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昕怡 Lin, Hsin-Yi |
---|---|
論文名稱: |
從出版社角度看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之現況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ldren's Picture Book Industry in Taiwan: A Perspective of Publisher |
指導教授: |
伊彬
I, Bin |
口試委員: |
伊彬
I, Bin 林演慶 Lin, Yen-Ching 張婉琪 Chang, Wan-Chi |
口試日期: | 2024/01/0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7 |
中文關鍵詞: | 兒童圖畫書 、兒童圖畫書產業 、文化菱形 、書籍出版 、文化中介者 |
英文關鍵詞: | children's picturebooks, the picturebooks industry, cultural diamond, book publishing,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
研究方法: | 調查研究 、 深度訪談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00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8 下載: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兒童圖畫書的生產受產銷體系中各個單位所影響,因此,了解兒童圖畫書的生態體系,在研究兒童圖畫書時事關重要。本研究將兒童圖畫書出版置於Griswold(2008)所提出之文化菱形的框架下,討論出版相關組織如何在與創作者、接收者、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形塑「兒童圖畫書」此一文化物件的樣貌,並從出版相關組織的角度觀看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的現況。本研究為科技部計畫案2004年後臺灣民間自製與進口版權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的比較與其意義(計畫編號 NSC-90-2513-H-152-009-F14)之子研究,利用該研究第一階段的出版社資料進行出版量的篩選、出版社規模與性質的分層抽樣,兩階段挑選13間出版相關組織(12間出版社、1間版權代理)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針對穩定出版本土自製圖畫書之9間出版社進行出版社與插畫家合作之問卷調查。研究結果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之運作,提出1. 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模型;2. 組織規模與分工對兒童圖畫書出版的影響;3. 出版決策判斷標準,共有 (1)兒童教育、(2)專門領域、(3)市場導向、(4)創作取向四種;第二部分從文化菱形的各個端點討論其參與狀況,包含1. 出版相關組織;2. 消費者;3. 創作者;4. 作品;5. 社會環境。第三部分從議題討論臺灣兒童圖畫書產業的現況與展望,提及1. 臺灣的圖像閱讀環境;2. 國際化與在地化的兩極發展;3. 少子化帶來的兒童經濟效應;4. 趨向分眾化的市場狀態;並且提出5. 打破發展限制的可能性:(1)政府透過政策面改善出版環境、(2)重視閱讀能力與視覺藝術鑑賞能力的培養、(3)出版社堅持文化理想、(4)開拓國際市場。
The production of children’s picturebooks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units with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ecology of children’s picturebook production is crucial when studying this topic. This research situates the publication of children’s picturebook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ultural diamond by Griswold (2008), discussing how book publishing-relative units shape "picturebooks", a cultural object,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creators, comsuners, and the society. It examines the current state of children’s picturebook publishing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shing-relative units. This study is a part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 research project Distribution Changing of Illustration Style after 2004 and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Comparison of Private Sectors Self-published and Imported Copyrighted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NSC-90-2513-H-152-009-F14), the study employs a two-stage sampl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first phase, the first stage based on the amount of books publishing, and the second stage based on stratified sampling through the scale and feature of book publisher. It involves 13 publishing-relative units (12 publishers and 1 copyright agency) f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collaboration between publishers and illustrators among 9 publishing-relative units engaged in stable production of picturebook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operation of the children's picture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proposing 1. a model of the children's picture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2.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scale and division of labor on children's picturebook publishing; 3. criteria for picturebook publishing decisions including (1) children education, (2) specialized fields, (3) market orientation, and (4) creative orientation.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endpoints on the cultural diamond, including 1. book publishing-relative units; 2. consumers; 3. creators; 4. Artworks (cultural objects); and 5. society.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children's picturebook industry in Taiwan, addressing 1. Taiwan's visual reading environment; 2. The bipolar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3.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4. the trend of demassification on the picturebooks market; and proposes 5. possibilities for breaking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1)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improving the picturebook publishing environment through policy changes, (2) 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reading and the appreciation abilities of visual arts, (3) publishers insisting on cultural values, and (4)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
Abel, R. (1996). The book publisher's cultural role. LOGOS: The Journal of the World Book Community, 7(4), 284-288.
