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嘉凌 |
---|---|
論文名稱: |
《楚帛書》文字析議 |
指導教授: | 季旭昇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83 |
中文關鍵詞: | 《楚帛書》 、文字考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5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楚帛書》是我國近代以來最早出土的帛書文獻,其眾多文字、完整內容開研究楚系簡帛古文之先河,出土迄今將屆七十餘年,海內外研究論著約二百篇,至今仍是學者研究之重點。
帛書〈甲篇〉以神話傳說方式講述四時之產生;〈乙篇〉為說明順令與知歲的重要性;〈丙篇〉則為講述帛書十二月神所主各月的宜忌,因此《楚帛書》內容涉及楚文化的研究領域相當廣泛,諸如:歷史、地理、考古、民俗、宗教、神話、天文、曆法、文學、美術、方言、文字等,故《楚帛書》之重要價值不言而喻,其內容之豐富更是無與倫比。
雖然《楚帛書》的相關研究至今已相當成熟,但由於帛書的保存條件不佳,使得有些字形拼貼雜亂或模糊難辨,因而造成文字辨識困難與目驗不易,部分文義仍未能順利通讀;或是字形未收錄於常見的文字編中,如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湯餘惠《戰國文字編》、李守奎《楚文字編》的「首」字頭下未收《楚帛書》丙篇11.3「 」字 ;或字形摹寫有誤,造成誤釋、誤讀的情況,如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將《楚帛書》丙篇7.3「 」字摹作「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摹作「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李守奎《楚文字編》則未收此字 ,又如《楚帛書》丙篇4.2「 」( )字,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摹作「 」等 ,這些都是造成《楚帛書》少數文字尚未能校正的原因。
隨著電腦科技的日益進步,及近年來眾多楚簡資料出土,學者們據此得到許多豐碩的文字考釋成果,正可將部分《楚帛書》未釋或誤釋字形予以重新校訂,而歷來學者據以往錯誤的文字考釋而得到的相關研究成果,現在看來,部分意見應是需要重新修正。
因此,本論文彙釋近年《楚帛書》及簡帛相關研究成果,輔以拍攝較佳之圖版,重新審視斷裂闕殘之字形,統計帛書共計九百六十六字,較饒宗頤先生摹本 九百一十二字的文字成果又向前推進,這說明了《楚帛書》的文字與內容的研究工作至今尚有許多應重新探討與審視之處。
文字是各項研究的基礎與必要工作,文字根本建立後,其他的研究才能相繼產生,而文字之釋讀決定內容理解,因此在正確文字考釋基礎下,才能有完整無誤之內容闡釋,其他各項相關研究才能有正確的考證依據,故將帛書這些問題字形予以重新釋讀,並討論帛書文字所構成的相關內容,即是本論文探究的重點。
此外,本論文亦將帛書字數統計並予以分析,歸納其文字部件的使用頻率,並與其他楚簡文字之形體與結構相較,試圖歸納出《楚帛書》之文字演變特點與書手風格特色。
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為:
一、能正確辨識《楚帛書》文字和通讀文意。
二、輔以古代典籍與相關文物資料,以探討《楚帛書》內容等相關問題。
三、統計《楚帛書》文字字數,分析歸納其文字特點與書手風格。
四、期望能在較正確之文字釋讀基礎下,將《楚帛書》意義全面而深入的探析,以還原戰國楚地民族的文化特質與精神。
一、 古籍(依時代順序)
[周]左丘明:《國語》,台北:臺灣商務書局,民57年。
[齊]管仲《管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戰國]荀況:《荀子》,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73年。
[戰國]墨翟:《墨子》,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3年。
[漢]王符:《潛夫論》,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王充:《論衡》,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伏勝:《尚書大傳》,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9。
[漢]列禦寇:《列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范瞱:《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85年。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班固:《白虎通》,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66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63年。
[漢]揚雄:《太玄經》,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68年。
[漢]賈誼:《新書》,上海:上海商務書局,1936年。
[漢]趙爽注:《周髀算經》,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劉安:《淮南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鄭玄:《易緯乾鑿度》,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8年。
[漢]應邵:《風俗通義》,台北:台灣商務書局,民57年。
[晉]孔晁注:《逸周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1985年。
[晉]崔豹:《古今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年。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65年。
[梁]沈約注:《竹書紀年》,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56年。
[梁]蕭統:《文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民85年。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王冰註:《黃帝內經》,台北:臺灣商務書局,民57年。
[唐]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戴逸主編《二十六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唐]李冗:《獨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吉甫撰,[清]孫星衍校:《元和郡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淳風:《乙巳占》歸安:陸氏,清光緖己卯年。
[唐]唐太宗:《晉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盧仝:《玉川子詩集》,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79年。
[唐]薛居正:《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民85年。
[唐]魏徵:《隋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廣文書局,民51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阮元校勘:《左傳》,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清]阮元校勘:《周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清]阮元校勘:《周禮》,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清]阮元校勘:《尚書》,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清]阮元校勘:《詩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清]阮元校勘:《爾雅》,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清]阮元校勘:《禮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年。
