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怡杉
論文名稱: 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
A Study of Internet Literac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指導教授: 姜逸群
Chiang, I-Ch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國小學童網路沉迷網路素養網際網路
英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net literacy, interne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3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許玉霞的網路素養問卷以及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民國97年12月,以隨機抽取方式抽取台北10所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有1260位學生參與,回收1082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後,玆將本研究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小學童有高達九成以上的人使用過網路,其中又以男生較多。
    二、國小網路素養整體得分中等,網路法律知識最需加強
    三、性別、年級、學業成就、網齡、社經地位、父母使用狀況、時間、次數、地點、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差異
    四、年級、學業表現、網齡、家庭社經地位、家中電腦網路設備、地點、時間、次數、使用活動、功能、動機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素養具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越高,相對的其網路沉迷傾向越低。
    六、網路素養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6 第三節待答問題………………………………………………… 7 第四節研究假設………………………………………………… 8 第五節名詞界定…………………………………………………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網路使用概況…………………………………………… 11 第二節國小資訊教育之歷程與現況…………………………… 15 第三節網路素養………………………………………………… 21 第四節網路沉迷…………………………………………………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研究對象………………………………………………… 55 第三節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研究步驟………………………………………………… 70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5 第一節國小學童網路使用現況………………………………… 75 第二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現況分析……………… 82 第三節國小學童背景變項、網路使用狀況、使用動機滿足程度對網 路素養之差異分析……………………………………… 87 第四節國小學童背景變項、網路使用狀況、使用動機滿足程度對網 路沉迷之差異分析……………………………………… 110 第五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積差相關、預測力分析.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結論……………………………………………………… 135 第二節建議……………………………………………………… 13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45 英文部分………………………………………………………… 156 附錄 附錄ㄧ問卷審查專家學者名單………………………………… 161 附錄二專家效度審查…………………………………………… 162 附錄三預試問卷………………………………………………… 165 附錄四正式問卷………………………………………………… 171 表目錄 表2-2-1 國外落實學校電腦網路教育環境概況表……………………… 15 表2-2-2 台灣資訊教育歷史演變………………………………………… 17 表2-3-1 素養定義整理…………………………………………………… 21 表2-3-2 網路素養定義整理……………………………………………… 24 表2-3-3 網路素養內涵定義整理………………………………………… 26 表2-4-1 網路沉迷定義整理……………………………………………… 36 表2-4-2 網路沉迷判斷標準整理表……………………………………… 42 表3-2-1 台北縣市國小三到六年級基本資料…………………………… 56 表3-2-2 抽樣結果分配表………………………………………………… 56 表3-2-3 研究對象性別之適合度檢定…………………………………… 57 表3-2-4 研究對象年級之適合度檢定…………………………………… 57 表3-3-1 網路沉迷量表項目……………………………………………… 60 表3-3-2 問卷內容效度指標(CVI)……………………………………… 61 表3-3-3 網路素養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2 表3-3-4 網路使用動機與滿族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4 表3-3-5 網路沉迷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5 表3-3-6 信度分析摘要表………………………………………………… 66 表3-3-7 家庭社經地位換算表…………………………………………… 69 表3-5-1 統計方法摘要表………………………………………………… 74 表4-1-1 國小學童基本背景資料………………………………………… 76 表4-1-2 國小學童性別與網齡交叉表…………………………………… 78 表4-1-3 國小學童年級與網齡交叉表…………………………………… 78 表4-1-4 國小學童上網天數與時數統計表……………………………… 79 表4-1-5 國小學童上網地點、活動功能與目的統計表………………… 80 表4-1-6 網路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現況統計表………………………… 81 表4-2-1 國小學童網路素養得分表……………………………………… 82 表4-2-2 網路素養分量表得分表………………………………………… 83 表4-2-3 國小學童網路沉迷得分表……………………………………… 86 表4-3-1 性別在網路素養的t考驗摘錄一覽表………………………… 87 表4-3-2 不同年級在網路素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8 表4-3-3 不同學業成就在網路素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錄表………… 89 表4-3-4 不同網齡在網路素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1 表4-3-5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網路素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2 表4-3-6 父母電腦網路使用在網路素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3 表4-3-7 家中有無電腦在網路素養的t考驗摘錄表…………………… 95 表4-3-8 家中有無網路在網路素養的t考驗摘錄表…………………… 96 表4-3-9 網路平均使用時數在網路素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7 表4-3-10 網路使用天數在網路素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錄表………… 98 表4-3-11 主要上網地點與網路素養的t考驗摘錄表…………………… 100 表4-3-12 主要上網活動與網路素養的t考驗摘錄表…………………… 104 表4-3-13 主要上網目的與網路素養的t考驗摘錄表…………………… 107 表4-3-14 網路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對網路素養Pearson積差相關表… 109 表4-4-1 性別在網路沉迷的t考驗摘錄一覽表………………………… 110 表4-4-2 不同年級在網路沉迷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11 表4-4-3 不同學業成就在網路沉迷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錄表……… 112 表4-4-4 不同網齡在網路素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13 表4-4-5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網路沉迷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15 