Alexander, V. D.(2006)。藝術社會學 :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張正霖、陳巨擘譯;初版)。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於2003年)
Baxandall, M. (1988).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 (2nd ed.).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Becker, H. S. (2008). Art worlds,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updated and expanded (pp.1-39).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ckert, J.(2022)。商品意義與市場:品質不確定性與價值構建的主體間性。載於李天鐸、林立敏(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II—象徵經濟與美學經濟(頁73-92)。臺北市:遠流。
Bilton, C.(2011)。創意產業—管理的文化與文化的管理,載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頁143-159)。臺北市:遠流。
Bloomer, R. H. (1960). Children's preferences and responses as related to styles and themes of illustr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60(6), 334-340.
Bourdieu, P.(2023)。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邱德亮譯;初版)。臺北市:麥田。(原著出版於1979年)
Bowles, S. (1998). Endogenous preferences: the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markets and other economic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6, 75-111.
Broudy, H. S. (1977). How basic is aesthetic education? or is' rt the fourth r? Language Arts, 54(6), 631-637.
Callon, M., Méadel C., and Rabeharisoa V. (2002). The economy of qualities. Economy and Society, 31(2), 194-217.
Coser, L. A., Kadushin, C., Powell, W. W. (1982). Books: the culture and commerce of publishing. London, UK: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ans, J. H. (1982). Preface. In Lamont, M. and Fournier, M. (Eds.), Cultivating differences: symbolic boundaries and the making of inequality (pp.vii-xv). Illinois, 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Gitlin, T. (2000). Inside prime tim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Greco, N. A. (1945).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riswold, W.(2008)。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黃信洋、曹家榮譯;初版)。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4年)
Heilbrun, J.、Gary, C. M.(2008)。藝術.文化經濟學(郭書瑄、嚴玲娟譯;初版)。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著出版於2001年)
Hirsch, P. (1972). Processing fads and fashions: an organization-set analysis of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7(4), 639–659.
House, C. A. & Rule, A. C. (2005). Preschoolers’ ideas of what makes a picture book illustration beautifu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2(5), 283-290.
Hutter, M. (2011). Infinite surprise: on the stabilization of value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In Beckert, J. and Aspers, P. (Eds.), The worth of goods: valuation and pricing in the economy (pp. 201-220).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Iser, W. (1974). The implied reader: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prose fiction from Bunyan to Beckett (1st. ed.). London, UK: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Karpik, L.(2022)。作為奇點財貨的文化商品。載於李天鐸、林立敏(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II—象徵經濟與美學經濟(頁43-72)。臺北市:遠流。
Kümmerling-Meibauer, B. (2018).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icturebooks. Abingdon, Oxon, UK: Routledge.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4324/9781315722986
Maguire, J. S., & Matthews, J. (2012). Are we all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now? 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in context.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5(5), 551–562.
Maquet, J.(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武珊珊、王慧姬等譯)。臺北市:雄獅圖書。(原著出版於1986年)
McLuhan, M.(2015)。認識媒體 :人的延伸(鄭明萱譯;二版)。臺北市:貓頭鷹。(原著出版於1964年)
Negus, K. (2002). The work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enduring dist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ultural Studies 16(4), 501–515.
Negus, K.(2011)。超脫文化產業重思創意生產,載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頁127-140)。臺北市:遠流。
Nodelman(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劉鳳芯譯;二版)。臺北市:天衛文化。(原著出版於1992年)
Postman, N.(2007)。童年的消逝(蕭昭君譯;初版)。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於1982年)
Potts, J.、Cunningham, S.、Hartley, J.、Ormerod, P.(2011)。社交網絡市場—一個創意產業的新定義。載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頁107-125)。臺北市:遠流。
Pratt, A. C.(2011a)。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地理觀。載於李天鐸(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頁57-80)。臺北市:遠流。
Pratt, A. C.(2011b)。文化產業:不只是群聚典範?。載於李天鐸(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頁175-200)。臺北市:遠流。
Ryan, B. (1992).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Berlin, Germany: Walter de Gruyter.
Schiffrin, A. (1996). The corporatization of publishing., The Nation, June 3, 29-32.
Short, K. G. (2018). What's trending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why it matters. Language Arts, 95(5), 287-298.
