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清水峰子 MINEKO SHIMIZU |
---|---|
論文名稱: |
篆體應用於繪畫之創作研究 A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seal characters in paintings |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程代勒 Cheng, Tai-Le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5 |
中文關鍵詞: | 水墨創作 、以書入畫 、書畫融合 |
英文關鍵詞: | Ink Painting creation, Calligraphical Painting, Integration of Calligraphy with Painting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84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8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題為「篆體應用於繪畫之創作」,透過文獻探討縝密爬梳所提出之觀點,作為實踐作品之參考,以「小篆應用於繪畫之創作」與「印篆應用於繪畫之創作」為題,進行個人創作思維與實踐。
本文分為八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流程、研究方法與範圍、名詞釋義及文獻探討。第二章分為以趙孟頫、趙之謙以及吳昌碩為例,對以「以書法的筆調融入之繪畫」的創作方式來做深入的研究。第三章搜集古今各種以漢字為元素之傳統圖案,希望透過其料彙整與分析,對於個人創作有參考。第四章分別以呂佛庭、陳正雄、李錫奇、程代勒四位台灣的藝術家為例,對以書法為元素之繪畫創作來做研究。第五章,回顧「藝中求同 / 2009華文漢字設計週」為例,呂勝中在《意匠文字》上所提出的概念作為切入點,透過現代設計領域之「以漢字為元素之設計」,所提出之觀點進行探討其思維與表現方法,作為後續個人創作研究之參考。第六章,透過文獻探討縝密爬梳所提出之觀點,作為實踐作品之參考,以「小篆應用於繪畫之創作」為題,進行個人創作思維與實踐。第七章,從印篆的見解為創作思維,以「印篆應用於繪畫之創作」為題,透過路徑於電腦排字、修潤,以及運用水墨、膠彩、貼金箔等筆者善用的表現技法,混搭並用,進行「印篆應用於繪畫之創作」研究與實踐。
最後第八章結論的部分,透過本研究「篆體應用於繪畫之創作」,才能將曾經受美術教育的基礎,以及自我創作脈絡變成個人「面貌」,透過個人創作實踐反覆地推敲和修改,「面貌」串成自己的風格,鮮明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seal characters in paintings. Literature study is performed to examine and summarize various ideas as a reference for practical creation. Furthermore, personal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e are proceeded with by the them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mall Seal Script in paint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eal characters in painting.”
The thesis consists of eight section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motive, purposes, content, method and scope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glossary and literature study. In Section Two, the works of Meng-fu Zhao, Zhi-qian Zhao and Chang-shuo Wu are referenced as examples for in-depth delibe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calligraphic styles into paintings as a means of creation. For Section Three, ancient and modern traditional images based on Chinese characters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hopes to build a reference for personal creations. Calligraphy-based painting is discussed in Section Four with the examples of Taiwanese artists Fo-ting Lu, Zheng-xiong Chen, Xi-qi Li and Dai-le Cheng. Section Five reviews the 2009 Chinese Character Design Week from the perspective argued by Sheng-zhong Lu in his book “Yijiang Wenzi; Design and Characters,” and probes into Lu’s concept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s through the perception proposed through the “design based on Chinese characters” within the realm of modern design. Reflections are examined for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Ideas from literature study are specified in Section Six as a reference for practical creation, while personal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e are proceeded with by the them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mall Seal Script in painting.” Section Seven describes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seal characters in painting” based on the notion of seal characters. The creation theme is fulfilled through digital typesetting and enhancement, as well as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artistic techniques the author has mastered, including watercolor, Eastern gouache and gold leaf gilding.
Section Eight draws conclusion tha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seal characters in painting,” one may turn the art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creation context into unique “features.” Vivid new perspectives may be presented after an individual style is constructed with such “features” through repeated contempl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one’s creative practice.
