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婷雅 Chang, Ting-Ya |
---|---|
論文名稱: |
探討內容語言整合學習取向之華語節慶文化教學設計—以七夕為例 Exploring a CLIL-Based Design for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The Case of the Qixi Festival |
指導教授: |
陳振宇
Chen, Jenn-Yeu |
口試委員: |
陳振宇
Chen, Jenn-Yeu 王贊育 Wang, Tsan-Yu 林素菁 Lin, Su-Ching |
口試日期: | 2025/01/1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內容語言整合學習(CLIL) 、文化教學 、節慶教學 、七夕 、教學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CLIL, Cultural teaching, Festival teaching, Qixi Festival, instructional desig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4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1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如何運用內容語言整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理念設計以華人節慶為主題的華語教學課程,並以七夕為例進行實踐。現今語言中心課程多偏重語言技能的傳授,文化課程則以體驗活動為主,或是聆聽的講座課程,這些課程多為中高級和高級學生開設,因此缺乏基礎級以及系統化設計與語言學習結合的文化課。而CLIL理念透過內容、溝通、認知與文化(4Cs框架)同步發展學生的語言與內容知識,因此將文化課知識變換為CLIL課堂中的內容知識,能為語言教學提供新的視角與成果。
本研究採用Jan van den Akker(1999)發展研究法以及Coyle et al.(2010)的CLIL「計畫—執行—回顧」準則,透過反覆的試驗和反思,調整和優化教學設計,藉此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首先依據Coyle et al.(2010)所提供的CLIL工具包,設計針對初級與中級以上程度七夕單元,教學涵蓋七夕的故事、乞巧習俗及七娘媽信仰三大主題,並延伸討論送禮文化與成年禮等話題。教學設計經由試驗後進行評估與修訂,評估方法包括同儕觀課、教師試用及資深教師的建議。
本研究主要描述在設計教學和調整時的發現與反思,探究教學實踐的困難。研究者發現將4Cs框架的內容取得平衡對初次接觸該理念者存在一定挑戰,因此CLIL工具包的步驟成為安排教學的工具,能夠讓整體教學同時在4Cs方面同時得到提升。本研究為華語教學提供了具實用價值的課程設計範例,並建議未來研究能針對更多主題與學習背景進行深入探索,以促進跨文化學習的多元發展。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o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to design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centered on Chinese festivals, using the Qixi Festival as a case study. Currently, language center courses primarily focus on language skill instruction, while cultural courses mainly consist of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or lecture-based listening sessions. These courses are mostly designed for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earners, resulting in a lack of cultural courses systematically designed for beginner-level students that integrate language learning. CLIL, through its 4Cs framework—Content, Communication, Cognition, and Culture—develops students'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simultaneously. Therefore, transforming cultural knowledge into content knowledge within a CLIL-based classroom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and outcom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This study adopts the developmental research method proposed by Jan van den Akker (1999) and follows the ‘plan–do–review’ cycle of CLIL outlined by Coyle et al. (2010). Through repeated experimentation and reflection, the study refines and optimizes teaching design to enhance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Using the CLIL Tool Kit provided by Coyle et al. (2010), the study designs a Qixi Festival unit tailored for beginner and intermediate-level learners. The curriculum covers three main themes: the story of Qixi, the tradition of "Qiqiao", and the belief in "Qiniangma" (Seventh Mother Goddess). Additionally, the course extends discussions to topics such as gift-giving culture and coming-of-age ceremonies.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course design undergoes evaluation and revision based on peer observations, teacher trials, and feedback from experienced educators.
This study primarily describes the discoveries and reflections during the course design and adjustment process, examining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balancing the elements of the 4Cs framework posed a challenge for those new to the CLIL approach. Thus, the step-by-step structure of the CLIL Tool Kit became a practical tool for lesson planning, ensuring simultaneous enhancement across all four dimen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 practical example of course design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uggests that future research explore a wider range of topics and learning contexts to further promote intercultural learning and divers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一、中文文獻
文藻外語大學大學華語中心。(2021)。時代華語3。正中書局。
王孝廉(1977)。牽牛織女傳說的研究。載於古添洪、陳慧樺(主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186-238。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王靖雯(2019)。故事創作引導成語學習:一個「課立優」的教學示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53-84。
王瀞芳(2023)。以CLIL為基礎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與實踐-以龍山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
王贊育(2019)。以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觀點組構的大學華語聽力課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9,1-19。
王贊育(2021)。課立優——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入門。「C-CLIL華語課立優」教學工作坊資料。
田阡、石甜(2015)。春節。中華聯創國際企業社。
朱我芯(2013)。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朱耀明(1999)。融入式的網路教學運用:以「電腦在教育上運用」課程為例之研究。教育學報,27(1),297-318。
吳品嬅等人(2014)。中國經典民間故事。正中書局。
吳威玲主編(2009)。遠東少年中文Level 4。遠東圖書。
李彩連(2019)。內容語言整合學習的商務華語課程設計:以「讀財報買股票」為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37-51。
林以涵(2018)。習俗傳說融入跨文化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與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林素菁(2019)。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模式之古典文學教學示例:以《詩經.子衿》為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85-104。
林素菁(2022)。生態語言教育觀之CLIL課程設計與實踐-以基礎級「中文101」課程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素菁、王贊育 (2018) 。以C-CLIL為基礎的反向課程設計Backward design of a C-CLIL lesson)。華語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國際研討會(C-CLI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臺北,10月18日至19日。(研討會工作坊)。
林婉親(2012)。短期華語文化課程設計研究-以農曆新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洪崇凱(2022)。多媒體CLIL華語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研究 - 以性別平等為主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淑苓(1988)。牛郎織女研究。臺灣學生書局。
胡舒雯(2019)。輔助華語文化節慶課程之桌上遊戲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
