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飯塚美涼 Iizuka Misuzu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臺北鐵道的多重角色與地方生活 The Multifaceted Roles of Taipei Railway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of Taiwan and Its Impact on Local Life |
指導教授: |
許佩賢
Hsu, Pei-Hsien |
口試委員: |
許佩賢
Hsu, Pei-hsien 曾令毅 Tseng, Lin-Yi 洪紹洋 Hong, Sao-Yang |
口試日期: | 2024/12/1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4 |
中文關鍵詞: | 臺北鐵道 、交通 、學校生活 、地方觀光 |
英文關鍵詞: | Taipei Railway, Transportation, School Life, Local Tourism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31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 下載: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21年由於臺北鐵道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開通當時唯一的私設鐵路——臺北鐵道,鐵道於是成為臺北到新店地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這條鐵道原本是為了將文山區的貨物、礦產送到臺北而開通,隨著都市發展、人口增加,通學和觀光的需求逐漸提高。約略在同一時期,汽車開始普及,與臺北鐵道產生的競爭關係,一直保持著相互關注的狀態,也讓臺北至新店之間的地區形成利於交通發展的環境。
臺北鐵道也是前往新店一帶觀光的重要交通工具。新店碧潭,以及烏來溫泉,兩地都是臺北鐵道沿線的主要觀光景點。這兩間離市區不遠的地方,透過利用臺北鐵道能享受適合日間短途旅行的避暑勝地。
在上下學方面,對於當時臺北帝國大學的學生和教授來說,臺北鐵道是一個重要交通選擇之一。除了他們之外,對於居住在新店的人前往臺北,或是居住在臺北通勤至新店的兩者而言,由於交通選擇相對較少,利用該鐵道的佔比較大。
本文認為臺北鐵道的發展,其不僅承擔了貨運、客運的角色,還在教育、觀光與戰時交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功能。從服務文山地區的貨物運輸,到連結都市與自然的觀光體驗,再到支撐通勤與戰時疏散,臺北鐵道的存在體現了日治時期殖民地基礎建設的多樣性與現代化意圖。
In 1921, the Taipei Railway Corporation (Taipei Tetsudō Kabushiki Kaisha) inaugurated the Taipei Railway, the only privately operated railway at the time, establishing it as a crucial transportation link between Taipei and Xindian. Initially constructed to facilitate the transport of goods and minerals from the Wenshan area to Taipei, the railway gradually adapted to increasing demands for commuting and tourism as urban development progressed and the population grew. Concurrently, the rise of automobiles introduced competition, fostering an environment that spurre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Taipei-Xindian corridor.
Beyond its role in freight and commuter transport, the Taipei Railway was instrumental in facilitating tourism to the Xindian region. Notable attractions along the railway included Bitan in Xindian and Wulai Hot Springs, both of which became popular destinations for short excursions and summer retreats. Their proximity to Taipei, coupled with the convenience of railway access, positioned them as ideal leisure destinations for city residents.
The Taipei Railway also served as a vital mode of transportation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of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now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addition to academic commuting, the railway was a primary transport option for Xindian residents traveling to Taipei and Taipei residents commuting to Xindian, as alternative transportation options were relatively limited, leading to high reliance on the railway.
