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可欣
論文名稱: 想像力技巧融入寫作教學課程設計暨效果評估
指導教授: 陳學志
Chen, Hsueh-Chih
邱發忠
Chiu, Fa-C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想像力寫作教學寫作能力想像思考想像傾向
英文關鍵詞: imagination, writing instruction, writing ability, imaginative thinking, imaginative diposi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15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是設計一套適合高中學生之「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探究其對高中一年級學生在寫作能力與想像態度的影響。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新竹縣某高中附設進修學校一年級學生,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對照組。研究工具包含「作文評定量表」、「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想像思考測驗」和「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研究者先在實驗前進行前測作為共變量,接著進行為期七週,共計七節課的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課程;對照組則實施一般傳統寫作教學,並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作為依變量,接著將本次研究的量化資料進行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來考驗研究假設,作為評量實驗成效之依據。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一、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之一般寫作能力。二、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能部份有效提升學生之創意寫作能力。三、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未能有效提升學生之想像思考能力。四、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能部分提升學生之想像傾向。最後,根據研究結論,針對課程、教學和研究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以供設計、實施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者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design a set of suitable imaginative techniques in writing instruction for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n writing abilities and imaginative attitudes. The study adopted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as the research design. The participants involved the 10th grade students from the divis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Hsinchu County.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i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was instructed by the imaginative techniques in writing instruction. This was lasted for seven weeks. There is one class in a week. The other is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took part in the general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The tools in this study were “Scale of Writing Performance”, “Creative writing scale”, “Imaginative Thinking Tests” and “The Scal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After seven weeks, both of two groups need to join tests. All the data of the tests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COVA.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ed:
    1. Imaginative techniques in writing instruction could promot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ies effectively.
    2. Imaginative techniques in writing instruction could partly promote students’ creative writing abilities effectively.
    3. Imaginative techniques in writing instruction mad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maginative thinking.
    4. Imaginative techniques in writing instruction could partly promote students’ imaginative tendenc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are given on courses, teaching and
    researchers and may serve as further references for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想像力教育為培育創意人才的起點 1 二、想像力訓練能有效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2 三、想像力融入寫作教學的相關研究有待開發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一、研究目的 5 二、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一、想像力融入寫作教學課程 7 二、一般寫作能力 7 三、創造性寫作能力 7 四、想像力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想像力的定義 9 一、想像力的創造性特徵 9 二、想像力的超越現實性特徵 10 三、想像力技巧 11 第二節 寫作教學的理論基礎 14 一、寫作理論沿革 14 二、寫作表現評量類型 18 三、寫作創意指標 19 第三節 寫作教學的實徵研究 21 一、落實寫作教學理論提升寫作能 力 21 二、融入創意教學理論提升寫作能力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 實驗程序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0 第一節 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課程對一般寫作能力之影響 40 第二節 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課程對創意寫作能力之影響 46 第三節 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課程對學生想像力之影響 55 第四節 綜合討論                      68 一、想像力技巧融入寫作教學課程有助於提升一般寫作能力      68 二、想像力技巧融入寫作教學課程有助於提升創意寫作能力     69 三、想像力技巧融入寫作教學課程能部份提升想像能力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結論                         72 一、研究限制                         72 二、完成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課程設計            72 三、想像力技巧融入寫作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之一般作文能力    73 四、想像力技巧融入寫作教學能部份提升學生之創意作文能力    73 五、想像力技巧融入寫作教學未能完全提升學生之想像力     74 第二節 建議                        75 一、課程設計的建議                      75 二、教學設計的建議                      75 三、未來研究的建議                      76 參考文獻                            78 附錄一 想像力融入寫作教學課程教案              85 附錄二 想像力融入寫作教學課程學習單               92 附錄三 想像思考測驗量表                    101 附錄四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                103 附錄五 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課程實施情形 105 附錄六 寫作評量評分範例:一般寫作能力 110 附錄七 寫作評量評分範例:創意寫作能力 111 附錄八 測驗量表授權使用同意書 112 表目錄 表2-1-1各取向整合之創造技巧 12 表2-3-1寫作教學理論進行寫作教學研究 21 表2-3-2創意教學理論進行寫作教學研究 24 表3-1-1實驗設計內容 29 表3-2-1研究樣本基本資料 30 表3-3-1「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課程」一覽表 31 表3-3-2「想像思考測驗」的評分者信度 35 表3-3-3「作文評定量表」的評分者信度 36 表3-3-4「創意作文評定量表」的評分者信度  38 表4-1-1「作文評定量表」的評分者信度 40 表4-1-2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作文評定量表──文法修辭」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41 表4-1-3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作文評定量表──文法修辭」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41 表4-1-4「作文評定量表──文法修辭」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42 表4-1-5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作文評定量表──內容思想」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42 表4-1-6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作文評定量──內容思想」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43 表4-1-7「作文評定量──內容思想」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43 