表4-4-6 父母電腦網路使用在網路沉迷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16 表4-4-7 家中有無電腦在網路沉迷的t考驗摘錄表…………………… 117 表4-4-8 家中有無網路在網路沉迷的t考驗摘錄表…………………… 118 表4-4-9 網路平均使用時數在網路沉迷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19 表4-4-10 網路使用次數在網路沉迷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錄表……… 120 表4-4-11 主要上網地點與網路沉迷的t考驗摘錄表…………………… 122 表4-4-12 主要上網活動與網路沉迷的t考驗摘錄表…………………… 125 表4-4-13 主要上網目的與網路沉迷的t考驗摘錄表…………………… 128 表4-4-14 網路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對網路沉迷之Pearson積差表…… 130 表4-5-1 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現象之Pearson 積差相關摘要表…… 133 表4-5-2 網路素養預測網路沉迷現象之迴歸分析表…………………… 133 表4-5-3 網路素養各層面預測網路沉迷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表……… 134 圖目錄 圖2-3-1 McClure素養概念圖…………………………………………… 23 圖3-1-1 研究架構圖……………………………………………………… 54 圖4-2-1 國小學童網路沉迷得分分佈圖………………………………… 85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處(2006)。宅男現象觀察。http://www.dgbas.gov.tw,線上檢索日期:96年3月20日。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李麗芬(2005)。第178 期女性電子報-新聞前線。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77.htm,線上 檢索日期:96年3月15號。
    朱美慧 (2000) 。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
    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呂碧鴻、梁繼權、范姜群信、陳秀蓉(1995)。社會支持、家庭互動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中華家醫誌,5(4),173-182。
    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臺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文斌 (2001) 。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
    -以台南市為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百川(2004)。台北縣資訊教育推展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池增輝、張苑珍(1999)。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論高中教師資訊素養之培育-
    以松山高中為例。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林以正(2001)。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研究-子計劃四: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沉迷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林以正、王澄華(2001)。性別對網路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之影響與中介效
    應。輔導季刊,37(4),1-10。
    林佳旺(2003)。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
    路互動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俊賢(2003)。網路素養、網路成癮、網路色情與性態度關係之研究-以
    高雄市教師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曉妮(1997)。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的影響因素探討—小學生的實地實驗研
    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卓美玲(2001)。中小學網路學習之使用與滿足。發表於清大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文章。
    徐蕙英、范雅純(2004)。網路與Internet寶典。台北:網奕資訊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徐旺興、吳昌志(2002)。網際網路與應用。台北:東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邱貴發(1993)。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11-18。
    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倪惠玉(1994)。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
    吳明隆、林振欽(2005)。資訊科技與教育應用:議題、理論與實踐。台北:
    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溫嘉榮(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吳明隆(1993)。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雅玲(2003)。高職學生人格特質對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相關之研究。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統雄(2000)。臺灣網路使用者系列調查研究--現況、前景、策略、方法。民意研究季刊,214,41-77。
    吳齊殷(1998)。電腦網路的社會衝擊:以倫理議題為例。應用倫理研究通
    訊,5,7-11。
    周倩(1998)。電腦網路的特質及相關問題初探。社教雙月刊 ,84,17-20。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學刊,2-12。
    周文漢(2001)。網路成癮症。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5,15-19。
    洪毓蓮(2002)。台北都會區國中生網路行為,態度,素養之統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施香如(2001)。迷惘、迷惘-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58-67。
    施依萍(1997)。台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施宏諭(2004)。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遊戲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
    涂泰源(2001)。商職學生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關係
    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雲林縣。
    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網路成癮症。基層醫學,19(2):35-40。
    唐文儀(1994)。南部地區國小電腦素養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南師院學
    生學刊,15,75-82。
    陳浩敏、趙貞怡(2004)。青少年網路素養之探討。通識論叢,2,251-270。
    陳雅君(2005)。中學生網路非行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一明(2005)。你上癮了嗎?淺談網路成癮行為。網路社會學訊期刊,50,1-3。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http://report.ice.ntun.edu.tw/nscreport/872511002023N。
    陳淑惠(2002)。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二):網路
    沉迷學生之心理治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45(3),279-294。