Tan, T. (2018). hot topics at the 2018 Shanghai children's book fair. Publishers Weekly. https://www.publishersweekly.com/pw/by-topic/childrens/childrens-industry-news/article /78582-hot-topics-at-the-shanghai-children-s-book-fair.html
Thompson, J. B. (2005). Books in the digital ag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and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Polity.
Throsby, D.(2003)。文化經濟學(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著出版於2001年)
大塊文化(2024)。品牌故事。大塊文化。https://www.locuspublishing.com/index/about/1
小光點(2024)。介紹。小光點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pplight/?locale=zh_TW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1)。2020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I—圖書、雜誌、漫畫、原創圖像產業。文化內容策進院。https://taicca.tw/uploads/userfiles/research/20231228/2020/2020%20Vol%201.pdf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2)。2021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I—圖書、雜誌、漫畫、原創圖像產業。文化內容策進院。https://taicca.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files/creative/2021_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pdf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3)。2022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I—圖書、雜誌、漫畫、原創圖像產業。文化內容策進院。https://taicca.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files/creative/2022_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pdf
文化部(2014)。2013出版年鑑。文化統計網。https://stat.moc.gov.tw/Research_Download.aspx?idno=40
文化部(2015)。2013年暨2014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文化統計網。https://stat.moc.gov.tw/Research_Download.aspx?idno=65
文化部(2017)。2015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文化統計網。https://stat.moc.gov.tw/Research_Download.aspx?idno=73
文化部(2018a)。2016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暨2017年閱讀及消費趨勢分析。文化統計網。https://stat.moc.gov.tw/Research_Download.aspx?idno=1100
文化部(2018b)。2017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上冊。文化統計網。http://stat.moc.gov.tw/Research_Download.aspx?idno=1115
王洪鈞(1994)。文化其心,商業其體—談出版業的獨特地位。出版界,29,4-6。
王婉婷(2009)。臺灣圖畫書中的自然書寫—以《南瀛之美》系列圖畫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臺北市。
王慧霞(2021)。扁平插畫在兒童繪本中的應用與研究。參考網。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514/8342308.shtml
司琦(1983)。兒童讀物的意義和重要。載於司琦(著),兒童讀物研究(頁1-4)。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正置友子(2013)。日本における子供の絵本の歴史:千年にわたる日本絵本に歴史 絵巻物から現代の絵本まで その1. 平安時代から江戸時代まで。メタフュシカ,44,81-98。
任祥(2011)。數位點讀繪本設計與兒童閱讀興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桃園市。
伊彬(2000)。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NSC89-2411-H-011-001)。(主要研究助理:鄧逸平、張婉琪、黃永宏)
伊彬(2003)。臺灣民間出版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I。國科會91年度研究計畫補助結案報告(NSC-91-2411-H-011-002)。(主要研究助理:鄧逸平、黃永宏)
伊彬(2004)。臺灣民間出版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II。國科會92年度研究計畫補助結案報告(NSC-92-2411-H-011-004)。(主要研究助理:鄧逸平、林慧雅、劉瑋婷、張婉琪)
伊彬(2008)。插畫與電視廣告之實徵美學:世代間的美感和偏好。臺北縣:Airiti。
伊彬(2015)。從風格分佈看中華兒童叢書之外臺灣政府出版圖畫書之特色與限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NSC-101-2410-H-003-047-MY2)。(主要研究助理:周揚珊、黃文君、洪葦聿)
伊彬(2022)。2004年後臺灣民間自製與進口版權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的比較與其意義。科技部108年度研究計畫補助結案報告(MOST-108-2410-H-003-034-MY2)。(主要研究助理:張長蓉、洪于茜、梁嘉芸、林昕怡、施京汝)
