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秋霞
FAN CHIU HSIA
論文名稱: 浮光掠影–––光影下的女性圖像之創作研究
The moment – The research of creation of female icon’s reflection
指導教授: 蘇憲法
Su, Hsien-F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光影女性圖像人體美 寫實寫實
英文關鍵詞: reflection, female icon, figure beauty, realis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西洋美術史中「光」在繪畫中呈現的軌跡和象徵意涵,以及有關光影表現的畫家及其作品分析,演繹出屬於個人對「光」的詮釋方式。進而探討女性圖像在西洋繪畫史上的美學理論、脈絡發展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並以光影交織女性圖像為手段,傳達筆者內心情感為目的,作為個人藝術創作的新嘗試。
    長久以來對「光」及「女性」題材的關注,轉而成為繪畫創作的思想來源,本創作論文以鎖定「光影下的女性圖像」為所有創作的連結,透過眼睛的觀看與心靈的反思,以具象寫實的創作方式,透過個人思維、美感經驗的構成,擷取生活場域中片段時間的凝止以及生命流轉不同時期的情境,進行作品中女性人物與自然及環境的組構,作為形式表現的基礎。並認為所有創作必須穿越外在的表象形式,回歸到以「人」為主體的基本核心,即是回到自我,創作的本質才能找到最初的真實。藉以從中剖析個人的內心思維、人生價值及對生命的觀感,,進而探尋豐富生命的泉源。茲將各章節所涵蓋的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闡述本人創作的緣由與關注方向及本論文的核心價值。
    第二章 「理論基礎」探討美術史中不同時期的光在繪畫中扮演的角色。其次針對西方繪畫中對女性人物畫、祼體畫及身體意象的探討。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題材探討」是個人階段性繪畫的自我省察,選擇與生活經驗最為關切的方向為主要表現,企圖傳達個人心境及人生價值。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討論創作過程中運用的媒材、技法及形式表現外,更進一步探求作品所欲呈現的實質意涵。
    第五章「作品解析」 以光影為畫面主要符號,透過寫實情境讓物象造型能準確傳達筆者的心象世界。
    第六章 「結論」將個人此次研究的心得內容做一統整的歸納,並展望未來努力的方向。

    The research emphasis on reflection with its orbits and symbolize, it analyzes art pieces principle and compare their different. As the result, it creates personal points of view of reflection. Afterward, it discusses those theories of figure beauty from western art history, the principle develops art forms. The figure beauty becomes icon and purpose to represent painters’ emotions and stories. The experiments encourage that to make more arts. The arts have done through eye and heart searching; it uses realist way to show personal thinking and experiences to form the arts, it takes the moment to record the valuable memories and life circles. Female icons compose that beauty from nature and daily circumstance. The art works show the real from deep side of heart, not just appearance from people eye. It should be from the real, while it back to the realist, it can find the truth. Therefore, it can analysis peoples’ logical thinking and discover human value. Following chapters are summary:
    “Reflection” and “Female” are the common subjects, it becomes painting objects. This research is focus on “female icons of reflection”, which is under personal points of view to make each painting.
    Chapter One – “Introduction”, the principle shows personal efforts and points of view.
    Chapter Two – “Theory”, to discussing that character’s appearance have various change from different periods. More over to emphasis on female painting, figure painting and body image.
    Chapter Three – “Create idea and Subject”, discuss about forming, it is personal development to show objects from experiences. The art works represent human valued and attitude.
    Chapter Four – “Object, Form, Media and Skills”, discuss about media using, skills and form, but also ahead to discover its implication.
    Chapter Five – “Analysis”, basic on reflection through realist circumstance, it was created icons by innermost world of author.
    Chapter Six – “Conclusion”, the paper was done by personal reaction during this research, also to be continued to reach achievement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一、研究範圍 3 二、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理論基礎 6 第一節 西方文化對光的想像與思維 6 第二節 光在西洋繪畫中的角色 7 一、文藝復興時期 8 二、巴洛克時期 12 三、印象派時期 22 第三節 身體意象探討 25 一、身體的觀看 25 二、身體的意識 27 第四節 女性圖像分析 31 一、女性之美 31 二、裸體畫的藝術表現 36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題材探討 39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9 一、生命體悟的創作觀 39 二、心靈情感的啟發 41 第二節 題材探討 44 一、人體完美形式探討 44 二、「光影」的意念 47 三、寫實---寫心靈的實在 49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 52 第一節 創作內容 52 第二節 創作形式 54 第三節 創作媒材和技法運用 56 一、媒材 56 二、技法 56 第五章 作品解析 59 第六章 結論 76 參考文獻: 78 附錄 82