一、古籍與叢書(以作者時代先後)
(南朝)謝赫,〈古畫品錄序〉,俞崑,《中國畫論類編》,臺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韓兆琦,《唐詩選注集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論〉,俞崑,《中國畫論類編》,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唐)張懷瓘,〈書斷〉,《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
(宋)朱長文,〈繼書斷〉,《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市:世界書局,1964年。
(宋)蘇軾,〈念奴嬌〉,鄧子勉,《新譯蘇軾詞選》,臺北市:三民書局,2008年。
(元)趙孟頫,〈松雪論畫〉,俞崑,《中國畫論類編》,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元)趙孟頫,〈松雪論畫竹〉,俞崑,《中國畫論類編》,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元)趙孟頫,《松雪齋文集》,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吳榮光,《辛丑消夏記》,台北市: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971年。
(清)吳昌碩,《缶廬集卷一》,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86年。
(清)孫星衍、邢澍同,〈寰宇訪碑錄〉,《國學基本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趙之謙,趙而昌整理標點,《章安雜說》,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
(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清)笪重光,〈畫筌〉,俞崑,《中國畫論類編》,臺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市:華正書局,1997年。
二、專書(中文)
王文源,《中國吉祥圖說》,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
王家誠,《趙之謙傳(上)》,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
王紹強,《漫遊韓國設計―活力十足的設計之都》,新北市:碩博文化,2012年。
方去疾,《趙之謙印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中國工業設計學會,《中國人的設計世界》,南昌市:江西美術出版社,2001年。
皮道堅,〈意造雲山意若何〉,靳埭強,《靳叔品美100+1》,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2014年。
尹笑非,《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像的理論闡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回顧,《中國圖案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李租定,《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2年。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台北市:雄獅美術,1990年。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市:雄獅圖書,2008年。
李鑄晉,《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臺北市: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李蒼彥,《中國吉祥圖案》,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
李宗瑋,《悟對書藝:中國書法極品105講》,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李思賢,《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灣現代書法跨領域評析》,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年。
呂佛庭,《中國文字畫研究》,臺北市:華正書局,1975年。
呂勝中,《意匠文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呂勝中,《中國民間剪紙》,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
林進忠,《趙之謙的篆刻書法繪畫研究》,台南市:吉印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
周進,《吉祥圖案題解》,台北: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繪畫(一二七九 — 一三六八)》,台北市: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1994年。
倪朝龍,《春風涵古道、翰墨映禪心―一代宗師呂佛庭》,臺中市:臺中市文化局,2006年。
倪朝龍,《翰墨‧映禪心‧呂佛庭》,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年。
徐建融,《藝術珍品賞析 清代系列 趙之謙》,台北市: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徐錫台、樓宇棟、魏效祖,《周秦漢瓦當》,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1988年。
陳振濂,《中國書畫篆刻品鑑》,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陳振濂,《書法學總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臺北市:蕙風堂,1991年。
陳振濂,《陳振濂談中國篆刻史‧殷商―明》,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戍國,《尚書校註》,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陳輔國,《諸家中國美術史著選匯》,長春市:吉林美術出版社,1992年。
陳正雄,《陳正雄畫語錄》,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陳宏勉,《認識篆刻藝術》,臺北市:臺灣市立美術館,2009年。
程代勒,《狂草風格之研究》,台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89年。
張星逸,〈瓦當敍錄〉,《瓦當彙編》,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張小庄,《趙之謙研究(上、下)》,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
接祖華,〈剪紙藝術欣賞淺談〉,《剪紙藝術欣賞》,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發行,1988年。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
黃光男,《藝術行動—黃光男藝術評述文集》,台北市:藝術家,2013年。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黃智陽,《戰後(1945-2010)臺灣現代書法發展研究》,台北市:何創時基金會,2011年。
黃海雲,〈中華藝術文化現代精神的開創者—簡論李錫奇先生之繪畫〉,《漆情墨慾:李錫奇個展》,臺中市:大象藝術空間,2008年。