[清]昭槤著,汲修主人輯:《嘯亭雜錄》,北京:商務書局,1941年。
[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黃奭:《禮含文嘉》,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1。
二、 專著
4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5劃
史樹青:《長沙仰天湖出土楚簡研究》,群經出版社,1955年。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居延新簡(上)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6劃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江林昌:《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秘》,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1998年。
7劃
何丙郁、何冠彪合著:《敦煌殘卷占雲氣書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4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新:《宇宙的起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零:《李零自選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8劃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91年。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93年。
季師旭昇主編,陳霖慶、鄭玉姍、鄒濬智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
季師旭昇主編、陳美蘭、蘇建洲、陳嘉凌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台北:萬卷樓,民92年。
季師旭昇主編、陳惠玲、連德榮、李綉玲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台北:萬卷樓,2005年。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10劃
容庚編:《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里仁書局,民88年。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荊門市博物館編著:《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民84年。
袁珂:《中國神話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民85年。
袁師國華:《包山楚簡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部博士論文,1994年。
馬王堆漢墓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1劃
國家文物考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張光裕、袁師國華:《望山楚簡校錄》,台北:藝文印書館,民93年。
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主編:《曾侯乙墓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
張光裕主編,袁師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1年。
張光裕主編,袁師國華合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8年。
張富海:《郭店楚簡〈緇衣〉篇研究》,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張頷:《中山王 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社,民90年。
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94年4月。
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嘉凌:《楚系簡帛字根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1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陸思賢:《天文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12劃
傅師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年。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游國恩主編:《天問纂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整理小組:《包山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
湖北博物館:《曾侯乙墓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馮時:《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13劃
楊利慧:《女媧溯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附錄2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考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14劃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75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民89年。
15劃
蔡季襄:《晚周繒書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61年。
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民91年),頁166。
劉信芳:《包山竹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民92年。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書局,83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鄭德坤:《中國考古》,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1963年。
16劃
盧元駿註譯:《說苑今註今譯》,台北:商務書局,民66年。
19劃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47。
20劃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年。
三、期刊論文
5劃
白于藍:〈釋 〉《古文字研究》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6劃
安志敏、陳公柔:〈長沙戰國繒書及其有關問題〉,《文物》第九期,1963年9月。