    陳富添(2002)。網咖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央警官大學資訊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南華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
    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一蕃(1998)。人文關懷與專業素養。通識教育季刊,27-35。
    張德儀(1997)。WWW使用者之瀏覽行為與心理探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
    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芳綺(2002)。中學生網路素養課程設計與發展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趙憶菁、洪瑞敏(1999)。國小學生電腦網路使用現況及其態度之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20,67-100。
    葉恆芬(2000)。網路媒體可信度及其影響因素初探研究─以台灣地區網路
    使用者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葉芳如(1999)。保護兒童安全上網之國際趨勢—以美、澳為例。資訊法務透析,34,46-51。
    葉淑菁(2003)。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倫理態度之研究。屏東: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黃一玲(2002)。影響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研究。長庚大學護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黃榮村 (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黃玉蘋(2003)。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富順 (1993) 。如何進行有效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13,6-12。
    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
    黃文貞(1997)。網路著作權法律問題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孟元(2000)。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4,435-462。
    黃天助(2001)。台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瓊儀(2001)。權力在虛擬與現實之間。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資策會(2006)。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
    http://www.find.org.tw/find ,線上檢索日期:96年3月20日。
    資策會(2006)。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家戶連網應用。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線上檢索日期:96年3月20日。
    資策會(2006)。2006年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家戶指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線上檢索日期:96年8月22日。
    資策會/經濟部工業局(2006)。電信平台應用發展推動計畫。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friendly_mail.as
    p?id=151,線上檢索日期: 96年3月11日。
    台南市政府 (2007)。資訊管理電子報。http://ims.tncg.gov.tw/ ,線上檢索日期:96年6月15日。
    楊佳幸(2001)。高雄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淑卿、周倩(1998)。中小學教師與網際網路教學推行之研究。遠距教學,10,41-46。
    楊淑卿(2000)。迎接二十一世紀的「艾麗絲」:網際網路輔助教育的理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0,2-11。
    楊家興(1999)。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管理與資訊學
    報,4,211-225。
    楊家興(1999)。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47,12-23 。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楊舒婷、周倩(2004)。大學生的網路盜版動機、行為、著作權態度之相關性初探。2004年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發表論文輯。
    蔡志強(2003)。國小學童數位素養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小六學童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梁繼權(1997)。家庭功能評估-家庭關懷指數。基層醫訊,2(1),8。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通訊,83,109-118。
    潘裕豐(1997)。網路資源在資優教育教學上的應用。資優教育季刊,63,19-22。
    潘裕豐(1997)。支援教學-談網際網路在特殊教育教學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9(3),28-33。
    盧怡秀(2000)。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淳憶(2005)。國中學生網路素養及網路成引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
    謝龍卿、黃德祥(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
    謝龍卿、黃德祥(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8(2),19-44。
    謝龍卿(2003)。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彰師教育學報,6,1-30。
    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辯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謝瀛春(1997)。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報告,122,101-126。
    蕭銘鈞(1997)。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愛貞(2000)。網際網路犯罪之責任內涵—兼論網路服務業者之責任。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文,台北縣。
    蕭佑梅(2003)。國民小學學生數位差距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南市。
    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劉駿州(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16-19。
    孫曼蘋(1997)。中美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及其家庭生活之比較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99,49-72。
    孫曼蘋(1997)。青少年新電視使用與其家庭人際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
    54,211-235。
    羅瑞玉(2001)。利社會學習策略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應用。國教天地,154,5-19。

    英文文獻
    Brenner, V.(1997).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VII.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abuse 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 days of Internet usagesurvay. Psychological eports,80,879-882.
