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鈴惠 Chiu, Ling-Hui |
---|---|
論文名稱: |
從設計師角度探討教師美感素養賦能之道 A Study of Ways to Empower Teacher's Aesthetic Literacy from Designer's Perspective |
指導教授: |
陳瓊花
Chen, Jo Chiung-Hua |
口試委員: |
伊彬
I, Bin 陳育祥 Chen, Yu-Hsiang 陳瓊花 Chen, Jo Chiung-Hua |
口試日期: | 2022/06/2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1 |
中文關鍵詞: | 美感素養養成 、素養導向教師教育 、藝術教育 、設計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aesthetic literacy development, literacy-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design education |
研究方法: | 深度訪談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24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6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從不同設計領域角度出發,分析與討論中等階段藝術教師美感素養之養成與賦能的落實與建議途徑,強化以自身美感認知的信念與價值觀在各自領域發揮影響力的自覺。研究方法為透過文獻分析建立訪談綱要,立意取向分別選擇各領域設計師與中等階段藝術教師共八位為研究對象,針對深度訪談的內容進行交叉比對與綜合討論,主要探討三個研究問題:一、設計師所認為的美感素養為何?該如何養成?二、從設計師觀點,針對中等階段藝術教師美感素養增能/提升的課程/工作坊,宜包括哪些重要概念?三、以設計師角度,針對中等階段藝術教師的美感素養賦能方面,有哪些途徑?
本研究歸納出以下結論:一、設計師所認為的美感素養應是能自然而然實踐於生活中的個人美感價值觀與美善的追求;二、美感素養增能/提升的課程/工作坊建議包涵的重要概念:(1)對生活的觀察與敏銳度;(2)在地化與國際觀的意識;(3)廣泛閱讀的重要性;(4)從個人到專案的管理能力;(5)人際相處的重要性;(6)系統思考能力。三、美感素養賦能的建議途徑:(1)培養對日常生活觀察的敏銳度;(2)在地化與國際觀的連結與轉化;(3)不同資源的利用以進行閱讀活動;(4)各方面管理能力的應用與轉換;(5)溝通表達與說話的藝術;(6)系統思考能力的培養;(7)個人美善與積極主動的價值觀建立。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suggested ways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esthetic literac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t design field, and to strengthen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beliefs and values that are based on their own aesthetic perception to exert influence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to establish an interview outline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hoose eight visual designers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s the respondents. The content of the in-depth interviews is cross-compared and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d.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mainly discussed: 1. What is the aesthetic literacy considered by the designer? How to develop it? 2. From the designer's point of view, what important concepts (Big Ideas) should be included in courses/workshops aimed at enhancing/improving the aesthetic literacy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3. From a designer's perspective, what are the suggested ways to deepen and enhance the aesthetic literacy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he study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aesthetic literacy considered by designers should be personal aesthetic values and the pursuit of goodness that can be naturally practiced in life. 2. The important concepts (Big Ideas) suggested by the courses/workshop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aesthetic literacy: (1) Observation and sensitivity to life. (2) 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awareness. (3) Extensive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4) The ability to manage from individuals to projects. (5)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6) The ability to think systematically. 3. Suggested ways to deepen and enhance aesthetic literacy: (1) Cultivation the acuity to observe daily life. (2) The conn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views. (3) The use of different resources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4) The appl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various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5)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The art of speaking. (6) Cultivation of systems thinking ability. (7) Establishment of personal benevolent and proactive values.