This study contends that the Taipei Railway was not merely a conduit for freight and passenger transport but also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education, tourism, and wartime logistics. From supporting the movement of goods in the Wenshan area to bridging urban life with natural attractions, and facilitating daily commuting and wartime evacuations, the Taipei Railway exemplifies the multifaceted role of colonial infrastructure and its contributions to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era.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年報》
《臺灣總督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
《臺灣鐵道旅行案內》
臺北鉄道株式会社,《営業報告書》,日本:J-DAC - 企業史料整合資料庫藏。
三鷹雀六(1944)〈疏開〉,《旬刊臺新》(臺北市)1(2):17。3。
山口房雄(2003)《自治と自由の鐘が鳴る》。臺北:旧制臺北高等学校記念文集刊行委員会。
千住一、老川慶喜(2022)《帝国日本の観光―政策・鉄道・外地》。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
文山郡役所(1927)《文山郡管內要覽 昭和2年》。臺北州:文山郡役所。
文山郡役所(1930)《文山郡勢一覽 昭和5年》。臺北州:文山郡役所。
文山郡役所(1931)《文山郡管內要覽 昭和6年》。臺北州:文山郡役所。
文山郡役所(1932)《文山郡勢一覽 昭和7年》。臺北州:文山郡役所。
中野いさ子(1926)《ひさご集》。臺北:臺北印刷。
石井禎二(1933)〈私設鐵道營業線めぐり(一)〉,《臺灣鐵道》(臺灣)249:22- 25。
石井 滋(2014)〈雇員・傭人制度研究についての一考察〉,《社学研論集》(東京)23:150-163。
日並彩乃(2021)〈観光案内鳥瞰図における「外地」の表象―吉田初三郎《臺灣島鳥瞰圖》を通して〉,《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紀要》(大阪 府)54:223-251。
戸塚庫次郎編(1929)《全国自動車界銘鑑》。東京:ポケットモーター社。
竹本伊一(1937)《臺灣會社年鑑》。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
林采成(2023)〈植民地臺湾における私設鉄道の経営と補助 臺北軽鉄炭鉱から臺北鉄道へ〉,《立教經濟研究》(東京都)76(3):137-142。
林忠勝編者(2005)《劉盛烈回憶錄:我與臺大七十年:臺灣第一位理學博士的自述》。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林玫君(2023)〈登山組織 日治時期的山岳團體〉,《臺灣學通訊》(新北)130:23-25。
成瀬麟, 土屋周太郎編(1913)《大日本人物誌 : 一名・現代人名辞書》。東京府:八紘社。
芹田民夫(1935)〈指南宮行〉,《臺灣遞信協會雜誌》(臺北)156:88-91。
法政大学中国研究会編(1949)《中華民国法政大学留学卒業生人名鑑 : 法政大学創立七十周年記念》。東京:法政大学中国研究会。
沈方茹(2003)〈臺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1912-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武澤贇太郎(1942) 《昭和十七年改正版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昭和十七年四月一日改正)旅費計算用 改正臺灣鐵道旅客運賃總覽》。臺北市:臺灣旅行案內社。
吳怡静(2007)〈日治時期高雄市的觀光發展研究-以交通與旅館為主〉。高雄: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所碩士論文。
洪致文、張家端 (2021)〈臺灣私設鐵道與日本各殖民地之比較:以私設鐵道補助為探討中心〉,《地理研究》(臺北)72:7-83。
徐紹綱(2017)〈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的徵召與實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湯盤、板田國助編(1932)《第二回本島經濟事情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南支南洋經濟研究會。
曹永和總編(1999)《臺北帝大的生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曽山毅(2003)《植民地台湾と現代ツーリズム》。東京都:青弓社
曾文亮訪問(2023)《百年回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曾愛経口述、所澤潤註 (2000)〈聽取り調査:外地進学体験(7)景尾公学校を卒業し,迎病院看護婦見習いを経て,台北陸軍病院の看護婦へ〉,《群馬大学教育学部紀要.人文・社会科学編》(群馬縣)49 :107-137。
專賣局養氣倶楽部(1929)〈專賣通信烏來溫泉紀行〉,《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172。
眞崎領一(1920)〈実業の世界17(7)失業問題解決號〉,《實業之世界社》(東京都)17(7):59-69。
黑澤平八郎(1944)〈臺灣でも都市疏開〉,《新建設》(臺北市)4:8-9。
廣野聰子(2013) 〈日本殖民地時期臺北的都市發展與私鐵經營¬—以臺北鐵道為例〉,新北: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蔡錦堂編者(2006)《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臺北:日創社文化。
緒方武歲(1944)《要塞臺灣の全貌》。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
臺北市自動車課(1933)〈乘換券に就て〉,《臺灣自動車界》(臺北市)2(5):47-48。
臺北市役所(1938)《昭和十三年版 臺北市概況》。臺北市役所。
臺北市役所観光係(1938)《観光の臺北 昭和13年度版》。臺北市役所観光係。
臺北縣新店市公所(2010)《增修新店市志》。臺北市: 臺北縣新店市公所。
臺灣新民報社(1937)《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9)《臺灣觀光の栞》。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霜三雄(1988)《臺北帝國大學農学部創立六十年記念》。東京都 :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同會。
鹽澤亮繪著、張良澤翻譯(2006)《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臺北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国立国会図書館(最後檢索日期為2024年10月31日)。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https://dl.ndl.go.jp/pid/1107658
國家圖書館 (最後檢索日期為2024年10月31日)。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最後檢索日期為2024年10月31日)。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校園。https://www.flickr.com/photos/ntuhistorygallery
新北市立圖書館 (最後檢索日期為2024年10月31日)。萬新鐵路資料庫https://sites.google.com/view/wxrailway
Rotary International (最後檢索日期為2024年10月18日)。ロータリーの歴史。https://www.rotary.org/ja/about-rotar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