伊彬、林季誼(2007)。從出版單位的角度來看插畫人才培育的方向。中華民國設計學會主辦: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12屆學術研討會-前瞻設計:科技與人文的整合論文集(下)(頁955-959)。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伊彬、林慧雅(2004)。插畫風格分類研究中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探討。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舉辦:2004國際設計論壇暨第九屆中華民國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伊彬、林慧雅(2007)。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之時代風格:1987-2003年民間出版現象與美感偏好。藝術教育研究(2007),13,29-66。
伊彬、洪于茜、梁嘉芸(2022)。從2004-2019年觀察臺灣進口兒童圖畫書風格比較與時代意涵(未出版之手稿)。
伊彬、張長蓉(2022)。臺灣2004年到2019年民間出版兒童圖畫書之插畫風格特徵。藝術教育研究,44,1-46。
伊彬、劉瑋婷(2007)。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困境與願景-從插畫家的角度檢視。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3),327-356。
伊彬、鄧逸平、黃永宏(2004)。從中華兒童叢書(1965-1999)到信誼基金會(1979-2001)出版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之演變及其意義。藝術教育研究,7,23-53。
向陽(1996)。特約討論:「五小」的崛起—文學出版社的個案分析。載於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頁190-192)。臺北市:文建會。
吕昱甫(2020)。淺析平面化風格對兒童繪本的影響。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3(10),126-128。https://doi.org/10.26549/jxffcxysj.v3i12.5486
吳嘉苓(1991)。出版業如何定位的各種聲音。出版界,29,19-20。
吳麗娟(2003)。臺灣文人出版社的經營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巫維珍(2002)。堅持純文學的編輯手工業—專訪印刻總編輯初民安先生。文訊,203,78-79。
李天鐸、林立敏(編)(2022)。文化創意產業讀本II—象徵經濟與美學經濟。臺北市:遠流。
李令儀(2015)。文化與商業的雙重邏輯:臺灣圖書出版產業的發展與變遷(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李君懿(2010)。優良兒童繪本出版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0,364-377。
李奕萱(2018)。大人讀繪本》聆聽圖像的聲音—image3跨齡繪本的溫柔革命。Open Book閱讀誌。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3409
辛廣偉(2000)。臺灣出版史。石家庄:河北教育。
周敏煌(2006)。眾聲喧嘩中的一種聲音-從《田園之春叢書》到故事的誕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縣。
孟樊(2002)。合縱連橫抑或分裂繁殖?—臺灣出版社的分與合。文訊雜誌,203,48-51。
松居直(1995)。播下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劉滌昭譯)。臺北市:青林國際。(原著出版於1981)
林文寶(2021)。敘說文化產業—以臺灣地區為例。載於林文寶(著)、張晏瑞(主編),兒童文學論集.四(頁255-285)。臺北市:萬卷樓。
林文寶(著)、張晏瑞(主編)(2021)。兒童文學與書目.五。臺北市:萬卷樓。
林文寶、邱各容(2011)。臺灣兒童文學一百年。新北市:富春文化。
林文寶、趙秀金(2003)。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歷史與身影。臺北市:萬卷樓。
林訓民(2016)。近年來童書出版產業的趨勢觀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7,16-21。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林雪雲(2000)。美國圖書出版業集團化現象及其文化與倫理議題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德姮(2004)。圖畫故事書中的後設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縣。
林慧雅(2005)。1987年至2003年信誼基金會以外臺灣民間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與時代意義(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邱各容(2017)。兒童文學與閱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1,4-8。
信誼基金會(2022a)。信誼的服務。信誼基金會。https://www.hsinyi.org/service
信誼基金會(2022b)。認識我們。信誼基金會。https://www.hsinyi.org/home#about-us
洪于茜(2022)。臺灣2016至2019年進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臺北市。
洪文瓊(2004)。臺灣圖畫書發展史—出版觀點的解析。臺北市:傳文文化。
洪文瓊(2016)。臺灣兒童文學生態變遷之我見。竹蜻蜓.兒少文學與文化,2,315-338。
洪葦聿(2014)。臺灣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出版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韋伯文化(2018)。關於本社。歡迎光臨::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https://www.weber.com.tw/our_history.php
孫妙芬(2004)。兒童繪本中模擬兒童畫之插畫風格認知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市。
祝勤(1989)。文學出版的痕跡。精湛,10,16-20。
高明美(2019)。圖畫書的圖像閱讀。臺灣出版與閱讀,108(2),30-34。
張杏如、譚合令、邱德懿(1989)。十年來我國幼兒讀物出版狀況調查研究(頁1-6)。臺北市:文建會。
