyi, M.(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Davis, G. A. (1986).Creativity is forever. Dubuque, IA: Kendall/Hunt.
    Denzin, N. K.(1989).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onnelly, B.(1994).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20(2),4-8.
    Florida, R.(2008). Who’s your city?How the creative economy is making where to liv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of your life. Jackson,TN:Basic Books.
    Gardner, H.(1993). Creating minds: An anatomy of creativity seen throught the lives of Freud, Einstein, Picasso, Stravinsky, Eliot,Graham,and Gandhi. New York: Basic Books.
    Guilford, J. P.(1977). Way beyond the IQ. New York: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Kirton, M. J.(1976).Adaptors and innovators: A description and measur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1,622-629.
    Mertens, D. M.(1998).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Integrating
    diversity with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Montgomery, J.(2009). “World Cities Becoming Creative Centres”,Cityscape Creative Cities:Reviews of Contemporary Urban Issue,37:2-3.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orter, M. E.(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The Free Press: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orter, M. E.(1996). Competitive Advantag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Regional Policy,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pp.85-90.
    Rhodes, M.(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305-310.
    Torrance, E. P.(1966).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Normal-technical manual. Princeton, N.J.: Personnel Press.
    Vernon, P. E.(1989).The nature-nurture problem in creativity. In Glover, J.A, Ronning, R. R., & Reynolds, C. R. (Eds).Handbook of creativity,93-110.New York: Plenum Press.
    Wallas, G..(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Y: Harcour Brance and World.
    Yukl ,G..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參、網站部份
    一、飛夢社區網站 www.see-seattle.com/odyssey.htm
    二、夢想社區網站http://www.dreamcommunity.org.tw

    肆、報紙部份
    傑爾:培養創造力要學彼德潘(2010.2.2)。聯合報,A5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