表4-1-8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作文評定量表──組織結構」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44 表4-1-9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作文評定量表──組織結構」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44 表4-1-10「作文評定量表──組織結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45 表4-2-1「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的評分者信度 46 表4-2-2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流暢力」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47 表4-2-3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流暢力」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47 表4-2-4「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流暢力」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48 表4-2-5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敏覺性」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48 表4-2-6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敏覺性」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49 表4-2-7「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敏覺性」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49 表4-2-8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創意作文能力──變通力」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50 表4-2-9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變通力」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50 表4-2-10「創意作文能力──變通力」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51 表4-2-11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獨創力」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51 表4-2-12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獨創力」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52 表4-2-13「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獨創力」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52 表4-2-14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精密力」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53 表4-2-15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精密力」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53 表4-2-16「創造性寫作評定量表──精密力」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54 表4-3-1「想像思考測驗」的評分者信度 55 表4-3-2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想像思考測驗──想像鮮明性」前測與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56 表4-3-3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想像思考測驗──想像鮮明性」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56 表4-3-4「想像思考測驗──想像鮮明性」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57 表4-3-5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想像思考測驗──超越現實」向度前測與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57 表4-3-6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想像思考測驗──超越現實」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58 表4-3-7「想像思考測驗──超越現實」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58 表4-3-8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超越現實」向度前測與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59 表4-3-9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超越現實」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59 表4-3-10「未來想像傾向量表──超越現實」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60 表4-3-11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情感價值」向度前測與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60 表4-3-12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情感價值」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1 表4-3-13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情感價值」之詹森—內曼分析迴歸圖形係數 61 表4-3-14「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情感價值」的組內迴歸線相交點、差異顯著點及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平均值對照 63 表4-3-15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鑑往知來」向度前測與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64 表4-3-16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鑑往知來」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4 表4-3-17「未來想像傾向量表──鑑往知來」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65 表4-3-18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情節建構」向度前測與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65 表4-3-19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情節建構」前測之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6 表4-3-20「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情節建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66   圖目錄 圖2-3-1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模式 25 圖3-1-1研究架構 27 圖3-4-1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實驗程序 39 圖4-3-1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情感價值」之詹森—內曼分析迴歸圖形係數 62

    中文部份:
    方鄒珍(2006):「創作性戲劇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七年級學生寫作能力、寫作興趣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王小萍(2010):高中生寫作表現及其創意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王世豪(2010):想像力應用於插畫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依仁(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
    王基西(2004):應考作文教學。國文天地,19(11),24-27。
    朱智賢(1989):心理學大辭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江之中(2003):創造性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以台中縣太平市一所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江如玲(2006):高中文言文教學與作文訓練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江亭儀(2011):大學生想像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以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設計學院為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行政院(2009):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總結報告。取自http://www.most.gov.tw/pla/tc/8th/index.asp檢索日期: 2012/10/13
    余香青(2007):創造力融入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吳錦釵(1996):兒童寫作修改歷程與教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呂佳樺(2011):國中詩圖文寫作創意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呂秋蓉(2009):創造思考與國中寓言寫作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巫宜錚(2011):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李欣龍(2010):創意城市,創意經濟。新識力INNIVATE,4月號,16-17。
    李虹佩(1999):動態評量在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上應用研究之初探。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李璞珉(1996)。心理學與藝術。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林嘉琪(2008):「創造思考教學法」對國中生創造力、寫作能力及寫作興趣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201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第二期程想像力計畫。