    Chou, C. & Hsiao, M. C.(2000).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s and pleasure 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s & Education,35,65-80.
    Chien Chou, Linda Condron, and John C. Belland(200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17( 4), 363-388。
    Cooper, D. L., & Dean, L. A. (1998).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student affairs: A professional profile of Theodore K. Miller.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6, 198-201.
    Chou, Chien., Chou, Jung & Tyan, Nay-Ching (1998).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ternet addition, usage and communication pleasure. ERIC Abstract.
    Chuman, E.(1997).It,s official:Net abusers are pathological.
    Eysenck, H. J.(1991).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16, 5 or 3 Criteria for a taxonomic paradigm.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12(8),773-790.
    Goldberg,I.(1996)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l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 a.html.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61-75).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Grohol, J.M.(1999).Too much time online:Internet addiction or health social
    interactions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 ,395-401.
    Gralla, P.(1999).Online kids.Canada:Wiley.Hall, A.S. & Parsons, J.(2001). Internet addictions: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 23, 312-327.
    Jennings, N. A. (2001). Across the digital divide: Children, families, and school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Texas.
    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an overview. In J. G. Blumler & E. Katz(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Sage.
    Luehrmann,A(1981).Computer literacy-what should it be? Mathematics Teacher,74(9),682-686.
    Lyman(1990).Literacy 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e Bookmark,48(3),170-175.
    Krajcik, J. S.(2000).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to fosters sustained science inquiry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classrooms.
    Murray, J. (2000). Information teAchnology: Using the internet for student resear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Infrastructure to Support Electronic Business, Science, and 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 L'Aquila, Italy August, 2000:http://www.surfline.ne.jp/janetm/ssgrr.htm
    Morahan-Martin, J. M.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cior, 16, 13-29.
    McClure, C.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7。
    Newhagen, J.E. and H. Rafaeli (1996), W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hould Study the Internet: A Dialogu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 pp.4-13
    Suler,J.(1996)Internet addiction.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hber/ausiterview.html.
    Suler, J.(2000). Bringing online and offline living together: 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 Strassmann.P.A.(1998)The business value of computers:An executive’s guide .New Canaan,CT:The Information Economics Press.
    Schuman,E.(1997).It’s official: Net abusers are pathological. , (Online).Available at http://techweb.com/wire/news/aug/0813addict.html.
    Smilkstein, G.(1980).The cycle of family function: a conceptual model for
    family medicine.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11(2),223-232.
    Shearn, Edward Thomas, JR. (1995). Development of a definition and competencies for network literacy:A Delphi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 Carolina
    tate University.
    Teicher, J.(1999).An action plan for smart internet use, Education Leadership,56(5),70-74.
    Young, K. S.(1996a).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pitt.edu/~ksy/apa.html.
    Young, K. S.(1996b).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drugs and gambling, says new research.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apa.org/eleases
    Young, k. s. (1998). The 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netaddiction.com/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5.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6,13-29.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drugs and Gambling,Says New esearch.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apa.org/releases/internet.html/
    Young, K.S.(1996)Internet Addictive: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237-244.
    Young, K. S. & Rogers, R. C.(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 25-28.
    Zhao, Y.Z. (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Urbana &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