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怡杉 |
---|---|
論文名稱: |
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 A Study of Internet Literac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
指導教授: |
姜逸群
Chiang, I-Ch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學童 、網路沉迷 、網路素養 、網際網路 |
英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net literacy, interne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9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許玉霞的網路素養問卷以及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民國97年12月,以隨機抽取方式抽取台北10所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有1260位學生參與,回收1082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後,玆將本研究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小學童有高達九成以上的人使用過網路,其中又以男生較多。
二、國小網路素養整體得分中等,網路法律知識最需加強
三、性別、年級、學業成就、網齡、社經地位、父母使用狀況、時間、次數、地點、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差異
四、年級、學業表現、網齡、家庭社經地位、家中電腦網路設備、地點、時間、次數、使用活動、功能、動機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素養具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越高,相對的其網路沉迷傾向越低。
六、網路素養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處(2006)。宅男現象觀察。http://www.dgbas.gov.tw,線上檢索日期:96年3月20日。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李麗芬(2005)。第178 期女性電子報-新聞前線。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77.htm,線上 檢索日期:96年3月15號。
朱美慧 (2000) 。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
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呂碧鴻、梁繼權、范姜群信、陳秀蓉(1995)。社會支持、家庭互動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中華家醫誌,5(4),173-182。
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臺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文斌 (2001) 。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
-以台南市為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百川(2004)。台北縣資訊教育推展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池增輝、張苑珍(1999)。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論高中教師資訊素養之培育-
以松山高中為例。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林以正(2001)。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研究-子計劃四: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沉迷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林以正、王澄華(2001)。性別對網路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之影響與中介效
應。輔導季刊,37(4),1-10。
林佳旺(2003)。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
路互動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俊賢(2003)。網路素養、網路成癮、網路色情與性態度關係之研究-以
高雄市教師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曉妮(1997)。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的影響因素探討—小學生的實地實驗研
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卓美玲(2001)。中小學網路學習之使用與滿足。發表於清大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文章。
徐蕙英、范雅純(2004)。網路與Internet寶典。台北:網奕資訊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徐旺興、吳昌志(2002)。網際網路與應用。台北:東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邱貴發(1993)。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11-18。
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倪惠玉(1994)。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
吳明隆、林振欽(2005)。資訊科技與教育應用:議題、理論與實踐。台北:
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溫嘉榮(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吳明隆(1993)。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雅玲(2003)。高職學生人格特質對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相關之研究。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統雄(2000)。臺灣網路使用者系列調查研究--現況、前景、策略、方法。民意研究季刊,214,41-77。
吳齊殷(1998)。電腦網路的社會衝擊:以倫理議題為例。應用倫理研究通
訊,5,7-11。
周倩(1998)。電腦網路的特質及相關問題初探。社教雙月刊 ,84,17-20。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學刊,2-12。
周文漢(2001)。網路成癮症。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5,15-19。
洪毓蓮(2002)。台北都會區國中生網路行為,態度,素養之統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施香如(2001)。迷惘、迷惘-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58-67。
施依萍(1997)。台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施宏諭(2004)。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遊戲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
涂泰源(2001)。商職學生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關係
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雲林縣。
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網路成癮症。基層醫學,19(2):35-40。
唐文儀(1994)。南部地區國小電腦素養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南師院學
生學刊,15,75-82。
陳浩敏、趙貞怡(2004)。青少年網路素養之探討。通識論叢,2,251-270。
陳雅君(2005)。中學生網路非行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一明(2005)。你上癮了嗎?淺談網路成癮行為。網路社會學訊期刊,50,1-3。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http://report.ice.ntun.edu.tw/nscreport/872511002023N。
陳淑惠(2002)。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二):網路
沉迷學生之心理治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45(3),279-294。
陳富添(2002)。網咖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央警官大學資訊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南華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
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一蕃(1998)。人文關懷與專業素養。通識教育季刊,27-35。
張德儀(1997)。WWW使用者之瀏覽行為與心理探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
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芳綺(2002)。中學生網路素養課程設計與發展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趙憶菁、洪瑞敏(1999)。國小學生電腦網路使用現況及其態度之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20,67-100。
葉恆芬(2000)。網路媒體可信度及其影響因素初探研究─以台灣地區網路
使用者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葉芳如(1999)。保護兒童安全上網之國際趨勢—以美、澳為例。資訊法務透析,34,46-51。
葉淑菁(2003)。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倫理態度之研究。屏東: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黃一玲(2002)。影響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研究。長庚大學護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黃榮村 (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黃玉蘋(2003)。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富順 (1993) 。如何進行有效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13,6-12。
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
黃文貞(1997)。網路著作權法律問題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孟元(2000)。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4,435-462。
黃天助(2001)。台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瓊儀(2001)。權力在虛擬與現實之間。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資策會(2006)。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
http://www.find.org.tw/find ,線上檢索日期:96年3月20日。
資策會(2006)。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家戶連網應用。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線上檢索日期:96年3月20日。
資策會(2006)。2006年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家戶指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線上檢索日期:96年8月22日。
資策會/經濟部工業局(2006)。電信平台應用發展推動計畫。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friendly_mail.as
p?id=151,線上檢索日期: 96年3月11日。
台南市政府 (2007)。資訊管理電子報。http://ims.tncg.gov.tw/ ,線上檢索日期:96年6月15日。
楊佳幸(2001)。高雄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淑卿、周倩(1998)。中小學教師與網際網路教學推行之研究。遠距教學,10,41-46。
