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柳嘉玲 Liu, Chia-Ling |
---|---|
論文名稱: |
北部地區國中普通班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with Visually-Impaired Placed in Regular Clas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
指導教授: |
杞昭安
Chi, Chao-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視覺障礙學生 、國中教育階段 、學校生活適應 |
英文關鍵詞: | Visually-impaireed student, Junior high school, School lif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普通班視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情形。研究者以自編之「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臺灣地區北部八縣市之國中視障學生為對象進行普查。回收有效問卷113份,問卷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及次數分配百分比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 國中視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情形趨於良好。各向度得分由高至低的順序為「學習適應」、「自我適應」、「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
二、 國中視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表現,不因年級、障礙程度等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 國中視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表現,因性別、障礙發生時期等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男生適應情形較女生佳;障礙發生時期為先天者適應較障礙發生時期為後天者佳。
四、 國中視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表現,不因家庭社經地位等環境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五、 國中視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表現,因居住地區等環境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居住於都會區者適應較居住為非都會區者為佳。
六、 「學校行政支持」、「課程與教學」及「家庭支持」三個變項對於視障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預測均有正向的影響。其中,以「家庭支持」變項對視障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最大,預測力也最佳。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對學校行政單位、課程編輯與教學者及擁有視覺障礙孩子之家庭等三方面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life. A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to gather information from the visually-impair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he effective samples were up to 113 copies.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percentag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visually-impaired students of school lif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tend to be well. The dimensions of the scores from high to low in order to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self adaptation”,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2. The visually-impaired students of school lif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o adapt to life was not affected by grade level, disability level.
3. The visually-impaired students of school lif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o adapt to life by sex, age, personal disorder background items. Where male students adapted better school life than females ; obstacles occurred during birth to accommodate a dysfunction period acquired is preferred.
4. The visually-impaired students of school lif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o adapt to life was not affected by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environment.
5. The visually-impaired students of school lif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o adapt to life was affected by the place of residence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environment. Among them, living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to accommodate a living person for non-metropolitan areas.
6. Three variables, including “school administration support”,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nd “family support” had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students ' school for the visually-impair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life of the forecast. “Family support” was most influential to the school life of students and had the highest predicting power.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further advanced studies.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五版)。臺北:五南。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華沛(1980):臺北市國小自閉症兒童教育安置現況調查及其學校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蓁蓁(2000):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主計處(民99年7月1日)。「中華民國統計年報」。臺北市:行政院。民99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955&ctNode=3115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五南。
何慧玥(1993):大專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杞昭安(1991):視覺障礙學生智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教園丁,4(6),9-21。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5,83-122。
李坤崇(1995):其實您不懂我的心-談如何及早發現適應欠佳兒童。國教之友,47,24-34。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9,25-50。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心理。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慶瑞(2003):國中資源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清江(1978): 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信香(200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暨親職人員碩士學位班之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怡慧(2005):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芬(2004):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9,57-86。
林寶貴、李旭原(2003):特殊教育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周桂鈴(2001):視覺障礙學生就讀普通學校的學習經驗與需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相如(1997):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之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清嵐(2003):臺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洪若和(199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131-157。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因素。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因素。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清一(1987):不同教育安置下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及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燕姬(1997):視障兒童的身心特質。視障教育文粹,50,229-232。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彗、藍瑋琛(2003):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臺北:心理。
張紹焱(1991):弱視兒童教育(第三版)。臺南: 臺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
張春興(198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照明(2003):普通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班之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蓓莉 (1998):資源教室方案應提供的支援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7,1-5。
張慶勳(2005):論文寫作手册(增訂三版)。臺北:心理。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 (1997):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1999):特殊教育法規選輯。臺北市: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教育部 (2008):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標準。臺北:教育部。