雷圭元,《圖案基礎》,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靳埭強,《視覺傳達設計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靳埭強,《設計心法100+1:設計大師經驗談》,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2010年。
靳埭強、潘家健,《關懷的設計—設計倫理思考與實踐》,香港:商務印刷(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二),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年。
趙應潮編,《剪紙藝術欣賞》,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發行,1988年。
慶旭,《書法經典100名帖 從溯源到賞析,從臨摹到創作》,新北市:野人文化出版,2012年。
錢君匋、張星逸、許明農,《瓦當彙編》,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潘魯生,《中國漢字圖案》,香港:萬里書店,1990年。
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劉海粟,〈謝赫的六法論〉,《中國書畫論集》,臺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
戴麗珠,《趙孟頫文學與藝術之研究》,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6年。
韓秉華、蘇敏儀,《韓秉華‧蘇敏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
蕭瓊瑞,《台灣近現代藝術11家—激盪‧迴游》,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蘇友泉,《吳昌碩生平及書法篆刻藝術之研究》,台北市:蕙風堂,1994年。
蔡志榮、林霞,《紀述‧當代藝術觀點》,臺北市:日日昌科技印刷,2014年。
大智浩,王秀雄譯,《美術設計的基礎》,臺北市:大陸書店,1990年。
田中一光,朱鍔譯,《設計的覺醒》,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野崎誠近,周進編譯,《吉祥圖案題解》,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9年。
赫伯特‧里德,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臺北市:大陸書店,1982年。
三、專書(日文)
伊東滋,《中国古代の瓦―文字‧画像‧模様の面白さ―》,日本:郵研社,2013年。
青山杉雨,《吳昌碩の畫と贊》,日本:二玄社,1983年。
河野隆,《名印百話》,日本:芸術新聞社,2013年。
四、期刊及論文
王秀雄,〈永恆的顛覆與重建-評釋抽象大師陳正雄五十年創作歷程〉,《陳正雄繪畫50年回顧展:顛覆與重建:陳正雄創作歷程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水天中,〈視覺的隱喻-看陳正雄的畫〉,《陳正雄繪畫50年回顧展:顛覆與重建:陳正雄創作歷程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沙孟海,〈清代書法概說〉,《書法論文選輯》,嘉義市:省立嘉義女子高級中學,1992年。
杜忠誥,〈由呂佛庭的文字畫論書法與姊妹藝術之間的現代性轉換〉,《近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紀念呂佛庭教授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10年。
唐家路,〈福祿壽喜吉祥觀念及其圖形表現〉,《歲寒三友: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高明一,《清代金石書法入畫研究―趙之謙花卉畫的歷史意涵―》,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高木森,〈從後現代看呂佛庭繪畫的人文精神〉,《近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紀念呂佛庭教授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10年。
陳池瑜,〈東方抽象—陳正雄抽象繪畫的視覺圖式〉,《陳正雄繪畫50年回顧展:顛覆與重建:陳正雄創作歷程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陳肆明,〈呂佛庭繪畫思想與創作特色〉,《近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紀念呂佛庭教授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10年。
黃冬富,〈從畫家與傳統和自然之對話方式析探呂佛庭畫風發展脈絡〉,《近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紀念呂佛庭教授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0年。
曾幼荷,〈一筆書與飛白〉,《紀念顏真卿逝世一千二百年 中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國書法學會,1984年。
歐陽摩一,〈論秦漢文字瓦當的形式藝術〉,《東南文化》,南京:南京博物院,2005年。
潘魯生,〈傳統漢字圖形裝飾〉,《歲寒三友: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劉鑒毅,〈晚清書學用筆論〉,《書畫藝術學刊 第八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2006年。
蕭瓊瑞,〈文化基因重組一陳正雄的藝術成就〉,《陳正雄繪畫50年回顧展:顛覆與重建:陳正雄創作歷程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五、畫冊與作品集 (中文)
丁羲元,〈序〉,《中國近代名家畫集 吳昌碩》,台北市:錦繡企業、新地平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中田勇次郎,張紫樹譯,〈圖版解說‧釋文〉,《書道全集第12卷》,台北市:大陸書店,1998年。
王之海、穆美華主編,《中國近現代名畫家 吳昌碩》,台北市:錦繡文化企業,1993年。
王競雄,〈元 趙孟頫 書趵突泉詩〉,《精彩一百 國寶總動員》,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
王福林,〈形質.現象 黃光男畫展序文〉,《世紀水墨:黃光男》,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14年。
王秀雄,〈自然與超自然的水墨風格—李振明繪畫作品評析〉,《李振明作品集》,台北市:繪畫欣賞交流圖書館,1992年。
王耀庭,〈光破照見黑白反〉,《世紀水墨:黃光男》,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14年。
巴東,〈游明龍的藝術設計―臺灣意象正面提昇〉,《我的世代‧我的設計 游明龍設計藝術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年。
史派克(John T Spike),〈甲子風華 陳正雄的藝術生涯〉,《陳正雄回顧展》,臺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14年。
白適銘,〈即書即畫‧墨彩璇璣―程代勒彩墨創作的跨文化當代性〉,《墨韻新情:程代勒水墨創作特輯》,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4。
白適銘,〈界域‧借喻―「象限化」與當代水墨的身分指涉〉,《界域 借喻 當代新象限水墨展》,臺中市:大象藝術空間,2015年。
外山軍治,張紫樹譯,〈趙孟頫研究〉,《書道全集 第12卷》,台北市:大陸書店,1998年。