徐贇(2010)。多媒體中的「聲音」和「圖像」影響外籍生華語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國立編譯館主編(1989)。中國民間故事(二)。正中書局。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8)。中國的風俗習慣第二冊。正中書局。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2)。中國民間的節日。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婁子匡(1971)。臺灣民俗源流。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張占一(1984)。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語言教學與研究,3,57-67。
張占一(1990)。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語言教學與研究,3,15-32。
教育部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index.jsp
許芳慈(2022)。內容語言整合學習概念下的法律華語教材設計:以民商契約法律華語教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玉姑(2014)。吉祥語及其文化之教學研究——以春節、婚禮和壽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陳佩欣(2014)。主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七夕情人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怡蓉、蔡愛芬(2021)。華人節慶與文化。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亮妤(2009)。基於體驗文化教學觀之中級華語口語會話教學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振宇(2019)。以語言學習的生態學習理論建構「內容語言整合學習」的理論基礎。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5-17。
陳振宇(2019)。特約主編序:內容語言整合學習。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1-4。
陳振宇(2021)。多面向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元照出版。
陳振宇(2021)。臉書社團:C-CLIL華語課立優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98276916893882
陳振宇(2022)。六藝華語:一個文化華語教學的新嘗試-概念篇。發表於六藝華語教學工作坊,2022年11月11日,靜宜大學。
陶煉(1987)。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的相關性。載於復旦大學留學生部漢語教研室。語言教學與研究,2,127-129。
傑穎奧頓(Jane Orton)和林彤(Tong Lin)(2019)。內容語言整合中的遊戲設計:應用「可見的學習」理論框架。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105-121。
程棠(1992)。關於當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3,4-18。
程棠(2000)。對外漢語教學目的原則方法。華語教學出版社
舒兆民(2010)。數位科技運用於華語文教學之研究。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賀學君(1989)。中國四大傳說。浙江教育出版社。
黃子純(2019)。華語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臺灣社會議題」課程之個案探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夢寧(2021)。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之中文姓名教學教案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靜子(2019)。系統功能語言學指導下的內容與語言融合的外語教學。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19-36。
楊佩玲(2016)。客家文化融入華語文化教材編寫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琇惠(2009)。實用生活華語——認識華人文化(高級)。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葉德明(2008)。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師大書苑。
詹佳惠(2023)。華人茶文化融入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與實踐——以內容語言整合學習(CLIL)為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鄒文莉、高實玫、陳慧琴(2018)。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的核心精神。載於鄒文莉、高實玫(主編),CLIL教學資源書:探索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頁9-20)。書林。
蓋國梁(2004)。節慶。萬里機構•萬里書店。
趙敏如(2020)。CLIL內容語言整合學習在華語讀寫教學之運用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趙逵夫(2011)。七夕節的歷史與七夕文化的乞巧內容。民俗研究,3,33-49。
趙賢洲(1989)。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語言教學與研究,1,76-83。
劉友敏、趙愛萍(2008)。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及文化導入。天津電大學報,12(1),45-47。
劉少東、李利娟(2017)。中日七夕習俗之比較研究。青年文學家,23,181。
劉玉燕(2022)。內容語言整合學習取向之華語聲調教學設計——以越南籍華語初學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國平(2016)。華人社會與文化——文化思想篇。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滕志賢注譯(1999)。新譯詩經讀本(下)(初版)。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盧國屏(2008)。訓詁演繹: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盧微雅、周宥均(2021)。初級閱讀與寫作系列【進階篇】。https://www.openedu.tw/course?id=1346
賴冠伶(2023)。節慶文化主題之華語課程設計與實施-以波蘭學習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戴智璞(2014)。虛擬實境影片融入華語文節慶教學的探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簡汎霓(2022)。CLIL融入華語文化教學設計研究—以節慶飲食文化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羅得榮(2019)。初級華語節慶教學行動研究—以中秋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蘇柔雯(2010)。七夕節的由來及其節俗研究--兼論臺俗十六歲成年禮(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二、英文文獻
Bloom, B. S., Enge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 D. R. (Ed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The cognitive domain. David McKay.
Brembeck, W. L. (1977). The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a college cours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D. S. Hoopes (Ed.),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cepts and courses. Intercultural Network, Inc.
Coyle, D. (1999). Supporting students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ontexts: planning for effective classrooms. In J. Masih (Ed.), Learning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 models, methods and outcomes (pp. 46-62). Centre for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yle, D. (2007).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Towards a connected research agenda for CLIL pedago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10(5), 543-562.
Coyle, D., Hood, P., & Marsh, D. (2010).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Hammerly, H. (1982). Synthesi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Publication.
Larson, D. N., & Smalley, W. A. (1972). Becoming bilingual: A guide to language learning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gman.
Marsh, D., & Frigols Martín, M. J. (2012).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The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linguistics.
Met, M. (1998).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in 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J. Cenoz & F. Genesee (Eds.), Beyond bilingualism: Mult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pp. 35-63). Multilingual Matters.
Tylor, E. B. (1871).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Vol. 1). John Murray.
Van Den Akker, J. (1999).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J. Van Den Akker, N. Nieveen, R. M. Branch, K. L. Gustafson, & T. Plomp (Eds.), Design methodology and development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p. 1-14).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Yu, L. (2009). Where is culture? Culture instruction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44(3), 7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