陳宜慧 (2006):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冠杏(1998) :臺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狀況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靜惠(2000):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與家庭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君(1995):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增訂四版)。臺北:文景。
郭為藩(1986):特殊教育名詞彙編。臺北:心理。
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國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淑蘭(2008):桃園縣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接納度、心理特質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天威、許澤銘(1980):大專院校盲(聾)學生入學甄試制度與在學校生活狀況研究報告。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枝(1993):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49-276。
曾景蘭(2006):國中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與情緒和情為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保勝(1997):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崑發(2001):高中職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素貞(2002):高中(職)階段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相關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裕惠、余曉珍(2001)(譯):特殊教育概論。臺北:雙葉。
黃瑞雯(2000):繼親家庭青少年之生活適應歷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文宏(2005):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萬明美(1996):視覺障礙教育。臺北:五南。
萬明美(2001):視障教育。臺北:五南。
萬明美(1992):改進與發展啟明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編印。臺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萬明美(2000):視覺障礙。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 265-294頁。臺北:五南。
萬明美、張照明、陳麗君(1997):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大學同儕對其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報,12,1-39。
楊振隆(1985):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31-248。
臺北市政府(民99年7月1日)。「發展潛能的特殊教育」。臺北市:教育局。民99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lic.asp?SEL=26
蔡明富 (1998):談融合教育下教師與家長所面臨之問題及其啟示。教師之友,39(2),2-69。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蔡明富(1999):從融合教育趨勢探討其對普通教育的啟發。菁莪,10(4),36-43。
蔡明富、吳武典(2000):國小資優生學校生 活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1),41-56。
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雅玲(2005):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學明(2004):高職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公東高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80。
魏俊華(1998):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心理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顏倩霞(2004):大學視障學生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芳柳(2002):聽覺障礙學生之學習適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佑星(1984):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信雄(1979):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兒童自我觀念與焦慮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信雄(1995):視覺障礙學生。載於張蓓莉、廖永房、董媛卿主編:如何發現及協助特殊教育學生, 44-55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仕敏(2002):自閉症兒童之正常手足生活適應研究-以臺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Bikson, T. H., & Bikson, T. K. (1981). Functional problems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A research approa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13 177)
Bisop, V. E. (1986). Identifying the components of success in mainstreaming.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80, 939-945.
Carledge, G., & Johnson, C. T. (1996). Inclusive classrooms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Critical variables. Theory into Practices, 35(1), 51-57.
Chua, T. T. (1984). The special child: Symposium IIC. (ERIC Document Service No.ED273 363)
Coan, R. 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sly & Sons.
Dodds, A. G.,Pearson, A., & Yates, L. (1991).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acquired visual impair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adjustment.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85(7), 306-310.
Kaplan, P. S., & Stein, J.(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aworth Inc.
Knyazev, G. G., Slobodskaya, H. R., Safronova, M. V., & Kinsht, I. A. (2002). School adjustment and health in Russian adolescents.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7(2), 143-155.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O'Neil, J. (1995). Can inslusion work? A conversation with Jim Kauffman and Mara Sapon-Shev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 7-11.
Pring, L., & Dewart, H.(1998). Social cognition in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ement.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ement & Blindness , 92, 754-768.
Paul, P. V., & Ward, M. E. (1996). Inclusion paradigms in conflict. Theory into Practice, 35(1), 4-11.
Rosen,S. (1997). Kinesiology and sensorimotor function. In B. B. Blasch, W. R. wiener, & R. L. Welsh (Eds.), Foundations of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pp.170-199). New Tork:AFB Press.
Scholl, G. T. (1986).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blind and visu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youth.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Schein, J. D.(1988). Acquired monocular disability.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82(7), 279-281.
Swenson, A. M(1995). Itinerant teaching: An insider’s view. Re: View, 27(3), 113-116.
Tufenkjian,S. (1971). A study of the meaningfulness of optical conceptions to congenitally blind pers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School of Prefessional Psychology.
Tuttle,D. (1984). Self-esteem and adjusting to blindness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Kephart, J., Kephart, C., & Schwartz, G. (1974). A journey into the world of the blind. Exceptional Children, 40, 421-429.
Warren, D. H.(1989). Implications of visual impairments for child development. In M.C.Wang,M.C.Reynolds,& H. J. Walberg(Eds), Handbook of Special Educ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Vol.3.Low Incidence Conditions(pp 155-172). Oxford:Pergamon Press.
Warren, D. H. (1994). Blindness and children: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pproac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eeler, L. C., & Floyd, K.(1997). Spatial organization in blind children. Re:View, 28(4), 177-181.
Youngman, M. B.(1979). 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49(3), 2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