張杏如、譚合令、邱德懿、歐陽誾(1990)。幼兒閱讀現況調查。臺北市:文建會。
張長蓉(2022)。從經濟層面探討2004年到2019年臺灣民間出版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臺北市。
張婉琪(2000)。洪義男、曹俊彥、趙國宗三位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家插畫風格之演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臺北市。
曹泰容(2010)。《南瀛之美》圖畫書的插畫表現探討。於蘇振明(總編),南瀛之美圖畫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3-105)。臺南市:臺南縣政府。
梁嘉芸(2022)。2004年到2015年臺灣進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與美感特色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臺北市。
莊麗莉(1995)。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許嘉猷(2011)。藝術之眼 :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臺灣之量化與質化研究。臺北市:唐山。
陳玉金(2009)。2008臺灣童書出版觀察報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1,26–30。
陳玉金(2010)。2009臺灣童書出版觀察報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33,82–86。
陳玉金(2018)。「蘭陽創作繪本系列」以團隊企劃創作出版的意義。臺灣出版與閱讀,107(2),38-45。
陳玉金(2020)。臺灣兒童圖畫書的興起與發展史論(1945-2016)。臺北市:萬卷樓。
陳昱宏、陳奕璇、徐成坤(2015)。兒童電子繪本之多媒體運用與互動設計探討。第二十屆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設計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暨第二屆國際設計研究論壇研討會論文集(頁631-634)。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陳培瑜(2019)。培養圖像素養:閱讀滿載真實生活經驗的繪本圖像。臺灣出版與閱讀,108(2),44-48。
陳梅生(口述)、董群廉(訪問紀錄整理)、陳進金(訪問紀錄整理)(2000)。陳梅生先生訪談錄。臺北縣:國史館。
陳質采、黃嘉慈、李碧姿、呂俐安(2004)。論70~80年代臺灣早期圖畫書的時代精神。於陳玉金、蔡淑娟、原靜敏(編),為兒童為文學:臺灣資深圖畫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頁161-180)。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陳麗秋、江振維(2014)。常用傳統與數位之整合性插畫技法應用研究。設計學研究,17(2),97-116。
彭建炎(1992)。出版學概論。長春市:吉林大學。
曾世豪、李宗翰、莊依璇、陳婉琳(2017)。國小家長購買童書之消費偏好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17,100-110。
黃永宏、伊彬(2002)。風格研究過程中可能之涉及問題、方法及其意涵之探討。於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編),2002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上)(頁121-126)。臺北市:中華民國設計學會。
黃淮麟(2001)。兒童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黃聖哲(2013)。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初版)。臺北市:唐山。
誠品(2019)。【2019年度閱讀報告】:意見領袖時代,閱讀是按個鍵下載?或是更深刻的存在。迷誠品。https://meet.eslite.com/tw/tc/article/201912040004。
臺北國際書展(2018,3月18)。入選2018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的臺灣5位插畫家_國際閃耀登場!。臺北國際書展。https://www.tibe.org.tw/tw/show_detail/14/19/179
臺北國際書展(2019,1月15)。狂賀 9位臺灣插畫家入選2019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臺北國際書展。https://www.tibe.org.tw/tw/show_detail/14/19/244
臺北國際書展(2020,1月31)。恭賀6位臺灣插畫家入選2020波隆那插畫展。臺北國際書展。https://www.tibe.org.tw/tw/show_detail/14/19/404
臺北國際書展(2021,3月3)。賀!8位台灣插畫家入選2021波隆那插畫展。臺北國際書展。https://www.tibe.org.tw/tw/show_detail/14/19/461
臺北國際書展(2022,1月21)。賀!6位台灣插畫家入選2022波隆那插畫展。臺北國際書展。https://www.tibe.org.tw/tw/show_detail/14/19/521
臺北國際書展(2023,1月17)。2023波隆那插畫展公布最終得獎名單,恭喜3位台灣插畫家!。臺北國際書展。https://www.tibe.org.tw/tw/show_detail/14/19/582
劉瑋婷(2006)。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創作者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鄭雪玫(2009)。從美國兒童圖書業談起。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6(3),41-47。
冀文慧(2003)。幾米繪本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臺北市。
隱地(1980)。誰來幫助我。臺北市:爾雅。
嚴淑女(2002)。兒童文學與網路文化。兒童文學學刊,8,396-397。
嚴淑女(2019)。童書出版新視界:新圖像閱讀潮流再進化!。臺灣出版與閱讀,2,12-23。
嚴鼎忠(2002)。政府出版品概述。全國新書資訊月刊,91(9),8-10。
蘇士雅(2015)。孩子一定會都會愛上這裡!館藏超過15萬冊的高雄國際繪本中心。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