    邱發忠、林耀南、陳學志(2009)。創造想像力機制暨課程設計及效果評估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8-2511-S-606 -001 -MY2)。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2011)。以生產探索模式為基礎之跨領域創造想像實作研究─創造想像力機制暨課程設計及效果評估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8-2511-S-606 -001 -MY2)。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2012)。想像力構念之初探。教育心理學報,2,389-410。
    侯玉芳(2006):國民中學實施「看圖作文」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侯秋玲(1998):國語實驗教材實驗班語普通班學生寫作與修改表現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凃亞鳳(2006):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花蓮。
    柯志忠(2000):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紀淑琴(1997):『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判思考及創造思考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孫良璧(2010):創造思考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孫茂恩(2009):提升九年級學生基測寫作能力之課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10):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評分規準一覽表。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檢索日期:2013/1/17。
    張世忠(2000):教學原理 : 統整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玉明(2007):高中現代詩寫作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主編)(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台北,東華。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0154709/92.03%E5%89%B5%E9%80%A0%E5%8A%9B%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檢索日期: 2012/9/24
    教育部(200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7Q%B9%B3&pieceLen=50&fld=1&cat=&ukey=378847490&serial=1&recNo=1&op=f&imgFont=1檢所日期: 2012/12/23
    教育部(2010):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015&Page=8657&Index=3。檢索日期:2013/1/18。
    教育部(2011):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中程個案計畫。取自http://future.nccu.edu.edu.tw/main.php 檢索日期: 2012/11/17
    許育齡、梁朝雲(2011)。影響設計領域學習者想像之學習心理因素探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5(1),1-19。
    許芳彬(2011):想像思考測驗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許齡之(2010):寓言應用於限制式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國中七年級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郭祖珮(2002):高層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非傳統作文寫作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怡蕙(2011):《孟子》譬喻與寓言應用於國中寫作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陳盈君(2006):虛實類章法在國中寫作教學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秋瑤(2004)。作文新題型之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高雄。
    陳鈺玟(2009):即席演說教學對高中學生作文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鳳如(1992):活動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表現與寫作歷程之實驗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鳳如(1998):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台北。
    陳鳳如(1999):閱讀與寫整合的教與學。學生輔導,62:20-29 。
    陳龍安(1995)。如果我是一隻小小鳥:想像力的培養。家庭月刊,五月份,124-126。
    陳瓊玖(2012):美術教學中的想像力引導與藝術創作的互涉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北。
    黃秀莉(2004):國民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論文,花蓮。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市:五南。
    趙淑瑩(2010):描寫、敘述寫作教學對國中九年級學生寫作能力提升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劉佳玟(2007):創造思考作文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寫作動機及寫作表現上的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蕭千金(2006):國中作文教學的設計與實作--以「立意取材」與「謀篇布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簡惠宜(2008):中學情境寫作教學之理論與實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魏碧芳(2005):高中寫作教學之理論與實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羅秋昭(2002):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外文部份:
    Applebee, A. N. (1979, October). Trends in written compo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Midwest School Improvement Forum, Milwaukee, WI.
    Berninger, V. W., & Hooper, S. R. (1993). Preventing and remediatingwritingdisability: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s for assessment. School PsychologyReview, 22(4),590-594.
    Britton, J. (1978). The composing process and the functions of writing. In C. R. Copper& L. Odell (Eds.), Research on composing: Points of departure. Urbana, IL: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Cohen,A.D.(1994).Assessing language ability in the classroom(2nd.Ed.).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Draper, V. (1979). Formative writing: Writing to assist learning in all subject area(Curriculum Publication No.3). Berkeley: Bay Area Writing Project,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Elbow, P. (1973). Writing without teach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nke, R. A., & Slayton, K. (1988). Explorations of creative visual synthesis in mental imagery. Memoryand Cognition, 16, 252–257.
    Flower, L. S.,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365-387.
    King, M. L. (1978). Research in composition: A need for theory. Research in theTeaching of English, 12, 193-202.
    Legum, S. E., & Krashen, S. D. (1972).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acomposition program. Los Alamitors, CA: Southwest Regional Laboratory for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 ED 108239)
    Rohman, D. G. (1965). Prewriting, the stage of discovery in the writing process.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6, 106-112.
    Singer, J. L. (1999). Imagination. In M. A. Runco & S. R. Pritzker (Ed.),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Vygotsky, L. S. (2004).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n childhood. Journal of Russian and East European Psychology, 42, 7-97.
    Ward, T. B., & Wickes, K. N. S. (2009). Stable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category structure guide imaginative thought.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1(1), 15-23.
    White, A. (1990). The language of imagin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