江林昌:〈子彈庫楚帛書《四時》篇宇宙觀新探---兼論古代太陽循環觀念〉,《長江文化論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江林昌:〈子彈庫楚帛書『推步規天』與古代宇宙觀〉,《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劃
何琳儀:〈包山楚簡選釋〉,《江漢考古》第四期,1993年4月。
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江漢考古》,第二期,1986年2月。
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校補〉,《江漢考古》第四期,1989年4月
何琳儀:〈郭店竹簡選釋〉,《簡帛研究2001》,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文物》第二期,1989年2月。
吳九龍:〈簡牘帛書中的「夭」字〉,《出土文獻研究》第六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
吳振武:〈楚帛書「冢步」解〉,《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吳鬱芳:〈包山楚簡卜禱簡牘釋讀〉,《考古與文物》第二期,1996年2月。
呂威:〈楚地帛書敦煌殘卷與佛經偽經中的伏羲女媧故事〉,《文學遺產》第四期,1996年4月。
李家浩:〈戰國 布考〉,《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家浩:〈讀《郭店楚簡竹簡》瑣議〉,《中國哲學》第20輯,審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家浩:〈包山竹簡所見楚先祖名及相關的問題〉,《文史》第42輯,1997年。
李零:〈土城讀書記(五則)〉,《紀念容庚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4年。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補正〉,《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李零:〈楚帛書與式圖〉,《江漢考古》第一期,1991年1月。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李零:〈讀幾種出土發現的選擇類占書〉,《簡帛研究》第三輯,1998年12月。
李學勤:〈「梪」字與真山楚官璽〉,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國學研究》第八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學勤:〈長沙子彈庫第二帛書探要〉,《文物》第十一期,1992年11月。
李學勤:〈長沙楚帛書通論〉,《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一集,荊楚書社,1987年。
李學勤:〈補論戰國題銘的一些問題〉,《文物》第七期,1960年7月。
李學勤:〈試論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殘片〉,《文物》第十一期,1992年11月。
李學勤:〈論祝融八姓〉,《江漢論壇》第二期,1980年2月。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下)〉,《文物》第九期,1959年9月。
8劃
周世榮:〈湖南楚墓出土古文字叢考〉,《湖南考古輯刊》第一集,1982年11月。
周鳳五:〈子彈庫帛書「熱氣倉氣」說〉,《中國文字》新23期,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
季師旭昇:〈古璽雜識二題 壹、釋「 」、「 」、「 」;貳、姜 〉,《中國學術年刊》22期,95年。
金祥恆:〈楚繒書雹 解〉,《中國文字》28冊,1968年。
林師清源:〈說參〉《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9劃
侯乃峰:〈楚帛書“女媧”問題補議--兼論楚文字中的“真”字〉,稿本。
俞偉超:〈關於楚文化發展的新探索〉,《江漢考古》第一期,1980年1月。
姜亮夫:〈離騷首八句解〉,《社會科學戰線》第三期,1979年3月。
10劃
馬國權:〈戰國楚竹簡文字略說〉《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晏昌貴:〈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考古學報》第二期,1982年2月。
荊州鐵路考古隊:〈江陵秦家嘴楚墓發崛簡報〉,《考古學報》第二期,1976年2月。
袁師國華:〈《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考釋〉,《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院文清:〈楚帛書中的神話傳說與楚先祖譜系略證〉,《文物考古文集》第九期,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院文清:〈楚帛書與中國創世紀神話〉,《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四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高明:〈楚繒書研究〉《古文字研究》1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
11劃
商承祚:〈戰國楚帛書述略〉,《文物》第九期,1964年。
商志 :〈記商承祚教授藏長沙子彈庫楚國殘帛書〉,《文物》第十一期,1992年11月。
商志 :〈商承祚教授藏長沙子彈庫帛書殘片〉,《文物天地》第六期,1992年6月。
曹錦炎:〈楚帛書月令篇考釋〉,《江漢考古》第一期,1985年1月。
連劭名:〈長沙楚帛書與中國古代的宇宙論〉,《文物》第二期,1991年2月。
郭沫若:〈釋支干〉,《甲骨文字研究》,台北:大東書局,1931年。
郭鋒:〈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成書年代諸問題〉,《敦煌學輯刊》第一期,1988年1月、第二期1988年2月。
陳邦懷:〈戰國楚帛書文字考證〉,《古文字研究》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陳秉新:〈長沙楚帛書文字考釋之辨正〉,《文物研究》第四期,1988年4月。
陳高志:〈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篇部分文字隸定檢討〉,《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陳斯鵬:〈楚帛書甲篇的神話構成、性質及其神話意義〉,《文史哲》第六期,2006年6月。
陳夢家:〈戰國楚帛書考〉,《考古學報》第二期,1984年2月。
陳槃:〈先秦兩漢帛書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本,1953年6月。
陳劍:〈上博竹書異文選釋(六則)〉,《文史》第四輯,2006年4月。
陳劍:〈上博竹書異文選釋(六則)〉,《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2005年12月2-3日。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從“亢”諸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待刊。
陳偉:〈湖北荊門包山卜筮楚簡所見神祇系統與享祭制度〉,《考古》第四期,1999
年4月。
12劃
曾憲通:〈楚文字雜識〉《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南京:南京大學,1992年。
曾憲通:〈楚帛書文字新訂〉,《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曾憲通:〈楚帛書神話系統試說〉,《新古典新義》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曾憲通〈戰國楚地簡帛文字書法淺析〉《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子彈庫戰國木槨墓〉,《文物》第二期,1974年2月。