楊淑卿(2000)。迎接二十一世紀的「艾麗絲」:網際網路輔助教育的理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0,2-11。
楊家興(1999)。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管理與資訊學
報,4,211-225。
楊家興(1999)。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47,12-23 。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楊舒婷、周倩(2004)。大學生的網路盜版動機、行為、著作權態度之相關性初探。2004年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發表論文輯。
蔡志強(2003)。國小學童數位素養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小六學童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梁繼權(1997)。家庭功能評估-家庭關懷指數。基層醫訊,2(1),8。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通訊,83,109-118。
潘裕豐(1997)。網路資源在資優教育教學上的應用。資優教育季刊,63,19-22。
潘裕豐(1997)。支援教學-談網際網路在特殊教育教學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9(3),28-33。
盧怡秀(2000)。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淳憶(2005)。國中學生網路素養及網路成引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
謝龍卿、黃德祥(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
謝龍卿、黃德祥(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8(2),19-44。
謝龍卿(2003)。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彰師教育學報,6,1-30。
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辯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謝瀛春(1997)。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報告,122,101-126。
蕭銘鈞(1997)。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愛貞(2000)。網際網路犯罪之責任內涵—兼論網路服務業者之責任。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文,台北縣。
蕭佑梅(2003)。國民小學學生數位差距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南市。
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劉駿州(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16-19。
孫曼蘋(1997)。中美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及其家庭生活之比較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99,49-72。
孫曼蘋(1997)。青少年新電視使用與其家庭人際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
54,211-235。
羅瑞玉(2001)。利社會學習策略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應用。國教天地,154,5-19。
英文文獻
Brenner, V.(1997).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VII.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abuse 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 days of Internet usagesurvay. Psychological eports,80,879-882.
Chou, C. & Hsiao, M. C.(2000).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s and pleasure 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s & Education,35,65-80.
Chien Chou, Linda Condron, and John C. Belland(200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17( 4), 363-388。
Cooper, D. L., & Dean, L. A. (1998).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student affairs: A professional profile of Theodore K. Miller.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6, 198-201.
Chou, Chien., Chou, Jung & Tyan, Nay-Ching (1998).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ternet addition, usage and communication pleasure. ERIC Abstract.
Chuman, E.(1997).It,s official:Net abusers are pathological.
Eysenck, H. J.(1991).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16, 5 or 3 Criteria for a taxonomic paradigm.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12(8),773-790.
Goldberg,I.(1996)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l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 a.html.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61-75).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Grohol, J.M.(1999).Too much time online:Internet addiction or health social
interactions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 ,395-401.
Gralla, P.(1999).Online kids.Canada:Wiley.Hall, A.S. & Parsons, J.(2001). Internet addictions: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 23, 312-327.
Jennings, N. A. (2001). Across the digital divide: Children, families, and school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Texas.
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an overview. In J. G. Blumler & E. Katz(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Sage.
Luehrmann,A(1981).Computer literacy-what should it be? Mathematics Teacher,74(9),682-686.
Lyman(1990).Literacy 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e Bookmark,48(3),170-175.
Krajcik, J. S.(2000).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to fosters sustained science inquiry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classrooms.
Murray, J. (2000). Information teAchnology: Using the internet for student resear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Infrastructure to Support Electronic Business, Science, and 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 L'Aquila, Italy August, 2000:http://www.surfline.ne.jp/janetm/ssgrr.htm
Morahan-Martin, J. M.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cior, 16, 13-29.
McClure, C.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7。
Newhagen, J.E. and H. Rafaeli (1996), W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hould Study the Internet: A Dialogu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 pp.4-13
Suler,J.(1996)Internet addiction.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hber/ausiterview.html.
Suler, J.(2000). Bringing online and offline living together: 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 Strassmann.P.A.(1998)The business value of computers:An executive’s guide .New Canaan,CT:The Information Economics Press.
Schuman,E.(1997).It’s official: Net abusers are pathological. , (Online).Available at http://techweb.com/wire/news/aug/0813addict.html.
Smilkstein, G.(1980).The cycle of family function: a conceptual model for
family medicine.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11(2),223-232.
Shearn, Edward Thomas, JR. (1995). Development of a definition and competencies for network literacy:A Delphi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 Carolina
tate University.
Teicher, J.(1999).An action plan for smart internet use, Education Leadership,56(5),70-74.
Young, K. S.(1996a).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pitt.edu/~ksy/apa.html.
Young, K. S.(1996b).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drugs and gambling, says new research.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apa.org/eleases
Young, k. s. (1998). The 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netaddiction.com/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5.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6,13-29.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drugs and Gambling,Says New esearch.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apa.org/releases/internet.html/
Young, K.S.(1996)Internet Addictive: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237-244.
Young, K. S. & Rogers, R. C.(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 25-28.
Zhao, Y.Z. (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Urbana &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