中文部分
Merci Kuo(2017)。設計師的生存之道-有意識地自學,是快速成長的唯一途徑。女人迷專欄。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3973?ref=hahow。
藝風堂編輯部(譯)(1990)。デザインとは何か(何謂設計)(原作者:川添登)。角川書店。(原著出版年:1971)
方永泉(2000)。包浩斯。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614/。
王秀雄(2021)。美術與教育(文集)。藝術家。
王受之(2008)。設計的歷史及其現狀——兼談當代設計教育。裝飾,(s1),116-118。
王建柱(1972)。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大陸書店。
成章瑜(2016)。設計你的未來。30雜誌,2016設計100大名校,電子雜誌特刊。
朱元祥(2001)。提昇設計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4(3),2-8。
朱光潛(1993)。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漢京。
朱和平(主編)(2010)。現代設計史。五南。
藝風堂編輯部(譯)(1990)。設計概論(原作者:佐口七朗)。藝風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ichael Quinn)。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清山(2017)。素養導向教師教育:理念、挑戰與實踐。學校行政,(112),14-27。
吳清山(2018)。素養導向教師教育內涵建構及實踐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261-293。
吳清山(2019)。設計思考。教育研究月刊,(297),159-160。
吳莉君(譯)(2010)。設計思考改造世界(原作者:Brown, Tim.)。聯經。(原著出版年:2009)
吳翰中、吳琍璇(2010)。美學CEO:用設計思考,用美學管理。繆思。
呂琪昌、林榮泰(2010)。從包浩斯風格探討臺灣設計教育的展望。藝術欣賞,6(3),28-43。
李宏彬(2005)。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中視覺藝術教育課程裡設計教育所占內容之比例與意義(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
林欣儀(譯)(2012)。點子接著劑。臉譜。
林品章(2000)。臺灣四十年來商業設計教育發展之研究。計畫編號:NSC89-2411-H011-002。臺北: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
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3),91-102。
林逢祺(1998)。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刊,(41),155-170。
林詠純(譯)(2017)。《經典設計的誕生:設計品牌THE團隊的不敗創意學》(原作者:水野學、中川淳、鈴木啟太、米津雄介)。行人文化實驗室。(原著出版年:2017)
夏勳(1974)。設計教育理論與實踐。世界文物。
核心素養工作圈(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財團法人臺灣設計研究院TDRI(2019)。2019台灣設計力報告(2):設計人才應培養跨域協作能力,進軍新興設計領域。TDRI官網/趨勢觀察/趨勢分析。https://www.tdri.org.tw/24436/。
財團法人臺灣設計研究院TDRI(2020)。關於設研院。TDRI官網。https://www.tdri.org.tw/about/#DesignPolicy。
教育大辭書(2012)。模組Modules。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3276948/。
教育部(2013)。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至107年)。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教育部。
教育部(2018)。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年至112年)。教育部。
教育部(2020)。美感計畫。美感教育。https://aew.moe.edu.tw/#/project/1。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5)。藝術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37。
教育部(201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培育中等學校各任教學科(領域、群科)專門課程「中等學校美術科」科目及學分一覽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課程組。https://tecs.otecs.ntnu.edu.tw/upload/tep/specialized/5-2-3.htm。
教育部(201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藝術領域視覺藝術專長」與「藝術領域美術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課程組。https://tecs.otecs.ntnu.edu.tw/upload/tep/specialized/5-2-3.htm。
許雯婷(2004)國中階段一般性設計教育研究: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之理論與實務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NSC 95-2511-S-003-001)。致遠管理學院。
陳育祥(2018)。以素養導向觀點探討中等學校藝術師資培育教材教法課程現況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89-117。
陳瓊花(2013)。公民美學與美感教育。通識學刊,1,5-20。
陳瓊花(2015)。藝術概論。三民。
陳瓊花(2017)。美感素養導向教學之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75),18-33。
陳瓊花、洪詠善(2017)。創作與轉化: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研析。教育脈動,(10),1-20。
黄冠中(2019)。體制中的設計教育:以臺灣高等教育發展分析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單文經(2017)。素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杜威觀點。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新航向: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頁209-245。學富。
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冊。桂冠。
黃祺惠、洪詠善(2020)。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素養導向教材及教學模組之設計與發展。教科書研究,13(1),1-33。
楊俊鴻、蔡清田(2010)。課程研究的下一個世代。課程研究,5(2),163-174。
楊富裕(1995)。從設計理論談包浩斯的設計教育理念。楊裕富講義:設計藝術史之設計,文化,設計師。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deh/f401.html。
楊靜、賴屏珠(譯)(1989)。設計鑑賞(原作者:榮久庵憲司)。六合。(原著出版年:1972)
趙惠玲(2012)。臺灣藝術教育百年薪傳。臺灣教育,(674),61-67。
劉文琪(2020)。設計思考導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文潭(2000)。美感經驗。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769/
蔡元培(1938)。美育代宗教說。東方文化書局。
蔡清田(2019)。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五南。
盧姵綺、羅美蘭(2019)。從九年國民教育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美術課綱的變革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33(2),85-108。
賴建都(2002)。Design in transitions——臺灣設計教育思潮與演進。龍溪圖書。
藍麗娟(2011)。如何培養設計大師?。天下雜誌,329。https://www.cw.com.tw/article/5010495?template=fashion。
英文部分
Dewey, J. (1934/1980). Art as experience. Perigee Books.
Krug, D. H., & Cohen-Evron, N. (2000).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3), 258-275.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Sage.
OECD (2016). 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 Author.
Robson, C.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s. Blackwell.
Rychen, D.S. & Salganik, L. H. (Eds.) (2000). A contribution of the OECD Program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INES GENERAL ASSEMBLY 2000. https://www.deseco.ch/bfs/deseco/en/index/02.parsys.69356.downloadList.26477.DownloadFile.tmp/2000.desecocontrib.inesg.a.pdf
Rychen, D.S. & Salganik, L. H. (Eds.) (2001). 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 Hogrefe & Huber.
Weinert, F. E. (2001). Concept of competence: 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In D. S. Rychen & L. H. Salganik (Eds.). 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 (pp. 45-65). Hogrefe & H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