    中文書目
    1.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2001。
    2.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
    3. 石朝穎《人類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台北:水瓶世紀,1998。
    4. 史作檉《光影中遇見林布蘭》,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6。
    5. 史作檉《林布蘭藝術之哲學內涵》,新竹:博學出版社,1981。
    6. 史文鴻《西方當代美學》,香港:青文書屋,1992。
    7. 吳澤義/吳龍《走入名畫世界達文西》,臺北:藝術圖書,1997。
    8. 吳澤義《林布蘭特---走入名畫世界13》,臺北:藝術圖書,1997。
    9.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獅圖書,2001。
    10. 李健儀《油畫技法》,台北:藝風堂。1987。
    11. 何懷碩《風格的誕生》,台北市:大地,1981。
    12. 何恭上編著《世界名畫欣賞-女性美篇》,台北市,藝術圖書,1980。
    13. 周合總主編:《國語活用辭典》,台北市,五南,2004。
    14. 胡志強《藝術裡的性》,台中市,好讀,2006。
    15. 凌嵩郎《藝術概論》,台北市,華林印刷,1979年。
    16. 陳英德《拉突爾-世界名畫家全集》,台北,藝術家,1998。
    17. 陳彬彬《藝術裡的人體美》,台中市,好讀,2006。
    18. 陳淑華《油畫材料學》,台北市,洪葉文化,2000。
    19. 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2003。
    20. 張心龍《西洋藝術史之旅》,台北市,雄獅,2001。
    21.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市:南天書局,2004。
    22.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譯《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2002。
    23.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24.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2000。
    25.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1998。
    26. 黎玲、張小紅、張晶燕、李紅梅《藝術心理學》,台北:新文京,2002。
    27. 蔡昌吉、阮福信、彭立勛編著《現代美術鑑賞》,台北:文京圖書,1999。
    28. 謝里法《藝術的冒險—西洋美術評論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82。
    29. 《藝術大師世紀畫廊25 册—卡拉瓦喬》,臺北:閣林出版,2001。
    30. 蘇憲法《視象與心象》,台北:世華藝術,2003。
    31.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

    中文譯本
    1. A. Houser著,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
    2. Christopher white著,黃佩玲譯《林布蘭---藝術群像:8》。
    3. David Sylvester著,陳品秀譯《培根訪談錄》,台北市,遠流,1995。
    4. Henri Loyrette著,吳靜宜譯《竇加 舞影爛漫—發現之旅41》。
    5. Herschel B Chipp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台北市,遠流,2004。
    6. Jeremy Galton著,李佳倩譯《油畫技法百科》,台北:笛藤1994。
    7. Jean-Luc Chalumeau著,王玉齡、黃海鳴譯《藝術解讀》,台北市:遠流,1996。
    8. John berger著,戴行鉞譯,《藝術觀賞之道》,台北:商務,2003。
    9. Kandinsky Vassily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1985。
    10. Kenneth Clark著,吳玫、甯延明譯《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台北:先覺,2004。
    11. Linda Nochlin著,刁筱華譯《寫實主義》,台北市:遠流,1998。
    12. Lynda Nead著,侯宜人譯《女性裸體》,台北市:遠流,1995。
    13. Marc Le Bot著,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遠流,1996。
    14. 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1985。
    15. 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1997。
    16. 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1998。
    17. 李奧納德‧西萊恩,張文毅譯《藝術與物理(Art and Physics)》,台北:成信文化,2006。
    18. 容格 黎惟東譯《人類及其象徵》(Man and his symbol),台北市:好時年出版,1983。
    19. 理查‧穆爾博格著,王同禹譯《莫內為什麼是大師莫內?》,台北:青林,1994。
    20. 理查‧穆爾博格著,朱孟勳譯《林布蘭特為什麼是大師林布蘭特?》,台北:青林,1994。
    21. 雷奧納多.達文西《達文西論畫》,臺北:雄獅圖書,1981。
    22. 傅雷譯《羅丹藝術論》,台中市:好讀,1993。
    23. 嘉門安雄編,呂清夫譯《西洋美術史》,台北市,大陸書店,1981。

    期刊與網站
    1. http://gnae.ntptc.edu.tw/arted/forum╴dtlist╴print.jsp?fid=168。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rs)提出“The death of the author”
    2. 南帆,〈身體的敘事〉http://culture.online.sh.cn/asp/list3.asp?id=280&writer='nanfan
    3. 《巨匠美術週刊63 期—拉圖爾》,臺北:錦鏽出版,1992。
    4. 陳英德〈林布蘭特[Van Lyn Rembrandt]的早期和晚年傑作「以馬內利的朝聖者」〉,《藝術家》,285期,1999。
    5. 《巨匠美術週刊 9 期—拉斐爾》,臺北:錦繡出版,1992。
    6. 廖瑞華,〈身為女性主義者面對整型現象的自我反省〉,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30-6.htm 2007/09/15瀏覽
    7. 李宜玲,《性的屈從與主動:女星寫真集內容的符號學分析》,台灣社會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11月。 http://twstudy.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sp/socialq/XIAO_PIN.htm
    8. 陳英德,〈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it Caravaggio)十七世紀歐洲繪畫最大的創新者和最具影響力的大師〉,《藝術家》,241期,1995。
    9. 史作檉,〈發現林布蘭〉,《美育》,105期,1999。
    10. 廖瑞華,〈身為女性主義者面對整型現象的自我反省〉,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30-6.htm 2006/07/21瀏覽
    11. 賈各.萊納特(Jacques Leenhardt),林志明譯,〈身體與身份的曖昧關係〉,《現代美術》,1990。
    12. 趙雅博,〈藝術中的裸體—繪畫中的人像問題〉,《現代美術》,98期,2000。

    論文
    1. 王 津,《拉杜荷繪畫之研究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 朱紋皆,《維梅爾研究》台北: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3. 邱慧玲,《光的空間研究—以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的西洋繪畫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1999。
    4. 曾玉珊,《身體在畫面中的象徵意涵》,師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 蔣曉儀,《試析繪畫中植物之光影表現---我與植物和光影之對話》,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