石守謙,〈衝突與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書畫藝術〉,《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化與藝術》,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
吳甌主編,《中國歷代印風系列 趙之謙印風(附胡钁)》,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李宗仁,〈臺灣美術運動的承先啟後者—李錫奇〉,《游藝志道:李錫奇的藝術世界》,新北市:臺灣藝大;臺東市:東縣府,2013年。
李振明,〈匯墨高升:水墨藝術邁向國際前趨的未來態勢〉,《匯墨高升:國際水墨大展暨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
李君毅,〈至理至智―李振明的「後文人彩墨」〉,《自在水墨裡―振明給你看》,臺北市:長流美術館,2014年。
周千秋,〈與詩書篆刻相結合的吳昌碩畫〉,《吳昌碩畫選》,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73年。
林磐聳,〈同窗,同床,同闖,同創〉,《我的世代‧我的設計 游明龍設計藝術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年。
林文彥,〈序〉,《藝中求同 / 2009華文漢字設計週》,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年。
林柏亭,〈傳統新潮無礙創作〉,《世紀水墨:黃光男》,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14年。
郎紹君,〈序〉,《吳昌碩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神田喜一郎,張紫樹譯,〈圖版解說‧釋文〉,《書道全集 第12卷》,台北市:大陸書店,1998年。
孫志華、畢景濱編,《吳昌碩畫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3年。
陶文岳,〈縱橫經緯談畫藝 李錫奇1955-2013的藝術世界〉,《游藝志道:李錫奇的藝術世界》,新北市:臺灣藝大;臺東市:東縣府,2013年。
陳盈瑛,〈不寂寞的藝術堅持—李錫奇訪談〉,《游藝志道:李錫奇的藝術世界》,新北市:臺灣藝大;臺東市:東縣府,2013年。
張振維,〈吳昌碩的畫品與人品〉,《吳昌碩作品集―繪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區旼,〈圖板說明〉,《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11清代繪畫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單國霖,〈元代繪畫序論〉,《中國美術分類全集 中國繪畫全集 第7卷 元1》,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黃海雲,〈中華藝術文化現代精神的開創者—簡論李錫奇先生之繪畫〉,《漆情墨慾:李錫奇個展》,臺中市:大象藝術空間,2008年。
黃碧端,〈序〉,《藝中求同 / 2009 華文漢字設計週》,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年。
黃光男,《世紀水墨:黃光男》,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14年。
程代勒,〈再述 從傳統到現代〉,《程代勒2009書法創作》,台中市:中市文化局,2009年。
程代勒,〈從傳統到現代―我的創作自述〉,《程代勒書法創作》,南投縣: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馮明秋,〈價值轉換―篆刻〉,《篆刻變奏曲》,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游明龍,〈我的世代,我的設計〉,《我的世代‧我的設計 游明龍設計藝術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年。
楊建峰主編,《中國歷代書畫名家經典大系‧吳昌碩》,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09年。
楊涵主編,《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11清代繪畫 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廖新田,〈黃光男的現代水墨語境〉,《世紀水墨:黃光男》,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14年。
華建强,《從繪畫開始》,台北市:也趣藝廊,2016年。
潘天壽,〈回憶吳昌碩先生〉,《吳昌碩作品集―繪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曉芙,〈吳昌碩的書畫篆刻藝術〉,《中國歷代書畫經典大系•吳昌碩》,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9年。
蕭世瓊,〈墨墨若夜―記程代勒《墨思集》〉,《墨墨集:程代勒書法特輯》,彰化市:彰化生活美學館,2014年。
蕭瓊瑞,〈生態‧冷手‧菩薩情—李振明的水墨樂園〉,《水墨正修‧振明給你看:李振明作品集》,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2015年。
薛永年,〈揚州八怪與海派的繪畫藝術〉,《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中國繪畫全集 第七卷 元1》,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
《字在無邊:李鎮成的文字藝術》,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年。
《吳昌碩作品集-繪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
《吳昌碩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陳正雄回顧展》,臺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14年。
《精彩一百 國寶總動員》,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
《陳正雄繪畫50年回顧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六、畫冊與作品集(日文)
《上海—近代の美術—》,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2007年。
大澤勇蔵,〈「友禅紙」について〉,《友禅技法による京染紙》,日本:京都書院,1998年。
《中國書法選28 關中本千字文 隨 智永》,日本:二玄社,2012年。
《中國篆刻叢刊 第一四卷 清8 黃易》,日本:二玄社,1982年。
《中國篆刻叢刊 第一七卷 清11趙之琛》,日本:二玄社,1982年。
《唐 則天武后 昇仙太子碑》,日本:二玄社,1966年。
《故宮書法選2 自敘帖 唐 懷素》,日本:二玄社,2006年。
《故宮書法選3 草書千字文 唐 懷素》,日本:二玄社,2006年。
《書道全集 第十七卷》,日本:平凡社,1987年。
《海を渡った中国の書 エリオット.コレクションと宋元の名跡》,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2003年。
《趙之謙の書画と北魏の書》,日本:台東区立書道博物館,2014年。
七、辭典類
周何總,《國語活用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2004年。
八、網路資料
蕭瓊瑞,〈藝壇「變調鳥」李錫奇的藝術歷程與成就〉,http://www.ncafroc.org.tw/awardprize.asp?ser_no=97&Prize_year=2012&Prize_no=%A4Q%A4%BB&prize_file=Prize_Desc,2015年12月30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