湖南博物館:〈長沙五里牌古墓清理簡報〉,《文物》第三期,1973年3月。
13劃
楊寬:〈楚帛書的四季神像及其創世神話〉,《文學遺產》,第四期,1997年。
董作賓:〈論長沙出土之繒書〉,《大陸雜誌》第十卷第六期,1955年3月。
董楚平:〈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鈎沉─楚帛書甲篇解讀兼談中國神話的若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第五期,2002年。
董楚平:〈楚帛書“創世篇”釋文釋義〉,《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裘錫圭、李家浩:〈談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中的幾個字〉,《文物》第七期,1979年7月。
14劃
趙平安:〈戰國文字的「 」與甲骨文「 」為一字說〉《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趙誠:〈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讀後〉,《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康樂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15劃
劉信芳:〈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質疑〉,《文物》第九期,1990年9月。
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信芳:〈郭店簡《語叢》文字試解(七則)〉《簡帛研究2001》,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信芳:〈楚帛書解詁〉,《中國文字》新廿一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劉信芳:〈包山楚簡神名與〈九歌〉神祇〉《文學遺產》,第五期,1993年5月。
劉釗:〈釋 〉《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劉曉東:〈郭店楚簡緇衣初探〉,《蘭州大學學報》第四期,2000年4月。
蔣玄佁:〈長沙(楚民族及其藝術)〉第二卷,美術考古學社專刊,上海今古出版社,1950年。
蔡成鼎:〈帛書四時篇讀後〉,《江漢考古》第一期,1988年1月。
鄭剛:〈戰國文字中的陵和李〉,《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1988年。
鄭剛:〈楚帛書中的星歲紀年和歲星占〉,《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18劃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一)〉,《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嚴一萍:〈楚繒書新考〉(上),《中國文字》第二十六期,1967年12月。
嚴一萍:〈楚繒書新考〉(中),《中國文字》第二十七期,1968年3月。
嚴一萍:〈楚繒書新考〉(下),《中國文字》第二十八期,1968年6月。
20劃
饒宗頤:〈長沙子彈庫殘帛文字小記〉,《文物》第十一期,1992年11月。
饒宗頤:〈長沙楚墓時占神物圖卷考釋〉,香港《東方文化》第一卷第一期,香港大學,1954年1月。
饒宗頤:〈楚繒書疏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冊(上)。
21劃
顧鐵符:〈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內容簡述〉,文物,第二期,1978年2月。
四、網路論文(依筆劃順序)
王寧:〈釋孷〉,簡帛研究網站,2002年8月15日。
牛新房:〈讀上博(五)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9月17日。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
何琳儀、程燕:〈滬簡《周易》選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5月16日。
沈培:〈釋戰國時代从“之”从“首(或从‘頁’)”之字〉,簡帛研究網站,2007年07月17日。
李銳:〈《凡物流形》釋讀札記〉,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8年12月31日。
季師旭昇:〈《上博四‧逸詩‧交交鳴烏》補釋〉,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5日。
季師旭昇:〈上博五芻議(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范常喜:〈讀簡帛文字劄記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11月13日。
徐在國:〈上博三《周易》補正〉,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4月24日。
徐在國:〈上博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4月24日。
秦樺林:〈釋 、 〉,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9月10日。
張新俊:〈釋新蔡竹簡中的“ ”(祟)〉,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5月3日。
許師學仁輯錄:〈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文獻要目〉,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11月28日。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5日。
黃錫全:〈讀上博《戰國竹書(三)》札記數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6月22日。
廖名春:〈楚簡《周易‧大畜》卦再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4月24日。
劉洪濤:〈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研究網站,2007年07月06日。
劉釗:〈上博五‧君子爲禮釋字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7月23日。
蘇建洲:〈上博(五)》柬釋(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28日。
蘇建洲:〈上博楚簡(五)考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12月1日。
三、 域外專著與期刊(依國名筆畫順序)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日]池澤優:〈子彈庫楚帛書は見る宇宙構造認識:「絕地天通」神話の意味〉,《宗教研究》第72卷第4輯,東京:日本宗教學會,1999年。
[日]池澤優:〈中國古代の創世神話はおける水のシソボリズム---「大一生水」〉,《宗教研究》第75卷第4輯,東京:日本宗教學會,2002年。
[日]林巳奈夫:〈長沙出土戰國帛書考〉,《東方學報》第36冊,1964年10月。
[日]林巳奈夫:〈長沙出土楚帛書の十二神の由來〉,《東方學報》第42冊,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7年。
[日]梅原末治:《近時出現的文字資料‧長沙的帛書與竹簡》,《書道全集》第一
卷,日本平凡社,1954年9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1993年。
[澳]巴納:〈一項中國古文書的科學考察:楚帛書釋讀導論〉,坎培拉,1971年。
[澳]巴納主編:《古代中國藝術及其在太平洋地區之影響》,哥倫比亞大學學術討論研討會論文集,1972年。
[澳]巴納:《楚帛書翻譯和箋注》,澳洲:堪培拉,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